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姚文元文集 >

第7章

姚文元文集-第7章

小说: 姚文元文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周先生的理论体系中,一切事物  历史、文艺、认识过程等等,都有两个发展阶段:一个阶段是有矛盾的境界,他也承认矛盾可以有斗争,但这种 〃 斗争 〃 却只是一种 〃 汇合 〃 ,没有转化、没有质的飞跃、没有新生事物战胜腐朽事物,实质上是矛盾的调和。第二阶段就是他理想的 〃 无差别境界 〃 ,这个阶段一切矛盾都 〃 解决 〃 了,达到了 〃 主观客观云云,完全统一于一体 〃〃 没有客观的任何变动 〃 的 〃 绝对境界 〃 。这个境界是 〃 平静无波 〃 的境界,是一种 〃 没有问题或矛盾的宁静生活,象没有微波的秋水一样。 〃 
  周先生从哲学上为 〃 无差别境界 〃 辩护说: 〃 毛主席也曾告示我们:对立可以统一,矛盾可以解决,相对静止的状态是可能有的。……对立同一了,矛盾解决了,自然可以有相对静止状态。 〃〃 矛盾解决,即无差别了。这时发展并不停止,生命并不终结。 〃 (《评茹行先生的艺术论评》) 
  周先生曲解了《矛盾论》的原意,把对立统一、相对静止、矛盾解决、无差别等概念,都混同起来了。 
  第一,从上一节可以看到,周先生所谓 〃 对立统一 〃 ,只是矛盾的汇合,是否认转化、飞跃的。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既然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没有相互转化,矛盾怎么会 〃 解决 〃 呢?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不经过革命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人民同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矛盾怎么会 〃 解决 〃 呢?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不经过革命而夺取政权,进而彻底消灭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如何 〃 解决 〃 呢?社会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思想不经过长期斗争彻底战胜资产阶级思想,无产阶级思想同资产阶级两种对立的世界观的矛盾如何 〃 解决 〃 呢?既然没有从旧质向新质的飞跃,那么,这种 〃 解决 〃 只是一种假象,要从这里创造出 〃 无差别境界 〃 ,是一种空洞的幻想。 
  第二, 〃 对立同一 〃 和 〃 矛盾解决 〃 是不同的概念。对立同一是矛盾的同一,它包含着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以及矛盾着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两方面的意义。 〃 矛盾解决 〃 只是指事物经过质变而解决了旧的统一体中的矛盾,并不是说新的统一体中没有矛盾,更不是说没有一切矛盾。把 〃 对立同一 〃 和 〃 矛盾解决 〃 等同起来,认为 〃 对立同一 〃 就是没有矛盾,这是用 〃 取其一点,不及其余 〃 的方法来阉割辩证法。 
  第三,某一具体矛盾的解决,决不会出现 〃 无差别境界 〃 。事物是作为矛盾着的过程而展开的,每一发展过程都包含着特定的对立统一的成分,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就已经孕育着组成下一发展过程对立面的那些矛盾的胚芽。旧的矛盾解决了,旧的统一和组成这种统一的对立成分就让位于新的统一和组成这种统一的对立成分,这一事物内部又进行着新的矛盾和斗争,推动着新的过程的发展,当中没有一个无矛盾的空隙。《矛盾论》告诉我们: 〃 旧过程完结了,新过程发生了。新过程又包含着新矛盾,开始它自己的矛盾发展史。 〃 (同上,第二九五页)不论自然界、人类社会、艺术创造、认识过程,都是一个过程接着一个过程的矛盾发展史,中间没有横亘着一个 〃 无差别境界 〃 。 
  第四, 〃 相对静止 〃 更不等于 〃 无差别境界 〃 。这里要揭露一个周先生曲解毛主席著作的典型例子。周先生引用《矛盾论》中下面一段话证明 〃 无差别境界 〃 的存在: 〃 无论什么事物的运动都采取两种状态,相对地静止的状态和显著地变动的状态。……事物总是不断地由第一种状态转化为第二种状态,而矛盾的斗争则存在于两种状态中,并经过第二种状态而达到矛盾的解决。 〃 周先生用 〃 …… 〃 挖去的当中一句是什么呢?恰恰就是论证相对静止状态有矛盾的: 〃 两种状态的运动都是由事物内部包含的两个矛盾着的因素互相斗争所引起的。 〃 (同上,第三二○至三二一页)  这正是和 〃 无差别境界 〃 针锋相对的观点!相对静止状态中也包含着矛盾的斗争,不过这种斗争是数量上的比较缓慢的变化,还没有达到性质上的变化。革命者的任务,正是要在数量变化阶段就看出事物质变的可能性和必然性,积累力量,组织力量,积极地一步一步地促进革命的飞跃的到来,而不是消极等待质变的到来。 〃 于无声处听惊雷 〃 ,正是要我们善于在似乎平静的境界中看出正在酝酿着的革命飞跃。同样,对于反动事物向革命事物的进攻,对于某种不良倾向的发展,也要求我们在相对静止即数量变化阶段就看出它深刻的危害性,采取措施,而不被什么 〃 无差别境界 〃 所迷惑。怎么能够把这种处于量变阶段的矛盾构成的状态曲解成没有矛盾的 〃 无差别境界 〃 呢? 
  综上所述,从哲学上看, 〃 无差别境界 〃 纯粹是主观的臆造。它取消了矛盾的普遍性,又割断了各个发展阶段的连续性。当他把这种主观臆造的 〃 境界 〃 运用于分析社会现象、艺术现象、思维现象时,就产生了一系列错误的结论。 
  周先生对 〃 无差别境界 〃 的种种运用 
  用 〃 无差别境界 〃 去分析历史现象,周先生说: 〃 不断的历史实成于一段一段的斗争,换句话说,是断而相续的 〃 。(《史学与美学》)这个 〃 断 〃 ,不是由于飞跃而产生的渐进性的中断,而是断于无矛盾的 〃 无差别境界 〃 ,他无法解释:既然历史发展已由 〃 断 〃 而进入 〃 无差别境界 〃 ,怎么可能同下一阶段的矛盾发展 〃 续 〃 起来呢?从没有矛盾的 〃 境界 〃 中又怎么可能产生有矛盾的 〃 下一阶段 〃 呢?这不是同牛顿一样要借助上帝来做 〃 第一推动力 〃 么?历史的发展并不是这样的,在解决这 〃 一段 〃 的主要矛盾的过程中,就已经孕育着、产生着、发展着将要成为下 〃 一段 〃 的主要矛盾的那些矛盾;这 〃 一段 〃 的主要矛盾解决了,原来就存在的某一个次要矛盾就上升为下 〃 一段 〃 的主要矛盾。每一阶段上革命的阶级和革命的人民,都要为解决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而斗争,并同时准备好过渡到解决下一阶段的矛盾,当中没有一个无斗争、无矛盾的空隙。在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进行着斗争的民主革命时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就作为多种矛盾中的一种矛盾存在着;当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国胜利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革命就从民主革命转入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要领导革命阶级,在民主革命胜利后,就继续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胜利而斗争,不是经过一个 〃 无差别境界 〃 再去 〃 续 〃 上社会主义革命。在民主革命胜利后,确曾有一些想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人幻想过 〃 新民主主义万岁 〃 ,他们不理解,即使是新民主主义政治,也是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而却认为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长期和平共居,资本主义自由泛滥。可是历史的发展早已击破了这种幻想。 
  周先生毫无根据地断言: 〃 历史前进云云,即斗争过程中的矛盾一次一次地获得解决,无差别境界一次一次地获得接近。 〃 (《艺术创作的历史地位》)这是违反起码的历史事实的。从无阶级社会发展到阶级社会的各个阶段,从阶级社会的最后阶段,经过革命而在全世界实现没有帝国主义、没有资本主义、没有剥削制度的共产主义的新世界,都是社会矛盾性质的改变,而不是矛盾的消失。社会主义社会中,还长期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阶级消灭了,也还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种矛盾必然会在人们的认识上以及人们的相互关系上反映出来,通过先进人们的主观能动作用而推动社会的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社会中没有也永远不会出现无矛盾、无差别的境界。 
  值得注意的是:周先生用向 〃 无差别境界 〃 接近的历史观去分析当前现实时,认为解决矛盾可以 〃 毕其功于一役 〃 ,以后只要坐着享福就是了。他说: 〃 我们可以说苦战三年,为的是万代幸福,我们却不必说苦战三年为的是万代苦战;我们可以说前人栽树,为的是后人乘凉,我们却不必说前人栽树为的是后人栽树。 〃 (《评茹行先生的艺术论评》)谁也没有说过 〃 苦战三年为的是万代苦战 〃 ,这是一种对革命人民的讥讽。而他这段话的实质是:奋斗只是前一阶段的事,而后一阶段只要享受就是了;栽树只是前一阶段的事,后一阶段只要乘凉就是了。这里的错误在于把奋斗和享受对立起来,抛弃了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事实却并非如此,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任何一个阶段都是奋斗和享受的辩证统一,是栽树和乘凉的辩证统一。我们现在享受着先烈们用无数鲜血创造的果实,享受着自己劳动创造的幸福果实,这可以说就是 〃 乘凉 〃 ;同时我们也必须用勤奋的劳动和不断的革命保卫和发展这个胜利果实,为后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这又是 〃 栽树 〃 。下一代人会享受到我们艰苦奋斗的果实,这是 〃 乘凉 〃 ;但他们却同样要为继续完成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这又是 〃 栽树 〃 。任何一个时代代表社会先进力量的自觉的革命战士,都是意识到自己的历史责任,意识到自己面临的历史矛盾,把继续栽树当作自己的最大的欢乐,决不因为 〃 前人 〃 栽了树自己就躺在树下不动了。如果这样,这批人就会变成 〃 垮了的一代 〃 ,确切一点说,就是成为同广大人民利益相对立的没落阶级和阶层的代表者,成为不劳而获的寄生虫。然而就是 〃 垮了的一代 〃 也找不到什么 〃 无差别境界 〃 ,他们那种狂妄而绝望的丑态,只不过表明了他们对现实生活已经完全失去信心,无法证明周先生 〃 无差别境界 〃 的存在。 
  周先生把 〃 栽树 〃 和 〃 乘凉 〃 、 〃 苦战 〃 和 〃 享福 〃 机械地对立起来的观点,会麻痹人们艰苦奋斗的意志,使 〃 后代 〃 人只见 〃 享福 〃 而忘记自己 〃 栽树 〃 的历史任务,把充满着矛盾的社会误当作已经实现了 〃 无差别境界 〃 ,这对历史的前进是很不利的。 
  用 〃 无差别境界 〃 去分析生活,周先生就把所谓 〃 主客观浑然一体 〃 、 〃 没有矛盾的宁静生活 〃 当作生活的最高理想。但是这种 〃 宁静生活 〃 在人类社会中从来没有过,就是荒岛上的鲁滨逊和礼拜六,他们两人也还是存在剥削和被剥削的矛盾,资产阶级的 〃 主人 〃 同被驱使的 〃 仆人 〃 之间的阶级界限,截然分明。他们的荒岛生活不断遇到主客观的矛盾,永远也达不到 〃 主客观浑然一体 〃 。 
  是的,周先生在他的文章中也曾经否认过他把这种 〃 无差别境界 〃 看作永恒不变的境界,并且一再为此而辩护,可是周先生却仍然羡慕和追求这种 〃 无差别境界 〃 ,认为这种境界会在某一时期 〃 一度 〃 出现,并且把艺术当成达到这种境界的手段。这只是以五十步笑百步。这种口头上否认而实际上又追求 〃 无差别境界 〃 的矛盾,正反映了客观事实和周先生主观幻想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这是一切唯心主义者无法解决的矛盾。 
  追求这种 〃 没有客观的任何变动 〃 的 〃 宁静生活 〃 ,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中国古代有一些文人想到山林田园里去做隐士,或者 〃 看破红尘 〃 去做和尚,也就是想追求 〃 自自在在,无挂无碍 〃 的生活。然而他们毕竟无法离开社会,不管是否愿意,他们还是要以阶级的一分子参加社会生活,同社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高呼 〃 归去来兮 〃 ,唱着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的陶渊明,也还是要不时发出 〃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 的感叹,甚至发出 〃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 这样的愤火。可见陶渊明事实上并没有达到 〃 无差别境界 〃 的宁静生活。 〃 与外人隔绝 〃 而 〃 怡然自乐 〃 的桃花源,倒有一点象周先生 〃 没有任何变动 〃 的 〃 无差别境界 〃 ,可惜这只是纸上的幻想而已,后来善写山水的王维也只好慨叹 〃 春来偏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 了。古往今来,毕竟从没有一个人能过着 〃 没有任何变动 〃 的宁静生活,即使 〃 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 〃 的神话,也还是表明了 〃 洞中 〃 也有变化,也有矛盾和发展,并不是绝对静止。那些追求 〃 没有客观的任何变动 〃 的无矛盾生活的人,到头来总是走向反面  精神上充满不可解脱的矛盾,于是就从追求 〃 无差别境界 〃 而走向精神上的悲观主义、虚无主义,写出无数伤感绝望的诗句。  这样的人物有多少啊!他们对 〃 宁静生活 〃 的幻想到头来都是 〃 竹篮打水一场空 〃 ! 
  现代西方没落资产阶级及其追随者也很羡慕无差别的 〃 宁静生活 〃 。他们在艺术作品中就大肆渲染剥削者和被剥削者 〃 无差别 〃 地 〃 共处 〃 的 〃 宁静生活 〃 ,要工人跟老板亲密合作,人民同帝国主义和平相处,红军女战士同反革命军官到 〃 宁静 〃 的荒岛上大谈恋爱……但这种 〃 无差别境界 〃 是彻头彻尾的伪造。他们正是要以这种 〃 无差别境界 〃 的虚伪宣传来达到永远保存帝国主义和被压迫人民、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这种阶级 〃 差别 〃 的目的。 
  总之,人类生活中从来没有出现过 〃 无差别境界 〃 的那种绝对宁静的生活。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决不应沉溺于所谓 〃 宁静生活 〃 的幻想,而要清醒地正视矛盾、分析矛盾、揭露矛盾,投入火热的群众斗争生活,积极地去推动矛盾的解决,从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去得到主观上的满足,从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中去获得 〃 心情舒畅 〃 ,得到幸福和欢乐。马克思所说的幸福就是斗争的深刻意义正在这里。 〃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 这就是无产阶级战士革命生活的最生动的战斗口号。 
  用 〃 无差别境界 〃 去分析艺术创造,周先生就把艺术作品说成是缓和矛盾、取消斗争、供人玩乐的消闲品,他生造出这样一条 〃 祖国的美学原理 〃 : 
  〃 祖国美学原理有最突出的一条,曰由礼到乐。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由劳到逸,由紧张到轻松,由纪律严明到心情舒畅,由矛盾对立到矛盾统一,由对立斗争到问题解决,由差别境界到绝对境界,由科学境界到艺术境界。这条原理可以贯通于一切艺术品的创造过程而得到体现。 〃 (《礼乐新解》) 
  周先生这段话从两个方面歪曲了艺术创造中的辩证法。 
  第一,就艺术作品的作用来说,艺术是阶级斗争的武器,任何阶级都是把艺术作品的政治、思想作用放在第一位的。政治、思想的作用,是为了解决阶级与阶级之间的政治、思想矛盾,为了提倡、宣扬本阶级的思想感情而反对敌对阶级的思想感情。艺术当然也有娱乐、休息作用,但在绝大部分作品中,这种娱乐作用是为了使思想教育作用潜移默化地深入人心。把为解决矛盾而创作的艺术作品说成是矛盾已经 〃 解决 〃 ,恰好是头脚颠倒了! 
  封建阶级提倡 〃 乐 〃 的作用,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它是为巩固封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