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第一强兵 >

第164章

三国第一强兵-第164章

小说: 三国第一强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贸易往来是好事,互通有无,对辽东青州都有好处;开放港口也没问题,只要入港的武力不超过限定标准,辽东的船只可以随时进入我青州的港口,若是有意继续南下,我军也不会阻拦;至于情报方面,只要公孙将军开口,也不是什么大事。”
    “世人皆言:君侯的气度、胸襟,尤胜勇武,今日一见,此言果然不虚,毅代我家主公,和辽东十万军民,谢过君侯!”柳毅又惊又喜,慌不迭的起身致谢。
    正如他对李敏说的那样,他这次来,也是准备好了要讨价还价一番的。
    不加限制的贸易,对辽东来说只有好处,辽东有,青州匮乏的物资,无非牛马牲畜,还有皮毛之类的塞上特产罢了。而辽东匮乏,青州富有的东西就太多了,最紧缺的就是粮食。
    问题在于,王羽和幽州公孙瓒早就结成了紧密同盟。辽东有的东西,幽州同样很多;辽东缺的东西,幽州也不富裕,青州大有选择的余地。
    另外,公孙度是个有大志的,当然不会闷着头只经营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算没机会争鼎中原,要选择明主投靠,也需要准确的情报来分析形势才行。而辽东地处偏远,想要得到中原的消息,要么通过幽州,要么就是青州。
    在柳毅的预想中,这几个条件恐怕要经过艰苦的谈判才能达成,为此,他特意放出了诱饵。王羽总结的技术共同研发,就是柳毅的筹码。
    他看出来王羽要建设水军,而辽东的造船技术比青州是要高出一筹的,差距虽然不是太大,但青州要想赶上,也得花费几年时间。
    没想到,他甚至还没来得及对这个筹码做详细说明,王羽就满口答应将其他条件下来了,他又怎能不喜出望外?
    王羽笑着摆摆手,慢条斯理的说道:“倒也说不上气度,只是本侯认为,柳将军所说,还不够详尽,想补充几点。”
    “请君侯赐教。”柳毅心中暗叫一声:来了。
    “有关于贸易,本侯想补充一点,希望公孙将军准许我军在辽东开矿。”
    “开矿?”柳毅有点发晕,辽东的铁矿确实不少,不过有必要大老远的跑去开采吗?
    “对,开矿。”王羽并不详加说明。
    辽东的物产其实很丰富,尤其是铁矿,他记得后世辽宁的铁矿都是那种在地表附近的,开采难度非常低,青州这里虽然也有铁矿,但资源这东西本来就是多多益善的。
    更重要的是,这样一来,辽东就多了一项出产,与青州的贸易往来会变得更加紧密。王羽本就无意通过武力征服辽东,尤其是知道公孙度的几次对外战役之后,他就跟没这个心情了。
    他的想法很简单,通过贸易,可以神不知鬼不觉的把公孙度绑在自己的战车上。开始不会有什么问题,等到公孙度发现有异的时候,他会惊讶发现,辽东已经离不开与青州的贸易了。
    而且,在这场贸易中,青州也会获利匪浅。就算是战马、牲畜这些东西,也不能仅仅指望幽州,多一个渠道,就能多点余地,减少点风险,何乐而不为呢?
    不等柳毅作答,王羽又道:“另外,我想确认一下,分享的情报中,是否包括贵军的海图?”
    “这个……”柳毅面露难色。
    “不要东边的,只要冀州、幽州一带的。”王羽知道对方在为难什么,公孙度八成已经把东边的三韩部落视作了后花园,无论补充人口还是掠夺物资,都是很重要的。
    “这没问题,回头我就给君侯抄录一份送来。”柳毅松了口气。
    渤海湾不大,画海图也没啥难度,就算他不给,王羽花点时间也就搞定了。去三韩的就不一样了,那个地方穷山恶水风也怪,没有两三年时间,花上百十条人命,很难有结果。一旦王羽建了水军,朝那个方向扩张,还真就是件麻烦事。
    现在王羽要的是冀州和幽州的,正面他的目标还是在中原,再联想到最近河北的形势,柳毅自然明白王羽的意图。
    “还有,既然结盟,在共同对敌方面,是不是也应该有些说法?”
    “共同……对敌?”不知不觉中,主动权已经彻底掌控在王羽手里了,但柳毅恍然不觉,王羽的要求一个比一个怪,光是思考其中的深意,就够他忙活的了,哪还有空顾及其他?
    “君侯是指……”
    两边都打得到,而且处于敌对关系的,而且有这个必要联手对付的敌人……根本就不存在么!
    “乌丸!鲜卑!”
    王羽云淡风轻的一笑,语气却不容置疑:“这不就是我们共同的敌人吗?”
    (未完待续)


一四二章 国器之才
    双方各得所需,谈判很快就圆满达成了。
    柳毅告辞回了船队,谈下来的事情当中,有不少都是他不能做主的,须得回去向公孙度请示过,才能定夺。他要做的,就是尽早返回辽东,让公孙度拿个准主意。
    柳毅刚下船,太史慈便迫不及待的的问道:“主公,您最后说的那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乌丸鲜卑?”王羽挑挑眉梢,随口答道:“你不想去?”
    “末将不是那个意思,当年中山相张纯勾结鲜卑、乌丸作乱,席卷河北,残害了我中原不知多少百姓,咱们青州虽然离得远,可也没少遭祸害……”太史慈俊脸泛红,显然是担心王羽误会。
    “早先咱们大汉国势强的时候,这些杂种又是遣使又是纳贡,生恐惹恼了朝廷,小心翼翼着呢!历代天子也都仁慈,见他们服软,也时不时的借着回赐的机会周济他们。俗话说:吃人嘴短,拿人手短,这么多年下来,这些胡种也不知从中原得了多少好处,结果……”
    太史慈指天画地的,就差对天立誓表明心迹了:“主公您说打谁,咱们就打谁,只不过,咱们青州这位置……”
    “某就是随口一说,你这么着急做什么?”没想到太史慈反应这么大,王羽也是微微一愣,想了想才明白过来,呵呵一笑道:“我说子义,你忘了么,咱们今天收拾管承是为了什么?”
    “为什么?”太史慈挠挠头,下意识回答道:“不是剿匪么?”
    “剿匪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为了北上冀州,和公孙兄并肩作战啊。”王羽摇摇头,再次做出提示。
    “哦,主公您是当真要用海船运粮啊?”太史慈恍然大悟,“其实走陆路也是一样,反正到了地头,粮饷就不用咱们操心了。海上风浪大,往来一次时间又长,还不如……嗯?您莫非担心河北战事不利,所以留个退路?”
    对于王羽轻兵北上的计划,军中虽然已经达成了共识,但对其必要性和具体方式,却仍有诸多不同意见。
    大多数人都更看好公孙瓒,占据了冀州的袁绍虽然也兵多将广,却很难胜过身经百战的幽州军。通过去年,以自家主公为核心的连场大战,白马义从的战力已经毋庸怀疑,很难想象,冀州军要如何挡住成千上万的义从的攻击。
    幽州既然更占优势,自家主公的增援就变成了锦上添花。若去的只是一名部将也就罢了,偏偏还是主公亲自带队,这必要性确实值得商榷。
    退一步来讲,就算公孙瓒真的败了,主公的增援能起到多大作用也是未知之数。
    冀州军可不是黄巾军,这支军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其中更是不乏万人敌的猛将。虽然指挥者未必有徐荣的水准,但河北豪杰众多,焉知其中有没有被隐没的高人?在洛阳之战前,徐荣还不一样默默无闻?
    如果冀州军真的击败了幽州军,即便是主公带队,这支千人左右的客军难道就能力挽狂澜吗?不把自己一起搭进去就不错了。
    太史慈不在乎这些,既然是盟友,并肩作战就是应当的,至于胜负,不打过怎么知道?只有那些穷极无聊的文人,才喜欢在战前讨论这个,偶尔蒙中了,就摆出一副高深莫测的架势,错了就找一堆借口。
    他只是奇怪,主公看起来也不看好公孙瓒,而且不是普通的不看好,他急于解决管承和辽东的威胁,就是为了粮道和退路。
    “也不能说担心伯珪兄,”王羽笑着解释道:“仗,还是要打的,可咱们现在的家业也不算小了,总不能还向以前一样,总是孤注一掷啊。”
    “那您何不依从田先生的策略,且在家中安坐,若公孙将军果然……您再提大军北上,以作策应呢?”太史慈想了想,还是有些想不通。
    王羽北上增援的策略很矛盾,说他冒险吧,偏偏他还积极构建了海上通道;说他稳重吧,亲率轻兵北上,这算是什么稳重人啊?
    俗话说:千金之子坐不垂堂,象袁公路那种才是真的诸侯做派呢。襄阳城下打得热火朝天的,他却在南阳安坐不动;武关的警讯刚传过去,他就急着要开溜。
    太史慈对袁术的行为当然是鄙视的,不过他也知道,当官的通常都是那种做派,类似自家主公这种才是异类。
    “伯珪兄的兵力虽强,不过他的根基不稳,一旦败了,很可能一蹶不振,到时候我军再出兵呼应,就为时已晚了。青州才刚刚安定下来,现在就劳师动众去增援,可能河北还没分出胜负,我军的后路就已经被人给抄了……”
    对太史慈来说,王羽这套理论有些高深莫测,若是换了贾诩、田丰来听,就会听出他在敷衍了。因为他始终没说明,他这一千骑兵到底如何力挽狂澜,为什么不能只派遣一个部将去,也就是太史慈不在意这些细节,才让他给蒙混过关了。
    贾诩只当王羽喜欢冒险的脾气发作,田丰是被王羽用借机练兵的说辞给糊弄了。他们谁都不知道,王羽心里真正想的是什么。
    公孙瓒和袁绍的第一战,就是所谓的界桥之战,在这一战当中,公孙瓒吃了个大亏。这个悲剧本是可以避免的,只要公孙瓒不一意孤行就行,王羽不能装神棍,未卜先知,派个部将也不可能劝得动公孙瓒,所以必须自己走一趟。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
    在界桥之战中,有一个王羽找了很久的人,是确定会出现的。王羽不可能指望派个部将,就将此人笼络回来,所以,他必须得亲自出马。
    在这两个因素之外,才轮到他那可跃跃欲试的争战之心。
    只是这其中的缘由,都不足为外人道,他也只能胡乱编些似是而非的借口糊弄人了。
    发现王羽说的很玄妙,太史慈倒也干脆,本着不明觉厉的原则,他一抱拳,赞道:“主公安坐山海之地,却明见万里之外,正如……”
    “好了,子义,拍马屁这种事,一点都不适合你。你在这里收拢水军,某先回临淄,遣无忌来助你,北上之前,你再到临淄与某汇合。”王羽知道太史慈在想什么,赶忙给对方吃了个定心丸。
    “那敢情好。”太史慈摸摸后脑勺,憨笑两声,突然问道:“对了主公,管亥那贼要怎么处理?”
    “嗯。”王羽微一沉吟:“你适才说,此人今日表现得很是……”
    “萎靡。”太史慈接话道:“有投降的喽啰说,开战之前,此贼一直在劝管承投降,看起来似乎有了改悔之意。”
    王羽点点头:“确实,元直也调查出了类似的情报,泰山之战前,此人也是临阵脱逃,看起来是被你打怕了。”
    “主公是要留下此人?”太史慈听话听音,猜中了王羽的心思:“此人武艺倒是不错,做个冲将绰绰有余,杀了确实有些可惜。”
    “让他去公明那里做个副将吧。”现在徐晃已经是方面军的统帅了,自然不能总是身先士卒,给他派去个冲将正好,而且徐晃手下的主力也是黄巾出身,容下一个管亥应该不难。
    商议既定,王羽留下太史慈整编水军,带了国渊一道,轻骑回返临淄。
    路上他走得并不快,时不时的就会在各个屯田点停下,就具体情况,与国渊探讨一番得失。一路走下来,他发现这位颇为推崇的名士,在政务方面确实有两把刷子。
    相对而言,田丰在政务上,更擅长把握大方向,由王羽提出,经由田丰完善的政令,堪称丝丝入扣,让人一点毛病都挑不出来,硬要挑,也只能在政令的根本精神上寻找漏洞。
    而国渊的本事在于细节,他的农业知识极其丰富。要不是他长得太过斯文,一看就知道是个读书人,看他摆弄农具,指点农活儿时,很容易就把他当成个老农。
    水渠怎么挖才更有效率,一道水渠最多可以灌溉多少农田,农具的样式对耕种的效率有怎样的影响,他随口道来,让那些在田地里忙活了一辈子的老农都瞠目结舌,翘起大拇指,只是赞不绝口。
    单是这样还没完,路过沿海的县城时,国渊还向王羽提出治理盐碱地,以及在海边筑堤,防止海侵毁田的问题。
    路程只走到一半,王羽就知道自己捡到宝了,随后,他就为如何安置这位大才犯起了愁。
    他最初的打算是让国渊出任东莱太守的,这里的屯田开始的最晚,需要一个得力之人组织。可发现国渊的才干不止如此之后,王羽又琢磨着把他带回临淄,让他做田丰的副手,一同掌控全局。
    结果,还没等他做出最终决定,就已经到了临淄城。
    新年前后,临淄城的重建工作就已经开始了。
    黄巾入城主要破坏的目标,是官衙、大户的宅院,普通民居受损不大。而王羽的重建原则,是一切从简,能遮风挡雨,起到官衙的职能就行。
    一切从简,自然速度就比较快,就在他与管承对峙、作战的这段时间,临淄城内已经恢复了几分旧日的模样,人气也只是稍逊以往罢了。
    既来之则安之,王羽暂时放下心事,打算先将国渊引见给田丰、贾诩,听过智囊们的意见再做安排,国渊当然也不会有什么意见。
    于是,入城之后,二人直奔刺史府而去。
    将将走到地方时,却听见前方传来了一阵喧哗声,循声看时,发现刺史府门口围了一大群人。
    王羽有些纳闷,按照青州新政的原则,政法是分开的,刺史府不受理普通的民事、刑事案件,怎么会有这么多人围在这里?难不成出了什么大乱子?
    带着一肚子疑问,他远远下了马,与国渊一道走上前去。
    (未完待续)


二四三章 谁家奇女子
    围观的人很多,时不时还会发出阵阵哄笑声,中间夹杂着议论,乃至争论声,即便以王羽的耳力,也仅仅听见,人群中间,衙门口处,隐隐有争吵声传来。
    “老伯,这是出什么事了?”一时搞不清楚状况,王羽干脆扯了一个看起来上了些年纪,笑的没那么起劲的老头询问。
    老头带着一脸笑容转过头,朝王羽二人打量了几眼,呵呵笑着,问道:“看二位这模样,应该都是读书人,后生仔,你也是来应募的吧?”
    路上明察暗访,王羽特意穿了常服,他又没在临淄城当众露过面,单是从外表上看,确实像是个富家公子哥,身边的国渊更不用说,一看就是名士气派。
    “哦?嗯。”王羽微微一怔,继而含含糊糊的应了一声。在刺史府进行的招募,只能是他开出的招贤令,这事儿也能引出麻烦来?
    老头还没来得及说话,旁边就有闲人眉飞色舞的插嘴道:“哈,这事儿有意思着呢,这位小先生应该知道吧?那榜文上说,不限身份地位,门第高低,只要有一技之长,就能参加考核,合格后,进将军幕府或刺史府当官。”
    “莫非有府衙中人徇私舞弊?”王羽语声一寒。
    虽然没想过现在就搞廉政、整风之类的事情,可幕府是他刚设立下的,里面也没多少真正的世家子弟,基本上也是按照军纪来约束的,应该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