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再读鲁迅.鲁迅私下谈话录 >

第38章

再读鲁迅.鲁迅私下谈话录-第38章

小说: 再读鲁迅.鲁迅私下谈话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沈尹默给题字(指为《北大歌谣周刊》题写刊名/编者),他的字写得方方正正,刻出来好看。 

  ·与常惠的谈话,录自常惠《回忆鲁迅先生》,文收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鲁迅诞辰百年纪念集》。 

  (沈尹默的诗词)“是好的。”(其字也)“不坏。” 

  ·与徐梵澄的谈话,录自徐梵澄《星花 

  旧影》,文刊《鲁迅研究资料》第11辑。 

  (陈师曾的画)“是好的。”(其刻图章也)“不坏。” 

  ·与徐梵澄的谈话,录自徐梵澄《星花 

  旧影》,文刊《鲁迅研究资料》第11辑。 

  钦文,我想给璇卿出《陶元庆画集》,可是现在国内印不好。璇卿的画实在很细致,尤其是色彩,下笔时一丝不苟,如果印得不准确,一走样,就失掉了本色。我已经打听过,到法国、德国去印,印刷费倒不怎么贵,可是关卡,美术品出口进口都要纳得很高的税,不是现在我们所能负担的。不知道璇卿的作品,你现在是怎样保存的! 

  ·与许钦文的谈话,录自钦文著,浙江人民 

  出版社1979年版《〈鲁迅日记〉中的我》。 

  很好(指钱君为《寂寞的国》和《破垒集》所作的封面设计/编者),有一些陶元庆的影响,但自己的风格也还显著,努力下去,是不会错的。 

  ·与钱君的谈话,录自钱君《怀念鲁迅先生》,文刊1961年9月24日《文汇报》。 

  这是原作还是复制品(指艾青以“莪伽”的笔名画的一幅抽象派绘画,此画参加了1932年6月春光艺术社的美展/编者)? 

  …… 

  是原作就算了(鲁迅可能拟买下这幅画/编者)。 

  ·与艾青的谈话,录自1994年第12期《鲁迅研 

  究月刊》上《鲁迅要买艾青的画作》一文。 

  李桦老是把额头刻得很低,烟桥、新波你们都是广东人,你们的额头并不低嘛。 

  ·与黄新波等的谈话,录自上海师大中文系鲁迅著作注释组 

  《访问黄新波同志谈话记录》,文刊《鲁迅研究资料》第4辑。 

  1936年10月8日,即逝世前11天,鲁迅抱病与木刻工作者交谈。 

  真是洋洋大观!(指李桦作88幅连环画《黎明》/编者)我以为连环画是无须乎这么多的,连环画最好是二三十幅。短小精悍往往比长篇大著有力。作者应该注意到读者。并非多产就是杰作,多产的结果往往倒是滥产,徒然耗费精力。作家应该宝贵自己的精力和时间(可参看下一则之谈话)。 

  ·与白危的谈话,录自白危《难忘的会见》,文收195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版《忆鲁迅》。 

  真是洋洋大观,我以为连续画无须乎这么多的,有二、三十幅就够了,只要集中表现几件事,能突出主题便好。多产未必都是杰作,短小精悍往往比鸿篇巨制更有力。 

  真奇怪,怎么他刻的人物,额门统统都这么低的?难道广东人的额门都是特别低的么?你们两个(指黄新波与陈烟桥/编者)都是广东人,可额门都没有这样低呀! 

  为什么整套连续画,表现的同是一个主人公,但张张样子却不相同?这就说明技巧不够,想画好也无办法,那是力不从心。所以我们一定要打好基础,画好素描,对形象要小心观察,多做写实功夫。有时可以刻一下风景、静物,作为练习技巧的方法。 

  ·参观第二回全国木刻滚动展鉴会与黄新波等人 

  的谈话,录自黄新波《不逝的记忆》,文收上海 

  文艺出版社1979年版《鲁迅回忆录》第2集。 

  陈烟桥刻的工人头小胳膊粗,目的是为了表现工人的力量,但搞得不好会变成讽刺工人只有蛮力没有头脑。刻劳动者,不要把劳动者刻成满脸血污样的可怕形象,要注意写实。 

  ·1936年在第二回全国木刻展览会上与黄新波等人的 

  谈话,录自上海师大中文系鲁迅著作注释组《访向 

  黄新波同志谈话记录》,文刊《鲁迅研究资料》第4辑。 

  这几张构图和刀法还可以(指陈铁耕为丁玲小说《法网》所作的木刻插图/编者)。我看铁耕这套插图不如他这幅《母与子》好,因为此画有他自己的风格和意思。 

  ·与张望等人的谈话,录自张望《鲁迅与“MK木刻研究会”》,文刊1957年4月号《版画》。 

  (这幅)也是很有意思的,大都市的另一种劳动生活(指郑野夫的木刻《黎明》/编者)。(作者)善于运用黑白对比,……很有趣。 

  ·与张望等人的谈话,录自张望《鲁迅与“MK木刻研究会”》,文刊1957年4月号《版画》。 





 

您所在的位置:再读鲁迅—鲁迅私下谈话录>正文回目录
第99节:与叶紫的谈话
作者: 吴作桥

  这青年刻得细致(指黄新波为叶紫的《丰收》刻的封面与插图/编者),很有希望。 

  ·与叶紫的谈话,录自黄新波《不逝的记忆》,文收 

  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版《鲁迅回忆录》第2集。 

  这是谁的?全是黑的调子?反映黑暗的生活吗?啊,是你(指张望和他的木刻《生路》/编者),珂勒惠支表现悲愤场面,也喜欢用暗淡的调子,但她表现的强而有力,并不懦弱或阴郁。不过你在主人公前面的饭碗和铁锤,还可多用一些空白来衬托。……平日要多着重练习,不可粗制滥造,要学习苏联和珂勒惠支的写实方法。 

  ·与张望的谈话,录自张望《鲁迅与“MK木刻研究会”》,文刊1957年4月号《版画》。 

  意思还好(指张望木刻《中国的统治人物》,画意是:中国反动头子戴礼帽,披斗篷,双手抱着一堆杀人武器,脚下踩着死尸骷髅/编者),但一经发表,便要遭殃,还是含蓄些,不要太漫画化了。……写实的木刻不要随便用漫画方法,哪能过于夸张呢? 

  ·与张望的谈话,录自张望《诞辰百年忆先生》,文收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鲁迅诞辰百年纪念集》。 

  (与钧初一起欣赏钧初的《草鞋运动》时说)“这是妇女的集体劳动,有意思,我看见就想哭,但是别人看了,会只说这块颜色好,这笔线条好。” 

  ·与钧初的谈话,录自钧初《鲁迅先生逝世哀感》, 

  文刊1936年11月10日巴黎《救国时报》第66期。 

  像米勒的画就很好,可以学习。古今的名画,也有可采取的地方,都要随时留心,不可放过。 

  ·与黄新波的谈话,录自黄新波《不逝的记忆》,文 

  收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版《鲁迅回忆录》第2集。 

  像米勒的画已是旧的艺术了。 

  ·与钧初的谈话,录自钧初《鲁迅先生逝世哀感》, 

  文刊1936年11月10日巴黎《救国时报》第66期。 

  她(指凯绥·珂勒惠支/编者)是为被压迫人民求解放的战士,伟大的母亲。 

  ·与陈烟桥等人的谈话,录自陈烟桥《缅怀鲁迅先生对我们的教诲》,文刊1957年10月号《美术》。 

  (让增田涉看珂勒惠支的一幅德国农民战争的蚀刻版画) 

  “好呀!好吧?”想要复制它,也要寄往日本么? 

  ·与增田涉的谈话,录自增田涉著,钟敬文译,湖 

  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鲁迅的印象》。 

  她(指珂勒惠支/编者)现在已经回德国。希特勒自然要抓她的,不过,大约已经订有条件:不准教书,不准出版画集,要她安分守己的做一个贤妻良母。 

  ·与白危的谈话,录自白危《难忘的会见》,文收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忆鲁迅》。 

  我所以要翻印珂勒惠支的版画,就因为世界上的女作家中她是很值得我们介绍的。现在那画集都送完了,可惜没有钱来再版。 

  ·与白危的谈话,录自白危《难忘的会见》,文收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忆鲁迅》。 

  先前我开了一个版画展览会,不知费去了几多的周折,才开得成功的。但结果还是把珂勒惠支的《农民战争》挂开,瞒住那些官老爷的狗眼。 

  ·与曹白等人的谈话,录自曹白《写在永恒的纪念中》,文 

  收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7年版《鲁迅先生纪念集》。 

  是啊,柔石等死了,我写信去请她画一幅被害的图画,作为我们的纪念。但她来信说不能,因为她没有看过真实的情形,而且对于中国的文物,又生疏,没有答应。那种作画的认真的精神,我们应该学学她。 

  ·与曹白的谈话,录自曹白《写在永恒的纪念中》,文 

  收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7年版《鲁迅先生纪念集》。 

  这是《近代木刻选集(一)》,我们曾翻印过这位英国画家(指比亚兹莱/编者)的作品,这是他的另一幅作品,你看那画面多么纯净美丽。 

  ·与陈烟桥等人的谈话,录自陈烟桥《缅怀鲁迅先生对我们的教诲》,文刊1957年10月号《美术》。 

  这个画家(指梅斐尔德/编者)最爱刻这一类含有革命内容的木刻连作,现在他虽然年轻,消磨在牢狱里的光阴倒有八年。已是一个久经阅历的人了。他的作风豪迈活泼,但嫌太放。 

  ·与陈烟桥等的谈话,录自陈烟桥《缅怀鲁迅先 

  生对我们的教诲》,文刊1957年10月号《美术》。 

  比利时麦绥莱勒的连环木刻图画,构图复杂,变化多样,是由于他有丰富的社会经历、勤于速写……而获得的。 

  ·与张望等人的谈话,录自张望《鲁迅与“MK木刻研究会”》,文刊1957年4月号《版画》。 

  别看此画刀法单调,但它黑白对比强烈而又简炼,这不是容易办到的,尤其是运动员的姿态多么生动啊! 

  不过这种方法,目前你们还学不得,没有较好的素描基础,是难以达到此种效果的,初学不宜表现复杂场面,可选较为简单的构图,即使是静物也是极好的。 

  ·与张望的谈话,录自张望《一段回忆》。文刊1956年10月号《版画》。 

  法复尔斯基,谁一提起这个名字,就会联想到在他的作品中具有丰富多样的主题和灿烂绚丽的技巧。他的特殊的、严谨的风格,对于我们的青年木刻家,是非常值得学习的。他在苏联艺术界中是有独创性的作者之一。他的学生冈察罗夫、兑理加、康克锐尼斯基、奥丁沙法复、塞利斯基等,都受他的影响很大。他的插图作风是简炼的,其中没有一条多余的线,但画中主人翁的主要形态、动作和物与人之间的内在关系,都是十分完整而生动的;特别是对于文学中的典型人物的肖像,表现得最为优秀。如他在替梅里美的小说所作的插图里,有古雅的情趣和简明的构图……他是肖像画家,他极善于描写人物……。在革命中,他曾经倾向过于抽象的设计,但到后来,改用一种新的方法画插图,完全放弃了革命以前的过于装饰和不动的美学方法,所以效果就不同了。这还可以把他的近作《哥德》、《巴巴诺伐》、《勃罗歇和远东红军》等作为例子…… 





 

您所在的位置:再读鲁迅—鲁迅私下谈话录>正文回目录
第100节:论戏剧
作者: 吴作桥

  ·与陈烟桥等的谈话,录自陈烟桥《缅怀鲁迅先生 

  对我们的教诲》,文刊1957年10月号《美术》。 

  至于克拉甫兼珂,则是一位有天才的装饰画家,他的所有作品,都呈现出均匀老练、具有度量和趣味的感觉;他那异常神妙的技巧,足以成全了他在苏联艺术界中应该占有的地位。在他即使是小幅的版画中,也如纪念碑式的艺术一样,充满魔力。他具有强烈的画家性格,他从绘画里给木刻带来了颜色和空间的感觉。我们对着美丽的画页《幻想的故事》,惊叹这位出色的装饰画家,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插图画家的出众的创造才能。 

  ·与陈烟桥等的谈话,录自陈烟桥《缅怀鲁迅先 

  生对我们的教诲》,文刊1957年10月号《美术》。 

  ■论戏剧 

  中国的戏剧本来是在野外演出的,搬到西洋式建筑内那音乐就嘈杂得使人吃不消。 

  ·与武者小路实笃的谈话,见武者小路实笃作,甲鸟书林 

  1940年版《湖畔的画商》,转自藤井省三著,陈福康编译,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版《鲁迅比较研究》。 

  ■论交际舞 

  (交谊舞)是没意思的、肉麻的。 

  ·与增田涉的谈话,录自增田涉《鲁迅的印象》,文收张新颖编,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鲁迅印象》。 

  ■论电影 

  电影没有什么好看的,看看鸟兽之类倒可以增加些对于动物的知识。 

  ·与萧红的谈话,录自萧红著,生活书 

  店1941年初版《回忆鲁迅先生》。 

  非洲我们是不会去的了,能在电影中了解了解也是好的。 

  ·与许广平的谈话,录自许广平《鲁迅先生怎样对待写作和编辑工作》,文刊1961年3月28日《人民日报》。 

  这样纯熟的技巧,全是从小锻炼出来的(指一美国器械操表演的纪录片/编者)。以后有这样好的片子,再来看。 

  ·1925年元旦在中天电影院看完电影后与俞 

  芳等人的谈话,录自俞芳《杂忆鲁迅先生与 

  少年儿童》,文刊《上海鲁迅研究》第6集。 

  那片子(指电影《冰天雪地》/编者)真好!他们到底是和别人不同的。 

  ·与曹白等的谈话,录自曹白《写在永恒的纪念中》,文收文化生活出版社1937年版《鲁迅先生纪念集》。 

  《杜勃洛夫斯基》(普希金的名著,拍成影片中文译名为《复仇艳遇》/编者)去看过了么?很好。 

  我没有看过原作,不知道他是否完全依据原作。譬如,其中有一场小杜勃洛夫斯基叫村子里的人放火烧死关在他家里的四个官员,普式庚(即普希金/编者)那时有这种想头,自然要被杀死了。 

  ·与黄源的谈话,录自黄源《鲁迅先生》,文刊 

  《文季》月刊第1卷第6期(1936年11月10日)。 

  是呀,我当初不晓得为什么那样地觉得满意,后来想了一想,发现了那最后的一枪大有关系。如果没有那一枪(指《复仇艳遇》中杜勃洛夫斯基的复仇的一枪/编者),恐怕要不舒服的。可见恶有恶报的办法有时候也非用不可。 

  ·与胡风的谈话,录自胡风《悲痛的告别》,文 

  刊《中流》第1卷第5期(1936年11月5日)。 

  老版泰山(指影片《人猿泰山》/编者)来了,去看看吧。听说非常有趣的呢。我同你大概是没有机会到非洲的山中去的了。不去看一点电影之类吗? 

  ·与内山完造的谈话,录自内山完造《鲁迅先 

  生》,文刊1936年11月号《译文》第2卷第2期。 

  租界当局是些胡涂虫,居然把一部反革命的宣传品(指好莱坞的《党人魂》/编者)当作革命作品看待(指当时租界禁映此片/编者),未免太可笑了。 

  ·与张友松的谈话,录自张友松《鲁迅和春 

  潮书局及其他》,文刊《鲁迅研究资料》第7辑。 
上一页 目录页 






 


 

再读鲁迅—鲁迅私下谈话录
作 者吴作桥类 别人物传记制 作东方不败
书籍简介 
   著名鲁迅研究专家、未名社中坚、南开大学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