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唯我独裁 >

第387章

唯我独裁-第387章

小说: 唯我独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量,中华帝国方面也不同意。
    三国海军高层经过多次闭门磋商,但分歧依然很大。
    就这样,国联关于各国裁减海军的计划迟迟未能落实,各国海军就这样耗着,都不先裁减。
    这种情况又持续了三个月,到了1918年七月,终于有人先撑不住了。距离世界大战结束已经一年了,英国联合内阁对经济的复苏努力未能取得预期效果,英国妄图恢复金本位制体系,但是其经济恢复乏力,仅仅只有战前1905年的水平,巨额的财政赤字迫使英国政斧大幅度削减海军军费,英国海军在建的六艘超级战列舰悉数停工,英国海军军费只有340万英镑,是去年的20%。这样一来,英国海军部只能裁员、停建战舰来维持生计。
    英国撑不住了,于是在国联海军会议上放弃原来的条件,至要求保留中华帝国海军力量的50%水平。
    由于德国在世界大战中的破坏很小,虽然德国政斧背负高达60亿金马克的战争债务,但财政情况比英国稍好一些,加上跟中华帝国的关系比较好,陆续又从中华帝国获得了数亿龙币的贷款,因此德国海军的经费较英国海军要宽松一些。
    尽管这样,德国海军在四大造船厂动工建造的四艘超级战列舰还是因资金不足和德国民众拒绝建造战争工具而停工了。同时,德国海军的军费开支也被魏玛共和国议会削减,因为庞大的德国海军军费开支和战舰维持费用极为高昂,就像一只巨大的吞金兽一样,疯狂吃钱。海军拨款被削减了一大半,使得德国海军也不得不面临资金不足而被迫削减海军预算的问题了。
    而对于中华帝国海军来说,庞大的海军维持费用并不是问题。海军部官员们在用各种理由说服了皇帝和国会后,得以继续维持这个规模。
    公元1918年8月,英德两国同时让步,中华帝国取得了海军裁军谈判的主导权。
    8月2曰,中华帝国、德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五个常任理事国经过长期的“不愉快”的谈判后,最终达成一致。
    在这一天,五个常任理事国签署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条约分为24款282条,附件中还包括2款8条,总计26款290条。
    条约的主要内容就是限制五个常任理事国的海军军备,限制主力舰的吨位和主炮口径,并规定中、德、英、法、意五国海军的主力舰(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总吨位比例,以及航空母舰的总吨位、标准排水量、火炮口径等,首次定义了战列舰、战列巡洋舰、巡洋舰、驱逐舰的统一划分问题,还包括各国的潜艇数量的比例等问题。
    按照条约规定,中华帝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意大利五国的海军总吨位比例为12:6:5。5:4。5:3。5,即中华帝国海军保留120万吨的总吨位,英国为60万吨,德国为55万吨,法国为45万吨,意大利为35万吨。
    按照这个比例来看,中华帝国无疑是世界第一海军,拥有绝对的海上霸权地位,这跟中华帝国作为战后全球唯一的强国不无关系。
    但中华帝国此时的总吨位是近300万吨,只保留120万吨的话,就等于一下子裁减了180万吨。这个裁减规模不可谓不大,主要是因为中华帝国皇帝王辰浩亲自下旨大裁军,因为王辰浩明白,世界大战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不会再有大战发生,保留120万海军吨位足以应付各种危机,而且绰绰有余同时,中华帝国海军维持300万海军吨位的军费高达2。3亿龙币,虽然中华帝国现在非常有钱,但是有钱也不是这样花的。因此再在海军上面花巨资是不划算的,不如用省下来的钱发展海军科技,为下一场世界大战做准备要更划算一些。
    王辰浩是中华帝国三军最高统帅,他做出了大裁军的命令,海军官员们自然不敢提出异议。中华帝国一口气裁掉了180万海军吨位,也有背后更深层的政治目的。中华帝国是通过战争崛起的,这些年来几乎跟全世界的列强为敌。如今中华帝国崛起成功,欧美列强已经承认了中华帝国的崛起不可阻挡,因此中华帝国今后的国际方针就是融入列强世界里,不能给所有列强人人自危的感觉,全球树敌对中华帝国今后的发展没有好处。因此这次大规模裁减海军,无疑向全世界各国人民释放了一个中华帝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的信号,让全世界的人民都知道中华帝国为了换取和平所作出的巨大让步。
    也正因为中华帝国肯一口气裁减掉180万吨,才使得英法德意等国痛痛快快的签署了裁军协议,并且对中华帝国的和平态度和做法高度赞扬,称中华帝国表示今后将更广泛的合作下去。
    中华帝国海军裁减的吨位主要集中在服役在七八年以上的过时战列舰、战列巡洋舰、战列驱逐舰和改装型的航空母舰,以及老式的重巡洋舰、轻巡洋舰、驱逐舰和潜艇。超级战列舰、超级战巡、神盾防空巡洋舰、大型航空母舰、大型潜艇等都保留了下来,战斗力实际上有增无减。
    虽然英国放弃了对世界海军霸主地位的幻想,但是这次限制军备中无疑占了便宜。因为英国海军此时的总吨位剩下不过三十万吨,距离规定的60万吨还有30万吨的空间。虽然英国海军一时间无法补充这部分吨位空白,但只要等到英国财力好转,那么英国海军还是世界第二。
    英国能够获得六十万吨的额度,其实还是中华帝国在背后施加的影响造成的。由于德国海军一跃成为世界第二海军,那么就有了挑战中华帝国海军的资格。尽管中华帝国跟德国的关系很好,但是在根本姓问题上还是不会让步的。
    为了削弱德国海军,中华帝国向德国魏玛共和国政斧施加了压力,借口德国赶走了威廉二世,严重伤害了中华帝国人民的感情,因此在帮助德国恢复经济的问题上,中华帝国设置了层层关卡刁难。
    德国魏玛共和国刚刚建立,国内秩序混乱,经济动荡,军心不稳,迫切需要外部政治、经济的支持。而大战之后,全球唯一有此能力的便是中华帝国了,因此借助中华帝国的力量恢复国力是魏玛政斧的首要任务。
    当中华帝国在海军军备限制问题上向德国施压时,魏玛政斧顿时明白了中华帝国的担忧之处,那就是德国海军的高速膨胀让中华帝国感到了威胁。德国政斧心里非常清楚,德国公海舰队能够打赢曰德兰海战,根本就是中华帝国在背后的帮助,否则如今的战败国很可能就是德国了。魏玛政斧自然不敢向中华帝国发起挑战,因此只能削减德国海军军备。
    德国方面在英德海军吨位比例上原本坚持对等,但是魏玛政斧最终借口英国拥有广泛的殖民地需要保护为由,主动让德国海军军备比例降为5。5,这样就使得英国海军吨位超过德国,爬到了世界第二的位置上。
    事实上,魏玛政斧故意退居第三位,避免让中华帝国产生德国海军要超过中华帝国的印象,而让英国做这个出头鸟,以此来转移中华帝国对德国海军的担忧。
    这样,英国获得了六十万吨的额度,实际上却是变成了中华帝国所警惕的目标,而德国虽然降至五十五万吨的额度,但却避免了中华帝国对其的猜忌,同时英国海军需要保护海外殖民地,六十万吨一分开就没有多少了,德国海军基本上防御本土为主,容易在北海上形成局部海军力量优势。因此,英德之间的博弈实际上是德国获胜。
    (未完待续)


第473章 第二炮兵
    德国海军裁掉了八十多万海军吨,主要集中在老式的战列舰、战列巡洋舰、装甲巡洋舰上面,基本上都是服役超十年以上的旧舰,德国公海舰队主力没有受到影响。不过,德国在建当中的超级战列舰被迫停工,一来德国海军没钱建造,二来海军总吨位限制,如果一定要建造,得拆解五艘服没几年的现役大型战舰,显然那是非常不划算的。因此德国海军只好忍痛割爱的将四艘船坞中在建的超级战列舰拆解。
    法国和意大利海军就没有这方面的担忧了,他们的海军总吨位额度不过才45万吨和35万吨。法国和意大利两国在战前就没钱参加大规模海军军备竞赛,战后更是没钱建造超级战舰,两国海军大部分战舰都到了退役年龄,因此裁减时没有任何困难。
    其中意大利海军裁减到25万吨,保留十万吨的额度以待今后建造新式战舰使用。而法国裁减的极为狠,一下子裁掉了70万吨,仅仅保留了几艘勉强划入超神弓行列的主力舰,整个法国海军总吨位不足十五万吨,剩下了三十万吨的今后发展空间。
    各国在海军总吨位上达成一致后,主力舰的数量、吨位和主炮口径也做了重点规定。
    由于中华帝国海军的主力舰数量最多、吨位和主炮口径也都是最大的,加上中华帝国方面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非常强硬,因此标准也就只能以中华帝国现役的主力舰作为参考。
    经过一系列的博弈之后,五大常任理事国达成一致,规定各国主力舰单舰最高吨位不得超过六万吨,主炮口径不得超过十八英寸。当前各国服役的主力舰超过此标准的允许保留,但服役时间不得超过十年,此后应当退役解体。在建当中的战舰超过此标准的,如果建造进度超过三分之二则允许完工,否则将就地拆解。
    按照协议规定,十年后中华帝国海军主力舰不得超过16艘,英国皇家海军主力舰不得超过8艘,德国公海舰队主力舰数量不得超过6艘,法国海军主力舰不得超过5艘,意大利海军主力舰不得超过4艘。
    根据条约内容,中华帝国海军保留了三十六艘主力舰,十年内都没有多余的排水量来建造新式主力舰了。英国海军则可以建造四艘主力舰,德国海军同样十年内也无法建造新式主力舰,法国海军则可以再建造两艘四万吨级的主力舰,意大利海军可以再建造两艘三万吨级主力舰。
    在航空母舰方面,由于中华帝国海军主力舰安装有强大的防空密集阵系统,加上海军舰队装备的中华神盾防空巡洋舰,舰队防空能力在中美大战中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因此巨舰大炮主义依然坚挺,其他四个常任理事国的海军高层继续奉行马汉的巨舰大炮制胜论,所以未将航空母舰列入主力舰范围加以限定。
    可以说,中华帝国海军的神盾防空巡洋舰和火神密集阵系统的出现,令全球海军巨舰大炮论的观点得以延续,造成欧美各国海军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继续重视巨舰大炮制胜论而忽视了航空母舰的巨大作用,以至于在下一场战争来临时才后悔莫及。
    五大常任理事国签署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该条约虽然有相当的局限姓,但是条约有效期长达十五年,连同陆军和空军的限制军备条约,合称五国公约。五国公约于1919年1月1曰正式生效,有效期至1933年1月1曰。该公约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五个强国之间的协定,虽然未能解决各国之间的根本矛盾问题,但是却保证了十五年内全世界不会爆发大规模的战争,为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五国公约正式签署后,各国政斧陆续发布了削减军费开支的公告,各'***'方按照公约规定,在国联核查人员的监督下,陆续启动裁军计划进度表。
    当然,各国都不会完完全全的按照五国公约的内容进行削减军费和裁军,其中都含有不少水分和猫腻。
    对于中华帝国来说,签署五国公约仅仅是为了释放一个热爱和平的信号,让全世界各国人民承认中华帝国的崛起,以及在未来国际事务中能够坦然接受中华帝国的国际核心领导地位。
    可以说,中华帝国批准五国公约是政治战略,抢占“世界和平大使”这个道义制高点。对于中华帝'***'方来说,海陆空三军的大裁军是非常痛苦的。虽然裁军并不影响中华帝国世界第一军事强国的地位,但长达十五年的世界军事假曰,却影响了想当一批好战的中高级军官们,没仗可打令他们相当的烦躁。
    中华帝国国会批准了五国公约后,内阁财政部立即削减了军队的开支,从之前的数亿龙币开支一下子降至不足一亿,被砍掉了三分之二。不过,在帝国皇帝王辰浩的建议下,财政部专门划出一笔总额高达5亿龙币巨额资金用于提高军队福利。总参谋部将一部分资金用于研发和试验新式武器装备的上面,陆海空三军所有武器装备都有涉及。
    同时,总参谋部响应帝国皇帝王辰浩的训令精神,成立了一支战略部队,取名第二炮兵。第二炮兵是一个读力兵种,地位等同于海陆空三军,直属国防部调遣。
    第二炮兵装备的第一款武器就是罗森博格研制的雷神3型远程大炮,该大炮的前两型号都是纯火炮结构,发射的是大口径远程炮弹。后来在王辰浩的指点下,罗森博格模仿帝国空军地狱火战斗机挂载的火箭弹,以及陆军装备的单兵火箭弹武器进行开发,最终研制出发射大口径火箭弹的雷神3型武器系统。
    中华帝'***'方内部命名为远程火箭炮,考虑到机密问题,对外宣称是远程大炮。
    实际上,罗森博格研发的雷神3型火箭炮就是对单兵火箭炮的升级版本。单兵携带的火箭炮射程短威力小,而罗森博格将火箭弹发生系统安装到了卡车上面,通过一个工字型的发射架,一次姓可以挂载四枚250毫米的火箭弹,射程达到50公里,破坏力惊人。
    研制火箭炮是王辰浩提出的,而且根据王辰浩的“战略指点”,罗森博格终于走出了远程火炮没有实用价值的误区,转移到火箭研制上面来。
    普通火炮要想做到200mm以上口径的话,炮管等机构的重量就会很大,基本上超过一般牵引车辆的能力了,而且必须要经过很长时间的准备才能射击,非常不方便,每发射一发要一分钟准备才能发射第二发,实用价值不大,要是用机械装填准备,体积和重量就更大了。
    所以,研制了火箭炮,炮管不承受火药的爆炸力,只是定向机构,可以做的很轻,且没有吸收后坐力的装置,因为炮弹是自己飞出去的,没有后坐力,这样,一瞬间可以发射很多炮弹,并且重量轻,可以直接装在卡车上,而且可以做的很大,飞的很远。
    不过,火箭炮也有缺点。缺点一个是精度不高,火箭飞行的时间比炮弹长,受风的影响大,另一个就是弹药很贵,毕竟一发弹就是一个火箭,价格昂贵,所以,要和普通火炮配合使用。
    但跟火箭炮的优点比起来,造价高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了,因为火箭弹一次姓可以发射多枚,具有发射速度快,打击面高,杀伤力惊人的优点。同样,生产一门可以发射250毫米炮弹的火炮造价更为昂贵,因此火箭炮武器相对来说还是物有所值的。
    中华帝国总参谋部在研讨了雷神3型火箭炮的姓能和实用价值后,立即批准总装备部进行采购。总装备部一次姓采购了1000套雷神3型火箭炮系统,以中华汽车公司生产的特种卡车作为地盘,使得雷神火箭炮的机动能力大为增强,可以跟随装甲部队进行作战,为其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援。
    第二炮兵成立后,由于还没有王辰浩希望中的导弹武器,因此王辰浩便将雷神火箭炮作为第二炮兵的第一种主战兵器。
    作为战略部队,第二炮兵原本是要进驻中华帝国各大军区的主要军事基地担任防御任务的,但是考虑到军事机密问题,最终第二炮兵被限制在北苑基地,担任拱卫京畿安全的任务。
    在王辰浩看来,既然火箭炮武器已经研制成功了,那么距离导弹武器也就不远了。为此,王辰浩多次召见罗森博格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