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现代都市的单身群落 >

第6章

现代都市的单身群落-第6章

小说: 现代都市的单身群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们认为这一类悲剧就有可能得到避免。
  中国自1950年代以来已经经历了4次离婚高潮,居高不下的离婚率反映了一部分中国民众对传统婚姻的厌倦情绪。当人们试图用离婚和再婚解决他们对婚姻生活的不满,一次又一次结婚和离婚有可能会让他们产生绝望感,最后他们有可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认为他们的不幸并不是来源于一次或者两次失败的婚姻,而是来源于婚姻制度本身。
  采访中,我们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例子:
  单身女人玲,39岁,曾经有过两次婚史。
  第一次是因为丈夫性格粗暴加上对夫妻情感不忠实,玲提出离婚,离婚后和女儿一块生活。4年后再婚,以为找一个性格内向、表面上看来较为温和的男人可以和她共度下半生,没想到这第二次婚姻更让她失望。这第二任丈夫表面的温厚完全是伪装出来的,企图骗取相貌姣好的玲的信任,平日好吃懒做,尤其是在下岗之后,不愿意重新寻求工作的机会,依赖玲一个女人有限的工资来养活全家。特别让人不堪忍受的是,当夫妻因为经济困窘而发生纠葛的时候,这男人常常用最低级、污秽的语言来侮辱玲。最后她不得不再次提出离婚,经过一番颇为麻烦的周折才甩掉这样一个不能尽丈夫之责的男人。采访中玲对我们说:〃我怕了结婚这两个字了,不知道是我的命苦还是天底下再也没有能做我丈夫的男人,总之我再也不敢想到要嫁给哪一个男人了!〃时至今日,玲依然单身,和女儿一起生活,一个单亲家庭,生活得风平浪静。她说她的生活中不缺少男友,她告诉我们说:她现在过得很好。
  很多人在各种场合背着自己的伴侣和家人不断地向人诉说自己婚姻的不幸,有时候我们甚至会觉得我们身边充斥着的都是这一类〃不幸者〃;特别是近年来市面上流行的隐私类书刊,字里行间都在向我们揭示,在当今社会之中,人们出于对家庭的厌倦而在家庭之外寻求性以及爱的行为有着极高的发生率,这类在婚外满足自己感情以及性欲需求的事例的普遍性,使我们不禁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也许婚姻生活的本身在满足人们的欲望和感情方面本来就是先天不足的。于是,就婚姻这个传统的社会生存模式本身,我们也开始了探讨。
  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她的著作《第二性》的第16章《结了婚的女人》之中,非常详尽地阐述了婚姻生活的种种弊病,在波伏娃的眼里,这种传统的生活模式自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已经千疮百孔,〃没有人想否认婚姻生活的悲剧性及不堪回首的缺陷……〃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535页,工人出版社,1998。,于是,她在自己的生活中采取了特立独行的方式来拒绝它她和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终身保持着恋人的关系,俩人终身未婚。与众不同的是:一方面他们是相爱的恋人和同居者,另一方面他们也保留了各自生活和交友的自由空间。
  现实中,人们采取这样的三种方式来抵抗婚姻对于他们的束缚:一、婚外恋,婚外性生活;二、离婚再婚;三、独身,包括离婚、丧偶之后的独身、非婚同居。另有极少数人可能遁入空门,采取宗教修行等方式来逃避世俗婚姻的困扰。其中,独身是反抗婚姻最为彻底的一种方式。
  现代人之所以对婚姻产生厌倦感,原因是很多的:譬如对婚姻家庭责任和义务的厌恶;对婚内生活的失望;长期共同生活导致的情感厌倦;因为经济收入、支出、住房、人际交往、家务劳作等各种繁杂琐碎的原因而引起的双方的不和;因为嫉妒而引起的情感纠纷;双方于文化教养、兴趣爱好、家庭出身、生活习惯、性格等各方面的差异;因为子女教育、抚养老人而产生的分歧;因为没有子嗣;因为性生活不能协调;两地分居导致感情淡漠;家庭暴力和婚内性虐待;等等。上述种种原因都可以使人对婚姻产生不满和厌倦的情绪,进而产生放弃婚姻和家庭的想法。
  以上叙述的是已婚者对于婚姻生活的厌倦感产生的由来,那么那些从来都没有经历过婚姻的未婚者,他们对于婚姻的悲观态度是从何而来呢?这个问题很容易回答:所谓未婚者,并不是在真空里生活,个人的性格因素,环境和社会的影响,人生的遭际等各方面的原因都可以成为未婚者放弃婚姻的理由。



传统家庭观念的淡化(一)



  儒家思想对于男性的社会要求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齐家〃是指男人为一家之主,对自己的家族和家庭负有责任。在封建统治者眼里,家庭的稳定关系到国家的稳定,所以封建社会的各级管理者(官员)必须先做好一个家庭的孝顺的儿子和严正的家长,尔后才能成为一个匡国济世的人才。在封建主义的社会形态中,家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恩格斯所说,这是确立男性独裁制的第一个结果,是〃把若干数目的自由人和非自由人组织起来而成为一个父权家族〃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2章《家族》,生活书店,1945。的一种方式。在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既是社会再生产的单位,也是人类自身再生产的单位,进而它还是社会传统和文化得以延续的文化单位。
  但是,婚姻家庭并不是人类社会一开始的固有物,而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历史性事物,它的产生是私有制的结果,进而它又巩固了私有制。
  人类历史上,乌托邦主义者大多反对家庭,从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到莫尔的《乌有乡》,从19世纪的〃共产主义试验〃到20世纪的〃新村试验〃等,理想主义者几乎无一例外地将婚姻家庭视为私欲的堡垒、社会发展的障碍,他们试图在他们的幻想的国度里彻底解除人类社会的这一禁锢,虽然他们都失败了,但是,他们也让我们知道家庭和婚姻存在的终极合理性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样是毫无疑问的。实际上婚姻家庭是否就是最合乎人类本性的生活形式,这一点依然有讨论的空间。柏拉图曾经设想,人类的社会经济生产方式应当是公有制的,而人类自身的再生产方式也应当是公有制的,应当放弃一家一户各自独立的繁衍习惯,而将人类繁衍的任务当作公共事情处理。柏拉图设想在理想国里挑选专门的人士专门负责生育和哺育,他试图以此来达到保证人类的生育和哺育质量、培养具有战斗精神的精英后代的目的。从人类发展的目的论的角度出发,柏拉图的这个设想也许未必就完全没有道理,他的这种繁育方式的确可以避免产生劣质儿童在生物工程学没有创立的时代,精英人种培育法一直是个幻想;人类基因繁育过程相当复杂,有时结果并不能符合起初的推断。,可以保证新生儿得到最优秀的教师,最合理的教育。但是,最合理的往往不一定是人们最需要的。在生育方面,人类的生育目的并不是抽象地为了类的延续,人类生育要么是无目的的本能的结果,要么直接的目的就是延续自我的存在。生育者试图在下一代身上看到自我在延续,而不是仅仅看到类在延续,人类大多数的生育行为都来源于此。否定了这一点,人类是否还有生育的动力?或者人类是否有在自己没有生育的条件下单纯地为别人生育的子嗣而工作、而奉献的动力?这些都是有疑问的。
  因此,婚姻和家庭是人类在私欲条件下的一种历史性选择,这一选择是无可奈何的,尽管我们将坚持这一选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是惟一的选择。
  实际来说家庭从诞生那一刻起就是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相统一的产物。它并非仅仅是满足结婚者个人幸福的需要,同时或者说更重要的是社会稳定的需要,人类繁衍和哺育的需要,男女性双方相互照顾的需要。因而在婚姻和家庭之中,个人幸福的考虑并不占有重要的位置,相反对子女和配偶的责任则占据更重要的位置。家庭并不像某些人想像的那样仅仅是一个温馨的情感休憩的港湾,同时它还是责任和义务的场所。女权主义者强调女性在家庭中所受到的歧视和压迫,其实,在传统的家庭中,身为一家之主的男性同样会感受到沉重的压力,例如维持家庭经济平衡、赡养老人、教育子女、照顾配偶等,女人则在家庭中承负着生儿育女、操持家务、侍奉老人等繁琐而艰辛的劳作。过去的时代,人们急急忙忙跨进家庭的圈子里去的时候,他们对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是很少思考的。现在,当我们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们可以有时间来想一想,到底是为什么我们必须这样做。
  传统家庭对国家的意义:
  1稳定国家和社会的秩序,纳税,为国家和民族繁育后代。
  2在战争时期为国出征或担当经济大后方的生产力。
  传统家庭对家庭成员的意义:
  1家庭经济。传统社会家庭经济是社会经济的最基本单元,家庭成员在家庭中完成自己的劳动职能。
  2家庭性生活。比较而言,夫妻间性宣泄是一种最经济、便捷、安全的性活动的形式。
  3生育子女。
  4老有所养。
  具体到家庭中的壮年劳力,家庭对于他们有什么意义呢?
  1使男人得到照顾他的日常饮食起居并满足他生理性欲望的伙伴,留给他子嗣,完成他延续生命的需要。
  2使女人得到可依靠的长期供养人,获得子女,当她丈夫衰老或去世之后有接替者来奉养她的终年。
  从上面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传统社会的大环境之中,家庭对于国家的意义大于对于家庭成员的意义,进而家庭对于家庭中老人和小孩的意义大于对于壮年劳力的意义。因而,对于壮年劳力来说,家庭主要是一个奉献的场所,战争时为国家捐躯,和平时为国家纳税,家庭对于他们来说首先是尽人子之职,尽人父之职的地方。这也是中国传统思想中对于家庭的定位。封建社会,〃我〃这个单元是社会上最不重要的单元,〃我〃是为父母而活着,为家族而活,为国家而活的,〃我〃的生命和〃我〃的生活不是首先对自己有意义,而是首先必须对家庭、家族、社会、国家有意义,衡量一个人意义的标志也不是个人的幸福感,而是他对这些外在于他的东西的价值。现代社会,〃我〃为家庭而活着,为子女而活着,为社会而活着,这依然是首要的,但是,与此同时,受现代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一部分人开始主动思考〃我〃对于〃我〃的意义。因而现代社会在〃我〃成为有限的奉献体的同时,也强调〃我〃对自己的幸福负责的意义。这是现代社会将整体利益加于个体之上时,给个体提供的交换法则,它不像传统社会那样完全忽视个体存在的价值,而是同时也肯定了个体存在本身的价值,将追求个体幸福本身也当作一种可以理解的目标,交还给了个体的人。



传统家庭观念的淡化(二)



  事实上,也只有在个体人的利益得到充分的理解和照顾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保证在必要的时候人们选择牺牲小我,成全大我。传统社会在保障个体的这种权益的时候,是以牺牲和剥夺婚姻中女性的权益来达成的,法律出于男性利益而保障家庭稳定。恩格斯曾经讲道:〃一夫一妻制家族与对偶家族差异的地方在于婚姻的约束来得更坚固持久,此种关系已经不能由某方任意地解除了。这时的通例已是只有男子可以解除婚约抛弃他的妻子。男子的通奸权,这时已为习惯所保证(《拿破仑法典》曾确定地给丈夫这一权利,只要他不带情人到家里来),随着社会进一步发展,这种权利也愈行得广。〃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2章《家族》,生活书店,1945。因为男权制是封建社会的支撑,家庭的稳定代表了男权制社会的稳定。恩格斯生动地阐述了一夫一妻制家庭之所以稳定的原因以及社会对这种稳定的需要,虽然他的直接研究对象是从原始公社末期到19世纪初期的人类历史,但是对于我们了解20世纪末期中国家庭和婚姻状况依然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当然,这也不是说我们可以否定现代以来中国社会的进步。
  现代社会,家庭对于国家和社会的意义较之从前已经大大削弱。妇女运动兴起,男权制度崩溃,女性意识的觉醒从根本上撼动了以男权制度为核心的国家政治、家庭结构,家庭也就失去了传统意义上稳定社会的作用。封建主义覆灭宣告了家族制度的覆灭。随着君主政体的解体,领主制度、世袭制的废除,家族制度的没落成为必然,血缘联系对于人类生活结构的意义开始下降,家庭的存在不再有家族的支撑,其对社会的稳定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其他政治功能就此也受到削弱。总之,现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家庭在社会中的政治功能已经渐渐地削弱了,社会生活中门阀政治消失,社会事务由公民投票决定,但投票的单位不是家族、家庭,而是个人,社会政治权利直接和个体联系起来,不再需要家庭这个中介。
  当然以上结论也许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下面我们首先做一个比较,然后在此基础上讨论中国
  传统家庭现代家庭1家庭自然经济。2性以及感情需要。3生养哺育子女;只有婚生子女享有财产继承等权利。4女性生活保障;女性家务活动场所。5以家庭为中心的天伦之乐。6老有所养。
  当代生活中家庭的意义。1家庭经济瓦解,代之以社会化大生产。2性以及感情满足的渠道多样化。3试管婴儿、克隆技术为非婚生育提供了可能,现代法律保障非婚生子女与婚生子女同等的地位;家庭作为教育单位的职能已经让位于学校这种现代教育制度。4妇女获得同工同酬权利;家用电器的广泛使用,家务劳动需求下降。5娱乐行业兴起,娱乐活动社会化。6社会养老保险和老龄福利。
  以上对比,清晰地表明传统社会中家庭所担负的职能在现代社会中正在逐渐地社会化,这些职能从家庭中转移出去,一方面解除了家庭的负担,另一方面也使家庭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下降了。这是传统家庭观念逐渐被打破的社会现实基础。由此观之,向来以家庭为重的中华民族,家庭观念也渐渐地变得淡薄了,所以出现了单身者,这也是有其社会发展的合理性的。
  传统社会,人们只能在家庭中得到满足的东西,在现代社会人们绝大多数可以从社会直接获得。家庭对于现代人的意义下降了。在这种情形下,家庭作为情感寄托、衣食来源、颐养天年之所的意义降低了,相反倒是太多的婚姻的悲剧、家庭的悲剧困扰着人们,使人们怀疑婚姻和家庭本身的合理性。
  现代婚姻和家庭对于个人的意义我们已经作了上述研讨,那么现代婚姻和家庭对于社会的意义呢?相比较于传统社会背景,现代家庭对国家和社会的意义有些什么不同?
  传统家庭1男权为中心的家庭结构有助于稳定国家和社会秩序。2家庭可以保证男人为社会而努力工作。3家庭消费促进社会生产。4为国家和民族繁衍后代。5家庭在国家战争时期的重要作用,会强化人们对于民族国家的归属感以及为国家而献身的热情。
  现代家庭1国家维护政权稳定的手段,一是法制,二是人权。2家庭并不是保证人们为社会工作的必要条件。3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可以满足每一个单身者相对充裕的物质生活需要,反过来也促进了社会生产。4非婚生子女同样享受国家公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