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伐清 >

第291章

伐清-第291章

小说: 伐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诚意,把本来完全属于他的征税权出让了一部分给邓名。

    “不知道李将军要多少军饷?”邓名当然喜出望外。

    李来亨也不知道贸易量有多大,就说了一个十万两的数字,邓名没有一口答应下来,而是表示等他检查过账册,对长江贸易量心里有数后再确定。

    刘体纯也同意接受邓名一定的赔偿,不提高税收,把各户的税赋锁死在去年的基准上。这套解决方案只是暂缓了矛盾的爆发,因为它太僵硬了,明军或许在刚刚签订条款的时候认真执行,但不可能连续几年对真正的开垦都视而不见;万一遇到灾害或丰收也无法调整。一旦出现变更,就会有机可乘,而增加一点税收对将领和手下有利。

    为了维持自己的信用以便继续通过贸易获得收益,邓名可以向刘体纯和李来亨提供补偿,不过即使他提供了这种补偿,也无法保证另外两个人不偷偷地多收一点税;或是猜测别人在偷偷多收税;或是怀疑邓名的分配比例不合理。任何一种情况都会导致协约失效,没人能无限退让,也没有人能准确地知道别人的底线,而在无意跨过时,明军内部的统一战争就要开始了。

    不过不管怎么样,这个协议还是能拖延矛盾的爆发,避免明军将领立刻面对三输局面和统一战争二选一的困境——现在满清占据天下的十分之九,在满清虎视眈眈的情况下,统一战争肯定导致三输。

    委员会的成员由三家共同指派,原则上大家都同意把所有纠纷都放在委员会里解决,如果有矛盾也不互相指责,而是等待委员会的审核检查。李来亨和刘体纯都认为这样很完美了,再次巩固了抗清同盟的关系,消除了彼此间的矛盾,但邓名却感觉未必够。

    “委员会是我们三个人任命的,如果到时候我们的使者都固执己见,坚持不肯退让怎么办?”说到底这只是一个沟通机构,而在税收的问题上,很可能李来亨和刘体纯联合起来对付邓名,虽然要求不合理,但是能够在争论中占据上风;邓名也可能与李来亨或是与刘体纯中的一个人联合,因为共同利益而让不合理的要求得到通过。一旦这个沟通机构失去作用,那么内耗就会失去控制,明军就重新面对自杀方式二选一的局面。

    简而言之,这个委员会是完全靠明军军阀的道德和大局观来维持的,并且无时无刻都在伤害着他们的独裁权力。而邓名认为无论是道德还是大局观都是靠不住的,就算他本人、刘体纯和李来亨都能够在蜜月期控制自己,其他人怎么办?如果没有行之有效的减少内耗的方法,那么将来委员会说不定还要对郝摇旗、贺珍发动统一战争,总不能指望全部的明军将领都拥有自我牺牲的大局观和高尚道德。

    终究还是要有一个人来扮演狼王和猴王的角色,从族群的高度做出最后的决定。在邓名所知的宪政模式中,这个近乎神一样的角色是由法官来扮演的。所以邓名本想提出由提刑官负责,不过转念一想,成都府的提刑官基本就是他的下属,而且还是袁宗第的侄子,不要说李来亨和刘体纯,就是邓名本人都怀疑他能否秉公执法。

    “如果我们出了纠纷,僵持不下的话,就交给文督师决定,大家以为如何?”

    猴王和狼王都是因为至强而成为至尊,人类社会也是同样;不过现在四川明军很难说谁是至强。邓名最有钱,大家也公认他的实力强,但根基不稳,手下又是派系众多,若是不真刀实枪的比划一下,大家对此还是有怀疑的。

    即使击杀了顺治皇帝也只是让邓名变得最有名,就好比当初李定国两厥名王,但他到底是不是西营中的至强,孙可望和刘文秀还是有怀疑的,最后还是靠内讧或者说西营内部的统一战争确定了至强也就是至尊的地位。

    而邓名提出的这个人选明显不是四川明军中的最强者,虽然邓名给了文安之不少钱,但奉节的兵马也就是能够保护文安之的安全而已,真要兵戎相见,文安之可能连最弱的明军将领都打不过。再说他岁数一大把,不用打仗,光征战奔波就能要了他半条命。

    不过文安之有比较崇高的威望,他古稀之年站出来为大明效力,谁都不怀疑文安之能站在全局的高度看问题;而且文安之实力最弱,完全不具有争夺武力第一人的资格,这样大家也不用担心他故意偏袒,削弱盟友培植嫡系。

    但李来亨和刘体纯还是没有立刻答应下来,他们倒是不担心文安之想扩充自己的力量,但文安之明显对邓名极有好感,他们就怕文安之在邓名理亏的时候仍然支持邓名的无理要求。

    这两人虽然心里有这样的担忧但却没有明确说出来,倒是邓名主动挑破:“我们建立这个委员会就是为了保证我们不会发生重大纠纷,不让我们自家人打起来,因为我们都知道现在如果闹内讧,和拿刀子抹脖子没有什么两样。文督师深明大义,也很了解如果不能让我们齐心合力,那迟早是被鞑子消灭的命。我们不妨发表一个公开的宣言,告诉天下人,我们建立这个委员会就是为了永远放弃用武力解决纠纷的权利,而文督师的责任就是让我们能够永远不必撕毁宣言,重新拾起刀枪。以文督师的高瞻远瞩,他一定不会故意偏袒谁的,否则那就是大伙儿一块死。”

    邓名的信用很好,而且说的也是正理,明军一旦再发生内讧无疑就是全军覆灭,但内耗问题也一定要设法协调。这个宣言发布天下,文安之为了中兴大业也不能让明军内部乱起来,他的判决肯定会秉持公道。

    “文督师德高望重,我同意。”李来亨首先响应道:“无论文督师做出了什么判决,我就算不服也会服从。”

    邓名也做出了相同的保证,过大家心里都明白,如果文安之真的蛮不讲理,那最后肯定是谁都不服从,而且奉节还没有强迫大家服从的武力。

    “但有一个问题,这并不符合朝廷的法度。”刘体纯没有匆匆附和,而是指出了一个严重的漏洞,那就是这个宣言不附和大明律,而且还有损永历朝廷的威信——将领们公开宣布,他们内部的矛盾可能会导致战争,如果不好好协调就可能爆发冲突——虽然这是大实话,但武将们不承认自己是能够忍辱负重的忠臣孝子,确实有伤朝廷的脸面。

    “哎,这还不好办。”邓名知道刘体纯并非不满意这个处理方法,但是他需要有人带头出来否认朝廷的权威,不过这种事邓名已经不是第一次办了,上次他在建昌的时候就干过一次:“我们这个宣言一开头就表明我们是事急从权,现在天子南狩,大明律自然失效,等皇上回鸾后,我们再把这个委员会和文督师的审判权呈给皇上圣裁。”

    “好!”

    刘体纯心满意足地表示愿意在这个宣言上联署,而且他们三个都同意,这个新联盟将是开放性的,将来如果有其他明军将领愿意接受委员会和奉节的仲裁和审判权,那么联盟也会欢迎他们的加入。

第三十一节 大敌(上)

    明永历十五年、清顺治十八年,二月二十五日,重庆。

    川陕总督李国英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呆在重庆,亲自镇守这个嘉陵江、长江上的重镇。顺治生前确实履行了他对李国英的保证,源源不断地给陕西送去额外的补给。依靠这些经费,李国英不但能招募新兵,保证从保宁向重庆的持续运输,还给嘉陵江水师以适当的拨款;在保证陆军快速恢复元气的同时,让水师能够维持下去,甚至能保证一个月进行一次训练。

    邓名率领主力前去武昌的时候,李国英判断邓名很快就会返回,所以并没有让自己弱小的水师趁机出去骚扰的打算。但不久后李国英就得知邓名顺流而下,直奔江西去了。强大的西川水师已经远离四川而去,重庆城又看到西川的船只络绎不绝地往来于长江之上,这自然让李国英有了攻击的目标。

    不过尽管西川的水师主力已经离去,但万县的袁宗第一直在努力保护着这段长江航道,而李国英之前既然没有想到邓名会再次离川远去,自然也不会有让嘉陵江水师出去挑战强大的西川的念头;直到再三确认邓名越过武昌后,李国英才急忙追加了给嘉陵江水师的拨款,增加了训练强度。

    所以在最初一段时间里,虽然只有万县袁宗第的水师再加上邓名留下的部分战舰,清军水师照样被堵在嘉陵江里不敢出去。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国英的水师渐渐变得强大起来,给长江航运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而万县的距离则抵消了明军战舰上的优势,。

    尽管张勇等将领开始请战,但李国英仍不愿意冒险,他决心尽可能地利用占据重庆带来的地理优势,经常性地把水师放在江口向明军的船队耀武扬威;为了防备清军随时可能发动的突袭,明军再也不敢像以前那样呈小船队规模通过重庆,而是每次都要在叙州或是万县完成集结,然后在明军水师主力的重重掩护下才渡过重庆。

    每次都不得不大规模出动,导致明军对长江航运的利用率大减,无论是上游还是下游,装满了货物的明军船只也不敢启程,而要等全体船只都做好准备后再一起出发。

    尽管一直没有给过往的明军船只造成损失,但李国英觉得这种战略就很好了,他对那些请战将领说,这样就已经扼住了明军的喉咙,清军水师在重庆的存在,会让明军的航运量大减。而且李国英还认为,如果清军贸然出战,一旦在交锋中严重受损,那明军的航运马上就会重新活跃起来。

    张勇等人都认为李国英过于保守,不过李国英是川陕总督,他亲自坐镇重庆自然一言九鼎,谁也无法改变他的心意。为了安抚这些急着报仇、立功的大将,李国英还耐心地给他们分析起来:每次明军船团逆流而上通过重庆时,万县的明军水师都要全面动员,而且还要跟着明军的船队前往叙州,以便保护它们回航;这一次次兴师动众,让明军的花费、损耗远比清军要大得多,在明军一趟趟徒劳无益地奔波于长江上时,清军可以加强训练,用节省下来的钱制造更多的弓箭和船只。在李国英看来,这种航运是成都和万县难以长期承担的包袱——就凭万县和只有二十万人的成都,李国英认为这种持续不断的动员已经让他们严重失血。

    虽然不知道明军为何如此顽固地要来回来去地在重庆眼前航行,但李国英现在反倒盼着他们继续下去。他估算了一下成都和万县的人口和军屯产出,觉得他们一年的产出总和大概也就能够维持这种大规模的动员两、三次而已,长此以往,无论邓名上次从江南抢了多少东西回来,都会被迅速地掏空。就算他们咬紧牙关坚持下去,实力不断上升的嘉陵江水师也迟早能找到破绽。

    正如李国英所料,每次从叙州和万县往返一次,袁宗第都需要修补船只、给士兵额外的口粮,而且还严重地影响了万县的军屯生产。要是凭以前袁宗第在大昌的时候,他的经济早就会因为这一次次全面动员而宣告崩溃,那时他不积攒下一年的物资,根本发动不了一次这样的大规模动员;就是现在,万县的工作也全面向水运倾斜,几乎就没有好好种过田,整天忙着修补船只、打造风帆、扩建码头,用在这些工作方面的人手至少是用来屯田的人的数倍。

    但成都源源不断地向万县提供物资,从上游运回的粮食、火药、生铁都多得吓人,不但李国英绝对没有想到,就连袁宗第都感到难以置信。两个月前,成都又有一支船队经过万县时,还一口气给袁宗第补充了数百名熟练的造船工匠。当然这些工匠都不属于袁宗第所有,成都只是把他们放在万县,增强整修船只的能力。

    袁宗第询问了一下,得知这些工匠都是江南的熟练造船工,他们原本的东家都被江南官府以“通邓”的名义查抄了家产,他们被判充军后就被官兵押到了镇江江边,随着“邓贼来了!”的一声大喊,押送官兵们就扔下这些被充军的船工逃了个一干二净。等官兵“逃走”后,明军就大摇大摆地走过来,把他们带上了明军的船。虽然来自不同的东家,但这些造船工的经历大同小异,留在万县的这还只是被明军“解救”的人中的一小批而已。

    在这批造船匠抵达前,成都方面还从下游带回来几艘战舰,据说是在九江缴获的江西水师的新战舰——这点袁宗第倒是不怀疑,因为这几条战舰很新,一看就是半成品,比如炮位还没有最后做好,并且没有装上大炮。

    这几条船因为还没有建造完,所以邓名也没有把它们留在手里,而是让部下驾驶着返回了四川。成都方面见重庆的压力越来越大,就把它们送给了袁宗第。之前袁宗第手下会种田的人不少,会造船的实在有限,也没有制造这种大型军舰的经验,再加上修补类的工作繁忙,这几条战舰就一直呆在万县港里。

    江南的造船工抵达后,很快就帮袁宗第处理这几条战舰的收尾工作,其中有经验的老师傅还告诉袁宗第,这种大型战舰他感觉像是为苏松水师预备的,较多的炮位让它们能够在长江下游的宽阔入海口作战,还能承担一部分近海任务。对苏松水师装备很熟悉的江南造船工,不但把炮位等后期工作都完成了,还对这几条战舰的桅杆、船桨和风帆进行了一些必要的改造,让它们更适应长江上游的需要——配备的铳炮也都是现成的,装在船舱里一起运来,老师傅们表示,大概再有几天它们就可以正式编入万县的水师序列了。

    袁宗第估计,等手下官兵熟悉这几条新式战舰后,万县水师就可以一分为二开始轮休——那时一半的万县水师就足以压倒嘉陵江中的清军水师。叙州那里正在大兴土木,成都知府刘晋戈已经下令向叙州正式派遣驻军、兴修码头,每次万县水师在叙州停留的时候,盐商都会雇佣万县辅兵去帮他们修建卤井。后来不但辅兵都愿意去,连战兵也忍不住要去打工,因为盐商那里不但顿顿干饭管饱,最近还开始提供咸鱼下饭,叶天明叶老板过年的时候给打工的辅兵一人发了一双新布鞋和一套新的布衣服,还宣称等更多的卤水井投产了,他就给打工的万县兵发鸡蛋。

    现在万县的军屯搞得比熊兰在时还要差得多,但是袁宗第所部的待遇却是一天比一天好。成都补偿给袁宗第的粮食是万县军屯两、三年也产不出来的,尽管如此,听说叙州那边有可能发鸡蛋时,袁宗第身旁的卫士们也都个个口中生津。

    ……

    无论是成都从下游运回的大量粮食,还是从九江拿到的战舰,李国英对这些都一无所知。高邮湖一战前,江南督抚的奏章给李国英一种感觉,那就是邓名在江南处处碰壁。如果这样的话,成都不惜代价地维持长江航运就能有合理的解释,那就是成都不断地向外运出兵力——盐船都是满载;不过,该如何解释回西川的明船很多也是满载就是件很麻烦的事了。

    高邮湖一战的消息传到重庆后,甘陕绿营无不色变,即使是李国英也无法保持一贯的沉稳,长叹道:“邓贼一战江南,擒郎廷佐;二战江南,而皇上崩,这下江宁恐怕难保了。”

    不过李国英的预言并没有成为事实,很快戴罪立功的蒋国柱、周培公、梁化凤还是把邓名赶出了江南,并一直驱赶他逃回武昌。

    “江南诸公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为何不尽快重建水师呢?”看到战报后李国英又是一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