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伐清 >

第399章

伐清-第399章

小说: 伐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带着周开荒在五十一区转了转后,邓名还送给周开荒一个小酒壶。周开荒掂了掂,感觉这个酒壶非常轻,但却非常结实,比他见过的任何铁制品都好。

    “这东西还不会生锈。”邓名已经决定和周开荒一起返回成都市区了,书院的派系争吵他并没有放在心上,但周开荒没太当回事的另外一段言论让邓名赶到有些担忧,需要去处理一下。而这个小小的水壶代表着五十一区当前的最高科技水平,就送给周开荒做纪念了。

    “这么好?”周开荒摆弄了一番:“这是什么精铁吗?”

    “这叫铝,什么都好,甚至可以用来制造威力巨大的进攻兵器,可惜就是太贵了。”——

    笔者按,十八号了,开始考虑哪天定为本月休假日了。二十五日似乎是个热门候选项。(未完待续)

第四十五节 炼金(下)

    邓名给周开荒的那块铝经过了电解、置换等多项工序,对五十一亭来说,证实了早先在人们中间流传的一种假说,就是元素具有活泼的性质(因为邓名没有给元素排顺序的本事,所以该假说的提出者也没有这个本事,只能提出一个笼统的概念)。为了获得这块铝,刺激了五十一亭对提纯、密闭反应等研究,所以它是五十一亭最高的科技水平的代表。因为不是直接电解出来的,所以成本十分昂贵,邓名知道暂时没法用这个东西制造军用水壶、餐具以及其他各种军械了,消耗性的燃烧武器(邓名从电影里听说过铝热炸弹这个词)根本不敢尝试去研究。其他知道结论的逆推工作都很容易,但邓名指示炼丹术士电了很久,就是没能把铝给直接电出来,邓名估计这还是因为自己不知道完整的结论。现在元素假说也被五十一亭的炼丹术士们广泛接受,很多炼丹炉都在夜以继日地电解各种液体,然后再把辛苦找出来的东西放在火里烧或者和其他东西一起烧,术士们仔细地观察它们又变成了什么或是又能带来什么。如果没有邓名不惜成本的支援,术士们根本无法这样奢侈地探索未知的化学世界。

    知道了正确的结论然后进行逆推验证,要比在黑暗中摸索前行容易百倍。和电学一样,邓名指示别人抛出元素论后,它也很快被五十一区的人所接受,简直比邓名最乐观的估计还要顺利。后来邓名才想明白,因为这些人的脑子里没有一套先入为主的现成的体系来解释他们看到的东西,如果是正常的理论演化,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假说出现,其中大多数都会是错误的。

    以五十一亭研究者的文化水平,邓名怀疑各种妖魔鬼怪也许会趁虚而入,大批能自圆其说或是勉强自圆其说的神话都会被创造出来,说不定好几种新的信仰和宗教都会作为电能的副产品被建立起来。可这需要一段时间,即使是妖魔鬼怪,也是需要时间来逐渐形成和丰满起来的。而在这些神鬼故事和宗教信仰被孕育出来以前,元素假说和元气假说就已经出现,它们能够解释现象,而人类本能地要用一种理论体系来理解见到的世界。所以邓名带来的外星科技迅速占据了统治地位(对这个宇宙的地球人来说,邓名或许已经通过新陈代谢成为货真价实的地球人,但这套理论依旧是彻头彻尾的外星科技),外星科技根本没遇到丝毫的抵抗,其他的解释和各路妖魔鬼怪都被扼杀在被人想象出来之前。

    如果邓名传授的对象是一些科学家,他们的接受速度都不可能像五十一亭这群人这么快。因为科学家在摸索自然规律中会形成自己**的见解,或许已经有了稳固的解释这个世界的思维体系——虽然很可能是错误的,但固有的思路会抵抗外星科技的侵袭,会经历痛苦的“坚决抗拒、自我否定、逐步接受”的过程。不过五十一亭中的能工巧匠不少,所有的科学训练都是从他们抵达这里才开始的,而且他们从一开始接触到的就是外星科技。

    五十一亭的明朝工匠们,满怀着对能量守恒定律的信仰,在饭桌上讨论着微观世界的构成时,所有人都觉得再正常不过。就是周开荒都会偶尔好奇地插嘴问上几句,无论听懂与否他都不会感到丝毫的不妥,其中大概只有这一切的源头——邓名本人会有一种莫名的荒谬感。

    “不知道五十一区是不是真的在研究外星科技?”在周开荒收起那个铝制的小酒壶时,邓名脑子里突然冒出这样一个念头,想起了自己建立的这个五十一亭时的原型:“如果是真的话,不知道主持的人是不是一个潜伏的外星人,或许也是个美术生?大概他也会苦恼于如何重复他初中做过的物理、化学实验?北京满清朝廷的那群人,肯定想不到他们会受到外星科技的碾压吧?”

    邓名意识到他的思绪飘得太远了,就结束了自己的遐想。

    周开荒在闲聊时,说起书院的一种思潮,那就是认为缅甸之战不太符合川西的利益。这个问题邓名虽然向帝国议会解释过,但还是有不少人觉得在清廷还控制九成中国领土时,在缅甸领土上浪费兵力是不合时宜的;虽然救出天子是一个很有必要的行动,但邓名毕竟还是没有完全地达成这个目标,因此对缅甸之战的质疑声就变得更大。

    至于缅甸一战的红利,实际上四川同秀才分得的也有限,虽然跟邓名出征的人都发了一笔财,但是也不过就是几千人罢了。即使加上翡翠、象牙买卖,超过半数的四川人并没有感到自己从中获得了什么好处。尤其是那些刚刚抵达四川的新移民,他们更容易接受传统的大一统思想,认为只有利于领土统一的行动才是正确的。

    “要想向他们解释攻打缅甸同样有利于统一实在是太困难了。关键还是要让更多的同秀才觉得此战对他们有好处,并期望未来也能从对外战争中收益。”邓名在心里思索着对策,虽然周开荒并没有把这当一回事,但邓名却意识到随着越来越多人涌入四川,传统理念正展开反击,与邓名的发展理念出现了碰撞。

    据周开荒描述,书院正在争吵的两派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是一致的,那就是攻打缅甸得不偿失,是穷兵黩武的愚蠢行径。这倒不太出乎邓名的意料,想必他们也不会同意和满清督抚做生意,正邪不两立嘛。而在邓名看来,谈判、交易都是战争的一部分,不能从战场上获得的利益要努力从谈判桌上获得,在战争不能获得更多收益时,就要靠交易来进一步增强自己、削弱敌人。至于对缅甸战争也是同样,帝国主义者和战争狂人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只要利润够高,邓名不介意扮演一下侵略者,但侵略行动要事先计算成本,如果投入太大、风险太高,邓名还是很爱好和平的。

    “他们怎么说缅甸之战?”在返回成都的路上,邓名反复向周开荒询问这个问题。

    “书院的很多教授都开始相信提督在缅甸只是惨胜,出征的八千士兵阵亡了一千多人,皇上也没有接回来,缅甸没有被征服,只是赔钱了事。”周开荒不明白邓名为何对这个问题这么关心,在他看来发动战争和书院的教授没有关系。

    “但他们会影响同秀才对战争的看法。这仗我们确实是胜了,而且是大获全胜,我们获得了数万两的黄金,还有源源不断的翡翠贸易利润。如果因为战败而让同秀才厌战也就罢了,得不偿失的战争本来就应该避免,但把盈利的战争也说成穷兵黩武就不应该了,这样的战争应该有多少打多少。”邓名说到这里迟疑了一下,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对此也负有很大的责任。

    四川官府在这场战争中的收益就是远征军缴纳的五分之一税,而赔款统统被邓名挪作他用。其后的翡翠、象牙生意也是被邓名垄断控制。现在川西没有人能干涉邓名如何花钱,甚至没有人能过问邓名到底有多少私房钱,任何人都难以割舍已经到手的权力。既然这么一大笔钱都归邓名自由支配,他就可以不需要官府的财政拨款来养活三堵墙和游骑兵两支私人卫队,为他们购买昂贵的军装、最好的武器,还几乎把四川各个马行今年出产的战马都包了下来;除了私人卫队,邓名还可以给五十一亭大量的拨款,拿出商行根本无法竞争的资金来选拔走最好的工匠。

    因此缅甸之战虽然收益巨大,但四川的同秀才得到的好处确实不成比例。这么一想,邓名顿时觉得四川舆论对缅甸之战的评价合情合理——如果公民不能从战争中获得足够的好处,他们当然会认为这种胜利与他们无关。

    发现问题所在后,邓名在接下来的路上就琢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上缴一大笔战争红利给四川藩库,然后分红给四川的同秀才。不过每个人分几块、十几块钱没什么意思,他们不会因此就觉得缅甸之战给他们带来了多少利益。而如果每个同秀才都给予大额分红的话,倒是能有点效果,但那花费就太大了。按五十万同秀才每人二百元算也要一亿元,相当十万两黄金或是百万两白银。而且这种分红对万县之战后来到四川的移民没有丝毫的好处,二百元说少不少,说多也不是很多,如果要继续扩大规模、增加分红额的话,那要付出的代价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这么一大笔钱让邓名赶到十分心疼,他不愿意从腰包里掏这么多私房钱出来——这么一大笔开支能把他卖翡翠、象牙的利润掏空大半。而且邓名还很怀疑分红的作用,同秀才们拿到一、二百元的分红,揣进怀中,可能迅速地就把这个好处忘记。而且邓名还非常需要钱,五十一亭是一个烧钱的无底洞,至少在未来一、两年里,邓名估计它只会带来越来越严重的巨额亏损。现在邓名承担了全部的科研经费,还允许研究会优先使用研究成果,邓名估计随着五十一亭的扩大,除了缅甸给川西的赔款,他还需要另外给这个外星科技研究基地找钱去。邓名问自己:“主持五十一区的外星人,也有类似的烦恼么?”

第四十六节 战备(上)

    北京,索尼和鳌拜正凑在一起商议国政。过年后,朝中的风气为之一变,那就是向川西发起大规模的攻势的呼声占了上风,无论是王公还是朝臣,都对四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大伙儿对李国英的观感却是越来越糟糕,不利于李国英的言论越来越多,好多人都指出张长庚、蒋国柱等人虽然面对拥有水师的邓名也很吃力,但至少没有像李国英那样一次次惨败,丧师十余万。

    “李国英这个人还是有真本事的,虽然对邓名打得不太好,不过就要进攻成都,也要让他辅佐主帅。”索尼完全不能同意这种言论,在他看来东南完全就是任由邓名洗劫,等对方抢够了自己回师。两江的兵力就是据守城池,不让邓名在东南腹心取得立足之地而已,和清军入关前的山东有些相似;而湖广也是同样,根据张长庚的报告,整个湖北沿江地区都快被他建成筑垒地区了,索尼还记得自己当初对山西宣大防线的看法:堡垒林立,到处都是穷当兵的,没有值得抢的,还不如绕开深入河北、山东。现在索尼估计邓名对湖北也是这种看法,既然张长庚完全没有阻碍他机动的能力,还一地的堡垒,那邓名自然也没有那么好胃口去咬张长庚。

    就冲李国英还敢进攻,索尼觉得他就比湖广和两江的总督强,至于四川巡抚高明瞻,在索尼心中不过是一个善于溜须拍马的臣子罢了,此人给索尼的礼物不少,帮宗王们准备的元旦礼物也相当不错。索尼不讨厌高明瞻,不过真要在四川作战,他知道高明瞻肯定远远比不上李国英。

    鳌拜对索尼的看法也完全赞同,苏克萨哈和遏必隆资历都没法和他与索尼比,后两者都是从努尔哈赤时代就跟谁皇太极的心腹,亲身经历了天启中后期后金最危险的时期。虽然今天天下大定,但鳌拜还清楚地记得后金四面受敌,皇太极忧心忡忡、食不下咽的样子,也记得那时自己朝不保夕的危机感,他深信索尼也一定还记得这些感觉。相比他们两个,苏克萨哈和遏必隆就显得太顺利了,没有亲眼见过皇太极和其他共同执政的贝勒如何反复斟酌,在两难中做出不得已的判断,然后大伙儿一起找萨满祈祷战事能够顺利。

    目前北京有一种看法很流行,那就是之所以邓名逞凶四川,那是因为清廷没有动员全力,没有派出最精锐的军队,总之就是清廷没有全力以赴,所以才给了四川明军以耀武扬威的机会。至于高邮湖之战,持这种观点的人不是无视,就是轻描淡写地称先皇是被几十倍于己的伏击的。

    亲王们无疑都这么看,他们的祖先都是十几岁、二十几岁就上阵打仗,所以认为自己也理所应当地没问题。王工们都认为只要出动足够的八旗兵马监督绿营,有亲王级别的人坐镇,并由熟悉四川地理的人比如高明瞻这样的充当向导,就可以以泰山压卵之势摧毁成都的明军基地。苏克萨哈和遏必隆也支持这种看法,他们还记得高邮湖战后,邓名以最快地速度逃回江边,围攻御营的十万明军如此行动,显然是畏惧他们手中的一万多八旗至极,知道堂堂正正一战肯定不是对手。

    “当年的亲王们确实都是十几岁就能上阵,不说亲王,就是你我,不也都是十几岁就给太宗皇帝当白甲了吗?”鳌拜对索尼说道,不过这时的亲王他可不敢指望他们能有关外时那些亲王的表现。多尔衮等人都是从小就浸在军事氛围中,他们的父兄的日常生活就是战争,平日的话题就是讨论征战的得失,战斗的心得。而那时的八旗贵族,相比旗丁的优势就是有更多的时间骑马,有更多的弓箭练习机会,有更好的武技陪练。而现在虽然才入关二十年,但风气就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驻防八旗讨论的已经不是战争,就是索尼和鳌拜也都有很多年没有随军出战了——在有大批汉人愿意为清廷卖命的时候,他们只要指挥绿营去拼命就可以了;地位显赫的王公们不再摆弄弓箭,而是赏玩各地孝敬来的奇珍异宝。

    杰书的祖父代善虽然不在四大贝勒中以武勇闻名,但鳌拜记得老亲王也是每日都披挂和手下白甲训练的,鳌拜曾亲眼看见一个正红旗的白甲一撇子打肿了代善半张脸,而他完全没有生气而是在检讨自己的马虎,知道如果在战场上出了类似的失误那就会被明军砍下脑袋。现在康亲王的演武和他先人比起来完全就是做样子——虽然杰书自己还认为自己很刻苦,到但现在难道还有哪个不知死的奴才真敢把拳头抡圆了往亲王的脑袋上招呼么?

    “让康亲王统帅大军出征山东如何?”鳌拜提出了一个建议。虽然鳌拜很怀疑讨论戏曲和娱乐超过战争的新一代王公、八旗能和他与索尼相比,即使是讨论战争,鳌拜也怀疑新一代满汉八旗想象中的战争与真刀实枪的战争有多大的相似度。不过即使是鳌拜,内心里也赞同对邓名的主流看法,那就是只要北京全力以赴,不惜成本地攻击,那四川的明军也只有逃窜一条路。

    很多年来,京师的满汉八旗都不愿意出征,因为他们可以坐享东南的供应,而西北据说都是穷山僻壤,就是打赢了敌军也抢不到什么好东西。而这次八旗上至王公,下到旗丁都压倒性地赞同出征,因为四川据说非常富庶,很多汉人都称四川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称呼,食物精美、充足,出征完全不用担心吃饭问题,又盛产珠宝,要是卷一包玛瑙、翡翠、宝石或是象牙回来,那就连子孙的家产都挣出来了。因为充满了对横财的渴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