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新势力·风华-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韩城东两公里黄河边周原村,有一座建于大德五年,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大禹庙。大禹的圣驾在这里安歇,因为他的灵魂离不开黄河。后人读懂他的智慧,疏导而非堵塞。于是,大禹庙见不得拥挤,宽敞、简易、并不寒酸。帝王出身乡野,帝王的举手投足溢满泥土的芳香,也许只有农民朴素勤劳精神的蕴含,才能支撑着大禹〃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功成不亚于黄帝一统天下的伟业。但大禹又是权力欲在原始社会末期的最初代表,说起来可笑,这并不是他的过错。他将帝位传于益,益却推辞不就复传给禹的儿子启,这当中自然有益资历尚浅、无力就职的缘故,但更预示着以美好道德及优良素质为考量标准的禅让制走到了历史尽头。中国由原始社会昂首迈入了奴隶社会,虽然对于人民这变化更加残酷,却巧合历史的循规蹈矩。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农业文明,从这时破壳而出,显露出完整的雏形。大禹的造像总是农民打扮,就是在时时暗示后世:中华民族的精魂在于乡间,美德在于乡间,帝王尚且不忘自己的出身,子孙后代又怎能忘记了?如在城市的牢笼中困乏日久,走回乡野,除感受自己的渺小、神圣的隐藏外,还有伟人的呼唤以及对根的追索。何乐而不为?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霄。〃
(三)
〃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喜欢一个名字需要理由吗?需要吗?不需要呀!需要吗?不需要呀……〃风陵渡〃,这个名字让我产生了许多奇妙的联想。这是四天里第三次看见黄河,与那被冰封的、残缺的黄河不同,这里的黄河凸显着自己倔强的本色。中国是世界上黄皮肤人口最多的国家,这与黄河千万年的浸润似乎难脱干系。血性、豪爽,见于壶口的飞瀑,却也在这天寒地冻的时刻收敛了不少;阳刚、壮阔,见于东营的口岸,东流的目的是为了入海,冲向蔚蓝冲向莫测似乎也意味着民族本真与世界渊源的本类融合。世界的各个角落,都有中国人的身影,在那些黑白分明的区域,黄皮肤的中国人作为一种力量的代言,独立地存在着。即使面容沧桑、乡音已改,黄河留在我们难以逆转的身体造型上的标志总成为毋庸置疑的中国代码。即使在同我们有几分相似的日本人面前,吉鸿昌若不在胸前立牌加以标示,他的气节,他的身板,不是也可不言而明黄河游子的身份?即使从这已经萎靡的河口走向天涯海角,游子的归心不也时时在他乡明月下映照幽蓝的天空。人,可以掩饰自己的面容、身影、语言、行动,却总难以掩饰自己的心灵。而最销魂的,莫过于游子之心。
虹←桥←书←吧←BOOK。HQDOOR。COM←
第70节:冰冷的黄河(4)
风陵渡是否是众多黄河古渡的一处,从杳无踪迹的摆渡人那里,我无从查证。河水在这里开始湍急,不知怎地,携带着挣脱困缚的力量,黄河开始那么无所畏惧。寥廓江天,也笼上了一层不知是忠是奸、是阴是阳的迷雾,令人在它的包围中分辨不清虚实。只觉得遥远的绝响似乎仅从现在开始,而它的尽头,是否隐着那份〃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倔强,我似乎感受得到,又似乎差得很远。
〃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
如关中汉子身材般魁伟的黄河大桥连接着秦晋,连接着两岸同样空荡的山林,我始终相信在那份空荡中有可供倾听的悦耳鸟语,只是因为对黄河自古而来的畏惧而隐没了自己的身影。〃高天滚滚寒流急,〃它不得不如此这般,因为黄河非比长江。长江沾染了胭脂香气和玲珑的情致,尽管同样浑浊,但中下游的阴柔水乡变了不少调调;黄河却是这平地里慨然有声的一吼,雄壮过甚,却更显出悲怆。长江虽也有意外的乐章使人闻之一震,却没有黄河那一声吼跌宕壮阔。婉转并没有什么不好,但两种迥然声线的并存,代表了母亲的威严与父亲的谦恭,似乎也是绝世的反比例创作。黄河在这里拒绝困顿,拒绝婉转,却难以战胜阴晴难测的天气,在寒冷与温暖的边缘徘徊不定。躁动难耐,这不正深切中国女人体内天生的母性?风陵渡上的渔家,是否也看透了这天地的玄机,收起渔网远走天涯?时间是无上的君王,残酷地否决别人,甚至连自己也不放过。明年今日,说不定黄河还将凝冻。
行路难,〃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WWW。HQDOOR。COM←虹←桥书←吧←
第71节:不屈的灵魂(1)
不屈的灵魂
(一)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沿着参差不齐高低起伏的台阶,我明确了敬拜的意图。他是一位饱受磨难的执笔者,他是正义道场的布道者,他是王权淫威下的受害者,他是使历史回归本位的恢复者。他用自己身体的残缺换来对历史真实的描述,他忍受了无法忍受的丧失男性尊严的屈辱和帝王目光中的阴冷。他屹立在中国史学家的最前列,他,就是司马迁。他在险恶地牢中苦著《史记》的经历甚至使我们忘记他是主持改革夏历(即农历)的人,想一想,除了墨香的浸泽,他竟让乡野人家享受他不经意的留世之笔,那些斗笠下被皱纹堆积的眼神中充满向往。伟大的意义在于〃最〃,在于纯粹,在于压制另一种同样不朽的伟大。他的坟墓,静静地坐落在黄河与群山的环绕之中,他的身躯早已腐朽,但他的灵魂,却在《史记》的字里行间赤裸裸地袒露给读者,令人明晓那份挣扎,那份苦痛,那份抉择。
挣扎使他最终站在了真实这一边,拒绝虚伪的蛊惑。
苦痛炼就了他坚韧的品格,使笔下的纸页漫溢着坚实的力度。
抉择成为了他悲剧命运的开始,放弃了做男人的资格,过着阴阳不分的生活,承担了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当世人明白这份不公时,他已被草草地葬在黄河岸上一个无名的小山丘上,他失落地闭上眼睛却并不意味着屈服,相反,他留下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让后人为他不安,为他啜泣,为他翻案,为他平反,为他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升华而非贪生,在于执着而非疑惑,在于承担而非退缩。
霸气书库(www。87book。com)免费TXT小说下载
〃重要的不在于表达什么时代的历史,而在于什么时代的人表达。〃 ……克罗齐
汉武帝的时代是一个辉煌的时代,很难在中国古代史中找到将这么多光荣的名字如此密集地排列在一起:汉赋大家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夫妇;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的张骞;飞将军李广;抗击匈奴的卫青、霍去病叔侄;经学大师孔安国及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智圣〃东方朔,等等。他沿袭了中国古代史上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将汉朝的统治推上了极致。他以强硬姿态面对匈奴的侵扰,但同时,他的人格却也因此变得复杂,他的性情也开始难以捉摸。他身为九五之尊,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牵动着臣子的神经,他造就了很多遗憾,比如一世未封侯的功勋将领李广;他造就了很多不平,为了自己统治的稳固,残忍地关闭了中国人积极活跃的思想之门,为以后的君王树立了惯性的坐标,将儒家的中庸之道推向了历史的前台;他更造就了很多惊世冤屈,其中最令人叹惋的便是司马迁。他为大将李陵败匈奴之事而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而被施以宫刑。他更因为秉笔直书,在《史记》中评述君王功过而被官场彻底遗弃,自古官场就是绞杀人性的机器,没有泯没良知的人得不到补偿,唯有痛苦,使其打上一生的烙印。司马迁生逢盛世,按说不该遭受这样的〃礼遇〃,但气量狭小的汉武帝不会同情他,尽管《史记》是伟大的,但在之前的岁月中帝王习惯地得过且过和迂腐无能难以接受这样尖锐的批驳;尽管批驳是无误的,是公正的,但中国历史上这样的故事不在少数,君王是神圣的代表,而神圣,往往在这样的时刻等同于卑微和渺小。
司马迁表达的历史,超越了时代的认可范围,他的悲剧,是真实造就的悲剧。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在中国名利场中郁郁不得志的司马迁与寒冷和不公相依为命的生活;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在无数个深夜里他枕边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的泪渍被他以一腔冷墨倔强地洗去;我们完全可以理解,尘埃落定的仕途挫败使司马迁在《史记》中倾注了怎样的心血。相传他将《史记》呈于汉武帝时,汉武帝将手稿立刻付之一炬,幸亏司马迁早知会如此,命女儿抄下了副本,命孙儿背熟了全文,《史记》才得以留存。君王的器量完全在臣子的预料之中,不知这该欣喜还是嘲笑。这是对圣明汉武的讽刺,这位英烈的君王,在此时,竟作为一种大智慧的陪衬,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地唏嘘不已。司马迁的品格,作为中国文人品格的代表,他的经历向世人宣称:让文学回归本真,即使会有牺牲,也要万死不辞。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似乎更需要如此不屈的灵魂的存在,这样,便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荒谬的错误。
班固有言曰:〃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捍其后事,讫于天汉。〃〃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才,服其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司马迁〃世之宏才〃,他用对各类史书的融合贯通与重新诠释来加深《史记》的厚重色彩,这是对时代不公的回击,只有如此,才对得起自己的付出,才消解得了心中的哀愁,才能对似水年华的黯淡,无声地控诉。他〃自成一家〃,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道路,在品格与创作两个领域成为世人敬仰的典范、膜拜的对象。我汇入这股敬仰与膜拜的浪潮之中,期待能在冥冥中得到指点,获得领悟。
WWW。HQDOOR。COM§虹§桥 虫 工 木 桥 书§吧§
第72节:不屈的灵魂(2)
回首时,〃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史记》白质璞玉,司马迁青史留名。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永嘉四年,汉阳太守殷济瞻仰遗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树桓。〃太史公祠墓得以修建与维护,西晋殷济功劳不小。如今的司马迁祠墓松柏森森、碑坊耸立,肃穆中隐隐透着悲壮。殷济倾慕司马迁的才华,同情他的遭遇,崇拜他的品质与气节。他的义举为后世完整地呈现太史公永驻之地,若没有他恐怕黄河上猎猎雄风早将太史公坟头的沙砾吹散,碑上的字迹也早已模糊不清。精神的剥除虽不在于他的外表,深入骨髓的虽仅在于他的核心,但精神依托于肉体,依托于存在。没有庄严的例证难以承继太史公的精魂。后世沿袭着殷济的做法,如今镜头中墓碑上的字迹是清朝的镌刻,对伟人的尊敬成为一种定势时,尊敬便不会死板,而是充满活力的延续。圣人需要理解,哪怕是生前身后的知音,只要存在,精神便不会全然废弛。
看时,〃夕阳依旧垒〃;听时,〃寒磬满空林〃。
(二)
〃冥冥,车轮落日,散绮余霞,渐都迷患景。〃
因为黑夜的降临,晚霞更珍惜留存的瞬间,凄美的血光,在霞的尾部像玫瑰花瓣般姹放着,似乎预示着人间悲剧,也似乎迷恋着剩余的光阴。黑幕盖上了古城最后一丝光明,全城的精灵等待着下一次光明的降临。巍山,在大地上投下自己名如形般的黑影,似乎阴冷潮湿的山间,斑驳的绿色,渲染着正义与邪恶交锋时怆然的气氛。树丛间沙沙的响声,夹杂有壮士的悲嚎,有婴儿的啼哭,有飞舞的乱剑,有隐匿的脚步。有匆忙、有慌张,并不同于以往,也不一定在此地发生,但故事真实地发生在这里。转动的车轮碾压着落日的长影,避难,隐藏,复仇的旋律从这里缓缓流出,穿透了土地的经脉。
《赵氏孤儿》,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巍山又称〃救郎山〃,是赵氏孤儿隐匿之所,位于韩城西南部。
公元前597年,晋国景公当政。忠良赵朔遭大夫屠岸贾迫害,全家灭门,独剩其妻与腹中遗子,匿于景公宫中。贾闻知搜宫,义士程婴与公孙杵臼共谋,程婴决意以其子易之。后公孙杵臼及婴子皆被杀害。程婴将赵氏真孤匿于家乡巍山寄养。十五年华逝去,大臣韩厥告景公以赵氏实情,景公大为感动,遂召赵氏孤儿赵武入宫,复臣位,反攻屠岸贾,灭其族。赵武成人理事后,程婴为报杵臼而自殁。赵武后被封为赵文子,乃赵国之宗。世代供奉程婴及公孙杵臼。
韩城西南10公里,高门原堡安村东南古寨,系赵武、程婴、公孙杵臼之墓,故名〃三义墓〃。《赵氏孤儿》是最早介绍到西方的中国戏剧作品,曾引起海内外不小轰动。
有人说《赵氏孤儿》是中国的《哈姆雷特》,细细想来,却真有几分相似之处,它们都以复仇为主线,矛盾冲突十分尖锐,充满了权势与爱恨、正义与邪恶的纠葛。程婴舍子救忠良的故事,乍听起来十分残忍,却也是在历史舞台与戏剧作品中不可避免的循环结果。他深信自己没有做错,认定苍天有眼,忠良终会沉冤昭雪;公孙杵臼以自己的生命作为赌注,赌的是赵氏孤儿的明天,而今天的自己,已死于乱剑之下;程婴之子嗷嗷待哺,生死不知,啼哭停止的时候,尸首已模糊不清,他是无辜的,他不懂得正义与邪恶。从人道意义上来讲,他的死令人愤怒,什么都不知道的他成为正义的牺牲品,剧场里却还有人在鼓掌,这是历史与剧情的逼迫,不得而已的举动,不知外国人看到此幕有何想法,他们所谓人道主义的良心是否为之颤抖?他们对中国人〃舍子救孤〃的做法是否不解与厌恶?还是他们在中国人的一片掌声中叹息、啜泣、并最终拍起了手?
→虹→桥→书→吧→WWW。HQDOOR。COM
第73节:不屈的灵魂(3)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赵氏孤儿》以屠岸贾的满门抄斩,程婴的以死殉义,赵武的复归卿位而结束。这中间过程中的残暴血腥都被铺天盖地的正义所掩盖。屠岸贾怨恨赵朔,灭了赵氏;赵武为父报仇、灭了贾家。单向的仇恨竟需要两家的全部生命来承担,这是中国式的悲哀,也是历史中任意翻阅便发现绝非偶然的情节。中国悲剧的症结在于凸显个人与英雄,而对整体或集合的忽略,庞大的殉难者与单纯甚至幼稚的目的往往形成强烈的反差。中国人关于〃根〃的情结太浓,没有利刃刺破解不开纠结,总以〃斩草除根〃为报复的最终目的;中国人报仇的心理太阴暗,否则便不会引起更大的屠戮,在这一层面上,中国人似乎失去了谦谦君子的风度及宽厚的本色。〃儒〃与〃仁〃化作过眼云烟为了复仇,红了眼眶的刀枪下难管老弱妇孺,而更可怕的是,我们竟为这屠杀叫好,感到爽快。鲁迅先生所谓的〃看客心理〃在这一幕幕的悲剧中得到了形象的阐示。《赵氏孤儿》赚尽了观众的眼泪,但愿他们脑中仅存着屠岸贾的丑恶与程婴、公孙杵臼的义举,此外,他们还看到了什么便不是创作者的安排或历史的铺垫。我们常常渴求真实,但有时真实的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