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历史密码 >

第16章

历史密码-第16章

小说: 历史密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部分学者认为“金匮之盟”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争议,就在于“烛影斧声”使即位问题复杂化。“烛影斧声”的问题始终是困扰宋太宗继位是否正统的问题,“烛影斧声”中的各个细节似乎证明宋太祖死于非命,因而宋太宗继位的合法性也就遭到了质疑。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金匮之盟”是赵光义伪造的。清代古文学家恽敬对盟约内容首先提出疑问。后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此提出疑问。20世纪40年代张荫麟曾作《宋太宗继统考实》,认为“金匮之盟”是赵普伪造的,全盘否定此事。其理由大致如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杜太后病重时,宋太祖只有34岁,正值年轻力壮之时,赵光义才23岁,而太祖长子德昭也已经14岁了。当时太祖身体健康,没有短寿驾崩之象,即使太祖只能再活20年,那时,长子德昭已30多岁,不可能存在幼主之说。杜太后没有依据猜测太祖早死、幼子继位,而宋朝重蹈五代的覆辙。如果确如太后所预料宋太祖中年夭折,也许杜太后凭经验或灵感有超前的洞察力,立下“金匮之盟”。但是,太祖活了50多岁,并没有早逝而面临幼子主政。如果有遗诏,太祖临终前应该命人打开金匮,即使是突然死亡,皇后也应该知道此事,掌管金匮的宫人同样也知道此事,但是为什么要等到太祖死后五年才由赵普揭露出来?即使公布遗诏,赵光义应该把全文都公布出来,而留下来的却仅是一个大概的内容,而且内容还不完全一致。更何况,太祖并未遵守遗诏办事,传位给他的弟弟,而是传位给他自己的儿子。
  但也有学者提出了相反的证据。关于立此盟约的条件,持肯定论者认为它符合常理。杜太后亲身经历过五代,这是一个王朝更替频繁的时期,五代君主共十三人,在位超过十年绝无仅有,有七人死于非命,杜太后担心宋太祖英年早逝、幼主执政失国而终是正常的。杜太后在赵匡胤刚当上皇帝曾说“吾闻‘为君难’,天子置身兆庶之上,若治得其道,则此位可尊,苟或失驭,求为匹夫不可得,是吾所以忧也。”杜太后认为刚刚建国,根基未稳,随时有可能成为短命而亡。尽管当时太祖正值壮年,但政治变化无常,假如宋太祖真的死于非命,十多岁的德昭显然是不足以应付。而拥有丰富政治经验的赵光义应是理想的继承人。
  还有一种观点也质疑”金匮之盟”存在的合理性。不过认为盟约是赵普和赵光义互相利用伪造。他们分析了宋太祖、赵光义和赵普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一,太祖与赵普的关系。太祖创业之初与赵普君臣关系极好,赵普由建国初期枢密副使升至乾德二年的宰相。但后来宋太祖对赵普开始逐渐厌恶,嫌隙该是逐渐形成的。如赵普曾保荐某人,虽然太祖撕碎了他的奏章,但赵普却糊好之后第二天仍旧呈上迫使太祖接受。虽然一般认为这体现了赵普的宰相风度和太祖善于 纳谏,但太祖的不满也难免。另外,赵普常提太祖微贱时的小事,不免也会让已做皇帝的太祖觉得有损尊严。此外赵普收受吴越瓜子金、陷害有隙官员等事件也会令太祖警觉到赵普的权柄太重。所以太祖晚期赵普被罢相,已不再被重用,至太祖驾崩时也没有再召见他。第二,赵光义和赵普的关系。赵光义和赵普原本都是陈桥兵变的重要策划者,在宋王朝建立之初,两人都得宠。但是在建隆二年六月,杜太后去世后,赵光义处境就相当不妙了。七月,赵匡胤解除赵光义禁军职务,只命他担任开封尹,权力大大减小。这时赵普却一再升官,到乾德二年已升至宰相,远远高过赵光义。随着时间推移,赵普渐渐专权朝政,赵光义则力图把以开封为中心的东京府经营成独立的小区域。两人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矛盾,渐渐展开了明争暗斗,冲突时有发生。后来,由于赵普的专权遭到赵匡胤猜忌,才开始失势,赵光义乘机利用“权谋之士”卢多逊攻倒赵普。赵普以他从政多年的经验,以及他对赵氏家族的了解,深知要使他的命运出现转机,主要要为新皇帝赵光义献上一份厚礼,而且这份厚礼物要足以使他动心。于是赵普献上了他的“金匮之盟”的厚礼。
  这种观点主要是建立在一些常理的推测上,没有相关的史料支撑,尽管有一定的道理,但不足以使人完全信服。
  总之,“金匮之盟”疑案属于皇家禁宫疑案,肯定也罢,否定也罢,都是根据当时历史事实、政治背景所作出的判断。比较双方的观点,其资料和解释、推断均偏向于对己方所持观点有利的一边,因此争论越多,疑点也就越多。
  
  狸猫换太子是真的吗
  
  宋仁宗赵祯,真宗之子。乾兴元年(1022)即位,由刘太后垂帘听政,明道二年(1033)太后死,才开始亲政。宋仁宗在位42年,是两宋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关于仁宗的身世,有一种至今流传的说法,就是“狸猫换太子”的故事。主人公的传奇经历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在经典京剧《狸猫换太子》中,宋朝龙图阁大学士、钦差大人包拯巡行到地方,路上在经过一处破窑时,被一个双目失明的老妇拦住了。这位老妇向人称包青天的包拯哭诉了自己鲜为人知的悲惨而又离奇的身世,包拯经过仔细推敲,才得知她就是当今圣上宋仁宗的生母李娘娘。包拯立刻回京查访当年还在世的老宫女,得知这李娘娘虽只是宋仁宗的父亲宋真宗后宫的宫女,可是由于受仁宗皇帝宠幸,被封为才人,进而升为婉仪,并且还怀上了“龙种”。那时候,“母以子贵”,李娘娘幻想着生下儿子,在后宫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可是当时的刘德妃也就是后来的刘皇后心肠很坏,又阴险毒辣,因为她自己没有生育,又很嫉妒李娘娘,于是就买通接生婆,用一只剥了皮的狸猫,换去刚刚出生的宋仁宗。等到宋真宗高兴地下朝回来要看自己的骨肉时,却只看到了一个血淋淋的怪物。宋真宗非常生气,他并不问为什么会这样,也不想事情的前因后果,一怒之下就把李娘娘打入冷宫。后来刘德妃又升为皇后,就对李娘娘起了灭口之心。李娘娘看出刘皇后的心思,就在一位好心的宫女帮助之下,急忙逃出了深宫,从此就躲到了一处破窑里,隐姓埋名孤苦伶仃地生活了20年,期盼着有一天自己能骨肉团聚。包拯一向清节廉明、大公无私,他为了洗雪李娘娘的冤仇,就把她带回京城,想方设法让仁宗认了真母。此时几十年的冤案真相大白,坏人得到应有的惩处,李娘娘也母子团圆,被封为李宸妃,结局十分美满。
  可是这毕竟只是演戏,那么,历史上的宋仁宗是否有过“狸猫换太子”的经历呢? 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最早出于清代石玉昆编撰的《三侠五义》。《宋史》和毕沅编的《续资治通鉴》中,也有这故事的影子,而狸猫换太子纯属子虚乌有。历史上的李宸妃确实是宋仁宗的生母,宋仁宗得知他是李宸妃所生,也是他当皇帝十多年后的事。据野史传说中记载,当年宋真宗最宠爱的妃子是刘德妃。这个刘德妃虽然只是个临街播鼓卖艺之人,但由于本人长得十分出色,所以被刚刚成年的太子赵恒,也就是后来的宋真宗看上,接着纳入了王宫。昔日的太子赵恒登基成为皇帝之后,刘德妃更是从“美人”、“婉仪”,一直封到了“德妃”。只可惜刘德妃虽然深受皇帝宠爱,但是却久久不能生育。刘德妃为竞争皇后之位,提高自己的身价,便想出了“借腹怀胎”的诡计。她打算利用身旁的一个长得有些姿色的姓李的侍女,引诱宋真宗上钩。一次在刘德妃沐浴之时,真宗果真临幸了这个李姓侍女,不久这个侍女就怀孕了,这时刘德妃也装作怀孕的样子,其实侍女怀孕是真,刘德妃只是安排计策,假装而已。等到十月分娩的时候,“两个”龙种先后呱呱落地。刘德妃采取了狸猫换太子的卑劣手段,让真宗将李姓侍女打入冷宫,刘德妃自己却如愿以偿地登上了梦寐以求的皇后宝座。
  以上不管是戏曲还是野史,都说有狸猫换太子一事,可是正史里并没有记载这件事。在《宋史》中专门记载了李宸妃其人其事。李宸妃是刘德妃的侍女,本是杭州女子,生得美丽小巧。在怀上龙子时,刘德妃就已被立为皇后,掌控后宫。在李宸妃生下后来的仁宗之后,刘德妃立刻就把孩子从李宸妃怀里夺走交杨淑妃抚育,说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并请皇帝把李宸妃生下的儿子赵祯立为太子,将真相一下子隐瞒了几十年。真宗去世后,13岁的赵祯即位,也就是宋仁宗。昔日的刘皇后成了刘太后,临朝辅政,又掌权后宫,众人都不敢冒着杀头的危险来挑明这个真相,只能眼睁睁看着仁宗母子不相认。天圣九年,仁宗生母李宸妃病危,刘太后晋升她为宸妃。次年,李宸妃去世。刘太后本想只以妃子之礼下葬李宸妃,可是宰相吕夷简却上书给刘太后说,仁宗现在虽然并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李宸妃,可是在太后百年之后,一定会有人向仁宗禀告实情的,如果仁宗因此怪罪太后家人,那就不是谁可以控制的了,所以应当以一品礼安葬李宸妃,那时即便谁要说什么坏话,仁宗也不会拿刘家怎么样的。刘太后认为宰相吕夷简言之有理,于是就下令以一品礼安葬李宸妃。宰相吕夷简又暗中吩咐内侍押班给李宸妃穿皇后装入敛,并使用水银宝箱,刘太后也一一默许了。李宸妃的丧礼因此举行得极为隆重。刘太后去世后,果然就有人告诉了宋仁宗他的生母其实是李宸妃。仁宗十分悲痛,他号啕大哭,甚至下了哀痛诏自责。他十分愤怒自己身为天子却不能保护自己的母亲,不能孝敬自己的母亲,还让母亲含恨而死,至死母子不能相认。他认为这一切都是刘太后的错,是刘太后让自己不能尽孝,不能享天伦之乐。于是,他下令包围了刘太后娘家的府第。这时宰相吕夷简急忙觐见,劝说仁宗,太后虽然不义,可是以皇后礼仪厚葬宸妃,就表明她已有自悔之心;虽然刘、杨不是陛下的生母,可是对陛下仍有抚育之情,这种恩情陛下又怎能忘呢?
  这一番话使仁宗冷静下来,仁宗命李宸妃的弟弟李用和检查了李宸妃的下葬,一看生母没有鸩杀、残害或者虐待的迹象,还穿了皇后服下葬,这才下令解除对刘姓亲属的包围。仁宗下旨尊李宸妃为皇后,谥号章懿,亲临殡仪地方祭告。并且为了弥补他对生母的愧疚之情,他还把李太后的弟弟李用和一再擢升,并把福康公主下嫁给李用和的儿子李玮。
  所以,从《宋史》中的记载来看,历史上不存在“狸猫换太子”一事,李宸妃也没有流落到民间。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包拯为李宸妃鸣冤的故事呢?包拯是《狸猫换太子》中的重要人物,但是,在历史上,他与这场公案无任何联系。包拯于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考中进士,踏上仕途,开始做建昌知县、天长知县、端州知州等地方官,自然无从参与官廷斗争。到他进人中央政府,仁宗已经亲政很久了,元杂剧和明传奇中,都无包拯出现,明朝《包公案》 小说专说包拯故事,其中有包拯放浪回朝途中,在桑林镇遇李太后,还朝后,设阴曹、审郭愧,将刘妃用丈二白丝帕绞死的章节,却无打龙袍事。
  那么,包拯与此事也就毫无瓜葛了吧?其实也并非没有任何联系。石玉昆在《三侠五义》中把发生在宋仁宗皇佑二年的假冒皇子案与狸猫换太子的故事焊结起来。据《续资治通鉴》记载,当时有个名叫冷青的人,其母王氏曾在皇宫中担任过杂役,出宫后嫁给医生冷绪。及冷青长大,飘泊到庐山,竟多次声称他是皇子,是其母在皇宫中有孕出宫而生。有个好事的和尚,名叫全火道,把冷青带到京城。冷青于是在大众场合传播,多次被人围观。当时任开封知府的钱明逸听到此事,出动警力将其捕捉归案。但冷青言之灼灼,喝令钱起坐,钱也为之起坐。为了不使事态扩大,钱以狂人为口实,准备把冷青发配汝州。推官韩绛认为事实不明确,冷青还会是个糊涂不明真象的人。于是,宋仁宗把这宗案子交给掌管知谏院的包拯审理。经过包拯调查,王氏确实在宫中打过杂,嫁给冷绪后,也是先生女而后生男。包拯以冒充皇子罪处死冷青。而决案的知府钱明逸也被降为蔡州知府。可见,宋仁宗从未被狸猫换过。小说本来就是移花接木的,我们不能把它当作真正发生过的历史事实。
  
  宋徽宗幽会李师师之谜
  
  宋徽宗赵佶一生生性轻浮,除了爱好花木竹石、鸟兽虫鱼、钏鼎书画、神仙道教外,还嗜好女色如命,后来更是终日沉湎其中,放浪形骸,不能自拔。徽宗的后宫中妃嫔如云,数量惊人,史书记载有“三千粉黛,八百烟娇”。但是与这些妃子日夜缠绵,朝夕相拥,再美味的佳肴吃多了也会腻烦,再绮丽的景致眼熟了也不再新奇。一日,他闲得无聊,在一个团扇上提笔写了“选饭朝来不喜餐,御厨空费八珍盘”十四个字,忽然文思枯竭,让一位大学士续下一句。那人特别会揣摩赵佶的心思,就续了句“人间有味俱尝遍,只许江梅一点酸。”甜酸爽口的杨梅当然会解御厨八珍之腻。赵佶的人间女色“一点酸”就是名满京师的青楼歌妓李师师。
  李师师,生卒不详,北宋末年汴京名妓。本姓王,四岁时亡父,因而落入娼籍李家,改名李师师。据载,她气质优雅,通晓音律书画,芳名远扬开封城。可能由于童年凄凉的生活在李师师心里刻上了深深的烙印,成名之后,她给人的感觉始终总是淡淡的忧伤,她喜欢凄婉清凉的诗词,爱唱哀怨缠绵的曲子,常常穿着乳白色的衣衫,轻描淡妆,这一切都构成了一种“冷美人”的基调,反而更加迷人。
  徽宗对李师师早就有所耳闻,一日便穿了文人的衣服,乘着小轿找到李师师处,自称殿试秀才赵乙,求见李师师,终于目睹了李师师的芳容:鬓鸦凝翠,鬟凤涵青,秋水为神玉为骨,芙蓉如面柳如眉。徽宗听着师师执板唱词,看着师师和乐曼舞,几杯美酒下肚,已经神魂颠倒,便去拥了李师师同入罗帏。这一夜枕席缱绻,比那妃嫔当夕时,情致加倍。李师师温婉灵秀的气质使宋徽宗如在梦中。可惜情长宵短,转瞬天明,徽宗没奈何,只好披衣起床,与李师师约会后期,依依不舍而别。
  从此以后,徽宗就经常光顾李师师的青楼。李师师也不敢招待外客。有权势的王公贵族也只能回避三舍,她的青楼门前已是冷落车马稀,但有一人李师师自己不能割舍,他就是大税监周邦彦。周也是一名才子,他风雅绝伦,博涉百家,并且能按谱制曲,所做乐府长短句,词韵清蔚,是当时的大词人。有一次宋徽宗生病,周邦彦趁空幽会李师师。二人正耳鬓厮磨之际,忽报圣驾前来,周邦彦一时无处藏身,只好匆忙躲到床铺底下。
  宋徽宗送给李师师一个从江南用快马送到新鲜橙子,与她边吃边调情。这天由于徽宗身体没全好,才没留宿。徽宗走后,周邦彦填了一首词《少年游?感旧》讥讽:“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锦帏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筝。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这首词将徽宗狎妓的细节传神地表现出来。
  后来徽宗痊愈,再找李师师宴饮,李师师一时忘情把这首词唱了出来。宋徽宗问是谁做的,李师师随口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