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中华上下五千年 >

第42章

中华上下五千年-第42章

小说: 中华上下五千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接着,瓦岗军又打败了东都派来的隋军救兵。到这时候,瓦岗军的指挥权渐渐集中在李 
密手里。翟让觉得自己的才能不如李密,就把首领的地位让给李密。大家推李密为魏公,兼 
任行军元帅。 
    瓦岗军在洛口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后,乘胜攻下许多郡县,隋朝官吏兵士纷纷投降。瓦岗 
军一面继续围攻东都,一面发出讨伐隋炀帝的檄文,声讨炀帝的罪恶,号召百姓起来推翻隋 
王朝的统治。这一来,把整个中原都震动了。 
    正当瓦岗军胜利发展的时候,内部发生了严重分裂。翟让把首领位子让给李密后,翟让 
手下有些将领很不愿意。有人劝翟让把权夺回来,翟让却总是笑呵呵的不当一回事。但是这 
些话传到李密耳朵里,李密就很不高兴。李密的部下撺掇他除掉翟让。李密为了保自己的地 
位,竟起了狠心。 
    有一天,李密请翟让喝酒。在宴会中间,把翟让的兵士都支开了,李密假意拿出一把好 
弓给翟让,请他试射。翟让转过身子,刚拉开弓。李密布置好的刀斧手就动起手来,把翟让 
砍倒了。 
    打那时候起,瓦岗军开始走了下坡路。但是,北方由李渊带领的一支反隋军却正在强大 
起来。 
   
  
  
           
上下五千年  
142 李渊太原起兵       
    李渊本来是隋王朝的贵族,靠继承祖上的爵位,当上了唐国公。公元617年,隋炀帝 
派他到太原去当留守(官名),镇压农民起义,开始他也打过几个胜仗,后来看到起义军越 
打越强,越打越多,他也感到紧张起来了。 
    李渊有四个儿子。第二个儿子李世民那时候刚十八岁,是个很有胆识的青年,平时喜欢 
结交有才能的人。人们也觉得他慷慨好客,喜欢跟他打交道。他看准隋朝的统治长不了,心 
里早有了自己的打算。 
    晋阳(今山西太原)县令刘文静,十分看重李世民。李世民也把他看作知心朋友。刘文 
静跟李密有亲戚关系。李密参加起义军以后,隋炀帝下令捉拿李密亲友。刘文静受到株连, 
被革了职,关在晋阳的牢监里。 
    李世民听到刘文静坐了牢,十分着急,赶到牢监里去探望。 
    李世民拉着刘文静的手说:“刘大哥,我来探望,不但是为了叙叙友情,主要是想请您 
帮我出个主意。” 
    刘文静早就知道李世民的心思。他说:“现在皇上远在江都,李密逼近东都,到处都有 
人造反。这倒是打天下的好时机哩。我可以帮您收集十万人马,您父亲手下还有几万人。如 
果用这支力量起兵,打进长安,号令天下,不出半年,可以取得天下。” 
    李世民高兴地说:“您真说到我心里去了。” 
    李世民回到家里,想想刘文静的话,越想越觉得有道理。但是要说服他父亲,倒是个难 
题。正好在这个时候,太原北面的突厥(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可汗进攻马邑。李渊派兵 
抵抗,连接打败仗。李渊怕这件事给隋炀帝知道了,要追究他的责任,急得不知道该怎么办。 
    李世民抓住这个机会,就找李渊劝他起兵反隋。李渊一听,吓得要命,说:“你怎么说 
出这种没上没下的话来。要是我去报官,准会把你抓起来。” 
    李世民并不害怕,说:“父亲要告就去告吧,儿才不怕死呢。” 
    李渊当然不会真的去告发,只是叮嘱他以后别说这样的话。 
    第二天,李世民又找李渊说:“父亲受皇上的委派,到这里讨伐反叛的人。可是眼看造 
反的人越来越多,您能讨伐得了?再说,皇上猜忌心很重,就算您立了功,您的处境更加危 
险。只有照我昨天说的办,才是唯一的出路。” 
    李渊犹豫了许多时候,才长叹一口气说:“昨天夜里,我想想你说的话,也有道理。我 
也拿不定主意。从现在起,是家破人亡,还是能化家为国,就凭你啦!” 
    李渊把刘文静从晋阳牢监里放了出来。刘文静帮助李世民,分头招兵买马。李渊又派人 
把正在河东打仗的另两个儿子李建成和李元吉召了回来。 
    太原的两个副留守看到李渊父子的举动反常,想出来阻挠。李渊借口他们勾结突厥,把 
他们抓起来杀了。 
    李渊又听从刘文静的计策,派人备了一份厚礼,到突厥可汗那里讲和,约他一起反隋。 
突厥可汗觉得这样做对他们有好处,就答应帮助李渊。 
    李渊稳住突厥这一头,就正式起兵反隋。李渊自称大将军,派李建成和李世民分别做左 
右领军大都督、刘文静做司马,又把兵士都称为“义士”。他们带领三万人马离开晋阳,向 
长安进军。一路上继续招募人马,并且学农民起义军的做法,打开官仓发粮给贫民。这样一 
来,应募的百姓就越来越多了。 
    唐军到了霍邑(今山西霍县),遭到隋朝将军宋老生的拦击。霍邑一带道路狭隘,又正 
赶上接连几天大雨,唐军的军粮运输中断了。兵士中还纷纷传说突厥兵正准备偷袭晋阳。李 
渊动摇起来,想撤兵回晋阳去。 
    李世民对李渊说:“现在正是秋收季节,田野里有的是粮食,哪怕缺粮!宋老生也没有 
什么可怕。我们用义兵的名义号召天下,如果还没打仗就后撤,岂不叫人失望。回到晋阳, 
是断断没有生路的。” 
    李建成也支持他弟弟的主张。李渊这才改变了主意,取消了撤兵的打算。 
    八月的一天,久雨刚刚放晴。唐军一早沿着山边小路,急行军来到霍邑城边。李渊先派 
建成率领几十个骑兵在城下挑战。宋老生一看唐军人少,亲自带了三万人马出城。李世民带 
兵居高临下从南面山头冲杀下来,把宋老生的人马冲得七零八落。宋老生急忙回头想逃回城 
去。李渊的兵士已经占了城池,把城门关得紧腾腾的。宋老生走投无路,被唐军杀了。 
    唐军攻下霍邑以后,继续向西进军,在关中的农民军的配合下,渡过黄河。留在长安的 
李渊的女儿也招募了一万多人马,号称“娘子军”,响应唐军进关。 
    李渊集中了二十多万大军攻打长安。守在长安的隋军,要想抵抗也没用了。李渊攻下长 
安以后,为了争取民心,宣布约法十二条,把隋王朝的苛刻法令一概废除,并且暂时让隋炀 
帝的孙子杨侑(音yòu)做个挂名的皇帝。 
    第二年(公元618年)夏天,从江都传来了隋炀帝被杀的消息,李渊才把杨侑废了, 
自己即位称帝,改国号为唐。这就是唐高祖。 
   
  
  
           
上下五千年  
143 李世民取东都       
    李渊占领长安的同时,各地起义军也不断发展壮大。除了瓦岗军之外,主要的还有窦建 
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和杜伏威领导的江淮起义军,不断在各地打击隋军。残暴荒淫的隋炀帝 
自己知道末日来到,索性躲到江都,每天和皇后、妃子喝酒作乐,醉得昏昏沉沉。 
    他不愿听到失败的消息,但是心里到底发慌,对萧皇后说:“听说外面有不少人想算计 
我,且别管他,还是快快活活喝酒吧。” 
    有一次,他拿起一面镜子,呆呆地照了半晌,说:“好头颅,不知道谁来砍它呢!” 
    隋炀帝担心的日子终于到来了。他身边的一批禁卫军兵士,多数是关中地区的人。他们 
眼看跟着隋炀帝没有生路,都想开小差回家。将军宇文化及利用兵士想回家的心理,发动兵 
变。宇文化及带领兵士,攻进行宫,派人把隋炀帝监视起来。 
    隋炀帝对监视的官员说:“我犯的什么罪?” 
    官员说:“你发动战争,穷奢极侈;相信奸邪,拒绝忠告;使男子死在战场,妇女儿童 
走上绝路,百姓流离失所,你还说没罪吗?” 
    隋炀帝说:“我确实对不起百姓,但是你们这些人也跟着我享受富贵,没对不起你们。 
今天这样做,是谁带的头?” 
    官员说:“全国的人都恨透你这昏君,哪儿是一个人带的头!” 
    隋炀帝这才无话可说,他自己解下巾带交给官员。这个作恶多端的统治者就这样被勒死 
了。统治中国三十八年的隋王朝宣告灭亡。 
    隋炀帝死后,东都洛阳还在隋朝的东都留守杨侗(炀帝的孙子)和大臣王世充手里。王 
世充把杨侗立为皇帝,继续打着隋朝的旗号,对抗起义军。 
    东都周围本来是瓦岗起义军活动的地区,李密曾经多次打败隋军,但是因为李密骄傲自 
满,跟将领们互相猜忌,在跟北上的宇文化及人马打了一仗之后,力量渐渐削弱。王世充看 
准李密的弱点,发起一次袭击,打垮了李密大军。李密带着残兵败将,逃到长安投靠唐朝。 
    王世充赶跑了李密,自以为力量强大,把杨侗废了,自立为帝,国号叫郑。 
    这时候,唐军已经削平了西北的几个豪强割据势力,稳定了后方。公元620年,唐高 
祖派李世民统率大军进攻东都。李世民大军一出关,河南许多州县纷纷投降,很快就把东都 
包围起来。 
    李世民不但善于打仗,而且善于用人。他从原瓦岗军和别的割据势力的降将中,收留了 
一批人。像有名的秦叔宝、程咬金、尉迟敬德(尉迟是姓,尉音yù,都成了他的得力助 
手。有一次,李世民亲自带了五百骑兵在阵地上巡视,被王世充发现,发动一万多步兵骑兵 
突然围上来,王世充的大将单雄信冲到李世民身边,用长矛直刺过来。李世民后面的尉迟敬 
德飞马赶上,大喝一声,把单雄信刺下马来。尉迟敬德保护李世民突出包围,两个人又带着 
骑兵转过身在郑军阵地来回冲杀,吓得郑兵不敢阻挡。接着,后面的唐军源源不绝地上来, 
把郑军打得一败涂地。 
    从这年秋天一直到第二年春天,唐军把东都越围越紧,日夜不停地攻城。王世充在城里 
严密防守,不断用石炮、弩箭袭击城外唐军。日子一久,唐军将士也感到疲劳,有人向李世 
民建议暂时停止进攻,回长安休整后再打。 
    李世民说:“现在四周各州都已经投降,洛阳成了一座孤城,迟早可以攻下,怎么能半 
途停下来。”接着就向将士发出命令说:“不攻下东都,决不退兵。” 
    王世充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好派人偷偷地出城,赶到河北向窦建德求救。 
    窦建德领导的起义军是河北一支强大的力量。王世充自称郑帝以后,窦建德也自称皇 
帝,国号叫夏,攻占了唐军许多土地。他接到王世充的求救信,一面带领三十万人马,水陆 
并进,援救东都;一面派出使者给李世民送去一封信,要李世民退回关中。 
    唐军许多将军都被夏军的强大兵力吓得害怕了,主张暂时离开东都。但是有人认为王世 
充兵力还很强,缺少的是粮食。如果让窦建德跟王世充两军会合,用河北的粮食接济东都, 
那末胜利就没有希望了。 
    所以,一定要把南下的窦建德大军堵住。 
    李世民接受了这个意见,把李元吉留在东都继续围攻王世充,自己带三千多精兵北上, 
扼守武牢关(就是虎牢关。在今河南荥阳汜水镇)。 
    窦建德大军到了武牢关,被唐兵拦住,夏军发起几次进攻都没成功,李世民却派轻骑兵 
抄小路,把夏军的粮道切断了。 
    窦建德认为自己兵力强大,不怕攻不下武牢关。他拒绝了他部下和妻子的劝阻,命令全 
军出动,摆开阵势,鼓噪着冲了过来。 
    李世民上高地观察了夏军的阵势,说:“窦建德没有遇到过强大的敌手,从他的阵势, 
就可以看出他骄傲轻敌。我们只要按兵不动,等待他们兵士疲劳的时候,一举出击,一定能 
打败他们。” 
    夏军兵士摆开阵势,准备交锋。但是,从早上到中午,还没有见唐军出来交战,兵士们 
又疲劳,又饥饿,有的坐在地上,有的到河滩上舀水喝。李世民一见时机已到,就命令将士 
渡过汜水,直冲窦建德大营。 
    窦建德正和他的将帅在大营聚会,听到唐军骑兵突然冲来,赶忙指挥骑兵应战。双方发 
生了激战,阵地上尘土飞扬,箭如雨落。 
    李世民乘夏军不防备,带领一支队伍猛插到夏军阵后,举起了唐军的大旗。夏军将士回 
头一看,以为唐军已经占领大营,没有心思再战,争先恐后地逃散。窦建德在混战中受了 
伤,被唐军俘虏了。 
    窦建德失败后,李世民再回兵围攻东都。王世充还想突围,将士们说:“现在夏王已经 
失败,我们就是突围出去,也没有用。”王世充眼看大势已去,只好向唐军投降。 
    窦建德被送到长安,不久就被杀害,他的部将刘黑闼(音tà)率领河北夏军,继续和 
唐军作战。唐军又花了三年时间,才把河北地区稳定下来。公元623年,唐统一中国的战 
争基本结束。但是,唐朝皇室内部的矛盾却尖锐起来。 
   
  
  
           
上下五千年  
144 玄武门之变       
    唐高祖即位以后,封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三个人当中,数李 
世民功劳最大。太原起兵,原是他的主意;在以后几次战斗中,他立的战功也最多。李建成 
的战功不如李世民,只是因为他是高祖的大儿子,才取得太子的地位。 
    李世民不但有勇有谋,而且手下有一批人才。在秦王府中,文的有房玄龄、杜如晦等, 
号称十八学士;武的有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等著名勇将。太子建成自己知道威信比不 
上李世民,心里妒忌,就和弟弟齐王元吉联合,一起排挤李世民。 
    建成、元吉知道唐高祖宠爱一些妃子,就经常在这些宠妃面前拍马送礼,讨她们的欢 
喜。李世民就没有这样做。李世民平定东都之后,有的妃子私下向李世民索取隋宫里的珍 
宝,还为她们的亲戚谋官做,都被李世民拒绝了。于是,宠妃们常常在高祖面前说太子的好 
话,讲秦王的短处。唐高祖听信宠妃的话,跟李世民渐渐疏远起来。 
    李世民多次立功,建成和元吉更加忌恨,千方百计想除掉李世民。 
    有一次,建成请李世民到东宫去喝酒。世民喝了几盅,忽然感到肚子痛。别人把他扶回 
家里,他一阵疼痛,竟呕出血来。李世民心里明白,一定是建成在酒里下了毒,赶快请医服 
药,总算慢慢好了。 
    建成、元吉想害李世民,但是又怕世民手下勇将多,真的动起手来,占不到便宜,就想 
先把这些勇将收买过来。 
    建成私下派人送了一封信给秦王手下的勇将尉迟敬德,表示要跟尉迟敬德交个朋友,还 
给尉迟敬德送去一车金银。 
    尉迟敬德跟建成的使者说:“我是秦王的部下。如果私下跟太子来往,对秦王三心二 
意,我就成了个贪利忘义的小人。这样的人对太子又有什么用呢。”说着,他把一车金银原 
封不动地退了。 
    建成受到尉迟敬德的拒绝,气得要命。当天夜里,元吉派了个刺客到尉迟敬德家去行 
刺。尉迟敬德早就料到建成他们不会放过他。一到晚上,故意把大门打开。刺客溜进院子, 
隔着窗户偷看,只见尉迟敬德斜靠在床上,身边放着长矛。刺客本来知道他的名气,怕他早 
有防备,没敢动手,偷偷地溜回去了。 
    建成、元吉一计不成,又生一计。那时候,突厥进犯中原,建成向唐高祖建议,让元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