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盛唐夜唱 >

第274章

盛唐夜唱-第274章

小说: 盛唐夜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腾空跪坐在床榻面前;泪眼朦胧地看着在床上的李林甫。
    李林甫现在的情形;不仅仅是尽显老态;而且很明显处于风烛残年。即使是使女不停为他擦拭;他的嘴角仍然有涎水留下。
    不过他的眼睛却还清明;只是控制不住身体;不停地在抖罢了。
    “空娘……乖女……我对不住你。”
    天宝六载时;李林甫就给气倒下过一回;而且那一次他与叶畅的关系几乎破裂;后来是靠着李腾空出嫁;才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过来。即使如此;翁婿两人却也已经貌合神离;李林甫对于这位女婿;既是利用;又是防备。
    天宝八载;叶畅征南诏大获全胜;斩俘无算;不过因为擅杀投降了的阁罗凤;功过相抵;除了一个新设的知云南都护府外;就是加了勋;武散官升了将军;并未获取实职。此后利用一次李林甫生病的机会;李隆基借口举荐叶畅有功;将杨钊调回长安;等李林甫反应过来;木己成舟。
    不过为了安抚李林甫与叶畅;李隆基也让叶畅得了好处;叶畅因为提出“开中法”和此前军功;勋爵升为云麾将军、银青光禄大夫、上护军、开国伯;同时还许荫一子;又赐李腾空郡主仪仗;除此之外;叶畅已去世的父、祖;也都得以赠官。叶畅的阶官则升为左武卫员外大将军、检校御史中丞;差官为知云南经略使、剑南道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蜀郡长史、岭南五府经略使;其余官职如故。
    杨钊自然也留下了崔圆这个钉子任蜀郡司马。
    因为人口经济不足;叶畅提出的将安南与云南合并;升为云南道的计划却未立即执行;云南节度使也未建立起来;而是将云南郡分为云南都督府、大理都督府、剑川都督府;三府合为云南经略府。不过叶畅也不要这个虚名;他要的是实惠。
    可这些爵赏偏偏口惠而实不至;这是叶畅对这些的评价;并且从这些事情当中;叶畅判断出;李隆基对他也已经有了疑忌之意。
    为此;叶畅在长安城中大兴土木;将自己原本的府邸周围全部买了下来;建成了一座豪宅;获费的钱足足有数十万贯。或许是听得这个消息;李隆基甚为欢喜;还赐了些宫中的摆设来;专门召京兆尹令其配合叶家施工。
    当时李隆基之话语;后来也传入叶畅耳中。
    “叶十一见多识广;眼大气高;勿使其笑朕吝啬。”
    不过给叶畅的好处也就仅此了;与此同时;李隆基不断地向辽东派人;在叶畅不在的这段时间里;辽东局面有了微妙的变化。
    南霁云升官的速度比不上罗九河;表面上看;是为了奖掖罗九河这几年立下的功劳;比如说将辽东行军总管府所控制的地盘一直扩张到了鸭绿水畔;实际上的用意;却是控制辽东的兵权;削弱叶畅在辽东军务上的影响力。在李隆基看来;南霁云乃叶畅亲信;而罗九河则是后投入者;可以适当提拔;以牵制叶畅。
    不过政务上;李隆基倒是没有过多于涉;大约他也是想知道;叶畅的那一套经营边疆的理论;能不能实现。故此;这还没有触及到叶畅的底线。
    “阿耶不必多说;好生休养;将身体养好了;什么都好”李腾空有些心酸地道。
    “我……”
    李林甫正待继续说;外边骚动了一会儿;紧接着;有人道:“杨侍郎来探望”
    杨侍郎;自然是杨钊;他虽是回京;却没有升官;也算是李隆基的一点平衡;原本奄奄一息的李林甫猛然精神一振;整个人身上;又生出凛凛威仪。
    那个让无数朝臣闻风丧胆的权奸李林甫;又回到了他身上。
    “请他进来。”李林甫徐徐说道。
    旁边的使女将他脸上的涎水擦尽;将他扶起。女眷都躲入后宫;不一会儿;杨钊面对微笑走了进来。
    但一看到李林甫威襟正座的模样;杨钊脸上的笑容就僵住;他停住脚步;转身便欲回头。
    原本以为李林甫是只死老虎;他赶来看看热闹;同时发泄一下心头的不满;却不曾想;所见的李林甫与平时比;并没有什么两样。
    时值天宝十载春暮;李隆基已经到了人生的暮年;距离叶畅平定南诏之乱;也已经过去了近两年时间。或许是因为叶畅在的缘故;虽然得到了李隆基的支持;杨钊面对李林甫;却仍然没有任何优势;往往他的每一步算计;都被李林甫轻易破解;然后反击。
    故此;面对李林甫;他心中已经带着一种难以言状的敬畏。原本是来看一条死狗的;结果发现死狗变成了病虎;他第一个念头自然是走避。
    李林甫徐徐说道:“杨侍郎来而复往;是何道理?”
    杨钊这才收住脚步;脸色有些发白;他望了李林甫一下:“听闻李相身体有恙;故来探病;却忘了带礼物;是想折回取礼物……”
    “果真如此?”
    “果真如此”
    李林甫看着他面色发白;轻轻叹了口气;若自己还是健康的;绝对不会让这小辈猖狂;但现在……
    四年前晕倒之后;他身体就一直不行;前不久;更是中风倒下。他虽然还是贪恋权力;却也知道;以自己现在连坐正都困难的身体;想要继续把持权力;是不可能的事情。
    他唯一后悔的;就是这几年没有全力将叶畅调回京城;若叶畅回到京城的话;他可以顺势接过自己的势力;哪怕不能与杨钊抗衡;至少还可以自保。
    现在么……就要有些顾忌了。
    “老夫出仕至今;已有五十年……”李林甫仍然是慢慢地说道:“如今老病;是该到退休致仕的时候了。”
    杨钊心中一动;嘴上却道:“李相公何出此言;相公一时不适罢了;如今天子与朝廷;都倚相公为栋梁;相公若是退休致仕;何人可当天下大任”
    “有人可以。”李林甫向身边使女示意;那使女拿出一封信;李林甫道:“老夫致仕乞骸骨之奏章;已在此矣;继任之人;老夫亦已向圣人举荐了。”
    杨钊盯着那封信;几乎要伸手将之夺来
    这些年;谁都知道李林甫已经老了;但是只要李林甫自己不退;却谁都不敢对他发起挑战。内有无数官员充任党羽;外有叶畅这般名将算作爪牙;李林甫这两年可谓威风凛凛;杨钊都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
    现在这座横在所有朝臣头上的大山;竟然要自己请辞了
    李隆基都有些奈何不了他;私下里曾对杨钊牢骚;说若不是叶畅在;早勒令李林甫退休致仕。现在他自己请辞;就象是挡着杨钊前路的一块大石头;他想方设法也搬不走;然后有朝一日那石头却自己滚开一般。
    不过杨钊还是按捺住自己的心;咽了口口水:“相公说笑了;我不相信有谁能取代相公……”
    “老夫是说真的;老夫老矣;如今又多病……有今日没明日;没准哪一天就咽了气。”说到这里;李林甫突然身体往前一倾;紧紧盯着杨钊:“老夫诸子诸婿;今后就仰赖杨公照料了。”
    杨钊背上顿时冷汗直冒;他哪里敢答应下来此事强笑了笑;他道:“有叶十一郎在;哪里须得我……”
    “杨公;你只说一句;老夫诸子诸婿;你照看还是不照看。”李林甫道。
    “这个;杨某官卑名低;有……”
    “老夫这请辞奏章中;所荐接递老夫之人;乃陈希烈。”李林甫打断了他:“不过陈希烈一向未理政务;唯会空谈黄老;故此;老夫又荐杨公你替陈希烈。虽是暂且委屈你居于陈希烈之下;但以杨公之才;朝堂政务;当由杨公决之;陈希烈但垂拱罢了。”
    杨钊心中狂喜;然后就愣住了。
    李林甫若是举荐他;他这个次相之位就坐稳了。正如李林甫所言;陈希烈根本不是他的对手;大权只可能掌握在他手中;过个一两年;寻个借口将陈希烈罢相;他自然就可以登上那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但同时;杨钊心里不能不犯疑;李林甫真的会这般做么?
    念及李林甫口蜜腹剑的名头;杨钊再次冷汗直冒;口中只能说道:“某不过粗鄙之人;李相之恩;某必不负之。”
    李林甫没有再说什么;杨钊会意告辞;待他走后;李林甫才长长叹息了一
    若是没有叶畅;只怕自己退下之后用不了多久;就没有活路了。自己晚年做过不少得意之事;可若论最得意者;大约就是寻了这样一个女婿。
    只恨这女婿与自己并不完全是一条心;否则的话;自己无论进退;都能更加从容。
    振作了一下精神;李林甫向自己长子李岫道:“这封奏章;你替我送到兴庆宫去”
    李岫应了一声;手颤抖着接过了那奏章。
    没有多久;奏章就呈到了李隆基面前;而杨钊;也在此处。
    “李卿身体真的不好?”草草看完奏章;李隆基惊讶地问道:“前几日来见朕;还是好好的。”
    “御医说是风疾;脑中有血块;发作得疾;唯有徐徐图之。”
    在叶畅的倡导之下;大唐的医术有突飞猛进的发展;旅顺、长安和洛阳都有半官办的医学院;战场上的那些敌军;为这些医学院提供了不少标本和试验对象。象风疾;现在便知道是脑中血管破裂有血块压迫而成。李隆基自己也略通医术;闻言点头;长长叹息了一声。
    杨钊觉得;这一声叹息里;还有点如释重负。
    “李卿说想到旅顺去养老……好端端的去那地方做什么;辽东苦寒荒凉之地;朕若真让他去了那里;绝非优待大臣之道。况且李卿就算致仕;朝中若有大事;还须向他顾问。”李隆基又道。
    “臣也是这般相劝的;但臣父却说……这些年叶畅仍然加紧派船出海;或许什么时候;便找到了蓬莱仙山;求来仙药。他在旅顺;这仙药到了;或许还能救臣父性命;延寿几年……”
    说到这里;李岫黯然呜咽;却是真情流露。李隆基心中微微一动;便是杨钊;这个时候也不禁抚额。
    他们倒是将这件事情忘了;这些年;叶畅一直没有放弃寻找蓬莱等海外仙山的努力;他的船队;数次成功抵达日本;还帮助日本发现了石见银山;这样日本就有足够的白银来收购他卖去的佛像、佛经、铁器、玻璃、丝绸等物品。
    日本的银山;还有两年前在流求发现的金山;有传闻说这二者皆是叶畅指点才寻到的;故此叶畅财神之名;更为响亮。
    “既是如此……”
    李隆基听得这个理由;不禁怦然心动;李林甫怕老死;他比李林甫年轻不了多少;岂有不怕老死的道理
    听得李隆基要松口;杨钊有些急了;若是李林甫真的到了辽东旅顺;那他还想报复李林甫;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难道说还派人跑到旅顺去问叶畅老丈人之罪?
    不过;想到方才自己在李林甫府中见到这老奸的气势;杨钊咽了口口水;终究决定;还是什么都不说。
    若是逼得这老奸又回到朝堂上;那更是麻烦;反正将他赶到辽东去;慢慢再来对付叶畅。等叶畅被收拾了;这老奸就算没有断气;也无能为力了。
    想到这里;他脸上堆着笑;仿佛根本不在意这件事情。
    他不反对;李隆基又思忖了会儿;点头道:“既是如此;李卿何日动身;朕令百官相送;朕也亲登城楼;为令尊送行……朕还许你兄弟假;先将李卿送至旅顺;安顿好之后再还长安”
    既然要放李林甫一条生命;李隆基的气魄就显出来;他放得很彻底;不仅仅是李林甫自己;他的儿子们;也都送至旅顺——名义上是成全他们孝道;实际上却是将李林甫的子侄从朝堂之上清出去。
    杨钊心中顿时一喜;这消息传出去;不用他找李林甫麻烦;朝廷上某些人;就会明白;李林甫彻底完了;他们就会象疯狗一般扑来;希望在李林甫身上;撕咬下两块肉……不过有叶畅在;这些人还是会有些忌惮。
    想来想去;杨钊心中很清楚;李林甫能全身而退;最大的倚仗;恐怕就是那个女婿了。
    那个让他们这些呆在长安的人都心生忌惮的人物;现在究竟在做什么?



第363章 一纸诏书速还京
    “果然;象林稻如中丞所言;比起云南土稻;耐旱、耐涝、用时短;产量亦高;只是口感不好;只可为平民口粮;不可供贵人所食。”
    面色黑黝的李白笑嘻嘻地指着面前的早稻稻浪对叶畅说道;虽然一字都没有提自己;可那渴望赞扬的神情;还是令叶畅不禁发笑。
    这两年来;李白算是一改往常好浮夸而不务实的毛病;踏踏实实做了不少事情;先是建云南城;然后又是奉叶畅之命试种象林稻;两件事情;足让他在经营华夏边疆之事上功垂不朽。
    所谓象林稻;就是占城稻;如今还无占城之说;只有占婆;叶畅以汉时地名象林命之;对其之野心;昭然若揭。他一直在鼓动将云南与此时尚在岭南治下的安南合并;另成一道云南道;在他的计划之中;云南道的控制范围;应当包括另一世整个中南半岛;襟两洋而扼要冲。
    不过此事急不来;或许要用一两代人来经营才成。
    “无妨;百姓饥时不挑食;而且实在口感不好;还可以磨成饲料;用于养猪养鸡;总没有人嫌肉口味不好。”叶畅一本正经地道。
    李白大笑起来。
    “中丞说的是;饥时还管什么口感;能填饱肚子就是好的……中丞所制秧马、脱机;事半功倍;当真是巧夺天工”
    秧马原是北宋之后开始盛行;四川出身的苏轼是到了武昌才见到;但如今叶畅就已经拿了出来。至于脱机;则是脚踏式滚桶打谷机;张休耗费了八年功夫;与二十余名巧匠一起;终于能铸造、打磨成合用的齿轮;对于收割甚为方便。
    除了稻田;就是甘蔗田;此时甘蔗尚未成熟;放眼望去;一片碧叶如障如林;叶畅见此甚是欢喜:“今年年景尚好;看来甘蔗能丰收;有足够的糖运出去;这云南商会便也可以建起来了。”
    “东北、西南;十一郎你都建商会以经营之;东南为大海且不说了;那西北呢;听闻十一郎近来屡屡致书信与朝廷、安西;莫非十一郎也准备在西北行边疆之策?”
    叶畅闻言笑容敛起:“倒不是准备在西北行我的边疆之策;是有些担心。
    “哦;十一然且说说;担心什么?”
    “边将好大喜功啊……”
    叶畅这一叹;让李白笑容也敛住;边将好大喜功;确实是一个大问题。特别是胡人充任边将;根本不将大唐将士的性命放在心上;屡屡做出各种令人瞠目的事情。
    这也与叶畅有关;叶畅两年前的大胜;刺激了各方边将;他们也纷纷向周边发动攻击;却不顾自己是否有叶畅在边疆生财的能力。先是哥叔翰;不顾叶畅劝说;强攻土蕃控制下的石城堡;折损将士精锐数万;才夺下这座区区千人镇守的堡垒;紧接着安禄山;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与夫蒙灵察合击契丹、奚;他贪功抢先;于天门岭中伏兵败;八万兵马损失怠尽。
    每每这消息传来;叶畅就不禁扼腕叹息;如今大唐边军资费支出已经是开元年间的五倍以上;耗费国家无尽财力;特别是那宝贵无比的人力;却获取边将个人的小小功劳;这实在不是什么明智的事情。
    “高仙芝此人好大喜功;更胜于哥叔翰;而且他军中宿将;向来骄矜;此前又屡战屡胜;我怕他在安西行冒险之事。而且;还有一忧;便是犬戎。如今剑南有我;犬戎无法出铁桥城、安戎城;河曲有哥叔翰;犬戎无法出石城堡;他们能拓展的唯一方向;就是小勃律……”
    面对大唐在铁桥、石城堡的优势;这两个方向;犬戎只能采取守势;而且这两年来;叶畅还屡屡组织蛮人深入犬戎境内;俘虏犬戎军民充当农奴——战果不算辉煌;但足以⊥犬戎头痛万分;那些同他们一般适应高原气候的蛮人;比起汉军可要难缠得多。
    为应对这种情形;犬戎除了加强对东南的防备之外;另外一条选择;就是猛攻安西都护府;尽可以从大小勃律出兵;逼得大唐把国力耗在漫长的补给线上;也迫使大唐不能在剑南或者河西全力向它进攻。
    而此时位于葱岭的诸国;也不是什么好货色;它们周旋于大唐与犬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