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历史密码 >

第26章

历史密码-第26章

小说: 历史密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飞系囊淮笤┌浮L乇鹗墙昀矗街止鄣愀髦匆淮剩鄄恍荨
  认为方伯谦死的冤的学者认为,丁汝昌从电请参办方伯谦到对方伯谦的正法,只间隔了三天的时间,这三天中并未对方伯谦进行审讯。如此急着处死方伯谦实际上就是要拿方来做替罪羊。甲午海战,北洋海军失利,朝廷如果怪罪下来,身为北洋海军执掌者的李鸿章和前线指挥官的丁汝昌都难逃其咎。为了逃避的战败的责任,他们只能拿方伯谦提前脱阵来做文章,由此编造出“首先退避”、“牵乱队伍”,“拦腰:中撞扬威”三条大罪,将战败责任全推在方伯谦头上,好为自己开脱。
  这派学者还拿出了许多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他们认为丁汝昌给李鸿章的报告,是有意打乱了战场上实际的时间顺序,扬威舰是在1时10分左右中敌炮起火,向大鹿岛方向撤退,并在大鹿岛附近搁浅。济远舰退出战场是在3时30分左右。济远舰退出战场的时候,扬威舰已不在战场,又怎么可能把它拦腰撞坏呢?另外,济远舰和扬威舰一个在战阵的右翼外侧,一个在战阵的左翼,两舰相差很远,根本不可能相撞。同时,两舰撤出战场的方向也是正好相反一个相东南一个西,相背而驶,更没有相撞的可能。丁汝昌之所以要在奏报中打乱时间和位置的顺序就是为了把整个海战失败的原因推到方伯谦一人身上,故意要拿方伯谦做海战失败的替罪羊。
  他们指出济远舰的退出不是什么首先退避,而是在力战受伤失去战斗能力情况下保存战舰的无奈之举。从济远舰返回后的情况来看,战舰确实受到了严重的损伤。在黄海海战的过程中,济远舰同广甲、经远、致远四舰共同结阵御敌。当战斗打到下午一两点钟的时候。广甲舰临阵畏缩首先逃离海战战场,致远舰被敌舰鱼雷击中沉没,经远舰遭敌舰重创丧失战斗能力。也就是说,这一翼的四艘战舰中,此时只剩下济远舰自己孤军奋战。它遭到4艘敌舰的围攻,伤亡严重,又得不到主队的救援,只好在危急的情景下冲出重围西撤。所以,这种情况下的撤离根本不能说是临阵脱逃。另外,据一些学者考证,济远舰在撤离船队之后,也没有放弃战斗,而是独自开辟了与日本的第一游击队在西战场苦战至海战结束,才且战且退的返回旅顺军港。至于为什么日本的海战记录中没有这一段战斗的记载,主要是因为,日舰为报丰岛之仇,以第一游击队四舰围攻济远舰,都未能击沉‘济远’,这事如果说出来将会使得第一游击队抬不起头来。因此,他们不敢在海战记录中明言。至于“济远”为什么比主力舰队早回旅顺基地几个小时。学者们认为,这也许是因为济远舰同船队航向、航程和航速的差异造成的,并非‘先逃’4小时所致”。此外,北洋海军战阵的混乱,也并非是方伯谦造成的。主要是因为丁汝昌、刘步蟾指挥不当,编队有误造成。甲午海战开战之后,丁汝昌把几艘航速比较快的大型铁甲舰置于阵头,而把几艘最弱的战舰置于阵脚。这样在舰队奋力追敌的过程中,由于各舰航速上的差异,舰队队形不打自乱。出于后面的济远、广甲、超勇、扬威等小型战舰因追赶不上被抛在阵尾。使得日舰有机会以快船绕过阵头大舰,转而围攻后翼弱舰。导致整个北洋舰队出于被动挨打的局面之中。此后,又经刘步蟾擅自改变舰队队形,致使船队更加混乱。所以,加给方伯谦的几项罪名都不成立,方伯谦是被冤杀的。
  对于上面的观点,持反对意见的学者们也拿出了自己的证据。首先,方伯谦率舰退出战场逃回旅顺,这是不争的事实。依据《北洋海军章程》,“临阵逃亡者,斩立决”,所以无论有什么理由,方伯谦都违反了这条军纪,被杀也是罪有应得。
  此外,学者指出方伯谦在黄海海战之前的牙山海战中就有临阵脱逃谎报战况的记录。1894年7月25日,方伯谦率领“济远”舰会同“广乙”舰,共同护送高升号运兵船前往朝鲜牙山。在丰岛海面,与日本联合舰队中第一游击队遭遇。日舰首先开炮,挑起了丰岛海战。经过一番激战,“广乙”负伤东退,“济远”则且战且退,日舰“浪速”、“吉野”紧追不放。“济远”舰曾升起白旗投降,无效。尔后又升起日本海军旗,还是无效。最后,经义愤水手自发发炮还击,击伤吉野号,济远舰方得逃回旅顺。逃回旅顺后,方伯谦反而谎称自己力战锉敌,后又挂白旗诱敌,“我船后台开四炮,皆中其要害,击伤倭船,并击死倭提督并官弁数十人,彼知难以抵御,故挂我国龙旗而奔”,以此遮盖自己临阵脱逃的事实。 关于方伯谦在丰岛海战中的表现,在《东方兵事纪略》这样记载:“‘济远’之奔,倭‘吉野’追甚急。‘吉野’为新式快船,每四刻能行二十三海里,势将及,管带方伯谦及树白旗,继而树日本旗,倭追如故,时有水手王姓者,甚怒而素甚弱,问何人助我运子?又有一水手挺身愿助,乃将十五生特尾炮连发四击……伯谦既度生还,归威海,遂称击毙倭海军总统以捷闻”。由此可见,方伯谦是有着临阵脱逃,谎报军情的前科的。此次在黄海海战中,据当时船上的一些水手们回忆。方伯谦在战斗打响之后,不但不敢在舰桥上指挥战斗,反而畏缩到铁甲仓内,致使军舰丧失战机,腹背受敌。
  同时,对于那些替方伯谦翻案的学者们提出的论点。持反对意见的历史学者们也一一进行了反驳。总之,从目前的状况来看,方伯谦到底是不是被冤杀的,还不好下结论。这一问题的彻底解决,恐怕还要做进一步的考证。
  
  光绪死因谜案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傍晚,三十八岁的光绪皇帝载湉在被囚禁的中南海瀛台涵元殿驾崩。他死后的第二天下午,掌握了他一生一世的慈禧太后也在中南海仪鸾殿去世。两位冤家似的人物死的事件竟然如此相近,是巧合,还是另有内幕?由于光绪帝生前曾遭到慈禧太后的囚禁和折磨。于是人们对于光绪皇帝究竟是怎么死的议论纷纷,提出各种各样的说法。
  据说慈禧太后临死前不久,神志仍然十分清醒。曾接受军机大臣张之洞的建议,连发几道上谕。立摄政王载沣之子傅仪著入承大统为嗣皇帝。封醇亲王载沣为摄政王。当天,慈禧太后便开始发病。 第二天,光绪皇帝便于酉刻崩于瀛台之涵元殿。慈禧太后便又下谕:“溥仪承继毅皇帝为嗣,並兼承大行皇帝祧”,由于“嗣皇帝尚在冲龄,正宜专心典学,著摄政王载沣为监国。所有军国政事悉秉予之训示,裁度施行。” 谕旨发出去不久慈禧太后便归天了。由于她和光绪皇帝的死期如此相近,光绪死前后慈禧又作了关于储君的安排。所以人们便开始怀疑光绪皇帝先于慈禧太后一天猝死并不是历史的巧合。而是慈禧在临死之前,自知自己将要不行了,害怕光绪帝在她死会重掌朝政。于是,便令下诏安排好嗣君后,派人将光绪帝害死。在恽毓鼎的《崇陵传信录》以及徐珂编写的《清稗类钞》中就是持这种观点。光绪皇帝从小就在慈禧的淫威下长大。据《满清野史记载》:光绪虽然是九五之尊,但整天吃的也是一些“久熟干冷”的馔品,有些食物甚至都“半已腐臭。”有时候光绪皇帝想要御膳房换一些可口的饭菜,慈禧就“辄以俭德责之”。光绪长大之后,也没有什么自由,虽然名义上是个皇帝,但实际上朝政都把持在慈禧太后的手中,自己根本不能做主。甲午战争之后,光绪皇帝在亲信大臣的支持下具有了一定了实力,于是宫廷之中便出现了所谓的“帝党”和“后党”之争。戊戌变法时期,两党之间的矛盾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后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皇帝,罢黜了支持光绪皇帝的官员。自己重新独揽起朝廷大权。此后,慈禧太后一度想废掉被囚的光绪皇帝,连继位的人选都选好了,只因为外国人不支持。慈禧太后怕引起外国干涉才将此事作罢。但对被囚禁的光绪皇帝她则是百般凌辱折磨,致使光绪的健康状况极度恶化。1908年,慈禧太后病倒,据说光绪皇帝听说了慈禧的病讯之后,还曾面露喜色。这件事情很快传到了慈禧的耳朵中,慈禧害怕自己一死,光绪就会掌权报复自己,于是便想办法害死了他。至于,慈禧到底是如何害死光绪的,历来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启功所说。说慈禧用下了毒的酸奶毒死了光绪。据启功先生说,他的曾祖当时为礼部尚书时。作为主管礼仪、祭祀之事的最高官员,在西太后临终前他要昼夜守候在她下榻的乐寿堂外。西太后得的是痢疾,所以从病危到弥留的时间拉得比较长。就在宣布西太后临死前,启功先生的曾祖父看见一个太监端着一个盖碗从乐寿堂出来。出于职责,他就问这个太监端的是什么,太监回答说:“是老佛爷赏给万岁爷的塌喇。”“塌喇”在满语中的酸奶的意思。光绪在中南海的瀛台,之前也从没听说过他有什么急症大病。但送后不久,隆裕皇后的太监小德张就向太医院宣布光绪皇帝驾崩的讯息。随后,这边就传出慈禧太后去世的消息。由此,后人推测,一定是慈禧太后命人在那碗“塌喇”里下了毒,毒死了光绪。此外据一位名叫屈桂庭的医生说,他过去曾亲自为光绪帝治过病。他说在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十八日最后一次进宫为光绪帝诊病时,发现光绪帝本已逐渐好转的病情却突然恶化,在床上乱滚,大叫肚痛。三天之后,光绪帝就去世了。这就更加证明了光绪有可能使被慈禧太后等人毒死的。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说,不是慈禧而是李莲英害死了光绪。据《清室外记》记载:“皇帝宾天之情形及其得病之由,外人无由详知,惟藏于李莲英辈之心中。关于太后、皇帝同时而崩,北京城中,言人人殊,然欲查其原因,则实毫无线索。但日处忧城之中帝,一旦再操大柄,自为李莲英辈之不利。可以断言,当日颐和园中之事,或为太后所不及知者。据当时目击者论之,此亦情势所可有。”也就是说慈禧太后的亲信太监李莲英等人,平日里狗仗主势,经常中伤和作弄光绪帝。他们怕在西太后死后光绪再操权柄,会不利于他们,所以就先下手为强,在西太后将死之前,先将光绪帝害死。这一说法同时为英国人普兰德所著的《慈禧外传》和德龄的所写的《瀛台泣血记》等书所认同。德龄以亲生的经历认定光绪皇帝就是被李莲英害死的。她的书中写道:“李莲英眼看太后的寿命已经不久,自己的靠山,快要发生问题了,便暗自着急起来。他想与其待光绪掌了权和自己算帐,不如让自己先下手的好。经过几度筹思,他的毒计便决定了。“近来奴婢听许多人说,万岁爷的身子很不好”……“奴婢愿意瞧瞧他看,或者可以使他的身体好起来。”……就在李莲英说过这一番话的第二天,光绪便好端端地也害起很厉害的病来。……只有光绪自己心里是明白的,他料定必是给李莲英在饮食里下了毒,存心要谋杀他。”
  此外在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又提出了另一种说法,说是袁世凯毒死了光绪皇帝。袁世凯在戊戌变法时辜负了光绪的信任,在关键时刻出卖了皇上。袁世凯担心一旦慈禧死去,光绪重新掌权,自己将死无葬身之地。于是便借进药的机会,暗中下毒,将光绪毒死。这种说法,在当时宫内太监中间流传很广,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就记载了这一说法:说“光绪皇帝在死的前一天还是好好的,只是因为用了一剂药就坏了,后来才知道这剂药是袁世凯使人送来的。按照常例,皇帝的病,每天太医开的药方都要分抄给内务府大臣们每人一份,如果是重病还要给每位军机大臣一份。据内务府某大臣的一位后人告诉我光绪皇帝死前得的不过是一般的感冒,他看过那些药方,脉案极为平常,加之有人前一天还看到他和好人一样站在屋里说话,所以当人们听到光绪病重的消息时都很惊异,。更奇怪的是,病重消息传出不过两个时辰,就听说已经“晏驾”了。”由此可见,溥仪认为是袁世凯毒死了光绪帝。
  上面的这些说法,都认为光绪帝时被人害死的。因为这一疑案是发生在皇宫内廷,外边的人就更难以知晓真实的内幕,所以数十年来这一疑案始终悬而不决,众说纷纭。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光绪皇帝的陵墓被军阀炸开,后来有人对光绪皇帝的遗体进行过研究,却并未发现中毒的成分。由此光绪皇帝的死因变的更加离奇。最近,有人根据宫廷档案的记载,对光绪皇帝的死因进行了研究。最后竟然惊奇的发现光绪皇帝其实是病死的。他和慈禧太后先后而死,并没有什么内幕消息,只不过是历史的巧合而已。
  学者们通过分析档案馆所藏的清宫脉案中光绪皇帝的病案,发现光绪皇帝自幼多病,且有长期遗精病史,身体素质甚差。光绪帝自己所写的“病原”中也说:“遗精之病将二十年,前数年每月必发十数次,近数年每月不过二、三次,且有无梦不举即自遗泄之时,冬天较甚。……腿膝足踝永远发凉……稍感风凉则必头疼体……其耳鸣脑响亦将近十年。……腰腿肩背沉……此病亦有十二、三年矣”。光绪帝成年以后,依然是经常的生病,据光绪二十五年正月初二日的“脉案”记载:“皇上脉息左寸关沉弦稍数,右寸关沉滑而数,两尺细弱,沉取尤甚。面色青黄而滞,左鼻孔内肿痛渐消,干燥稍减,时或涕见黑丝。……进膳不香,消化不快,精神欠佳,肢体倦怠。……下部潮湿寒凉,大便燥结,小水频数,时或艰啬不利等症。本由禀赋虚弱,心脾欠虚,肝阴不足,虚火上浮,炎及肺金,木燥风生而动胃火使然。”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三月初九日,御医曹元恒在《脉案》中写到:皇上肝肾阴虚,脾阳不足,气血亏损,病势十分严重。看来光绪皇帝的病并非是一日所得,而是从小就留下了病根子,并逐渐的变得越来越严重。据曾经为光绪皇帝看过病的江苏名医杜钟骏说:“我此次进京,满以为能够治好皇上的病,博得微名。今天看来,徒劳无益。不求有功,只求不出差错。” 由此可见,其实医生们早就料定光绪的病早已是不治之症。 并非是野史上所说的光绪帝平时没有得病的迹象,突然暴死。按照脉案的记载,光绪皇帝应该是久病而死。
  当然,脉案也并不是没有伪造的可能,不过相对于野史笔记来说,它的可信度应该是更高一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