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06年读书选集 >

第75章

06年读书选集-第75章

小说: 06年读书选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魑泄槿私诘乃捣ê孟褚苍嚼丛缴钊肴诵摹>患酰安痪媚歉鲆悦褡宸缜楹托∽是榈魑琶谑赖牡岜咝〕抢鼋勾虺稣信扑狄诺涑橇希门仿薨偷陌裎伤购投降南勺又岢山忝茫浅鲅荩餐牙鼋谴蛟斐啥降那槿颂焯茫阎泄钠呦Υ蛟斐芍泄那槿私凇R荒甑敝校喙父銮槿私冢匀徊皇腔凳拢飧鍪澜缟希嗟闳崆槊垡猓嗉父錾裣删焓簦芮抗酱κ鞘撇涣搅⒌脑┘叶酝泛拖跹堂致牡幸狻5牵哑呦Φ背汕槿私诶垂且换厥拢纠吹钠呦烤故遣皇乔槿私谠蚴橇硪换厥拢蜗泛斐镜某漳性古环两砭痛怼⒓笆毙欣郑跞词且郧笳嫖ㄒ坏闹疽担诘毕碌那槭浦拢呦Φ睦蠢婊故且桓銎惹行枰饩龅难跷侍狻
牛郎织女的名字,《诗经》时代的诗人们就已经形诸歌吟。只是那时候的牛郎,还不叫牛郎,而叫牵牛,《诗经﹒小雅》中的《大东》,是一则征夫之歌,一个久离家园的西周男子,黉夜行脚,举目四顾,银汉横斜,繁星满天,在诗中一口气给我们报出了六个星星的名字:
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有捄天毕,载施之行。
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

诗中的汉即银河,而织女、牵牛、启明、长庚、天毕、箕、斗都是星名,可见早在西周时期,那两颗行星就获得了织女和牵牛的名目了,而且,诗称织女“不成报章”,又谓牵牛“不以服箱”,暗示当时民间早就把织女星想象成了一个纺线织布的女子,把牵牛星想象成为一个牵牛拉车的牵牛郎,而且,织女和牵牛并举,也隐隐流露出两者之间脉脉相望的关系。可以想象,在这首诗歌被形诸笔墨之前,在民间,应该早就有关于与牵牛织女相关的口头传统流传民间了。
但从这首诗中,我们无法找到牵牛和织女和七月七关联的线索。七月七是一个时间概念,而古人对星象的关注,也主要是源自星象对于时令的标示作用,这就意味着,我们应该到华夏先民的时间知识或者说岁时知识中去寻找七月七与牵牛织女星之间关联的因缘。《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就是一篇最古老的华夏时间知识文献,其中系统记载了古人的农时知识,详细叙述了夏历一年十二个月中的农事活动以及与不同时令对应的物候、气象和星象,其内容和作用,就相当于古希腊诗人赫西俄德的《工作与时日》。在《夏小正》的七月和十月记事中都提到织女星,十月与我们的话题无关,撇开不谈,且看其七月怎么说:

七月,秀雚苇。狸子肇肆。湟潦生苹。爽死。荓秀。汉案户。寒蝉鸣。初昏,织女正东向。时有霖雨。灌荼。斗柄悬在下,则旦。

其中,“秀雚苇”、“狸子肇肆”、“湟潦生苹”、“爽死”、“荓秀”、“寒蝉鸣”、“时有霖雨”、“灌荼”,所言皆为动、植物的物候,而“汉案户”、“初昏,织女正东向”、“斗柄悬在下则旦”所言则皆为星象。
“汉案户”,汉谓银河,银河逶迤横斜,随星空而回旋,一年当中的不同时间,银河的走向各不相同,古人因此根据银河的走向判断时节,当看到银河从南到北横亘夜空,银河的下端正好对着门户的时候,古人就知道,七月已到,该是暑退凉起的初秋天气了。
“斗柄悬在下”,斗指北斗,上古时期,北斗七星靠近北极,璀璨的北斗星回旋于天,就像一个指针,向大地苍生昭示着岁月的流逝。故《史记?天官书》说:“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一方面,由于地球的公转,一年当中,斗柄随季节的轮回而指向夜空的不同方向,因此,在夜晚的同一时刻仰观斗柄的指向,可以判断季节;另一方面,随着地球的自转,斗柄在一夜当中也随时辰的流逝而回旋,因此在一年的特定季节,观察斗柄的指向可以判定时辰。“斗柄悬在下,则旦”即谓此,意味着到了七月,晚上只要看到北极的斗柄垂下来指向北方(下),就知道天快亮了。或者反过来说,如果在拂晓前看到北斗的斗柄垂向北方,就知道该是初秋的七月了。
大概是因为七月处在夏秋之交,正当时令转换的关口,因此,《夏小正》的作者对于七月的天象言之特详,除了银河的走向和北斗的指向之外,又刻意提到织女星象,而正是这条关于织女星的记载,再清晰不过地向我们透露出牛郎织女与七夕之间关系的消息。“初昏,织女正东向”,织女星由一大二小三颗星星组成,其中织女一为0等星,为全天第五亮星,在北方高纬度夜空则是最亮的一颗星星,而且由于织女星纬度较高,一年中大多数的月份都看得见,因此,高悬天顶、璀璨夺目的织女星肯定早就引起古人的注目,并根据它的方位变化作为观象授时的依据之一。而根据天文学者的推算,《夏小正》时代七月份的黄昏,织女星恰恰升到了一年当中的最高点,即到了夜空靠近天顶的地方,也就是说,这个时候,这颗皎洁的明星,正端端正正地高悬在人们的头顶上。织女三星成三角形排列,“织女正东向”的意思是指由两颗较暗的星星形成的开口朝东敞开。“七月,……初昏,织女正东向”,当《夏小正》时代的农人们,在黄昏之后仰望头顶的夜空,看到明亮的织女星出现在深邃的天幕上,散发着柔和的星光,由两颗较暗淡的小星形成的织女星开口朝向正东,他知道,七月到了,秋天来了,该是准备收获的时候了。
织女星朝向东方,东方是什么呢?《夏小正》没说,但古时候的人们只要抬头看去,就会一目了然,黄昏的夜空,在织女的东方稍偏南的地方,在“河水清且涟猗”的银河东岸,不是别的,就是那颗让织女朝思暮想、只能在七夕一会的牵牛星。牵牛和织女分居银河两岸,到了初秋夜晚,由于银河正好转到正南北的方向,直贯头顶的夜空,因此,这个时候,分居河两岸的牵牛和织女正好一东一西,隔着银河,遥遥相望。说到这里,牛郎织女的故事不是呼之欲出了吗?七月黄昏,夜空中这种银河直贯南北、织女高悬天顶、牛女相映成辉的景观肯定给古人留下深深的印象,而“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意象自然就是从这种天象演绎而来。
但故事还没有到此为止。上面的这一番分析,说明了古人为什么会在七月关注牵牛和织女这两颗星,为什么会把牵牛织女的故事和七夕联系起来,但是,宇宙洪荒,星野浩瀚,天上自在运转的星星本自无名,这两颗星分别被命名为牵牛和织女,又有何来历呢?
命名源于意义,人们对事物的命名,基于这个事物对他的意义,而辉映夜空的星象,对于人间的意义,主要是在于其授时功能,即作为时间标示的作用。星空迷离而邈远,人类之所以仰望星空,首先是因为斡旋天幕的群星,昭示着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轮回,也标志了节令的转换和农时的早晚,因此,星象对于古人的意义,主要在于其时间性,《易传》所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尧典》所谓 “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皆谓此意。此理古今中外皆然。希伯来人的圣经《旧约?创世记》说,上帝开天辟地、创造万物之后,就在天上布置群星作为划分岁月时日的依据,“神说:天上要有光体,可以分昼夜,作记号,定节令、日子、年岁,并要发光在天空,普照在地上。”可见希伯来人也是从时间性角度认识和理解星空的。名本乎义,星象因时取义,故由时得名。明乎此理,则应该从星象和农时的关系入手,探究牵牛和织女的来历。
如上所述,在《夏小正》中,“织女正东向”,和牵牛隔河相望,是七月到来的标志。七月处夏秋之交,一入此月,则暑气渐消,凉风乍起,天气开始变凉,这个时候,女人就要开始忙碌了,纺线织布,准备寒衣,迎接即将到来的肃秋和严冬。《诗经?豳风?七月》开篇就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就道出了此意:“七月流火”,黄昏时候,大火星开始向西方地平线坠去,表明秋天开始了,“九月授衣”,九月已是万物萧杀的晚秋,该是穿寒衣的时候了。九月授衣,则必须八月裁制,那么,七月,就该是纺织娘们飞梭织布的时候了。——《七月》通篇皆言时令,它其实就是周代豳地流传的农时歌谣,而此诗起首就以“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引出,并谆谆告诫,“无衣无褐,何以卒岁?”表明这首诗就是一首流传于纺织娘之口的歌谣,诗中又说“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女子的唇吻声腔犹然在耳,可见此诗出自女性之口,讴歌的主要是女子一年到头的劳作和悲欢。诗的前三章,都是以“七月流火” 起兴,表明这首歌很有可能就是古时候的织妇们在七月萤火明灭的夜晚,在灿烂的星光下,一边摇动纺车织布,一边反复吟唱的。天上,织女星光璀璨,地上,纺织娘浅唱低吟,人间天上,相映成辉,那颗照耀着人间纺织娘劳作的明星,因此就被赋予了织女的名称,成了人间织女的守护神。
伴随着七月的纺织娘唱歌,还有那些天生会弹琴的秋虫,《七月》中的纺织娘唱道:“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斯螽”是一种蚱蜢,“莎鸡”,不是鸡,是纺织娘,“蟋蟀”就是促织,纺织娘和促织一般人往往不加分别,这里我们也不需要严加辨别。这些卑微的生命,潜隐于草柯土块间,尤其是蟋蟀,整个夏天都无声无息,人们几乎忽视了它们的存在。但是,一入秋天,它们就开始了天籁的鸣唱,而且随着天气渐冷,它们为了取暖,逐渐偎近人的居屋:“七月在野”,七月开始在野外远远地自在放歌;“八月在宇”,八月已经来到了屋檐下唱起夜曲;“九月在户”,九月就进了人家的门户殷勤弦歌了;“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十月严冬来临,蟋蟀已经登堂入室蛰伏过冬了。这些秋虫的歌声陪伴着纺织娘的劳作一起兴歇,一往情深地为纺织娘的夜歌伴奏,因此,它们也就获得了促织和纺织娘的雅号。纬书《春秋考异邮》称:“立秋趣织鸣,女功急趣之。”《易纬通卦验》也说:“蟋蟀之虫,随阴迎阳,居壁向外,趣妇女织绩,女工之象。”就一言道破促织得名的缘由。“促织鸣,懒妇惊。”诸如此类的谚语一直流传在民间。秋夜的虫唱,正如闺中的夜作、天上的织女一样,也曾引起古代诗人无边的惆怅,“秋风嫋嫋入曲房,罗帐含月思心伤,蟋蟀夜鸣断人肠,长夜思君心飞扬。”(汤惠休《白纻舞歌诗》)
七夕节乞巧风俗,显然就是源于其与入秋夜绩、女红劳作之间的关联。晋人葛洪《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七夕之后,妇女开始纺绩裁衣,因此在这一天陈设针线,祈求心灵手巧,既是一种郑重其事的仪式,也是一种劳作季节开始前的心理准备。正是凭借着这种年复一年的乞巧仪式,牛郎织女的故事才代代相传,流传人间。
《荆楚岁时记》说七夕乞巧时要“陈果瓜于庭中以乞巧”,此外,东汉崔寔《四民月令》、晋代周处《周处风土记》、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等皆记载有七夕乞巧陈设果瓜祭献牵牛织女的习俗。七夕何以必须陈设瓜果?有学者从瓜果联想到“碧玉破瓜时,相为情颠倒”的诗句,说这种活动象征女性崇拜或生殖崇拜,这未免太“即空见色”、想入非非。其实,这种习俗并无什么神秘意味或象征意味。七夕之所以刻意陈设瓜果,不过是因为七月之时,正是瓜果成熟的时候,《七月》云:“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壶”通“瓠”,即葫芦,又云:“八月剥枣,”《七月》之诗旨在叙农时,诗中特意提到食瓜、剥枣,可见我们的祖先自古就重视瓜、枣成熟的时令意义。七月之后,瓜果飘香,因此,妇女们于七夕聚会之际,陈设瓜果,作为祭祀牛、女的应时之物。其实,这些瓜果名义上是供神,最后终究还是被聚会的人间儿女们自己享用了。正因为七夕与瓜果之间的时令关联,因此,汉代纬书《春秋合诚图》说:“织女,天女也,主瓜果。” (《开元占经》引)则在古人心目中,织女俨然成了瓜果的象征。中国传统星象图中,在织女的东边,牵牛星附近,有一组星的名字叫瓠瓜(即西方星图中的海豚座),瓠瓜边上还有一组更暗的星叫败瓜,显然也是古人用为瓜果成熟时节的时间标志的,古人当黄昏之际看到这个星象出现在头顶时,就知道该是断瓠剥枣的时候了,而败瓜的意思大概是说,如果不及时采摘,瓜果就会颓败腐烂。
    牵牛之名;未见于《夏小正》,却出现于华夏先民时间知识的另一个重要文献《月令》之中。《月令》载于《吕氏春秋》、《礼记》、和《淮南子》等先秦两汉文献之中,其内容和形式都与《夏小正》大同小异,也是按照一年十二个月的顺序叙述每个月的天象、物候、农功、仪式等等。中国传统天文学体系中,把周天沿赤道附近的星带分为二十八宿,即二十八个星象。一年当中,随着时间的流逝,二十八宿周回于天际,因此根据每天黄昏或黎明出现于正南方的星象,就可以了解时序之推移,《月令》于每个月皆记载其昏、旦中星(即见于南方的星),即此意。其中仲秋八月的黄昏中星就叫牵牛,“仲秋之月,日在角,昏牵牛中,旦觜樱小薄H欢饲EH捶潜饲E#皇悄歉鲈谝佣陡艉酉嗤那E#侵付怂薜呐K蕖
    原来,在古书中,在银河边那个牵牛,还有另一个名字,叫河鼓,《史记。天官书》说:“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其所谓牵牛,指二十八宿中的牵牛,而其所谓河鼓,才是银河边的牵牛,故《史记索隐》引《尔雅》说:“河鼓谓之牵牛。”银河边的牵牛何以一星而二名,既名牵牛,有名河鼓,而牵牛之名又何以一名而二星,既指银河边的河鼓,又指二十八宿中的牛宿,这实在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曾成为中国天文史学上一段不大不小的公案。尽管各家对此现象的解释各有千秋,有一点是无庸置疑的,即银河边的牵牛(河鼓)才是真正的牵牛,最早的牵牛,先民们最早所关注的正是这个牵牛。二十八宿中的牛宿亮度很低,放眼望去,在满天繁星中毫不起眼,根本不会引起农耕先民的关注,因此最初也不会被农耕先民用为纪时的依据。只是后来随着二十八宿系统的建立,由于原先的牵牛星位置比较靠北,远离赤道,而为便于观察,二十八宿必须位于赤道附近,因此,后来的天官就在牵牛的南边临近赤道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