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伐清 >

第253章

伐清-第253章

小说: 伐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场动员会上,邓名还向他的上尉军官们宣布道:“我方的要求除了之前的那些条以外,还要添加上至少一百万两白银的军费赔偿,如果不是林起龙顽固地坚持对抗我军的立场,这场军事行动是完全可以避免。为了这次进攻我军动用了全部力量,张尚书和马提督的友军也被迫参加了行动,因此林起龙当然要承担我军的所有军事花费,这是完全合理的要求——这一百万军费赔偿中,刨去我们出征的粮草消耗、医药花费外,多余的是惩罚性赔偿。如果不是林起龙蓄意挑起事端,我军本来可以学习、训练,或者用来休息,现在不得不把宝贵的时间用来进军扬州,因此惩罚性赔偿也是合乎情理的正当要求。”

    邓名手下的军官大多是在川军中识字的,之前从来没有除了忠君爱国外并没有接触到过什么其他的价值观。在一张白纸上作画总是比较容易的,听到邓名的演说后,台下的军官们纷纷点头,一个个都严肃地点头赞同。

    “务必把以上通报全军,让我军官兵充分了解我军要求的合理性和正义性。”邓名大声说道,亲手培养一批帝**官和一支帝**队的感觉实在很不错。

    “强盗!”任堂一脸肃穆地站在邓名背后,无声地评价了一句。

    “接下来是我军的檄文。”在檄文问题上,邓名曾经和任堂有过一番争论,如同那场关于“事急从权”和“祖宗之法不可变”的交锋一样,任堂毫无悬念的失败了。

    任堂希望用朝廷大义、驱逐鞑虏来做这次进攻扬州的檄文主题,而邓名认为人无信不立,既然明军有很大的可能不强攻扬州,也不太可能在扬州附近长期驻守,那就不要对缙绅们宣扬什么光复失地,免得让那些心存明廷的士人无意义地暴露,也免得将来真要光复江南时不能取信于人。

    因此邓名把檄文的调子定在“吊民伐罪”上,漕运总督的河道官兵对附近的百姓并不友好,每次漕运都会强征运河附近的百姓拉纤,不给报酬不说,也不允许他们回家。每天夜里都会有大量的纤夫逃亡,然后河道官兵就会突袭周围的村庄,捕捉百姓填充空缺。

    “……本提督闻之,切齿痛恨,遂大兴义兵,亲赴扬州为民伸冤,誓为父老讨还工钱,为死难者求得抚恤……”邓名大声朗诵着手中的檄文,在他计划中,这次漕运总督衙门和扬州知府还得出一笔银子用来补偿那些被强征过的民夫,具体分配邓名不会插手,他会把这笔银子分给扬州本地的乡镇士绅、长老,由他们负责去寻找苦主:“……林起龙一日不退赔工银、抚恤,一日不具结承诺绝无再犯,本提督一日誓不回师!”

    任堂曾经激烈地反对过着檄文,认为这简直就是**裸地宣称自己是来敲诈勒索的土匪,把这种檄文拿出来还好意思称自己是大明官兵吗?而邓名反问:“我们这次去扬州干什么?难道不是去要银子的吗?出来混江湖,就要说话算数,说光复府县就要光复府县,说要银子就要把银子拿到手,这样天下的父老才知道我们言而有信。”

    “……还有徽商宵小,依仗权势,欺压扬州父老……”邓名一直坚定地执行打击淮盐的政策,所以这次他在檄文中也把盐商给带上了,称他们狗仗人势,和河道官兵勾结,同样强迫百姓给他们的盐船拉纤——其实邓名也没有冤枉他们,仗着同清廷的关系,徽商在运河两旁也干过不少拉壮丁的事情,而且漕运总督衙门、盐商同漕工的工头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很多漕工都是被征来的苦力,平时被欺凌压迫,甚至横死运河两旁也无人过问。

    “……贩良民为奴,视人命如草芥,是可忍、孰不可忍?”邓名在檄文中宣布,他认为盐商除了需要和漕运总督衙门一样赔偿运河两边的百姓外,还需要付给运河沿途几十万漕工每人一百两银子的安家费,只要还有一个漕运工人没有拿到应得的赔偿,那徽州盐商的盐船就一条也别想通过运河。

    邓名希望通过这个檄文来表明自己只是针对盐商,而不是针对富商,好让其他营运商人安心,不至于统统投奔自己的对立面——清廷那边。

    “……布告江淮,咸使闻之。”至于檄文的落款,也费了邓名一番斟酌,之前他的头衔是四川提督,虽然两江的缙绅不少都清楚邓名到底是怎么回事,但是他恐怕一些地方上的长老会感到奇怪,不明白四川提督怎么会跑到扬州来。为了有更好的宣传效果,邓名毫不犹豫地修改了自己头衔,在派人通报还在南岸的张煌言、马逢知的同时,也派人去通知虁东、奉节。

    “长江提督邓!”邓名铿锵有力地结束了自己的朗诵,之前有人反对过这个头衔,说听着想水师将领,不过邓名还是觉得这个头衔不错,对自己的形容也很贴切。

第五十五节 敌意

    ()    明军开始渡江的时候,扬州城内就已经乱作一团,漕运总督直辖的河道官兵多年来欺负百姓和漕工在行,但与敌军对阵实非所长。上次郑成功起镇江、瓜州之战时,前任漕运总督也把那些较有战斗力的部队派去助战了,结果就是被明军杀了个片甲不留。

    漕运总督既然指望不上河道官兵,就只好寄希望于梁化凤的两江部队,可梁化凤身为堂堂大帅,连画像都送去过běi jīng了,却是个不折不扣的鸽派,和扬州知府一起苦苦劝说林起龙不要武力抵抗,还是赶紧和邓名谈判为好。

    但梁化凤的劝说起到了反作用,之前林起龙不顾梁化凤的反对,坚持武力抵抗,现在要是不打上一仗就妥协觉得太下不来台。而且梁化凤和扬州知府的一些说辞也刺激到了林起龙,他们连“识时务者为俊杰”都用上了,漕运总督闻言大怒,怒斥他们:“你们干脆劝我投降好了,何必劝我谈判?”

    河道官兵没有战斗力,两江部队指望不上,林起龙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幸好扬州城内除了梁化凤一伙儿外,还有不少忠义之士,比如扬州的盐商就积极支持林起龙武力对抗明军。林起龙的面孔和上次大不相同,他紧急召见了扬州城内的盐商,满脸笑容地称赞了他们的忠君爱国的热情,要求他们不要在这个危机时刻逃离扬州。

    本来有些盐商在听到明军渡江的风声后动了逃去淮安的念头,但现在漕运总督话,扬州城内的这些盐商除了少量不知天高地厚的人外,都不太敢立刻走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拿的都是江南的盐引,只能在江南销售货物,对运河的依赖相当重,若是触怒了漕运总督,那以后的生意就没法做了。

    切身利益相关,再加上漕运总督温暖人心的话语,不少盐商再次拿出钱财报效朝廷,在短短的两天里,林起龙就收到了三百万两银子的报效——对不少盐商来说,这差不多是他们口袋中所有的富裕资金,只剩下用来购买食盐的必要储蓄了——如果不能击败邓名,让运河、乃至长江恢复畅通,就是有盐也无法销出去。

    除了银子外,盐商还向漕运总督推荐了一些好汉,董笑野就是其中势力最大的一个。

    大运河需要大量的漕工,元明以来一直有几十万之多,相比元末明初漕运的长时间断绝,南明时期漕运的动荡期相当短,漕工体系并没有收到严重的破坏。相比农民,漕工处于社会的更底层,没有田产,没有机会收教育,亲族中没有出现缙绅的可能,也没有任何有社会地位的族长。因为没有亲族缙绅,漕工完全没有可能抵御来自官府和豪强的压迫,如果有机会漕工就会逃离运河,设法成为一个官府统治下的农民,那样他的生死就不完全cao纵在黑社会手中,后代也有了成为缙绅的可能。

    对于完全没有自卫能力的漕工,官府对他们不闻不问,把相关的司法权下放给运河周围的豪强,也就是漕头手中,只要漕头能够保证漕运畅通,官府对他们如何对待漕工是完全不放在心上的。漕头各有领地,垄断各自势力范围内的经营,从过往客商手中收取工钱,然后再分配给漕工。为了保卫和争夺领地,为了镇压漕工的不满和反抗,为了抓捕逃跑的漕工或是绑架新丁填补空缺,漕头手中一般也都有一支武力。

    董笑野十几年前也是一个漕工,清军南下后,利用运河动荡,他和一群兄弟和其他的竞争者厮杀,打下了大片的领地,现在在高邮湖盘有他大片的地盘。这些领地让董笑野很快就变成了富翁,在他的原计划里,他会干一辈子漕头,积攒钱财然后在远离运河的地方购置田地,把子孙培养成读书人,只要后代出一两个举人,他的家族就有了缙绅庇护。

    江南的持续动荡,对董笑野的生意来说也是很大的打击,运河交通断绝让他的生意一落千丈,长江贸易萎缩对董笑野来说有很大的影响,过路的客商稀少不说,盐商出手也不像以往那样大方,而是在费用上斤斤计较。无论是这些盐商,还是过往的有漕运总督背景的客商,都是董笑野招惹不起的,近一年来生意萧条,但是手下的上万漕工还是要养活,董笑野有坐吃山空之感。

    或许长江沿岸的缙绅对邓名非常欢迎,甚至还感谢明军限制了清廷的关卡,降低了税赋提高了他们的利润,但董笑野这些漕头都把邓名恨之入骨,整天盼望他赶快被清廷消灭。如果明军隔绝南北的话,对董笑野这种漕头来说无异于灭顶之灾,因为对立的南北朝会导致运河航运停止,董笑野玩命半辈子打下的地盘,转眼间就会变得毫无价值。

    虽然痛恨明军,但董笑野原本还是不会生出和明军对抗的念头,前几天听说明军开始渡江后,董笑野所做的也只有抱头痛哭,觉得明军隔绝南北的噩梦正在变成现实。

    就在这时,盐商把董笑野引见给漕运总督衙门的属官,和董笑野一起的,还有其他一些漕头,和董笑野一样,这些漕头都有几十个得力手下。

    漕运总督的属官告诉这些漕头,如果他们组建义勇,配合官兵与明军作战,那胜利后就会得到奖赏,漕运总督衙门会继续允许他们保有现在的地盘,如果他们不肯出力,那么就别想继续在运河上称王称霸了。

    刚听到这话的时候,大部分漕头还是唯唯诺诺,不敢应承。见他们这副样子,那个官员冷笑一声,对董笑野他们说道:“你们莫想鼠两端,邓贼已经在他的檄文里说了,等他控制了运河,就要遣散漕工,还要没收你们的家产,补偿给每个漕工一百两银子。”

    听官员解释了一遍邓名的檄文后,董笑野的心变得越来越凉,对方居然把漕工的待遇当成此次出兵的理由之一,还明言要截断运河航运——在官员和盐商的解释下,邓名的檄文就是要切断运河、解散漕工,彻底砸了漕头们的饭碗。

    “和邓贼拼了!”董笑野忍不住大喝一声,他的领地是他提着脑袋拼命,从其他豪强手中夺下来的,谁也别想一句话就从他手里抢走。

    其他的漕头也都有同感,听到董笑野这声大叫后,也纷纷出演附和。

    “好,壮士!”官员称赞了一声,挥手让兵丁们搬出来一些箱子打开,里面都是白花花的银锭:“这是五十万两银子,先给你们拿去用,等打退了邓贼,总督大人还重重有赏。”

    揣着给他的四万两银子回到家中后,董笑野让兄弟们去搜罗身强力壮的漕工,最后找到五百来人。董笑野又倾其所有,自己掏出了一万两银子,凑成五万两,把这些白花花的银子往大钱都没有见过几个的漕工面前一摊,董笑野大喝道:“谁跟着老子去杀贼,这一百两银子就是给谁的,等杀退了贼人后,你们就拿着这银子去买两亩地,过好rì子去吧。到时候老子摆酒给弟兄们送行,绝不留难!至于去别处的路引,总督大人也答应了,一定给弟兄们准备妥当。”

    ……作为曾经和邓名大闹昆明的十七骑之一,姜楠的资历在明军中算是相当的老,理所当然地拥有常备军上尉军衔。渡江之后,邓名带着主力从南方逼近扬州,而姜楠部属于右翼的偏师,会在主力威胁扬州的时候沿运河北上,向高邮湖方向前进,确保主力的侧翼安全。与姜楠距离不远的背后,还有武保平的兵马,后者比姜楠的资历还要老一些,是万县之战邓名身边的卫士之一。

    沿着运河前进的时候,姜楠就像找一些漕工来给明军拉纤,以节省明军的体力,邓名还拨给他一些银子,以便用来支付报酬。但漕工都逃得无影无踪,让姜楠找不到大量可以利用的人力。

    清廷的河道官兵一触即溃,见到明军后不是逃走就是抱头投降,渡江以来遇到的最猛烈抵抗居然是一些漕工带来的。对此姜楠十分不解,战前会议上有熟悉江北的浙江军官做过讲解,说这些漕工一向是墙头草,自古以来就是为统治运河的强权服务,而不会介入到争霸战争中去——就类似曲阜的衍圣公、圣裔孔府,明朝时对崇祯忠心耿耿,李自成进京立刻上劝进表,满清入关后马上剃头。

    击溃了两批漕工的抵抗后,姜楠抓到了一批俘虏,面对这些明显是老百姓的战俘,姜楠有些不知所措,不知道该按照邓名那条战俘政策对待他们。最后姜楠就下令把这些俘虏组织起来,给明军的船只拉纤。

    “上尉,前方有敌兵挡住去路。”

    一个眼尖的卫兵指着前方,大声对姜楠报告道。

    “唔。”姜楠看着那些前方黑压压的人头,陷入了沉思。

    前方的运河上拦着一些木排、竹筏,它们被人用铁链拴起来,想阻止明军继续在运河上行驶,障碍物的两旁还有一些人拿着棍棒守卫着铁链的固定点。

    “又是漕工吗?清兵给了他们什么好处,会让他们这样拼命?”江南观察了一下那些敌军的军容,看上去两岸各有百来个漕工在守卫防线,他们没有盔甲,也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jīng良武器。

    姜楠这支分队有五百人,其中二百人拥有盔甲,其他人也有钢刀,甚至还有一个弓箭。没有必要为这些敌人耽误太多的时间,姜楠命令船只继续前进,驶进拦河工事,然后把大批的甲兵放上西岸,去驱逐那些岸边的敌人。

    但明军士兵靠近自己后,守卫的漕工突然一声大喊,纷纷逃离岗位,向不远处的一片民居逃去。

    “不用追击。”姜楠对攻击这些漕工毫无兴趣,传令士兵解开铁链便是,然后去驱逐另外一边的敌人。

    正在明军解铁链的时候,突然西面响起了一阵急促的梆子响,接着姜楠就看到大批的漕工从不远处的民房后冲出,呐喊着向岸边的明军冲过来。

    这批漕工有上千人之多,指挥他们的漕头爬上屋顶,观察着战局。两边的运河民居为漕工提供了很好的隐蔽,集结在这里的战斗漕工过两千,分属于好五个漕头,平均部署在两岸。

    上千人从房屋后涌出,呐喊着冲向岸边的气势非常惊人,根据漕头们的经验,这种突然袭击更能沉重地打击敌人的士气,很多时候即便本方人少,依靠着突如其来的冲锋就能吓得敌人落荒而逃,从而一举奠定胜局。

    “原来还有埋伏,刚才他们是想把我们引到房屋后面去伏击吗?”大批敌人突然冲出来的气势也吓了姜楠一跳,他看着源源不断从房屋后杀出来的漕工,也不知道敌军到底有多少人,立刻命令船上的弓箭手向右侧集结,准备掩护地面上的士兵和纤夫们。

    一部分漕工拿着扁担,还有一部分拿着木制的长矛,吼叫着向岸边起猛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