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伐清 >

第152章

伐清-第152章

小说: 伐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刘曜和杨有才都知道邓名没有什么架子,不过万万没有想到居然没规矩到这种地步。无论邓名多么随和,也是卫士们的长官,甚至是未来的君父。动不动就上房梁,这是开军事会议呢还是在路边看杂耍,挤不到人圈子里就上树?

    “嗯,是的,然后就掉下来了,在桌子上砸了一下,还差点砸到我。”任堂支支吾吾地,只有硬着头皮坚持到底。幸好刘曜和杨有才不继续问下去,教官们就各自去部队中带兵训练。

    三天后有消息传来,成都的使者抵达剑阁时,剑阁仍然在明军手中,不过当明军得到警报立刻前往附近的嘉陵江岸侦查,发现了大量清军正在集结,对剑阁的攻击已经迫在眉睫。确认敌人即将发起进攻后,剑阁附近的明军立刻放弃了关隘,以最快的速度向江油方向撤退。

    “我们在剑阁有多少人?”邓名问道。他曾经问过刘曜这个问题,但是成都守军根本不知道。

    “男丁都加起来也就一千多人,还有上百妇女、孩子吧。”从剑阁返回的使者向邓名汇报着他见到的各种情况。听上去剑阁那里和一年前的成都差不多,明军对战争已经基本绝望,平日就是闷头种地、打猎,根本不考虑防御、侦查问题,因为他们知道,只要清军发起进攻,就绝对没有守住的可能。

    如果邓名没有派人去剑阁报警,恐怕等到清军发起攻击的时候,剑阁的守军还蒙在鼓里,会被高明瞻轻而易举地消灭,更大的可能就是直接投降。但看到成都来人后,这些明军又升起一些希望,因为成都的行动说明川西明军的实力正在恢复,刘曜这里开始有实力、有意愿过问剑阁的安危。剑阁的守军之前虽然绝望,但既然这么多年来一直打着明军的旗帜,就说明他们心里还是不愿降清。发现自己并不是孤军作战后,这些守军就马上达成一致,向江油撤退,视情况与江油守军一起坚守,等待成都的援兵或是继续撤退向成都。

    “江油那里怎么样?”邓名又问道。

    “比剑阁的人多点,本来还有些百姓在城附近居住,但听说鞑子要来,就纷纷逃上山去了,现在留下的大概也就是两千多男丁。”使者答道。当他把警报带到江油后,当地的男丁立刻散去了一大半,都到山里去躲避战火。

    “武器装备呢?”

    “完全没有。”使者摇摇头。

    江油和剑阁一样,与成都没有太多往来,也就是偶尔互相报个平安,彼此间的关系更像是盟友而不是上下级关系。实际上,刘曜和杨有才也没有能力把江油这些明军的据点变成成都的下级,因为下级会向上级提出物资和兵力的要求,而之前无论是粮食还是武器装备,成都都没有能力提供,既然如此,那江油等地也不可能服从成都的命令。

    “如果不是我们派人去,那么剑阁、江油、绵竹等地,很可能见到鞑子来了就投降了事,顶多给我们一个他们要投降的报告。”刘曜对邓名说道。

    “不奇怪,他们没有武器,没有兵力,没有粮食,不投降能干什么,白白送死么?”出乎刘曜的意料,邓名好像一点也不痛恨这种软骨头,而且还反问了一声:“要是刘帅、杨帅处在他们的位置上,你们打算怎么做?”

    “末将会披发入山,誓死也不投降鞑子!”杨有才掷地有声地说道。在邓名前世的历史上,剑阁、江油、绵竹各地的守将先后投降后,他和刘曜就是这么做的。

    “是,末将也会如此。”刘曜稍微思考了一下,点头认可了他副手的意见。

    “我记得你们说过,库房里还有四万石粮食?”邓名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就让刘曜马上派人押送几千石粮食去江油、绵竹等地:“告诉他们,我们这里有粮食,要他们马上向都府撤退,这些粮食是给他们路上吃的,尽可能的多带一些百姓回来。”

    “遵命,提督。”刘曜大声接令:“末将会亲自去江油走一趟。”

    “有劳刘帅了。撤出江油、绵竹后,城里的就算了,但沿途所有的房子都要烧毁,不给鞑子留下任何能够避寒的房舍。”邓名下达了焦土作战的命令。反正这一条路上已经没有什么人烟了,可以毫无顾忌地进行破坏。

    “遵命。提督还有什么吩咐?”

    “暂时没有了。”无论剑阁等地到底多么穷,驻军手中总会有一些积蓄,若是让高明瞻获得这些积蓄,那就会减轻清军的后勤压力。现在从剑阁到绵竹的明军虽然无力抵抗,但他们能够撤退就比投降好,这样高明瞻就无法利用降军的人力,所有的物资都需要从广元运送前线。

    刘曜和杨有才分头行动,一个前去江油、一个前往绵竹。他们俩的官衔较高,又带着粮食和士兵去,想必能够促成两地的守军及时撤退。他们两个人说走就走,当天下午就点齐兵马,押送着粮车离开成都。

    “还有都府城外的百姓。”刘曜和杨有才走后,刘晋戈又提出另外一个问题:“他们手中有数十万石计的粮食,足够高明瞻的军队吃一年都富裕,必须把他们都迁进城。”

    邓名点头称是。不过他并没有在大庭广众之下和刘晋戈讨论这个问题,而是把他叫到衙门里去,陪同的还有一个比较有经济头脑的任堂。

    “其实他们手里应该没有几十万石粮食了,大概也就还有十几、二十万石,剩下的已经被你们运进了都府城中。不过就是这些,也够养活高明瞻的军队一年半载了。”邓名轻描淡写地说道。

    刘晋戈顿时脸红脖子粗,腾地一下子站起来,噗通就往地上一跪:“卑职死罪!”

    “起来,起来,我有责怪你的意思么?”邓名急忙把满面羞愧的刘晋戈从地上拉起来,按着他重新在椅子上坐下:“你父亲把你交给我已经快一年了,你从巴东到昆明,然后又来都府,连家都没回去过一趟,我怎么会责怪你呢?”

    安抚了刘晋戈几句后,邓名继续说道:“不过我很怀疑城外的农民会不会愿意进城。尤其是要他们带着粮食一起进城的话,他们会认为这又是巧立名目要征他们的粮食,而且要一次都拿光。我要是农民,多半会带着粮食逃走,或者在家里刨个坑藏一些。无论他们怎么办,等高明瞻抵达后,他都能找到这些农民或是他们藏起来的粮食。就算没有都找出来,但供他吃几个月应该不难。”

    “那怎么办?”刘晋戈闻言大急:“如果让高明瞻得到都府百姓手里的粮食,那江油、绵竹坚壁清野也没有用啊。”

    “这个我自有主张。但我必须要先说一声,你给百姓手里留的粮食太多了。”

    邓名此言一出,刘晋戈和任堂无不愕然,听起来似乎是责备刘晋戈征税征得太少了。

    “可先生说过,我们要执行十亩一石的仁政。”刘晋戈试探着问道:“卑职不敢收得太多,超出这个范围的,卑职也都找了其它的名目。”

    “你收税收得太高了。本来这事不急,我想等到打退高明瞻以后再和你说,但既然你已经提起,我就现在和你说吧。我定下了低税,是为了鼓励百姓努力开荒,只有少收税才能让他们乐意开垦新田。”邓名拿出一张纸,举起炭笔,一边说一边给刘晋戈算起帐来:“以前刘、杨二帅麾下的辅兵,一个人管三亩地,平均一年大概产几石粮食,六石还是七石?就算七石好了,再刨去他们一年吃的,还能剩多少?就算喝半年粥,能剩下两石还是三石?现在让他们自己去开荒,一个人只要勤劳,有趁手的农具,经营上二十亩地也是可能的,这就能给我们缴纳两石粮食。如果他们家里存下四十石左右的余粮,就算天天敞开肚皮吃,一年顶多也就吃十石吧?剩下三十多石粮食,是他们当辅兵时候的十倍以上。”

    “可是,可是……”刘晋戈感到自己完全被绕糊涂了:“可是先生刚才还说,卑职给百姓留的粮食太多了啊。”

    任堂同样一点儿没听明白,在边上插嘴:“先生的话,卑职也听不懂,这些粮食再多,又和我们有什么关系,怎么能是十倍以上?”

    邓名轻叹了一口气。

    很多奉节军官在得知邓名的做法后,虽然当面不说,但私下里都认为邓名不会成功,邓名也听到了这种风声。军官们认为军屯虽然产量低,但是容易控制;如果采用成都的模式,最后就会便宜了底下的各级官吏,征税中加征的各种损耗很可能超过正税的数倍,最后农民的积极性同样会降低到和辅兵差不多的地步。而且明军还没有拿到产出的大头,比军屯制的效果还差。

    “好吧,让我们从头来。政府,也就是官府,最终要做的工作是什么?”邓名问道。

    刘晋戈侧头想了半天,觉得很多事情都很重要,各种工作都是相辅相成的。

    而任堂则试探着答道:“是不是狱讼公平,让百姓不遭受冤屈?”

    “当然不是。”邓名摇头道:“政府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挣钱、收粮。”

    “啊!”刘晋戈和任堂同时惊叫起来,尤其是任堂,更感觉邓名的话简直离经叛道到极点。

    “没有钱粮,政府就没法养兵,没法制造武器,供养不起军队,抵御不了外敌,镇压不了土匪,政府就会崩溃,百姓就会遭到灭顶之灾。所以政府就要挣钱、收粮,其它的事,从打仗到打狼,没有钱粮什么也办不成。”

    邓名的话让刘晋戈听得连连点头。任堂张大了嘴巴,虽然想驳斥上几句但又不知从何说起。

    邓名接着说下去:“不过政府和普通商家挣钱不同,政府是靠鼓励百姓努力工作来挣钱的,所以要奖励勤劳肯干的人,勤劳的百姓越多,这个政府就越容易挣钱、收粮。政府收重税并不是对勤劳人的奖励,反而会打击他们干活的热情。尤其是对农民,只有农税轻,才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养活更多的工匠、士兵,让我们有军队、有武器。”

    刘晋戈认真地听着,觉得邓名的话很有道理,但任堂感到自己发现了问题,说道:“但是农税轻了,如何能够征收到钱粮呢?轻税鼓励农民生产,重税增加政府的收入,这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吧?”

    “其实是可以兼得的,因为把粮食拿到手的办法很多,不一定全要靠收税啊。”邓名笑起来:“征税征到极致,也就是军屯这套办法了。不过就是对待种田的辅兵,也要按月给口粮或是发军饷吧,哪怕给得再少也得有定额吧。想要收入更上一层楼,只能是使用恐吓或者欺骗的手段,让人不计报酬地工作,同时把衣服、食物等消耗品降到最低标准,根据需要由官府拨给,所谓不饿不食、不寒不衣。”

    “这个卑职知道。”刘晋戈接话道,同时任堂也重重地点头。

    “你们知道?”邓名本以为按需分配是一种非常高级的分配模式,在哲学上也有很高的地位,绝不是这个时代的人所能理解或是想象的。他刚才也就是随口一提,没想到刘晋戈和任堂居然都表现出一副很熟悉的模样:“你们怎么知道的?”

    难道这两个也是穿越者?邓名心中突然想到,然后又为自己冒出这个荒唐的念头笑了。

    “当然知道,”刘晋戈和任堂一起用理所当然的口气答道:“这不就是鞑子的包衣哈食嘛?奴才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干活,不停地劳动,如果鞑子觉得奴才需要衣服和口粮了,就给一点;如果觉得奴才不需要,就不给。”

    “嗯,对,就是包衣制度。”邓名沉默了很久,终于艰难地点头表示赞同:“除了收重税以外,我还有另外一个办法,在实行低税的同时,把粮食拿到政府的手里。”

    伐清27_伐清全文免费阅读_第二十七节 得兼更新完毕!

第二十八节 欠条

    伐清28_伐清全文免费阅读_第二十八节 欠条来自()

    邓名的话让刘晋戈和任堂都精神一振,挺直胸膛向邓名看过来。【百度搜索 会员登入】

    “首先我还是得责备你一句,你这个政府办得太糟糕了。”邓名故意卖了一个关子,也是希望刘晋戈以后不要再做这种欺压农民的事情。

    “是,卑职忘本了。”刘晋戈闻言又露出一些羞愧之色。他自小就从父辈那里听过不少农民的悲惨故事,但等当上了成都这里的提刑官后,刘晋戈优先考虑的就是如何保证成都的军需,如何维持提刑衙门的利益。

    “我不是说你忘本,我是说你这个政府办的和以前没有区别,不就是征粮,不交粮就打板子么?这谁不会干?随便谁都能胜任,我还让你来管都府这里的事吗?”

    这几天邓名打听了成都周围百姓的情况,在他看来,刘晋戈他们的所作所为和传统的官府没有什么区别——当然,要是有天翻地覆的变化,邓名又该以为刘晋戈也是穿越到这个世界的未来人了。

    刘晋戈惭愧地连连点头,但任堂不答应了:“先生这话不对,什么叫谁都能干?县令要科举出身的人才能胜任。”

    “进士就有什么出奇之处么?不缴粮还是打板子。审案的时候先把疑犯打一顿,问不出结果就再去抓一个疑犯,再打一顿板子。”邓名笑着摇头道:“这一套做法,技术含量太低了,不用进士,就是目不识丁的人有两天也都能学会了。”

    “那先生来说一个连进士都不会的好了。”任堂感觉邓名正在羞辱士人这个阶层,生气地嚷道:“刚才先生不是说有什么好办法,收税又轻还能征粮吗?卑职洗耳恭听。”

    “要是我说不出来,谅你也不服。”邓名哈哈大笑,从怀里掏出几张纸片。这几张纸片都是长方形,上面画着不同的图案,四角上都写着相同的数字,这全是他最近几天画好的:“这是欠条,最大面值一百元,最小的一元。这次刘兄弟和刘帅他们多收的粮食,我还不起,只能先欠着。马上找人制造木版,印刷这种欠条。”

    “先生到底要发多少欠条?”刘晋戈听说邓名居然要印刷欠条,不禁吓了一跳。

    “这是宝钞么?”任堂的反应远比刘晋戈快,已经察觉到了邓名的用意:“这个‘元’,与银两如何折算?”

    “类似宝钞,但是不同,这个元也不与银两兑换,而是和粮食兑换。农民每给我一石粮食,我就给他一百元。每个有十亩地的农民,每年就要交给我一百元的保护费。从此以后,我的保护费尽可能不收粮食,而收这种欠条。不是总有人说路上搬运会有损耗么?好吧,以后农民不用给粮,每亩地给一张十元的欠条就行了,这欠条总不怕磨损吧?稍微磨掉点角,我一样认得出来。”

    考虑到这个时代的识字率问题,邓名仔细斟酌了不同面额的欠条上应该用什么样的图案。他首先让任堂仔细看一百元欠条上的图案,那是一石米;接下来是十元面额的欠条,上面画着的就是一个斗,一元的就是一个小米升;五十元意味着半石米,就是一百元的图案被从上到下整齐地切开,只留下了两半。不同面额的欠条,颜色也有区别。

    “先生的意思是,以后可以用欠条完税。”任堂若有所思地说道:“如此一来,一百元就永远等于一石粮食,不会和宝钞一样变成废纸。不过,今年我们要给农民的欠条,就够他们未来很多年完税所需了吧?若是这么办,岂不是未来几年我们一石粮食也拿不到?”

    “这个只是税而已,但是农民可能会把手中的一部分粮食换成欠条,除了种子粮和保命粮以外,只要他们认为欠条比粮食更有用,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