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现代都市的单身群落 >

第3章

现代都市的单身群落-第3章

小说: 现代都市的单身群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门外的过道里。我抱着孩子回到娘家,和母亲、祖母挤着住在一间20平方米的小屋子里。虽然我结婚只有两年,婚姻的辛酸苦辣我已经尝够了。当时我只有一个想法,就是把儿子养大。儿子是我丈夫留给我的宝贝。我真是害怕再结婚,再一次地受到磨难。就这样我过到今天,从我29岁开始过单身女人的生活,如今头发早早地白了一大半。我们一家老少三代女人,全部希望就是我那个儿子,我们为他而笑、为他而哭、为他而活着。从他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毕业,每一次考试成绩单拿回家来的那一天就是我们的节日,因为他从来都成绩优秀。我这一生中,儿子是我最大的快乐,别的任何东西对我来说都是不重要的。
  现代都市的单身群落恋爱的挫折和婚姻的失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态度,改变了人们对婚姻、家庭的传统观念。
  其中,离婚是造成城市单身者人数增长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随着我国离婚率的逐年攀升,单身者逐年增多,他们的生存状况也逐渐引起社会有关方面的关注和重视。与1980年代以前那种夫妻之间因为一方有外遇或者是其他原因(例如另一方涉及刑事犯罪等)而提出离婚已经有所不同了,人们对于婚姻的要求从生活型变成了精神型。这就是说不仅要求婚姻成为生活的一种保障形式,而且要求婚姻成为精神的一种满足形式。因而自1990年代以来,以性格不合、志趣相异为理由而离婚的个案逐渐增加。也就是说,对于离婚,客观性的理由减少了,主观性理由增加了。这也是离婚率上涨的原因。有趣的是社会再婚率并没有随着社会离婚率的升高而升高,而是相反再婚率的下降只能说明社会单身者的数量的增多,其中原因和离婚率上升的原因一样因为人们对婚姻生活的要求提高,所以他们对于婚姻的选择变得更为审慎和苛刻。在这样的情况下,有的离婚者宁可选择单身生活方式,也不愿意草率再婚。我们在调查采访中发现,有过破裂婚姻经历的单身者拒绝组建家庭的态度较未婚的单身者更为坚决,他们的理由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既然已经尝够了婚姻的苦果,那么有什么必要让自己再去遭受这种身心两方面的人生折磨呢?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往往将恋爱、婚姻、家庭这一类牵涉男女两性的社会问题作为艺术创作的主题,例如戏剧《美狄亚》和《奥赛罗》,歌剧《蝴蝶夫人》和《茶花女》,小说《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等等故事反映了人们对爱情和婚姻的失望,虽属艺术的虚构,但是也不能否认其中所具有的真实的生活依据。
  故事中被动的一方总是认为自己是受害的一方,他们会更为强烈地感受到爱情、婚姻遭遇的挫折带给他们的打击,于是有可能从此对婚姻和家庭失去兴趣。他们中的多数,经历痛苦之后,通过一段时间的恢复有可能投入下一次的婚姻或是恋爱,但是,也许有一小部分人,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选择单身生活的方式。
  这个选择也许表示了他们对婚姻的失望,但是并不表示他们对生活的失望将选择单身生活的人看作是对生活本身失去希望的人,其实是犯了一个陈腐的错误:单身者也可能拥有生活、拥有幸福,虽然是另一种可能和主流社会所注重的于家庭生活中寻求成就感和幸福感的方式不一样的一种方式。



理想中的完美(一)



  采访札记之一地点:上海。采访对象:男,师范大学博士生,30岁。
  我的老家在山东农村,那地方很苦。父母是农民,一年四季在地里种庄稼,平日吃苦耐劳、省吃俭用,供我上大学。虽然从很年轻时起我就在城市里念书,但是我心里老是挂念着家乡的父母,想到他们为我付出了那么多,总是觉得对不住老人,将来毕业了参加工作,一定要好好地待他们。曾经谈了一个女朋友,读硕士的时候。她也是个硕士生,交往了几年,两人感情应该是很好、很合得来吧,思维方式很一致。已经开始谈论结婚的事了,要是事情顺利,也许现在已经成家了,可最后还是分开了。至于为什么,我不想谈,大概两个人都有一点原因吧。
  反正有些是很客观的因素,我和她,应该说对这一次感情都是很认真的。不过人大了,踏上社会,就会遇到一些事情的干扰,有时候好像自己都不可能把握自己的命运。我想我这一生还是会结婚的,我的基本思想还是很传统,但不是现在。我很重视缘分,对对方目前没有什么很具体的要求,两个人相互看得顺眼、合得来、投缘就行。我等着,暂时还不急。
  采访札记之二地点:武汉。采访对象:女,经济师,52岁。
  我们这个年龄的人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老三届〃,上山下乡,招工回城,提干读大学,当官评职称,被单位重用或者不重用,直至退休(因为所属企业单位,女职员一律50岁退休)。想想人一生混得真没意思。听听刚才我自报的简单履历,可以看出来我这人也不是一个很没出息的不求上进的人。我们这一代人灾难很多,所谓生不逢时吧。这个牢骚我就不在这儿发了,不是有人说再也懒得听我们这些〃老三届〃发牢骚了吗?我真是羡慕现在的年轻小孩子,好像没生出来,世界的一切都为他们安排好了,只等着他们来征服、来享受。难道我们没有奋斗过吗?人不能脱离当时的环境和社会,好像一条鱼,被一张结实的网网住,再怎么挣扎,也破不了那一张网。
  我们这个年龄的单身的确是真正的单身,和宗教修行一个样,真正的身体禁欲。不是我的思想观念落后,其实我的思想意识还是很能跟上时代的,还是蛮前进的,但是在性这个问题上,即使不再畏惧社会的压力,也要畏惧发自自己内心的感受。在今天的社会,能够禁锢我的,我想还是只有我自己。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没有选择婚姻,反正和国外的那些真正的意义上的单身贵族不一样,他们的单身生活是他们自愿的、高兴的一个选择。而我当初一直都是想结婚的,一是因为当时社会习俗观念的界定,二是因为自己也有这样的感情要求。我觉得,一个正常的男人和女人到了一定的年龄都会有一种和异性相伴终身的愿望,当然我也会有,而且曾经有一段时间特别想。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从年轻到老,我也曾经选择过许多,但是终究没有寻找到一个自己认为合适的男人。就这么地耽搁了,现在当然是一条心地做一个〃单身贵族〃。其实什么贵族呀,有钱都不敢随便花,留着防老。因为我没有子女,老来只能靠自己。
  有人说我是否心理有问题,说爱情这东西,如果一旦降临到头上,怎么挡也挡不住,真到了那一步,人哪里会想着理智解决婚姻问题?他们说那时候嫁鸡嫁狗都会甘心情愿地跟了去,谁像你这么一生老是想着理智的选择?我想想也是,为什么我这一生都没遇见一次天崩地裂、死去活来的感情经历呢?我真的很希望如此。有时候觉得这样生活得很不值。也许,我们那一代人太天真,把情感的事看得过重,所以从年轻到现在,并不觉得有谁值得我轻易地付出,也许就这样才把自己给耽误了。后来年龄稍稍大了,我更是不敢轻易接触性这个问题,不是提倡什么贞洁,其实是我不愿意自己轻易地陷入某一个男人的感情圈子里去。连感情我都要求得这么苛刻,性对我来说更是一件不可想像的事。我读过许多小说,也看到太多社会上的人情世故,我实在不能忍受性轻易地付出后而一无所得的那种痛苦。我也懂得人的本能的需要,也很能够理解这种需要,但是放到我身上就不是那么容易办得到的了。
  至于我对婚姻的看法,之前我认为这是人生必由之路,我没做到,是我没做好。现在观念开放了,我的想法自然也有了变化。现在我当然认为婚姻对一个人来说是可有可无的,人活着所应该尽的义务是对整个社会,而不应该是对某一个人。如果成了家,人当然应该对家庭有义务,如果我不愿意成家呢?我想我这一生为这个社会还是做了一些事,应该算得上是有贡献了,没必要非得为这个社会生个孩子。中国的人口已经那么多,单身只要与这个社会无妨害,那么我有什么必要非得去组成一个家庭呢?我认为,多一个家庭就是多一点需要社会承受的负担,比如像抚育和教育孩子,费用多高啊!国家那么穷,老百姓也只挣那么一点,把一个小孩子从小养到大,想想都很可怕(指的是有了家庭和后代之后,个人所尽一切义务以及国家为一个社会人所做的投入)!



理想中的完美(二)



  采访札记之三地点:南京。采访对象:男,40岁,自由艺术家。
  很早就开始交女朋友,好多年了,身边的女人走了一个又来一个,多得我都记不清了。刚开始还是挺认真的,还是想好好地找一个女人过日子,后来不知道是怎么着了,也许是觉得女孩子来得太容易了吧,心想急什么,再等等看,兴许好的还在后面等着呢!那时年轻,挺自傲的,觉得自己凭长相、做的这一行事、经济条件等都不错,再怎么也得找一个天仙似的美女在家搁着。可是看到一个女孩,心里老想着:怎么不如前边的那一个呢?田里挑瓜,越挑越差,就这么着一晃十年过去了。
  (谈话间他插叙)那是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的事,在我们那个城市里,搞艺术的,别提有多邪门了!走哪里,女孩子一拨一拨地苍蝇似的叮着,赶都赶不开就这样给惯坏了。哎如今这样的好景可不再喽!
  后来几年,一块玩的朋友一个个结婚生子,别提有多热闹了,可是我如今还是光棍一个,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想出门拎起行李箱子就往外走,一回头连一个道别的人也没有。有时候觉得很孤独,譬如生了病,譬如遇上了连日的阴雨,狐朋狗友都忙自己的事去了,好大一个家冷冷清清的,成天也没有一声电话铃响。这时就开始胡思乱想,想着也该娶个老婆进门了,身边有个人知冷知热。但是一走到人家的家里,看见小孩子又哭又闹,两口子一天到晚扯不清的皮,于是赶紧跑回家来对自己说:〃谢天谢地,幸好没结婚。瞧我现在这样多好!
  〃〃
  采访札记之四地点:北京,某高新技术开发中心。采访对象:女,34岁,工程师。
  我希望找一个爱我的同时也是我爱的男人,但是至今没找到。年轻的时候读书,很用功,每次考试都力争第一,从小学到大学。读书的时候也不知道打扮,也没时间看时尚杂志。总之埋着头一条心学习,等到工作了,年龄也大了。读研究生的时候谈过一个,是同学,挺帅的小伙子。有两个女孩都喜欢他,其中就有我。他就这一点不好,对谁都似乎有那意思,弄得我和那女同学相互之间跟仇人似的。实在说那女孩比我漂亮一点,而我比她更聪明一点,最后他要了她,我痛苦了一阵子,到学校图书馆日夜看书,那一段时间我学习的效率特别高。我要求我自己一定要忘掉他,结果我以为我做到了。那男的后来出国,还是把那女的甩了。她和他就差拿结婚证了,校内校外谁都知道,那女同学几乎自杀。当时我有一点兴灾乐祸,心想幸亏当初他没要我,不然今天要死要活的人就会是我了。后来过了好些年,和几个朋友在三里屯的一间酒吧,猛抬头看见对面桌子旁人堆里有一个人,白皮肤黑头发戴眼镜,心里猛地〃格登〃一下,像有东西扯着似的。我呆呆地看了半晌,其实不是他,是一个气质和他有些相似的男孩,比他年轻多了,看着眼熟是因为我记忆最深的是他当年在大学读博的样子。你瞧瞧,本来以为自己已经把这段经历给忘了,其实心里还是没忘。
  女人就是这样,爱上一个人得不到,也可以在心里爱他一辈子,没法子的事。
  〃宁缺勿滥〃是他们的口头禅。追求完美主义的单身者大抵受过较高的教育,职业状况及经济状况良好,有的人因为受到文学作品的影响而追求完美的爱情,可以归纳为精神型;有的人因为受到时尚潮流的影响而追求完美的婚姻,可以归为精神物质综合型。他们几乎都有结婚的意愿但是又迟迟未婚,不过从未放弃过希望。自信而自负是他们共同的特征,凡事都期望获得理想的效果,有时过高地估计了自己,不愿脚踏实地地依据主客观现实降低个人对于爱情和婚姻的要求。其中有人因此而终身未婚,这一类人在单身者中占的比例不小,我们在采访中已经注意到将他们和那些从心理到行为完全排斥婚姻的单身者区分开来。



独立自信的单身女人(一)



  〃单身女人〃,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一个很时髦的话题,1990年代初期有一部电影名叫《独身女人》,由影星潘虹出演女主角,讲述了单身女人的故事。
  调查过上海两家婚介所,尽管他们不愿意公布来婚姻介绍所登记的顾客总人数,但据透露,来此登记的单身男人和单身女人的比例是43%和57%。另外的几组比例数字分别为:北京某大专院校职工人数1579人,单身男女总人数是173人,单身男女的比例是23%和77%;武汉某企业职工总人数1907人,其中单身男女总人数是67人,单身男女的比例是29%和71%;南京某街道服务行业在职职工人数95人,单身男女总人数9人,单身男女的比例是44%和56%;广州某新闻单位职员总人数184人,单身男女总人数12人,其中男性3人,女性9人,单身男女的比例为25%和75%。
  综合上述的例子,可以看出在城市的单身群落之中,单身男女的比例并不相等,总的来说,单身女性的人数超过了单身男性。
  翟淑萍,38岁,出生于新疆乌鲁木齐市,单身女人,深圳某集团公司总裁,所在公司先后在海口、深圳投入房地产开发,建设资金达两亿多元人民币。1995年被海南省推荐进京参加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知音》杂志曾以《亿万富姐,男友终于逃离了你的爱情田园》为题,长篇报道了她的个人感情生活的失落。这是一段相恋6年最终离散的故事,他们分手时,她的男友说自己好累。一个被事业几乎占据全部生活的女人,想找寻一个可以倾心依托的伴侣并不是很容易。《知音》,1999(4)。
  资料表明女性对于情感生活特别注重,生理上的欲望不是没有,由于社会长期对女性性意识的压抑,和男性相比她们比较有克制的能力,生理上的克制力和心理上的期望值相结合,使得女人对伴侣的选择更为苛刻,她们的原则是宁缺勿滥,特别是高阶层、高知识的白领女性。这就是城市未婚女性单身者比例增大的具体原因。
  APPLE和ALEX两个女孩,居住在深圳罗湖商业中心一座新落成不久的商住楼第21层。APPLE在保险公司做经理,ALEX在一家广告公司做设计。她们两人合买了这一套房子,并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了装修和家居布置。她们平时喜欢交朋友,喜欢喝酒,喜欢请朋友来家玩,自己动手下厨招待他们;喜欢和朋友出去泡吧,〃热爱酒吧里轻松、随意、无羁的气氛〃。
  平时,ALEX会点燃一支烟〃坐在窗前,听火车轰鸣着掠过〃。这是在都市依靠努力工作而生活的现代年轻单身女性。
  有一本1980年代美国人写的社会科学普及读物《女人:一本给男人看的书》,中间有一章专门谈到单身女人,其中提到1970年代以来美国离婚率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