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历史密码 >

第23章

历史密码-第23章

小说: 历史密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咛臁0偃占赖熘保质侵钔跻韵隆⑽奈涔僭币陨稀⒐魍蹂韵隆⒏鞴倜疽陨希科爰侔А!彼持位蛊评贩舛跏衔屎螅⒓于治靶⑾鬃椭恋滦饰戮椿屎蟆薄G鬃宰础岸蹂凶础钡募牢模笱拷鹬√庑础缎⑾谆屎蟠贰?杉蹂涫稻褪撬持位实鄣囊桓龀桢2⒎鞘嵌⊥穑乙膊皇潜恍⒆杓坪λ赖摹J率瞪希蹂且蛭约旱暮⒆迂舱郏斯榷杉膊《馈@飞系亩蹂攵⊥鹨蚋貌皇且桓鋈耍饺酥徊还捎诟髦掷返那珊喜疟缓笕搜菀锍梢桓鋈税樟耍
  
  雍正继位疑案
  
  雍正皇帝,名爱新觉罗﹒胤禛。是康熙皇帝的第四子。康熙皇帝一生共有35个皇子,这些皇子长大成人后,在储位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康熙在1675年的时候,曾立皇后赫舍里氏所生的皇二子允礽为皇太子。由于皇后在生育允礽的时候难产而死。康熙对这个儿子格外钟爱,立他为皇太子,对他进行不同于其他皇子的培养。但是,正是这种不同的待遇,助长了皇太子骄横任性的特殊性格。皇太子长大之后,对于康熙迟迟不死感到着急,同时也怕康熙皇帝哪天变了主意,会立别的兄弟做皇帝。于是便同索额图等人结成太子党,暗自培养势力,企图谋害康熙,夺取皇位。后来被康熙皇帝觉察,康熙一怒之下于四十七年(1708年),以皇太子“允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惟肆恶虐众;暴戾淫乱……纠聚党羽;窥测朕躬起居行为……天下断不可以付此人。”为由将其废黜。康熙废掉皇太子之后,储位空虚,这样诸位皇子之间争夺皇位的冲突骤然激化。后来,康熙曾一度恢复允礽的太子之位,但是允礽不思悔改,再次密谋篡位,又被康熙废黜。从此,康熙到死也没有再提立储之事。
  在储位的争夺中,先后诸皇子中先后形成了涌现出了皇八子允禩、皇四子胤禛和皇十四子允禎等三个热门人选。皇八子允禩有才有德,很受康熙皇帝的器重,被康熙任命为内务府总管事,同时在他的周围还团结了皇九子允禟、皇十子允额、大臣阿灵阿等人。皇四子胤禛比较聪明,所以他采取了不露声色,暗中发展势力,讨取康熙皇帝欢心的政策。在康熙面前,雍正丝毫不露自己觊觎皇位的野心,对诸皇子之间的争斗也不露声色,巧妙地将自己隐蔽在皇子储位之争的暗处。与此同时,他又极力的在康熙皇帝的面前表现自己的孝道。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受不了皇太子阴谋篡位的打击,在废掉皇太子之后,自己也病倒了。此时,其他的皇子们都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党争。而胤禛则不这么做,他处处避开皇子间直接的争夺。除了精心的侍候病倒的康熙皇帝外,不管别的事情。同时,对于被废掉皇太子允礽,胤禛也尽量的表现出同情的神色。极力地替允礽求情。从而,给康熙留下了一个极好的印象。康熙病愈之后还亲自下诏褒扬胤禛说:“前拘禁胤礽时,并无一人为之陈奏,惟四阿哥性量过人,深知大义,屡在朕前为胤礽保奏,似此居心行事,洵是伟人。”胤禛一方面设法博取康熙的欢欣,另一方面又在暗中暗自的发展自己的势力,经过几年的努力,他逐步的获得了十三阿哥允祥、十七阿哥允礼,以及康熙面前的两大红人步军统领隆科多和西北大将年羹尧的支持。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三月,西北地区发生叛变,对付西藏的叛乱,稳定青海的局势,康熙派皇十四子允禎命为抚远大将军,赴西宁办理前线军务。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年老体衰的康熙皇帝感觉身体欠安,谕令皇四子胤禛到天坛代行冬至的祭天大礼。此后不久,就在十一月十三日的晚上戌刻(晚7时至9时),这位清代历史上最为伟大的康熙皇帝在京郊的畅春园走完了他那辉煌壮丽的一生。据说康熙驾崩之前曾经将皇三子诚亲王允祉、皇七子允祐、皇八子允禩、皇九子允禟、皇十二子贝子允祹、皇十三子允祥、理藩院尚书隆科多等八人招致御前安排后事,并命隆科多草诏位于皇四子胤禛。康熙驾崩后7天后,隆科多公布了康熙的遗诏,宣谕:“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几天后,胤禛在太和殿继位等级,改年号为雍正元年。但是,由于康熙生前并没有谈过储君的选立之事,这纸遗诏又来的如此突然而且充满疑点。于是,人们开始对雍正继位的事情议论纷纷,就连雍正自己也不得不曾亲自写作《大义觉迷录》来为此事辩白。这件事情从雍正时代一直争论到现在,依然是一个谁也说不清楚得谜。
  关于雍正继位的说法大致有以下这几种。一是“雍正改诏说”,说康熙本来是把皇位传给十四子允祯的,可雍正却暗地里把诏书中的“十”字改成“于”字,这样诏书就成了“传位于四子”。雍正继位后,为了封人之口,就强迫允祯该名为允禵,并找借口将他囚禁在康熙陵。后来,太后想见允禵,雍正不准,太后一气之下撞柱而死。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康熙临终前召“八人同受面谕”值得怀疑。据史料记载,康熙是在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晚八九点钟驾崩的,召胤禛进畅春园是在这天的凌晨一两点钟,也就是说在胤禛到达畅春园之前,康熙已经将八人急召入宫,宣布了遗诏的内容。而后来雍正自己说有八人同时受诏书这么一回是他继位后的七年。如果此事是真的话,一直受人怀疑的雍正也不会等到七年之后,同受面谕的八人大都变化了时候才拿出这一证据。所以这一证据极有可能是雍正为了掩盖自己改诏篡位的事实而伪造出来的。
  但是,对于改诏一说,也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些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说法,首先是皇十四子的问题。康熙选立储君问题上确实是在犹豫。开始确实有考察皇十四子允祯的意向。但是,允祯倒在西宁并不合建立衙府、收受贿赂,引起康熙的不满。所以,康熙又在自己体弱多病之时又让允祯回到前线,而让皇四子代为祭天。说明康熙此时已无传位皇十四子的意思。而对皇四子似乎更加器重。另外,雍正改“十”为“于”说也站不住脚。因为,根据清朝的用语规范,传位诏书均写为“传位皇某子”。如果将其中的“十”字改成“于”,就成了“传位皇于四子”,就读不通了。而且清代的诏书中“于”与“於”字是不能互用的,诏书中用的都是“於”字,没办法改。此外,清代诏书都是满、汉两种文字写得。满文是竖写的,很难更改。至于,雍正让十四弟把“禎”改为“禵”字,是为了表示避讳,没有什么值得奇怪得。雍正囚禁允禵,只是表示雍正对允禵手中的军权不放心,不能以此说雍正就是篡位。
  在一种说法就是“隆科多改诏说”,说康熙病重时曾下诏,召远在西宁的允禵紧急回京,传位给他。隆科多把诏书给扣住未发。等到康熙驾崩之后,隆科多又“正大光明”匾后取出密藏在那里的诏书,把“传位十四子”改成“传位于四子”,雍正才得以继位。对于此种说法,有人曾提出异议,他们认为,隆科多虽然是步军统领兼理藩院尚书,但是,朝中仍有马齐、张廷玉等人比他地位高,资格老。受遗命这么重要的事情,隆科多想要一手操纵也是不可能得。
  此外,还有人提出“年羹尧改诏说”,说川陕总督你年羹尧曾与雍正的母亲私通,雍正是年羹尧的私生子,所以年羹尧改诏书,帮助雍正当上了皇帝。这一说更为荒谬,因为,年羹尧的年龄比雍正还小,怎么会是他的父亲呢?而
  在一个说法就是“雍正投毒篡位说”。说雍正在康熙病重时,进了一碗参汤,康熙喝了就驾崩了。还说,雍正之所以不敢藏在康熙陵前,就是因为心中有鬼,不敢见康熙。这种说法也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康熙晚年是不吃人参的,雍正即使要谋害康熙,绝对也不会傻到用康熙不喜欢喝的参汤来下毒。而且清代也没有“子随父葬”的习俗,像顺治同皇太极,后来的乾隆与雍正都是不在一块的。
  因此,大部分的学者还是认为,雍正是合法继位的。康熙比较欣赏雍正那种雷厉风行而又粗中有细的性格,认为他能够在自己百年之后,扭转自己晚年政治上的颓风。康熙晚年让雍正代为祭天,就说明康熙早就有选立雍正为自己的继承人的考虑,因为在封建社会,祭天是天子独有的特权。此外康熙选中胤禎,还因为他喜欢胤禎的儿子弘历,康熙生前曾将弘历接到宫中亲自指导,康熙到围场打猎或批阅奏章,都要弘历在一旁侍奉。康熙让雍正继位,也许真的有隔辈的考虑,他要为大清立下两代英主。这个在陵乾隆陵前的《裕陵神功圣德碑》,中也可以找到佐证,这些都说明无论传位的诏书是真是假,康熙确实是要立雍正为继承人的。至于各种继位的传言也许是那些不甘失败的皇子和不满雍正严厉的政风的官吏们故意制造来诋毁他的。总之,对于雍正继位的疑案的各种说法,都还只是时人和史家们的一种一家之言。
  
  历史上是否有香妃其人
  
  清末以来我国的稗官野史和民间传说中一直流传着一个关于香妃的传奇故事。这个故事广为流传,以至于连外国的一些词典中都出现了有关香妃的词条。
  民间关于香妃传说的版本很多,总起来大致有两种。在蔡东藩的《清史演义》、《清朝野史大观》以及金庸的小说《书剑恩仇录》等书中所描绘的香妃与民间传说中香妃的故事差不多。在民间传说中,香妃是个传奇的人物,1745年,香妃出生于新疆喀什的一个维吾尔族家庭,后来被小和卓木纳为妃子,因为身上有一种奇香,所以被人们称为香妃。后来,新疆的大小和卓木叛乱,乾隆皇帝派大将军兆惠前去平叛。在1759年的一次战役中,大小和卓木被清军打败。在后宫的香妃也被兆惠俘虏,后来,被带回京城。兆惠为了讨好乾隆皇帝,就把身有异香的香妃献入宫中。乾隆见香妃“玉容未近,芳气袭来,既不是花香,又不是粉香,别有一种奇芳异馥,沁人心脾。临近御台,更是柳眉微蹙,杏脸含晕,益发动人怜爱。”但是宫中的太监叫她向乾隆皇帝行礼,她却丝毫不睬,只是泪眼莹莹。”这时身边的近臣向乾隆耳语说也许香妃刚刚从叛乱的部落俘来,心里还有一丝悲痛,而且她自新疆而来,也不熟悉宫中的规矩,皇上可以先将她的饮食起居按回疆的风俗来安排,再派几个回部的仆人伺候,时间久了就好了。乾隆听了这位近臣的建议,就让人在西宫给香妃修筑宝月楼居住。并对她恩宠有加。但是,香妃却因为思念故乡,整天抱着新疆带去的沙枣花,暗自垂泪。后来,乾隆皇帝带着香妃到江南游玩散心,到了杭州的时候,乾隆企图强行临幸香妃,香妃一急之下,竟取出一柄倒光闪闪匕首来,想刺杀乾隆,乾隆给吓了一跳。从此再也不敢强迫香妃,可是后来这件事情传到了慈宁宫皇太后的耳中,皇太后恐怕乾隆被害,就趁着乾隆外出游玩的机会,将香妃召入宫中,逼她自尽了。香妃临终的时候留下遗言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尸体运回新疆,我要长眠在家族的陵墓里。乾隆回宫后,见香妃以死,大哭了一番。后来,因怀念香妃又让宫廷画家、意大利人郎士宁所画依照香妃生前的样子画了一幅“香妃戎妆像”挂在宫中。然后又依照香妃的遗言,派图尔都的妻子苏黛香人将香妃的遗体护送回新疆,苏黛香一行人在路上陪着灵柩整整走了3年才到达香妃的故乡喀什,后来香妃被安葬在阿帕克和卓陵墓内。这座墓后来就被当地的人们香妃墓。
  后来,香妃故乡的人民为了纪念香妃,就为她在喀什噶尔回城北面的香妃墓附近为她修建了一座香娘娘庙。据说香娘娘庙很有灵验,当地的维吾尔族的年青姑娘们都经常到此祭拜,所求之事无有不应。1892年,萧雄在自己的《西域杂述诗》一书中用诗记载了这个史实。在他的“香娘娘庙”诗中说:庙貌巍峨水绕廊,纷纷女伴谒香娘。抒诚泣捧金蟾锁,密祷心中愿未偿。?同时,在这首诗的注里面,他还写道“香娘娘,乾隆间喀什噶尔人,降生不凡,体有香气,性真笃,因恋母,归没于母家。”但并没有提到香妃传说中的种种故事。
  当然这只是传说故事中香妃的形象。真正的香妃是什么样子呢?据著名历史学家孟森教授在1937考证。其实香妃就是历史上的容妃。这个结论在当时引发了极大的争议。因为,孟森教授的考证只是通过清宫档案和时人笔记的材料来推断的,并没有得到考古材料的实证。这件事一直到了1979年,河北省遵化县马兰峪的清东陵裕妃园寝内的一座墓自然坍塌,在露出的木板上露出了“奉至仁至慈的安拉之名”的阿拉伯文字。后来,考古学家根据这个线索对这座坟墓作了进一步的考古发掘。最终确任此墓就是乾隆的维吾尔族妃子“容妃”的墓。后来,又将墓中出土的文物同孟森教授的考证一对照,发现孟森教授所说的“香妃就是容妃”的结论可能是正确的。
  这个容妃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据《清史稿?后妃传》的记载:“容妃,和卓氏,回部台吉和札赉女。初入宫,号贵人。累进为妃。薨。”
  后据学者考证,容妃(1734~1788年),生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九月十五日,比乾隆小23岁。是新疆回教的始祖派噶木巴尔的后裔,其族为和卓,故称和卓氏。一家久居叶尔羌,后来曾一度迁居伊犁。她的哥哥胞兄图尔都,叔父额色伊,堂兄玛木特等是重于清朝的。1758年,大军兆惠率领清军进攻大小和卓的叛军时,被大小和卓以重兵围困,形势十分危急。是容妃的五叔额色尹,和哥哥图尔都,率领布鲁特骑兵出击喀什噶尔,迫使叛军分兵救援。兆惠才得以乘机反攻,获得大胜。后来,在图尔都等人的协助下,清军重于平息了打下和卓木的叛军,额色尹也因功被清朝封为辅国公。三年后,图尔都也因军功被晋封为辅国公。后来朝廷褒奖图尔都一家人,让他们一家人都迁到北京居住。容妃就是在这一时期随着哥哥等人进京的。有一次,乾隆皇帝召见平叛立功的图尔都、额色尹等人时,容妃也随着哥哥进宫,在乾隆召见的过程中,还是一名姑娘的容妃才思敏捷,谈吐非凡,很讨乾隆欢心。此后不久,她就被乾隆召入宫中封为“和贵人”。时年26岁。和卓氏入宫后,很得乾隆的宠爱,很快就被册封为容妃。容妃进宫以后,一直坚持遵守伊斯兰教的习俗,她在宫中被允许穿著本民族的服装。在封妃前夕,乾隆还特意命人为她制作了全部妃子冠服,如天鹅绒朝冠、染貂朝冠、吉服袍褂及项圈、耳附等饰物穿着民族服装。为照顾容妃的饮食,乾隆皇帝为她配备了一名叫努伊玛特的维吾尔族厨师,为香妃做维吾尔族的饭菜。容妃深得皇帝宠爱,她曾随乾隆南巡江渐,东巡到泰山曲阜,还到过盛京(今沈阳)去拜谒清朝祖陵。乾隆赏赐众妃嫔的时候,也特意照顾容妃,赐给她的“御膳”,都是一些新疆出产的哈密瓜、葡萄,以及伊斯兰教徒们经常食用得羊肉,鸡、鸭和素菜等菜肴。乾隆三十年(1765年)容妃随乾隆帝南巡,一路上乾隆特意按照伊斯兰教的习俗,赏赐她羊肚、炖羊肉等食物。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春,容妃再次随着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