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正说清朝十二妃 >

第2章

正说清朝十二妃-第2章

小说: 正说清朝十二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亥何
其无辜,在30多年的人生旅途中,始终生活在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多次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最后竟被逼迫殉死。而且死后不得安宁,依然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和伤害。
  阿巴亥个人小档案
  姓氏:乌喇那拉氏出生:明万历十八年(1590)
  属相:虎父亲:满泰
  丈夫:天命汗努尔哈赤子女:3个儿子
  出嫁:万历二十九年(1601)十一月立为大妃: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底
  最得意:丰衣美食最失意:曾被休弃
  最痛心:被逼殉死卒年: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十二日
  享年:37岁入葬:天聪三年(1629)二月十三日
  陵寝:福陵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1)阎崇年著《努尔哈赤传》,北京出版社,1983年
  (2)姜相顺、佟悦著《盛京皇宫》,紫禁城出版社,1987年
  (3)满学研究会编《清代帝王后妃传》(上),中国华侨出版公司,
  1989年
  (4)万依、王树卿、刘潞著《清代宫廷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  
  
正说清朝十二后妃 第二部分 说不尽的孝庄文皇后(1) 
  
 
  从一座特殊的陵墓谈起
  昭西陵鸟瞰(徐广源提供)在遵化清东陵,有座陵寝像一只孤雁,被建在了陵区界墙——风水墙之外、陵区总大门大红门的旁边。这就是昭西陵,是孝庄文皇后的陵寝。孝庄文皇后就是清朝历史上有名的庄妃,她是皇太极的爱妃,少年天子顺治帝福临的生母,康熙大帝玄烨的祖母,她与清初三位皇帝都有着至为密切的关系。清制,皇后陵没有自己的独立名称,
而是根据其夫陵名来命名的。陵名第一个字用其夫陵名的第一个字,第二个字根据皇后陵位于夫君陵的相对方位而定。清代陵寝都坐北朝南,皇后陵只能建在皇帝陵的东面或西面。孝庄文皇后的陵叫昭西陵,表明与远在盛京(今沈阳)的昭陵为一个体系。昭陵就是清太宗皇太极的陵寝。因为孝庄文皇后的陵寝在昭陵之西,所以称为“昭西陵”。
  庄妃像这样就出现了问题。按照满族旧俗,孝庄文皇后崩逝后理应奉安盛京的昭陵,与太宗皇帝合葬。然而事实上,她不仅没有葬到昭陵,而且远隔千里,甚至也没有葬进清东陵,就这样孤零零的给人一种无可归属的印象。以孝庄文皇后名望如此之大,身份如此之高,她的陵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令人费解的现象?其中有什么隐情?
  按照史书的说法,孝庄文皇后崩逝前曾经表示,不想惊动太宗皇帝的亡灵,同时又舍不得儿孙们,所以坚持不要奉安盛京,而要在孝陵与子孙为伴。
  但人们并不肯轻信史书上的记载,认为那是“为尊者讳”,于是拿出一段“太后下嫁”的公案来解释孝庄文皇后的陵寝之谜。
  据说皇太极崩逝后,正值盛年的庄妃(此时已是太后了)或是由于孤枕难耐,或是为了保住儿子顺治的皇位,屈尊下嫁摄政王多尔衮。在当时,寡妇再嫁即使发生在普通百姓家,也会普遭非议,更何况发生在皇家?为此,清朝皇室便将她的陵寝摒出陵区之外,建在陵区大门外一旁,让她千秋万代为子孙看守陵门,充当警卫,以示惩处。
  太后是否下嫁,学界现在尚无定论,我们在这里不想强说其有,也不想断言其无。但想说明的是,即使抛开太后是否下嫁的问题,也同样可以解开孝庄文皇后的陵寝之谜。
  孝庄文皇后的陵叫昭西陵,表明仍与昭陵是一个体系,也就是说,她这个皇后依旧从属于太宗皇帝。那么这座陵寝为什么不葬进清东陵陵区之内,而偏偏被搁置在大门之外呢?这也不难解释。清东陵以顺治帝福临的孝陵为主陵。孝陵位于昌瑞山主峰南麓,是陵区内至高无上的尊贵之位。清东陵与关外的昭陵是不同的体系,绝不能混淆。如果将昭西陵建在清东陵风水墙内,不仅打乱了两个体系,而且将昭西陵建在任何一处,都卑于其子的孝陵,有悖于理法。这样将昭西陵建在陵区之外,就既明确了两个体系的界限,又满足了孝庄文皇后死后与子孙为伴的遗愿  
  
正说清朝十二后妃 第二部分 说不尽的孝庄文皇后(2) 
  
 
  昭西陵所以建在大红门左旁,也是有其道理的。清代谒陵制度,是从辈份最高的陵开始。孝庄文皇后的辈份高于葬于清东陵的后代帝后,晚辈谒陵时,自然要先从昭西陵开始。昭西陵老照片(徐广源提供)
  昭西陵建在谒陵人必经之处的大红门旁边,为世代子孙及钦点王公的谒陵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清代崇尚左方,以左为贵。昭西陵正好在大红门左方。陵址之地要求土层厚,土质细
腻无沙,颜色纯正,昭西陵所在之地完全符合这一要求。以此看来,将昭西陵建在清东陵风水墙外,大红门左旁,是当时情况下最合情合理的选择。
  为什么一座陵墓会引起人们偌大的兴趣?因为它里面埋葬的那个人实在太重要,太引人注目了。所以,我们紧接下来就该了解一下孝庄文皇后这个人的传奇人生了。
  孝庄文皇后,蒙族,姓博尔济吉特,名本布泰(也可翻译为布木布泰)。她是蒙古科尔沁大草原贝勒寨桑的第二个女儿,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二月初八日。她13岁的时候,就已经出落得如花似玉、楚楚动人了。她的祖父莽古思为了加强与后金的政治联盟,维护自己部落的利益,决定将自己的孙女本布泰嫁给皇太极。
  天命十年(1625)二月初二日,13岁的本布泰带着她的贴身侍女苏麻喇姑,在兄长吴克善的护送下,来到了后金的新都辽阳。皇太极亲自迎接到沈阳城外的北岗,在那里举行了盛大宴会,欢迎送亲队伍的到来。快到辽阳城时,大金汗努尔哈赤亲率众后妃、贝勒、大臣出城迎接。入城后,“设大宴以礼成婚”。本布泰从此成了34岁的皇太极的侧福晋。
  早在11年前,即万历四十二年(1614),莽古思就已将自己的女儿、本布泰的姑母哲哲嫁给皇太极作大福晋。在本布泰出嫁后的第九年,即天聪八年(1634),她的姐姐海兰珠也嫁给了皇太极。亲姑侄三个女人同事一夫,这在有清一代是空前绝后的,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十分罕见。
  崇德元年(1636),皇太极称帝,完善后妃制度,并建五宫,分别是:清宁宫、关雎宫、麟趾宫、衍庆宫、永福宫。其中,大福晋哲哲为清宁宫中宫皇后;海兰珠位列第二,为关雎宫宸妃;第三位麟趾宫贵妃那木钟,为蒙古阿霸垓郡王额齐格诺颜之女;第四位衍庆宫淑妃巴特马·璪,原是蒙古察哈尔林丹汗的窦土门福金;本布泰名列第五,被封为永福宫庄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至今珍藏着册封庄妃的册文,这是惟一幸存下来的清廷入关前的后妃册文,史料价值极高:
  奉天承运宽温仁圣皇帝制曰:自开辟以来,有应运之主,必有广胤之妃。然锡册命而定名分,诚圣帝明王之首重也。兹尔本布泰,系蒙古廓尔沁国之女,夙缘作合,淑质性成。朕登大宝,爰仿古制,册尔为永福册封庄妃册文(满文部分  
  
正说清朝十二后妃 第二部分 说不尽的孝庄文皇后(3) 
  
 
  册封庄妃册文(蒙文部分)
  册封庄妃册文(汉文部分)宫庄妃。尔其贞懿恭简,纯孝谦让,恪遵皇后之训,勿负朕命。
  大清崇德元年七月初十日
  庄妃之名由此而来。可以想见,她在当时还不足以引起人们的充分注意,因为从地位来说,她排在五宫后妃的最末,而且当时皇太极乾纲独断,年富力强,历史还没有给庄妃展示自己的机会。
  良好的修养和深厚的亲情
  孝庄文皇后像
  孝庄文皇后一生历经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康熙五朝,历四帝,她的名字与清初许多重大的事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作为处于特殊历史时期、特殊政治地位的女性,孝庄文皇后既具雄才大略、挽狂澜于既倒的政治家气魄,又淡泊名利、仁慈护下、黜奢崇俭,一心一意抚育子孙成材。她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女性之一。
  无权欲,不争名。太后临朝称制也好,垂帘听政也好,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孝庄文皇后也有多次垂帘听政的机会。福临6岁即位,当时孝庄文皇后31岁,正值盛年,精力充沛。玄烨8岁即位,孝庄文皇后49岁,体质尚健,阅历更广,经验更为丰富,可谓是德高望重、一言九鼎的重要人物。特别是在顺治十八年(1661)三月,玄烨刚刚即位,江南桐城县一位叫周南的生员(秀才)特地赶到北京,向朝廷条奏十款,其中有一款就是要求孝庄文皇后垂帘听政。这比慈禧在咸丰十一年(1861)处心积虑要垂帘听政时的条件和环境优越得多。但孝庄文皇后放弃了这一切机会,她无强烈的权欲,更不想出头露面执掌大权,她只想尽心辅佐儿孙以成大业,成为一代令主。
  在平定三藩叛乱的战争中,孝庄文皇后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康熙皇帝及群臣要给她加上徽号,孝庄文皇后谦逊地说:“自叛逆遘乱,于今八年,皇帝焦心劳思,运奇制胜,故得盗寇削平,海宇宁谧。皇帝应受尊号,以答臣民之望。予处深宫之中,不与外事,受此尊号,于心未惬。此典礼不必行。”她将平叛的所有功劳归到了皇帝身上。
  仁慈护下,戒奢从俭。康熙十四年(1675),在孝庄文皇后的提议下,玄烨派图海领兵去平定察哈尔布尔尼叛乱。慈宁宫紫禁城慈宁宫
  一位庶妃的家正在察哈尔,家中老母已经90多岁了,与妃子的哥哥萨林地在一起生活。这位妃子听说朝廷要派兵平定那里的叛乱,非常担心母亲在战乱中遭到不幸,于是向孝庄文皇后倾述。孝庄文皇后听了深表悯恻和同情,于五月初四日这天,命太监刘忠到皇帝那里说明情况。玄烨奉到懿旨后,当即谕兵部速行文察哈尔,查明情况,收管其家产,交与内务府所管庄头,送到京城  
  
正说清朝十二后妃 第二部分 说不尽的孝庄文皇后(4) 
  
 
  孝庄文皇后一向反对奢侈,提倡节俭。她从自己做起,率先垂范。她宫中的器物坏了,能焊的焊,能修的修,尽量不换新的。她的这一美德影响了整个宫廷,影响了皇帝。皇宫上下厉行节俭,宫中开支之少为前代所未有。康熙二十九年(1690)正月,大臣们将当时宫中的用人、用物及开支情况与明朝作了一个对比:前明宫内每年用金花银96万9400余两,今悉已充饷;前明光禄寺每年送内所用各项银24万余两,今只3万余两。前明每年宫中用木柴2686万余斤,今只六七百万斤。前明各宫床帐、舆轿、花毯等项每年用银28200余两,今俱不用
。唐太宗乃有唐令主,但一次遣发宫女达3000多人,其余则更有数千人可知。今除慈宁宫、寿康宫外,乾清宫妃嫔以下使用老媪、洒扫宫女,合计止134人。皇宫内如此节俭,省出的银两哪里去了?顺治十年(1653)七月,大雨成灾,房倒屋塌,庄稼淹没,百姓流离失所,困难已极,孝庄文皇后将宫中节省出来的8万两银子拿出来救济百姓。顺治十一年(1654)拿出4万两、顺治十三年(1856)又拿出3万两用于救灾。康熙十三年(1674)二月,孝庄文皇后又将宫中节省的银两拿出来,奖赏给平定三藩叛乱的出征兵丁。
  孝庄文皇后当皇太后18年,当太皇太后26年,特别是大清王朝到了康熙二十六年(1687)已臻强盛。在此期间,她没有要求为自己建一处园囿以供享乐。要避暑,只能到塞外喀喇城一带,要洗沐休闲,只能到赤城和遵化的汤泉,还要长途跋涉。
  孝庄文皇后的节俭,不仅使宫廷奢靡风气为之一变,同时也为朝廷树立了威信,赢得了人心。
  精心抚育,子孙成材。孝庄文皇后“独嗜图史”,有较深的文化修养。她深知,作为一代帝王,必须有扎实的文化功底,能够博古通今,深悉往代兴衰之要,才能治国平天下。
  孝庄文皇后对福临、玄烨父子的文化学习非常重视,严格要求。康熙学习数学时的书桌
  福临即位后,为了便于学习,“择满汉词臣充经筵讲官,于景运门内建值房,令翰林官直宿备顾问,经书史策,手不释卷”,读书过于劳累,“曾经咳血”。福临每次到皇太后宫问安,总是“长跪受教”。玄烨在祖母的教导下,在幼年“即知黽勉学问,好读书,嗜书法,留心典籍。竟至过劳,痰中带血,亦未少辍”。孝庄文皇后让自己的贴身侍女、聪明灵巧的苏麻喇姑帮助玄烨学习蒙文。由于孝庄文皇后督导、影响,福临和玄烨的文化功底打得非常扎实,为他们后来处理国家大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孝庄文皇后更注意培养福临、玄烨用人行政、管理国家的能力。她曾谆谆教导玄烨说  
  
正说清朝十二后妃 第二部分 说不尽的孝庄文皇后(5) 
  
 
  清宫南书房
  自古称“为君难”,苍生至众,天子以一身临其上,生养抚育,无不引领而望。必深思得众则得国之道,使四海之内咸登康阜,绵历数于无疆惟休。汝尚其宽裕慈仁,温良恭敬,慎乃威仪,谨尔出话,夙夜恪勤,以祗承乃祖考遗绪,俾予亦无疚于厥心。
  孝庄文皇后将这些话写在纸上,让玄烨看,以加强他的记忆。在孝庄文皇后的教育影响下,玄烨认识到帝王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于是他令儒臣翻译了《大学衍义》一书。书成送给孝庄文皇后阅示。孝庄文皇后非常高兴,进一步因势利导说:
  人主居四海臣民之上,所关甚巨。然代天理物,端在躬行;致治兴化,必先修己。此书法戒毕陈,诚为切要。尔特加意是编,命儒臣翻译刊刻,更令颁赐诸臣,予心欣悦。用是,特出予内帑白金一千两,可即赉予在事官员。
  孝庄文皇后对于玄烨注重治国安民教育、刊刻有关书籍颁发臣工的做法,非常高兴,予以嘉许,并拿出重金赏赉。
  孝庄文皇后对于儿孙的生活细节,甚至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悉心洞察,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对于他们的进步、成绩,予以支持、鼓励;对于他们的缺点、毛病,予以教育劝阻。玄烨幼时曾染上了吸烟的恶习,孝庄文皇后发觉后,及时对玄烨进行教育,向他讲明:吸烟不仅对身体有害,而且也极易引起火灾,有百弊而无一利。在祖母的劝阻下,玄烨坚决地戒了烟。即位后,玄烨还时时劝说臣工们戒烟。在祖母的影响下,玄烨自幼就不喜欢饮酒,他深知酗酒的危害性,所以,他平时要求自己“能饮而不饮”。就是在节日和重大喜庆之日,也只饮一小杯。
  母子相依,祖孙情深。福临非常感激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培养,他说:“朕自弱龄,即遇皇考太宗皇帝上宾,教训抚养,惟圣母皇太后是依。”顺治十二年(1655),孝庄文皇后得了一场重病,到年底才痊愈。福临见母亲的病好了,亲自到天坛、地坛、太庙、社稷坛行告谢礼,并发帑银10万两赏赐给八旗官兵和畿辅的贫民,对服侍皇太后的官员、侍卫、祝师、医生以及兵丁、杂役人员加官晋爵,大加赏赉。同时,以皇太后圣体康豫,颁诏大赦天下。
  孝庄文皇后便服像
  玄烨对祖母更是情意深厚。他曾动情地对皇子们回忆说:“朕自幼龄学步能言时,即奉圣祖母慈训,凡饮食、动履、言语,皆有矩度,虽平居独处,亦教以罔敢越轶,少不然即加督过,赖是以克有成。”他还对大臣们说:“朕自八龄皇考世祖皇帝宾天,十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