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再读鲁迅.鲁迅私下谈话录 >

第25章

再读鲁迅.鲁迅私下谈话录-第25章

小说: 再读鲁迅.鲁迅私下谈话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廖立峨说:先生一年数万版税,只要肯,有什么弄不到。) 

  我不肯。 

  ·与廖立峨的谈话,录自章锡琛《鲁迅的“干儿子”》, 

  文刊1946年10月重庆《故事杂志》月刊第1期。 

  这孩子可真细心(指胡风长子张晓谷幼时在鲁迅家吃鱼,自己能将刺吐出/编者),这小的刺都能吐出,可见大有生存本领。 





 

您所在的位置:再读鲁迅—鲁迅私下谈话录>正文回目录
第64节:与胡风家人的谈话
作者: 吴作桥

  ·与胡风家人的谈话,录自梅志著,北京十 

  月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胡风传》。 

  “应该培养这个女孩(指杨秀鸾,时是厦大附近一小卖店店主李三姑的孙女/编者),让她进学校念书。”(后杨秀鸾终于进了厦门大学学生办的平民学校读书,鲁迅还每月资助她们一点钱)。 

  ·与李三姑的谈话,录自陈坚、余凤高《访 

  问盛配先生》,文刊《鲁迅研究资料》第8辑。 

  “你要看什么书吗?《桃色的云》你看过没有,这本书还不错!现在外面不多了,恐怕没处买,我那儿还有一本,你要,可以拿来” 

  “那本书有空叫人给你拿来呀” 

  ·与马珏(马幼渔之女)的谈话,录自马珏《初次 

  见鲁迅先生》,文刊1926年3月《孔德学校旬 

  刊》,转自四川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大先生鲁迅》。 

  邮递员送信很辛苦(那时邮递员送信都是步行的),信送到了,我请他吸支烟,喝杯水,在门洞里坐坐,歇歇,表示对他的感谢。 

  ·与母亲的谈话,录自俞芳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我记忆中的鲁迅先生》。 

  ■环境保护 

  “中国的将来,如同阿拉伯的沙漠,所以我要斗争。” 

  ·与内山完造的谈话,录自许广平《关于鲁迅的生活与创作》,文收百家出版社2000年版《许广平纪念集》。 

  “在遥远的将来,中国如果还是现在这个样子,那么戈壁的沙漠肯定会南移,中国的全土将会被沙石埋没。 

  “是的,根据戈壁沙漠最近发掘来的文物考证,沙漠的下面,曾经是古代的都市。如果是都市的话,那么就一定也有过河流和树木。 

  “请看看中国广阔无垠的原野、山岭吧,哪里还有像样的树木!山岭是光秃秃的;田野上幸存的也都是些幼小的树木。然而,就是这些为数不多、自然生长着的小树,现在也没有了吧。什么缘故呢?中国的老百姓生活得贫困不堪,面临着饿死的危险。他们为了生活下去,竟相剥去树皮食用,挖出树根充饥。民众处于这种状况,中国是长不出树来的,于是政府的植树造林政策也就归于失败了。若要使政府的植树造林政策成功的话,恐怕种十棵树需要有两倍三倍的军队保护吧。然而,如此的军队装备,要占现有军费预算总额的八成至九成,所以想保护树木,就必须增加二三倍的开支,这是政府办不到的,因而对于植树造林也就不热心了。这件事对中国来说,是一场多么大的悲剧啊!从这里,我们也可以对黄河长江所造成的灾害,为什么逐年增加的原因窥知一斑了。没有树木的堤坝是容易被水冲走的,然而,正像这没有树木的堤坝一样,没经济余力的百姓,尤其是农民,对于灾害没有任何抵抗能力,也很容易被水冲走,于是,在中国,根本不可能听到灾后再建设的呼声,能听到的只是逃荒农民惨淡的脚步声和背井离乡、四处流浪的难民的呻吟。 

  “命运注定了中国的悲剧,如同沙漠化的中国的未来一样,正在发展着。” 

  ·与浅野要的谈话,录自原胜(浅野要)作,陆晓燕 

  译《紧邻鲁迅先生》,文刊《鲁迅研究资料》第14辑。 

  “中华民族的社会解放如果不能实现,中国终究会变成沙漠的。” 

  ·与浅野要的谈话,录自原胜(浅野要)作,陆晓燕 

  译《紧邻鲁迅先生》,文刊《鲁迅研究资料》第14辑。 

  “中国未来,将出现沙漠。” 

  ·与增田涉的谈话,录自增田涉著,钟敬文译,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鲁迅的印象》。 

  你们讲话,声音不可太响,因为我在写文章,如果听见你们的说话声,我就会把这些话写进去的。 

  ·与俞芳、俞藻的谈话,录自俞芳著,浙江人民 

  出版社1981年版《我记忆中的鲁迅先生》。 

  “老板,你晓得‘黄河之水天上来’吗?治理黄河的方法,并不是疏浚河床,而是把两岸的堤防渐渐地加高的。 

  “河床年年为泥沙堆高,因此两岸的堤防也渐渐地高了起来。大水一来,高筑的堤防在什么地方一溃决,水就会跟瀑布一般地流下来。 

  “于是,黄河之水就从天上来。 

  “中国实有把这种治水方法加以革命之必要呢!” 

  ·与内山完造的谈话,录自内山完造《忆鲁迅先生》,文刊1936年11月15日《作家》第2卷第2号,转自四川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大先生鲁迅》。 

  ■景观 

  “我只是在外面看看……我是瞧不起泰山的。” 

  ·与萧军的谈话,录自田军《十月十五日》,文刊1936年11月5日《中流》半月刊第1卷第5期。 

  西湖是应该填掉的。不然,一到春夏天,那些个穿长衫拿凉扇的“名士”们,在湖滨摇来摆去……看起来怪难受!他们真不知道这是什么世界,什么国家…… 

  ·与萧军的谈话,录自田军《十月十五日》,文刊1936年11月5日《中流》半月刊第1卷第5期。 

  平平而已(对西湖“保亻叔塔、雷峰塔、“平湖秋月”、“三潭印月”的评价/编者)。 

  ·与许寿裳的谈话,录自许寿裳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亡友鲁迅印象记》。 

  (鲁迅与上海美专部分学生同逛上海某公园,公园看门人拦住,并指一木牌说:“华人与犬不得入内。”) 

  “你倒真像煞看门之犬。” 





 

您所在的位置:再读鲁迅—鲁迅私下谈话录>正文回目录
第65节:历史
作者: 吴作桥

  ·与上海某公园看门人的对话,录自姚璋《永恒的记忆》,文刊1982年第4、5期《鉴湖》。 

  公园的样子我知道的……一进门分做两条路,一条通左边,一条通右边,沿着路种着点柳树什么树的,树下摆着几张椅子,再远一点有个水池子。 

  ·与萧红的谈话,录自萧红著,生活书 

  店1941年初版《回忆鲁迅先生》。 

  ■历史 

  老板,这个叫作徐福的家伙在寻找长生不老药时其实是完全失败了的。然而他又无法上奏皇帝说根本就没有长生不老药,那样会被立即杀头的。因此,他为了躲避杀身之祸,只好欺骗皇帝说,东海蓬莱岛有此药,他愿意带人去寻找。于是他带领全家人逃往东海蓬莱,这样才逃脱了杀身之祸。 

  自古中国就有不遗余力寻找长生不老药以及为求长生而苦修炼金术的人,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了。徐福这个家伙也就是其中一人吧。哈哈哈…… 

  ·与内山完造的谈话,录自吉田旷二著,村尾沙耶佳、李恒伟译新华出版社1996年9月版《鲁迅挚友内山完造的肖像》。 

  魏晋人的吃药和嗜酒,大抵别有作用的,他们表面上是破坏礼教,其实是拥护礼教的迂夫子。 

  ·与许寿裳的谈话,录自许寿裳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亡友鲁迅印象记》。 

  喜欢日本。不是中国败了,而是满人败了。 

  ·与长藏的谈话,录自半泽正二郎作,吉林师大外语系 

  译《鲁迅与藤野先生》,文刊《鲁迅研究资料》第2辑。 

  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的结果所以如此之坏,是因为革命者没有联系群众,没有到群众中去做宣传鼓动工作。革命者为群众奋斗而牺牲了,但尚未觉悟的群众却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尽管群众在反动统治的桎梏下已经有了强烈的不满和反抗的要求,但却没有机会得到表现。结果革命成为有名无实的东西。这也是革命者的悲哀。 

  ·与孙伏园的谈话,录自孙伏园《追念鲁迅 

  师》,文刊1961年9月24日《中国青年报》。 

  “十年(指1909年/编者)前的夏震武是个木瓜(夏时任浙江两级师范校长,为人木强,人送外号“木瓜”/编者),十年后的夏敬观(1920年发生“挽经运动”时夏敬观任浙江省教育厅长/编者)还是一个‘木瓜’,增韫(两级师范驱夏震武的“木瓜之役”时任浙江巡抚/编者)早已垮台了,我看齐耀珊(《挽经运动”发生时的浙江省省长/编者)的寿命也不会长的。现在经子渊(注:即经亨颐)、陈望道他们(浙江两级师范后改名为浙江第一师范学校,简称“浙江一师”,经任校长。挽经,即浙江一师挽留经子渊的学潮。陈时为浙江一师教员/编者)的这次‘木瓜之役’的声势和规模要大多了……看来经子渊、陈望道他们在杭州的这碗饭难吃了……不过这一仗,总算打胜了。”(齐耀珊、夏敬观等人下令调离经子渊,最后不得不收回成命/编者)。 

  ·与陈望道的谈话,录自邓明以《五四时期的陈望道同志》,文 

  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11月版《五四运动回忆录(续)》。 

  (一个高等日本人)他向我解释说:日本的夺取东三省实在是出于无奈。他说:日本国是岛国,四面环海的,人民住在上面,觉得很安全。这样生活的人,一旦到了大陆上就感觉得不安全了,因为邻近有了别国的人民,便要感受到危胁,所以非把这块地方也一并占领下来不可的。因为非如此不能感觉到安全。这是日本人的侵掠的解释。但是这一块地方打下来以后,又接连到别一块地方了,照那个高等日本人的语气,自然还要再侵掠,一直到四面没有人迹的大海或其他人类不容易越过的天然障碍为止。不过他说他们的军事行动是出于无奈,但这一无奈,使邻近的别民族的人,觉得没有力量而无地容身。 

  ·与周建人的谈话,录自周建人《关于鲁迅的片断回忆》, 

  文刊1945年10月20日上海《新文化》半月刊创刊号。 

  二万五千里长征,是史无前例的英雄伟业,远远超过《铁流》,值得歌颂广为宣传。 

  ·与许广平的谈话,录自许广平《左联时期有关 

  三十年代后回忆资料》,转自周海婴著,南海 

  出版公司2001年9月版《鲁迅与我七十年》。 

  “一·二八”的战事将发生时,上海发起过几个抗日团体,如“抗日十人团”等等。开战的第二三天,日军说有中国便衣队混在他的战线后方作战了,遂四出搜查,稍有嫌疑的即被捕去,许多许多工人及学生因此被杀。这三个抗日英雄里的一个,是一个抗日组织的大队长。但虽名队长他却是文的,据说像是青年学生的一个人。因为搜查时搜出一本记事簿那样的簿子,上面写着抗日者的姓名,他的名字也在内,并且注明是大队长,因此知道的。他遂被捉到日本司令部去,地点就在北四川路底。他被审问时,神色非常从容而自然,毫不惊慌,但不说话,问他不答,由翻译译给他听,他像没有听见的样子,总之不做一声,直到死掉,不发一句言语。据那时候日本人的批评,认为这种态度,极其难能,因为少有人能够这样拒绝不答的。 

  还有一个是十九路军的小军官,据云穿了便衣往北四川路一带行走,后日本便衣队之类觉得可疑,被捉住搜查,搜出“出营证”,于是确定他是军人。在司令部里迫他招供,叫他说出十九路军作战情形,他不肯,遂被打得昏过去七次,到死,他没有叫唤一声。不但如此,据说他只咬紧牙关,连鼻子里哼也不哼一声。 





 

您所在的位置:再读鲁迅—鲁迅私下谈话录>正文回目录
第66节:异域
作者: 吴作桥

  还有一个是出人意外的大胆、镇定而灵敏的青年。据说一天晚上,北四川路的日本司令部枪毙一批人,那青年便是其中的一人。其时司令部的房子还没有改造过,中间是洋房,四周有空地,外面围着矮的砖头围墙,枪毙的时候,当然有兵看守住的,可是数了一数尸体却缺了一个,仔细检查,有一条打着结的领带丢在地上。于是日兵才回忆起来,先时曾捕来一个青年,身穿洋服,因为找不着绳子,就把他的领带解下来,缚住双手。虽然缚得紧紧的,但领带丝绸做的,究竟有点滑性,因此他把带扭松,滑脱,乘敌兵注意集中在打死人们之际,转身爬过后面的矮墙走掉了。据批评的人说:普通人在决定被杀的时候多少总有点惊慌,脑中不大会再想计划了的。现在那青年的头脑这样灵活清楚,手脚又如此轻捷,竟能在同伴被抢杀的时候,他安然走掉了,看守的士兵也不觉得。所以说这是少有的事情,这样的人无疑的是英雄。 

  ·与周建人的谈话,录自周建人《鲁迅先生口中的抗日 

  英雄》,文收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周建人文选》。 

  ■异域 

  不是这么回事(指当时张友松等人认为斯大林与托洛茨基之争是权力之争。这种看法其实是对的/编者)。看看这个(指当时地下党印的一个揭露托洛茨基所谓叛徒嘴脸与罪恶行径的小册子,鲁迅显然听了这个小册子的一面之辞/编者)就明白了。 

  ·与张友松等人的谈话,录自张友松《鲁迅和春 

  潮书局及其他》,文刊《鲁迅研究资料》第7辑。 

  “如果我到了苏联也会和纪德(Andre'Gide,1869—1951年,法国小说家。1936年去苏联参观,并写出《访苏归来》,对苏联现状多有批评/编者)一样认为托派在苏联只不过是一种反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评精神。” 

  ·与一位青年的谈话,录自一丁《鲁迅:其人,其事,及其 

  时代》,巴黎第七大学东亚出版中心1978年版,转自古远清 

  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香港当代文学批评史》。 

  “党内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反革命?他们(指斯大林等/编者)这样干,行吗? 

  ·与冯雪峰的谈话。录自裘沙《冯雪峰同志谈鲁迅 

  补遗》,文刊2001年第10期《鲁迅研究月刊》。 

  不愿意去,如果去苏联,就不便于在国内及时发表文章,不能与蒋介石反动政府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发挥不了战斗作用。在上海,国民党最多是把我枪毙了,但他们不敢!如果到了莫斯科,反而不见得好。我从报纸上得知斯大林在搞肃反扩大化,我在这种时候去苏联也不适宜(1935年冬,在莫斯科的中共代表团来电要宣侠父设法邀鲁迅去莫斯科治病,宣侠父于是请胡愈之去上海请鲁迅/编者)。 

  ·与胡愈之的谈话,录自金城《怀念胡愈之》,文刊1988年第6期《中华英烈》。 

  每到码头(指日本的/编者),就有验病的上来,不要怕,……茶房就会说:“验病的来啦,来啦!” 

  ·与萧红的谈话,录自马蹄疾著,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鲁迅生活中的女性》。 

  从上海东渡日本到东京中国留学生会馆,在那里的日语讲习所里学会日语。毕业后再去投考大学,那里的大学多咧,有早稻田,弘文,东亚实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