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世界名人家教智慧 >

第7章

世界名人家教智慧-第7章

小说: 世界名人家教智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来,在福楼拜的严格要求和精心指点之下,莫泊桑成功地走上了文学之路。
福楼拜和莫泊桑的师生之谊,是世界文坛上的一段佳话,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这背后隐含着一位母亲的良苦用心呢!纵观古今中外,有所作为的人大多都有一两个好老师的教导。遇到好老师不仅仅是靠运气,有时候还需要像福楼拜的母亲这样,努力去争取。如今的孩子的教育,主要是依靠学校和家庭。两方面的协调和交流,就显得尤其重要。把孩子送到学校读书就撒手不管不顾的做法,实在是很落后、很不科学的教育方法。当然,也有很多父母非常重视为孩子选择老师。比如趋之若骛地让孩子去重点学校,有时候甚至不惜想尽一切办法,花再多钱也不心疼。这种心情,和莫泊桑的母亲如出一辙。但是,为孩子选择好的学校、好的老师,还需要有冷静理智的眼光。不是仅仅追求“重点”那么简单!结合孩子自己的特点,为他选择合适的老师和环境,才是明智之举。

第22节:婴儿时期的“音乐”
柴可夫斯基(1840…1893),俄罗斯最伟大的作曲家。他出生在俄国维亚特斯基省的一个贵族家庭,10岁在彼得堡法律学校读书时,便开始学习钢琴和作曲。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繁多,体裁广泛,歌剧《黑桃皇后》、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等都是他的作品。他的作品被称为“俄罗斯之魂”。柴可夫斯基的父母都不是音乐家,但他们都很喜欢音乐,但他们却在无意之中培养了柴可夫斯基敏锐的节奏感。柴可夫斯基曾在《回忆录》中写道:“我的父亲使我在婴儿时期就感受到音乐节奏的魅力,这是我走上音乐道路的起点。”
柴可夫斯基于1840年出生在俄国沃金斯克,那是一个金属工业城。他的父亲在矿区工作,母亲则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家里没有一个人拥有艺术的才能。但是,柴可夫斯基的父母都很喜欢音乐。父母对柴可夫斯基的出生非常欣喜,夫妻俩对这个儿子呵护备至。每天,父亲去上班以后,母亲就在家照看尚在襁褓中的柴可夫斯基。他的母亲是一个温和、体贴、美丽又深具教养的女性。有时候,小小的柴可夫斯基会大声哭闹,这时,母亲就一面哼着乡土味十足的俄罗斯民歌,一面轻轻地拍打着他的小屁股。很多时候,还是婴儿的柴可夫斯基就在母亲哼着的这些有着和谐节奏的“乐曲”中安然入睡,进入甜美的梦乡。
黄昏的时候,小柴可夫斯基醒了过来。在摇篮里他一边玩着他的小玩具,一边听着外面“的笃、的笃”的马蹄声由远而近。那是他的父亲下班回家了。久而久之,每当他听到“的笃、的笃”的马蹄声时,他就会随着那马蹄声挥动着胖嘟嘟的小手臂,仿佛是在欢迎父亲回家。他的父亲一回到家中,第一件事情就是把摇篮里的儿子抱起来逗他玩耍。父亲把小柴可夫斯基抱在双腿上,一面嘴里发出摸拟马蹄的声音,一面轮流交换起左、右腿,抱着儿子东摇西晃,上下颤动,对小小的婴儿来说,这真是一种美妙的节奏。这些小小的音乐游戏与母亲的催眠歌一起,使柴可夫斯基从小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
柴可夫斯基从小就个性内向,缺乏处理日常生活的能力。所以,家庭一直是他生活的重心之一。柴可夫斯基从小和家人的关系很好,尤其和母亲、妹妹和弟弟的感情最密切。母亲是柴可夫斯基最依赖的人。在他受到挫折的时候,母亲总是给他适时的安慰,平复他的心灵。但是,柴可夫斯基怪异的脾气随着年纪日渐增长。但,从小由父母那里受到的音乐熏陶,使得他有一双音乐的耳朵。他少年时期,常到父亲工作的矿山附近的一所东正教堂玩耍,最爱听节奏分明的赞美诗歌曲,从中吸取了不少音乐养分,这为他以后创作节奏明快的芭蕾舞曲《天鹅湖》打下了基础。还有一次,他的父母发现他能够把家乡圣彼得堡音乐会上听来的旋律用钢琴弹出来。为此,他的父母相当惊讶,于是他们决定送柴可夫斯基去上正式音乐课程。由于他有过人的听力,自然使他在音乐造诣上有所成就。1863年,柴可夫斯基放弃了主修的法律,全力攻读音乐,在音乐世界中寻找乐趣与满足。
柴可夫斯基的父母并非有意培养孩子成为音乐家,但他们在唱催眠曲和逗孩子乐的过程里,无意之中培养了孩子敏锐的节奏感,形成了柴可夫斯基最初的音乐记忆,并走上了音乐道路。
我们都明白教育要早抓的道理,因此,从孩子还在孕育期,父母就开始对他(她)进行有益的胎教,这种做法是科学并且有效的。但是,我们也要知道,孩子从降生时起,虽然对他周围的世界还是一无所知的,但他(她)具有潜在的学习能力,而且这种潜在的学习能力需要为人父母者进行挖掘和引导。任何一个人都是通过后天的学习与教育才逐渐了解这个世界的,而婴儿的可塑性是人的任何一个阶段中最强的,如果你希望培养起孩子对音乐的兴趣,不妨经常放一些好听的歌曲或者古典音乐给他(她)听,甚至自己不时在家里哼哼唱唱,给孩子营造一个音乐环境,让孩子生活于其中;如果你想孩子对美术感兴趣,不妨经常给他(她)看一些色彩斑斓的图画,给孩子营造一个美术氛围。

第23节:“坏学生”的天赋
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1881…1973),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现代派画家,一生画法和风格迭变。早期画近似表现派的主题;后注目于原始艺术,简化形象。1915…1920年,画风一度转入写实。1930年又明显地倾向于超现实主义。晚期制作了大量的雕塑和陶器等,亦有杰出的成就。他的作品对现代西方艺术流派有很大的影响。他对二十世纪的艺术史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人们称他为“人类艺术史上罕见的天才”。
毕加索从小就很有艺术天赋,他会做惟妙惟肖的剪纸,还创作了许多惊人的绘画作品。左邻右舍都称叹不已,称毕加索为天才。然而,这个“天才”却不是一个优秀的学生,上课对于他来讲简直就是折磨,听课时他不是漫无边际地幻想,就是看着窗外的大树和鸟儿。而且他似乎永远都学不会枯燥无味的算术。他无奈地对父亲说:“一加一等于二,二加一等于几,我脑子里根本就没去想。不是我不努力,我拼命想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可就是办不到。”而且他为此成了同学们捉弄的对象,他们喜欢跑到毕加索的课桌前,逗他玩:“毕加索,二加一等于几?”然后看着毕加索呆呆的样子哈哈大笑。就连老师也认为这孩子智力低下,根本没法教,他经常在毕加索父母面前,绘声绘色地描绘毕加索的“痴呆”症状,毕加索的母亲听了又羞又恼,觉得无脸见人。左邻右舍也不再为他的绘画天赋叫绝,而私下议论说:“瞧那呆头呆脑的样,只会画几幅画有什么用。”当时,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毕加索是一个傻瓜。
毕加索《格尔尼卡》面对风言风语的议论和嘲笑,毕加索的父亲仍然坚定不移地相信:儿子虽然读书不行,但是绘画是极有天赋的。他对孩子有真正的理解和赏识。他对儿子说:“不会算术并不代表你一无是处,你依然是个绘画天才。”小毕加索看着父亲坚毅的面孔,找回了一些自信。果然,毕加索总是似乎毫不费力就能绘出才华横溢的图画,也渐渐忘记了自己功课方面的“无能”。但是,嘲讽却并没有就此停息,反而愈加猛烈。小毕加索脆弱的心灵蒙上了阴影,他变得不爱说话了,更不爱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这个时候,父亲每天坚持送儿子去上学,一到教室,父亲便把画笔和用作模特的死鸽放在课桌上。父亲成了儿子强有力的心理依靠,似乎离开了父亲,毕加索根本没有勇气去面对生活。以至每天上学,必须得到父亲会来接他回家的承诺后,毕加索才会松开父亲那温暖的手。
作为“坏学生”,在学校关禁闭已成了毕加索的家常便饭,禁闭室里只有板凳和空空的墙壁,可是毕加索却很高兴。因为他可以带上一叠纸,在那里自由地绘画。有了父亲的支持,毕加索每天都沉浸在想像的天地里,虽然功课不好,但他却在绘画的天地里找到了快乐。
赏识自己的孩子,不是容忍孩子一错再错的缺点,也不是盲目地溺爱,如果孩子有着几乎与生俱来的弱点,而我们又一味不顾实际情况,恨铁不成钢,以恶言恶语、冷嘲热讽对待孩子,这会给孩子心灵造成难以愈合的创伤。因为全世界都可以嘲笑讥讽他,都可以遗弃他,而作为父母的你却不能,只有你能给他信心和勇气,让他敢于正视自己的弱点,发挥自己的优点,积极健康地对待自己、对待人生。毕加索的父亲在关键时刻拯救了孩子,我们做父母的也应该尽可能地扬孩子所长,避孩子所短,使孩子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即使他没有毕加索那样的天赋,也至少给他一个没有阴霾、充满阳光的心灵啊!
勇敢地跳自己的舞蹈
伊莎多拉·邓肯(1877…1927),美国女舞蹈家、编导、教师,现代舞的先驱。她是一位富有浪漫传奇色彩的新女性,毕生从事舞蹈改革与创新,她的实践和理论对当时和后来的舞蹈艺术发展都有很大影响。邓肯的母亲是一位音乐教师,从小就给予她良好的音乐教育,培养了她的舞蹈志趣。更值得称道的是,她的母亲一直关爱和支持着她,给了她一个充分自由的空间,让邓肯学会真正地生活,勇敢地追求艺术。邓肯的艺术追求和审美旨趣无疑受到了母亲巨大的影响。

第24节:勇敢地跳自己的舞蹈
母亲本来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后来,她发现丈夫并不像她心目中期望的那样完美,便离了婚,独自带着四个孩子闯荡世界。从那时起,她彻底抛弃了天主教信仰,坚定地信仰无神论,并成了鲍勃·英格索尔(十九世纪美国著名的无神论倡导者)的信徒,还时常将英氏的著作读给孩子们听。
邓肯的母亲认为所有的矫情做作都是极其荒谬的行为。在孩子们很小的时候,她就给孩子们讲圣诞老人是怎么回事。有一次,过圣诞节,老师给大家分发糖果蛋糕时说:“孩子们,看圣诞老人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结果小邓肯站起来很庄重地对老师说:“我不相信你说的话,从来就没有什么圣诞老人。”老师非常生气,说:“糖果只发给相信圣诞老人的孩子。”小邓肯坚定地说:“那我不要你的糖果。”老师听了更加生气,命令邓肯走到前面坐在地板上,以示惩罚。小邓肯走到前面,站在那里,转身面对全班同学发表了有生以来的第一次著名的演讲。她高声说道:“我不相信谎话。妈妈告诉我她太穷了,当不了圣诞老人;只有有钱妈妈才能打扮成圣诞老人送礼物。”
老师一看“罚坐”这一招不行,就罚小邓肯站在墙角。小邓肯虽然站在了墙角,但仍然扭过头大声说:“就是没有圣诞老人!就是没有圣诞老人”最后,老师对她毫无办法,只好把她打发回家了事。在路上,她还一直叫喊:“就是没有圣诞老人!”对这次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小邓肯一直耿耿于怀,她想:难道就因为我讲了真话,便不发给我糖果,还要惩罚我吗?她向妈妈讲述了事情的经过,并问妈妈:“我说错了吗?没有圣诞老人,对不对?”妈妈回答说:“没有圣诞老人,也没有上帝,只有你自己的灵魂和精神才能帮助你。”那天晚上,小邓肯坐在妈妈脚下的地毯上,妈妈给孩子们朗读了鲍勃·英格索尔的演讲词。
每到晚上,邓肯的妈妈都会坐在钢琴前,一弹就是几个小时。孩子们作息没固定时间,母亲也从不用各式各样的规矩来约束他们。有一次,母亲好不容易凑够了一笔钱把邓肯送到三藩市一个著名的舞蹈教师那里去,谁知,邓肯只学了三次就再也没有去了。她告诉母亲,老师教的舞蹈在她看来全是些没有生气的柔软体操,和自己理想中的跳舞完全不同。母亲听完后,不仅没有责备她,反而说:“如果你认为自己的舞蹈才可以真正地表现自己,那么就勇敢地去跳自己的舞蹈吧。女儿,自由地表现艺术的真理,也是生活的真理。”
邓肯的母亲对物质生活毫不计较,她教育孩子们要看淡身外之物,对房子、家具和各种用品等都不要太放在心上。母亲的言传身教对邓肯影响很大,邓肯终生都没戴过一件珠宝。因为母亲告诉她,这些东西都是生活中的累赘。正是受母亲追求美好和不甘平庸的精神影响才使邓肯成为了一位伟大的艺术家。
邓肯在自传《我的爱我的自由》一书里写了这么一段话:“一个人一生的事业应该从小时候做起。真不知道有多少父母能认识到他们给予孩子的所谓'教育',恰恰使孩子变得平庸,剥夺了他们展现和创造美的机会。”放手给孩子自由,让他们释放心灵,表现自我,这是家庭教育中非常关键的一步。但是,很多父母,尤其是母亲,为了保护孩子,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种种束缚,这个不能做,太危险,那个不能碰,细菌太多,给孩子订下种种“清规戒律”,结果孩子也许越来越规矩,但也越来越缺乏生气。给孩子自由的空间,不仅仅是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更是要塑造他们独立思考、自由不羁的心灵。也许你的孩子是个艺术家或科学家的胚子,千万不要用你的“清规戒律”抹杀了他(她)自由的天性啊!
实现美好的梦想并不难
索菲娅·罗兰,久负盛名的意大利红星,被称为“世界上最美的女人”。1961年,因出演《两妇人》而荣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罗兰在从影的三十年中,已在七十多部影片中扮演了各类妇女的形象,如《意大利式的结婚》《向日葵》《旅程》《香港女伯爵》《黄铜靶》《火力》和《血仇》等影片,在国际上有着广泛的影响。

第25节:实现美好的梦想并不难
索菲娅·罗兰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她那坚持梦想的伟大母亲。索菲娅1934年生于罗马的一个小乡村,她的童年非常不幸,作为一个私生女,常常遭人歧视。母女两人相依为命,常常吃不饱饭、穿不暖衣。后来,母亲在一家酒店里替人弹钢琴,挣些钱来养活女儿。但母亲一直梦想着把女儿塑造成材,开始她想让女儿学钢琴,将来作一个钢琴家。但是,很快她发现学钢琴是富贵人家孩子才能实现的梦想,她根本无法满足女儿学琴的最基本条件。
虽然这样,母亲还是对女儿满怀期望。终于,机会来了。她听人说那不勒斯在举行少女选美比赛。她激动地跑回家,鼓励女儿去试试。索菲娅从来没有想过去参加这样的活动。而且,她愁眉苦脸地对母亲说:“参加这样的比赛,必须要穿什么午后礼服、晚礼服,你看看咱们家,从哪儿去弄那些昂贵的衣服啊!”母亲也正为这事发愁,但是她坚定地对女儿说:“别着急,我们一定能想到办法。”忽然她想到一个法子。她从自己的针线袋里找出一些零碎的布料,凭着自己的想像,精心缝出了一件褐色的哔叽服。她骄傲地把她展开给女儿看时,女儿惊叫道:“妈妈!你太神奇了!这是一件多么好的午后礼服啊!”接着,她“噌”地一下把家里的粉红色窗帘扯了下来,索菲娅忍不住又叫了起来:“妈妈!你……”过了一会儿,女儿又在狂喜中发现一件晚礼服完成了。妈妈得意地看着女儿,说:“美丽的公主,试试新装吧?”索菲娅高兴极了,穿上之后,非常合身。可是,不久,她们又立即发愁了。衣服是有了,可是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