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之帮爹当军阀 >

第273章

三国之帮爹当军阀-第273章

小说: 三国之帮爹当军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郡地方也仓廪充盈。在市场粮价高的时候。则打开这些储备粮库,适当降低价格向老百姓出售。这一措施,既避免了“谷贱伤农”,又防止了“谷贵伤民”,对于平抑粮食市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尽管当时有人对“常平仓制度”有不同的议论和看法,历代王朝对于这个制度也时有兴废,但常平仓制度自从出现以后,便成为一项重要经济政策,一直被推行到了科技高度发达的二十一世纪。
《汉书?食货志》在总结前人关于粮食生产和储备的论述时引用了《孟子》中的一句话:“狗彘食人之食不知敛。野有饿殍而弗知发”。这句话的意思是孟子指责国王:“丰年,社会上存在着猪狗吃着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储蓄粮食;凶年,野外有饿死的穷人,而不知道贷放粮食给百姓”。出现这种社会现象,正好从反面证明了“常平仓制度”的重要意义。
常平仓制度的根本就在于维护广大农民和全社会的利益,避免“谷贱伤农”和“谷贵伤民”。除了正常的农业丰歉外。常平仓制度还能保证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国家开仓放粮,无偿救济灾民。
制度虽好,但也要靠掌握政权和实施政策的人来推行。大汉推行常平仓制度已有数百年,各级官府对于如何落实这项制度也是驾轻就熟,但因为中央朝廷的日益腐朽堕落和世家豪族不断兼并穷苦农民的土地。加之连续不断的各种自然灾害,所以到了黄巾起义之后,常平仓制度便名存实亡,以至于整个大汉堕入了一个因为没有粮食吃,所以各地百姓起来造反,然后毁坏更多的良田,导致更多的百姓没有粮食吃。然后更多的人起来造反这样的恶性循环。
刘和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从长安逃回幽州之后,牢牢地抓住两件事情不放。
一是保境安民,二是提高粮食产量。
为了保持地盘的稳固安定,刘和跟公孙瓒、袁绍、鲜卑人、乌桓人不停地作战,甚至不断地将战线向外推,等于是变相地扩大了自己的地盘。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刘和大量吸纳和安置流民,实施军屯和民屯,兴修农田水利,在自己控制的地盘内恢复常平仓制度……
前几年,幽州和冀州遭受大旱和蝗灾的时候,因为幽州的粮食储备较为充足,加之刘和的应对果断迅速,所以有惊无险的渡过了这场原本可能会导致幽州和冀州元气大伤的灾害。这次危机过后,刘和在幽州和冀州的声望已经与刘虞持平,而郡县两级官府对于常平仓的建设更加重视。经过数年积蓄,幽州和冀州的粮仓内又堆满了粮食,等到这次席卷大汉的大灾荒爆发之后,终于派上了用场。
刘和下达给各州、各郡、各军的命令,以最快的速度从陆路、从海路向着北方和东方传递过去。
蓟城州牧府,刚刚上任不久的幽州牧刘惠接到刘和的亲笔书信后,立即召集州中各级官员召开紧急会议。
刘惠对大小官员说道:“本官刚刚收到骠骑大将军从邺城传来的急报,要求幽州立即进入紧急状态!”
别驾齐周问道:“可是要对并州用兵?”
“此次进入紧急状态,却不是为了用兵,而是为了赈灾!”
治中魏攸皱眉问道:“幽州去岁风调雨顺,今春以来农耕顺利,各县百姓粮食充足,何来赈灾之说?”
刘惠一脸凝重地说道:“公子这次却是要凭幽州、冀州和辽州的常平仓储备之粮,拯救大汉千万挣扎在生死之间的民众!”
“什么!”
“此事非同小可,一旦幽州的常平仓被掏空,来年万一灾荒蔓延至境内,又该如何应对!”
“骠骑将军这次却是有些冒进了,幽州前些年才遭过一次大灾,如今情形刚刚好转,岂能忘了教训。”
议事厅内一片众说纷纭,许多人对于刘和的决定表示不理解,甚至是反对。
刘惠似乎早就料到众人的反应,只是冷着脸听大家聒噪,等到众人把牢骚发完之后,他一脸严肃地说道:“此事,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骠骑大将军总督北方五郡军政大事,他的命令,必须不折不扣地在幽州贯彻落实!本官宣布,从此刻起,幽州进入紧急状态,所有官员立即分赴各县,监督常平仓出粮!若有阳奉阴违、借口阻拦、中饱私囊者,按军法处置,绝不姑息!”
厅中官员很快想到刘虞父子如今虽然离开了幽州,但蓟城还留驻着五千龙虎卫,幽州更有骁骑、幽燕、镇北三支大军镇守,一旦幽州进入紧急状态,刘惠便握有生杀大权,谁要是敢在这种节骨眼上冒泡,那就是在找死。
鉴于刘虞父子巨大的威望和刘和刚硬的手段,幽州各郡县迅速行动起来,大批的粮食开始向着西线和南面运输。
渔阳狄平,镇北军驻地,主将徐荣刚刚接到刘和的军令。
“传本将号令,各屯堡负责人于明日未时前来军部议事,过时不到者,军法从事!”
很快的,数十骑手持军令的传令兵驰出军营,向着广袤的原野呼啸而去。
第二日未时,数十个屯堡的头领悉数到场,没有一人缺席。
“骠骑将军有令,各屯除了留够秋收之前的粮食,其余粮食立即入袋装车,七日之内运抵泉州。此次运粮,事关数百万黎民的生命,各屯堡不得有半分延误和截留,若是有人违抗军令,定斩不饶!”
随着徐荣一声令下,两万镇北军立即行动起来,无一人质疑和违抗刘和命令。
刘和的命令从海路传到辽州襄平,辽州牧赵该和度辽军主将鲜于银几乎是同时收到刘和的亲笔书信,两人立即碰头,商议从本州运输粮食前往洛阳的事宜。
赵该说道:“公子心怀天下黎民,此次欲凭一己之力补天裂,我们作为下属,理当竭尽全力地支持他。辽州虽然初创,但地广人稀,每年的粮食产量却也不低,这次我打算超额完成公子下达的指标,不知明辉有什么建议?”
鲜于银毫不迟疑地说道:“理当如此!公子就在邺城看着我们,辽州虽然地处偏远,这次却要好好让大汉各州瞧瞧咱们是如何做事的。州牧放心,度辽军舟师一定全力承担运输之事,绝对是随叫随到,不会出现半点延误!”
别驾王烈建议说道:“可派人前往乐浪向公孙度筹粮,值此举国危急之时,他也该分担一些才对。”
“对!不能便宜了这厮!除了从乐浪筹粮,还可以从夫余国购买粮食,虽然数量不多,但有多少算多少,我们在这里多努一分力,受灾的地方或许就会少死一些人。”


 第四七六章 补天裂

时间已经过了初夏,天气一天比一天燥热起来。 整整一个冬天再加一个春季,黄河两岸都是滴水未降,如今放眼望去到处都是龟裂成鱼鳞一般的干涸河床,河边的很多树木也是成片成片的枯死,仿佛是在向两岸忙着逃难的人们无声地诉说着什么。
大汉太傅刘虞站在高出河面一截的渡口上,满脸忧郁地看着河对岸成群的难民正向着下游方向缓缓移动。
刘虞问李严:“正方,如今黄河水位比正常时下降了一丈多,辽州过来的运粮船还能顺利抵达洛阳么?”
李严回答:“大船无法行驶,小船勉强能至孟津。”
“洛阳周边现在聚集了多少逃难而来的流民?”
“已经超过八十万了,到月底的时候,至少过百万。”
“以洛阳现有的粮食,还能维持多久?”
“最多还能维持一个半月。”
“这段时日,辛苦你们了。但愿辽州和幽州的粮食能够及时运来,这样也能少死一些百姓。”刘虞叹息说道。
“太傅勿忧,如今公子正从陆路和水路同时调集粮食运往洛阳以及其他受灾的地方,这场大灾终有过去的时候。”
“除了抗灾,防疫也不能放松。从蓟城赶来的医者到哪里了?”
“已经过了邺城,如今应该是在河内帮助审配进行卫生防疫。”
“说起来,还是世仁的目光长远啊。当初不顾许多人的质疑和非议,一定要在燕京大学开办医学院,还将华佗师徒的地位提高到与蔡学士和郑康成等同的程度,这些年为幽州培养出了近千名医者,如今全都派上了用场。”
“公子天纵之才,无所不知,许多事情都是提前布局。或许要过许多年之后,属下才能明白。”
“呵呵,也没有你说的那么玄乎,他犯浑的事情也没少干。不过,这些年他在幽州、冀州大力推行常平仓的做法,确实深得吾心啊。”
当刘虞与李严站在孟津渡口等待运粮船只抵达时,远在数百里外的壶关以西,正有数万饥民排着长队通过壶关向冀州转移。
关墙之上,太史慈手持千里镜仔细观察着关下绵延数里的粥棚和临时搭建起来的房舍。
一名专门负责安置流民的副将向太史慈建议说道:“将军,这几天从上党郡和太原郡赶过来的百姓越来越多。我们临时修建起来供他们栖身的房舍远远不够用。属下以为,是否简化出关的手续,加快壶关西面的饥民进入冀州就食?”
太史慈摇头说道:“此事断然不可!如今天气一天比一天热,就算这些饥民在壶关外面露宿,也不至于冻死。将军府之所以下令对过往饥民进行检疫和一段时间的隔离观察,自然是有原因和道理,我们绝对不可敷衍了事。”
“此事是属下鲁莽了。”
原来,为了防止饥民进入冀州和幽州时带来疫病,刘和给振威营、振武营、振勇营、幽燕军和骁骑卫下达命令。要求各军在通往冀州和并州的的关隘路口上设置粥棚和隔离区,凡是想要进入冀州和幽州的饥民,都要在隔离区内停留五天并且经过了全面检查之后,方可进入冀州和幽州。
刘和的这条命令虽然有些不近人情。但也是迫于无奈,大灾之时往往就会伴随大疫,万一流民将瘟疫之类的严重传染源带进冀州和幽州,后果不堪设想。
青州。黄河南岸的高唐县内,一大群衣衫褴褛的饥民正排着队向渡口走去。高唐县令孙邵站在一处地势较高的土台上大声对着饥民们喊道:“诸位父老乡亲,此去河北就食。只是权宜之计,等到大灾过后,千万记得返回家乡恢复耕种,本县承诺三年之内不向大家征粮!”
满脸麻木的饥民们似乎没有听到孙邵的喊话,只是埋着头匆忙向渡口赶路,生怕落在人后,赶不上今日渡河前往冀州。高唐的对岸,振勇营在这里设立了一个很大的饥民临时安置点,这段时日已经接收了从河南岸过来的饥民十数万人,但依然显得不够用,孙礼正为这件事情上火。
“通知附近几县的县令,让他们继续征调民夫前来此地帮着振勇营修筑安置点,告诉营内士兵,这段时间都给本将把眼睛瞪大了,谁要是敢玩忽职守,欺压流民,小心本将借他的头颅一用!”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振勇营主将孙礼的火气显然不是一般的大,这都过去大半年了,还是那么风风火火。
大青山北面的集宁城南门外,从并州赶来的饥民正在接受城主杜畿的训话。
“乡亲们,你们到了集宁,就算到家了!这里虽然靠北了一些,冬天寒冷了一些,可要是跟北面胡人跑马放羊的地方比起来,不知要好上多少。你们顺路也看见了,集宁周围有的是大片的荒地等着人去开垦和耕种,只要今年把种子撒进去,明年就是金灿灿的粮食!我们这里的粮食管饱,却也不是白给的,谁家想要让大人孩子都吃饱,那就得以工代赈。集宁城欢迎勤快老实的人,却不欢迎偷奸耍滑的懒汉,希望本都尉今日说过之后,尔等莫要好吃懒做……”
类似的训话,这段时间杜畿每天都要喊上几次,虽然显得单调枯燥,但杜畿却是一丝不苟,从来都不用别人代劳。杜畿明白,只要自己穿着官衣站在高台上喊几嗓子,就能安抚饥民的心,甚至让他们从此愿意留在这里。这次的大灾荒虽然可怕,但只要保住了这些百姓,等到荒年过后,集宁城就会迎来新的大发展。
乐浪郡的治所乐浪城内,公孙度经过慎重考虑,最终决定暂缓对单单大岭以东秽貊族的征伐,而节省下来的粮食,则通过水师运往青州北海,支援孔融和田楷。
襄平方面对于公孙度的做法表示理解,并没有逼着他一定要把粮食送到刘和实际控制的地盘内。公孙度这边向青州多提供一些粮食支援,刘和就可以少向青州提供一些,然后把节省下来的粮食投入到其他各州。公孙度之所以这么做,或许也是想要缓和一下他与刘和的关系,只要刘和不急着派兵前往乐浪讨伐于他,这些粮食也算是没有白送出来。
晋阳城内,当留守的高干得知刘和向受灾各地派粮之后,冷笑着对手下说道:“刘世仁还真以为自己是大善人了,既然他想沽名钓誉、收买人心,那我们就把并州本地的饥民,还有从关中逃难过来的饥民,全都赶到冀州和幽州去,我看他最后怎么收场!”
兖州昌邑,曹操在得知刘和正在黄河以北大量安置各地的饥民之后,急忙给自己控制下的各郡县下令,要求当地的官员效仿北方的做法,打开粮仓赈济灾民,防止兖州和豫州的百姓向北迁移。
“刘和这次真是下了血本,居然一口气拿出了数百万石粮食赈灾,看样子他在短时间内不会再有什么军事行动,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难得机会,巩固城池,操练兵马!”曹操对手下如是说。
徐州郯城,卢植将本州第一富户糜竺兄弟招进府中,与他们商议说道:“这次徐州受灾的地方也不在少数,州里几处常平仓已经告急,你们糜家作为徐州首富,理应在危难之时站出来为本州百姓做一些事情。千万不可因为吝啬一些钱粮,反倒冷了徐州百姓对你糜家的心!”
糜竺向卢植保证说道:“州牧大人放心,我兄弟两个也不是吝啬之人,值此危难关头,断然不会做那些囤积居奇的勾当,更不会趁机吞并百姓的土地。吾与族人已经商议过了,这次将拿出族中一半粮食赈济灾民,另外一半粮食也是以平价售卖给百姓,绝不赚一文昧心钱。”
糜芳也拍着胸脯向卢植保证说道:“卢大人且放心,这次为了应对大灾荒,我们糜家特意从幽州购买了上百万石粮食,如今已经全部走海路运抵郁洲山,只要大人一声令下,大批的粮食便从陆路和水路一起运进来!”
卢植对二人的表现还算满意,于是安抚说道:“凡事都是有失才有得,老夫在徐州也有数年,等到这次大灾过后,或许就要去洛阳了,你们此时拿出粮食来救济本州百姓,日后自然有人拥戴你们糜家主政徐州。”
邺城将军府内,每天都有大量的消息来往传递,刘和稳坐中军帐,从容处理各项事务,显得忙而不乱。对于各地接到命令之后的反应,刘和还是比较满意的,从目前反馈回来的情况来看,饥民正在一批一批地接受救济并且转移,除了距离实在遥远的地方暂时无法将粮食运输到位,其他受灾严重的地方已经见不到人吃人的惨剧。
主抓对外舆情宣传的徐邈,趁着这次难得的机会,组织了一群笔杆子每天为刘和摇旗呐喊,歌功颂德,为了给刘和造势,徐邈还亲自撰写编演了几出“样板戏”,派人下乡演出,引起了巨大反响,效果似乎很不错。
刘和默认了徐邈的这些动作,出于政治宣传的目的,他还替徐邈出了一个主意,趁此机会把大汉第一份报纸捣鼓了出来。(未完待续。。)


 第四七七章 大汉时报

很早以前,刘和就在琢磨着开办报纸,但因为受到时机和成本等因素的影响,所以一直没有动手。这次大灾荒降临,虽然对大汉的经济和民生造成了很大伤害,但因为人口流动剧烈,人心惶惶不安,正好可以把报纸这种控制舆情、引导民心的大杀器祭出来。
徐邈按照刘和的指导,从蓟城工坊内抽调一批手艺精湛的木匠、雕工和染匠,又从幽燕书馆和燕京大学内鼓动了一群接受过新学教育的士子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