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高考指导权威书:怎样帮助孩子考大学 >

第6章

高考指导权威书:怎样帮助孩子考大学-第6章

小说: 高考指导权威书:怎样帮助孩子考大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很多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孩子的家长,一旦逮着这么个“教育”孩子的时机,恐怕会迫不及待地发出一连串“拷问”:学习怎么样,成绩怎么样,为何没考好,有什么计划……
  而这位姓肖的父亲却很讲究方式方法,对孩子避谈“学习”,而是讲了自己这一年带领企业员工打拼事业的付出与收获,俨如在与一个懂事明理的平辈人谈心。父亲的信任感染了孩子,孩子自然而然地也给他讲了很多学校里的故事,讲了自己在高三这半年经历的酸甜苦辣和心态起伏。就这样,孩子给爸爸提建议,让他减轻压力,处理好竞争;爸爸也从自己的角度教给孩子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父子俩谈得非常融洽,不仅加深了情感,更有学习和生活上的获益。
  家长与孩子的交谈除了讲究方法,还要选对时机。据我调查,除了极个别的学生把高三寒假当做名副其实的假期,一味疯玩,大多数学生还是下了相当大的功夫来备考,丝毫不比平日轻松。所以,家长一定要注意到他们的心理特点,不要选择孩子做不出题、急躁沮丧的时候跟他讨论问题,要趁着孩子心情比较好的时候,比如春节这样的宽松气氛下,跟他交流讨论,效果就会很好。

  怎样帮助孩子复习功课

  在寒假里家长,也是很值得讨论的。其实所谓“帮助”,不是和孩子讨论具体的学科问题,或者帮助检查作业,而是给予孩子一定的正确提醒。
  1.提醒孩子对上学期的学习进行总结
  高三上学期,孩子要考的功课已经初步复习过了,家长可以直接或间接地给孩子提个醒,让他进行一些自我的总结。每门课的学习情况怎么样,存在哪些问题,取得了哪些进展,特别是在方法上要进行哪些改进,怎么提高学习效率。
  特别是那些平时很用功、时间抓得很紧、但不善于总结的孩子,往往一到寒假就没日没夜地埋头苦干,做得多,想得少。家长一定要提示他们,复习需要有重点、有计划、有针对性。
  不要太看重复习的遍数。不复习固然不行,复习一遍也不够,但并不是说复习的遍数越多越好。对知识熟悉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就应该侧重分析,消化理解,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
  2.提醒孩子制定寒假作息时间表
  寒假里,孩子的作息时间与平时在学校里不太一样,没有课时限制,也没有铃声提醒。春节期间还难免有一些社会交往活动。所以,家长考虑到孩子的学习需要和生活节奏,要提示孩子有一个固定的作息时间,让孩子形成规律的生物钟,既提高学习效率,又利于身体健康。
  3.让孩子适当参与社交活动
  春节到了,孩子与自己的亲朋好友一定会相互拜访,这是人之常情。不能因为上了高三就不与人交往了,那也不切合实际。但是,家长应提示孩子交往要适度,不能放纵,比如遇到亲戚朋友一聊就是半天一天,或者去卡拉OK,去跳舞,去大吃大喝。
  而且要注意时间的搭配,一天学习七八个小时肯定很累,那么就把时间安排好,利用剩余的两三个小时和朋友叙谈一下。既是放松,又能从别人那里吸取一些有用的经验。
  案例
  2004年除夕前一天,北京考生杜某和兄弟姐妹商量好一起去姥姥家吃年夜饭。因为他正在紧张的高考复习中,便说:“我晚一点到,但一定会去陪你们玩。”
  除夕当天,杜某早上7点多就开始复习,除了中午的吃饭和休息,一直在书桌前坐到下午4点,算起来已经过去了8个多小时。这时候,他觉得今天的复习应该到此结束了,去和家人欢度春节吧,也让姥姥开开心。
  骑着车到了姥姥家,见到同辈伙伴们非常开心,大家一起痛痛快快地玩到夜里12点。这一天,杜某既没耽误与家人团聚,也没放慢复习的进度,可谓一举两得。自己满意,伙伴们满意,父母和老人也很满意。
  4.不主动给孩子买教辅材料
  现在的教辅材料太多了,仅北京图书大厦就摆出了上千种,名目繁多。家长不熟悉高三的课业内容和考试要求,对教辅质量和价值很难明辨。所以,如果不是孩子提出来需要何种教辅,我认为,家长一般不要主动去给孩子买。
  第一,家长不知道孩子是否已经有老师指定的教辅。第二,家长不知道哪种教辅是符合当年高考思路的。第三,孩子有没有时间做这些教辅家长也不清楚。
  如果是孩子委托家长去买,家长一定要问清楚是老师指定的吗?书名、作者、出版社和定价都要记清楚,这样才确保不会买错,做到针对性强,目的性强。

  怎样帮助孩子调整心态

  经过高三上学期紧锣密鼓的复习,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大,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越来越大。开学之后,很快就要进行一模、二模考试,有的地区实行考前报志愿,紧张的事情会接二连三地出现。
  所以,寒假是家长帮助孩子调整心态的一个重要时期。要想办法切实降低孩子的压力,以充满信心的姿态,紧张而有次序地去对待下学期一模、二模以及高考的到来。
  1.充分利用春节的节日气氛
  春节象征着春天的到来,意味着祥和温馨,人们在春节里相互祝福。这些年来,随着科学的发展,各种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对节日气氛的烘托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一个人在大环境、大背景欢乐的气氛中,自然也会受到它的影响。因此家长要抓住这个喜庆的时机,适当地引导孩子体验节日的欢乐,感受节日的阳光,充分利用社会心态、社会心理的感染和暗示,使孩子愉快起来。
  家长不要在寒假里,特别是春节里死盯着孩子,每天复习10个小时实在是没有必要。特别是大年三十、初一、初二,一定让孩子少看点书,既要抓空复习,也要用一部分时间去放松,从压抑的状态中解放出来,拾起蓬勃的信心。
  2.尽量让孩子倾诉苦衷
  高三上学期的紧张学习生活会给孩子造成郁闷、焦急、烦躁甚至委屈等心态。孩子在寒假里,特别是在春节期间与家人交谈、与朋友交谈时,要引导孩子尽量把自己的苦衷倾诉出来。我的经验是,轻度的心理问题只要倾诉出来就能好上一半。
  平时孩子很少有时间顾及自己的内心感受,苦的甜的都装着,无暇梳理。寒假里,特别是春节期间,家长与孩子接触机会多,交流机会多,话题也多,能帮助孩子把不良的心绪释放出来,再加上一些适当的引导、鼓励和支持,对调整孩子的心态会起相当重要的作用。
  高三学生的心理问题应该说是普遍存在的,但大部分属于轻度,都可以自行调整解决,或通过亲朋好友的侧面帮助来解决。
  3.营造温馨、安静的学习心理气氛
  假期里,特别是春节期间,拜年、串门的人要多一些,要帮助孩子在这个气氛中扫除压抑心态。但是同时又要帮他控制分寸,要有限度,不能整天人来人往、电话不断。
  案例
  一位北京考生的父母非常重视给孩子营造好的学习环境,他们约定大年三十以前,每天晚上只看中央台的《新闻联播》,以免孩子复习受到影响。
  到了大年三十,一家三口商量着这两天应该看看电视,欢快一下。但父母提醒孩子要抓紧早晚时间复习,不要光全把心思放在玩上。过了初三,原来的约定又恢复了,父母除了《新闻联播》什么节目都不看。
  知道孩子要高考,亲朋好友也很谅解,一般不去家中打扰,通电话也尽量长话短说。偶尔有人提出想登门拜访,父母也会为了孩子婉言谢绝。
  这样一个寒假,孩子丝毫没有耽误学习的进程,身体和心态也得到了很好的舒展。正是因为各方面都有所进步,孩子对高考充满了信心。


  开学后到三月底、四月初家长怎样帮助孩子?

  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

  不少人认为,到了该冲刺的时候了,需要拼一拼。而只要拼就会有成绩,只要投入时间就会有结果。这个话在一般意义上也没有什么错误,但是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有一个分寸。在高三下学期,过于强调时间已经不适当了。
  高三上学期我提出一个口号:“抓紧时间、提高效率。”高三下学期我提出的口号则是: “不打时间战,要打效率战。”一分钟有一分钟的效果,一小时要有一小时的效果,而不在于拼时间。每天夜里两三点以后才去睡觉,每天白天上课就无精打采,那只会事倍功半。
  因此,家长在高三下学期开始,要警惕孩子“拼时间”的倾向出现,一旦出现一定要及时纠正。最重要的是在开学后这段时间里,根据学校的课程安排帮孩子制定一个相对固定的作息时间。比如说,每天晚上最好不超过11点半睡觉,这就是一个限度,让孩子在睡眠上基本可以得到保证,尽管不算特别充分。

  每天做到复习有计划

  家长要根据具体情况帮孩子制定一个每天的复习计划。这个复习计划要留有余地,不能满打满算,更不能为了一门功课的复习,整个晚上照顾不到其他课程。
  案例
  北京考生钱某喜欢数学,成绩也很好,所以他每天回家之后光做数学,老师没布置的题
  也不放过。万一哪道题不会做就硬着头皮想,把一整个晚上的时间都耗进去了,其他学科顾不上学。
  高考既要考数学,还要考语文、英语和综合。仅仅一门课学好了,其他课复习不好心里
  也不踏实。
  案例
  考生武某在新学期中,妈妈特别叮嘱他:“如果你计划每天留给数学一个小时,在这一小时中能把大部分作业做完就可以了,一两道难题暂时没思路就先放在一边,因为很可能一晚上也没有眉目,反而把其他学科的复习计划冲乱了。要记住,每天完成计划中的大部分内容就是成功。”
  我赞成这位母亲的说法。在这个时期,考生不必要求自己将每门课的全部作业都做完,当然能都做完更好,做不完就把那些难题放在其他计划完成之后再去考虑。就算当天晚上确实没有时间,也可以放在以后来做。
  家长一定要向孩子灌输这样一个道理:高考并不要求考生答对所有的题。否则,高考状元的成绩应该是满分才对。只要高考时能确保80%的正确率,就能得600分,相当了不起。
  武某在第二学期中,始终记住这个道理,心态平和起来,感到每天都有进步。哪怕遇到难题也很坦然,不急不躁。开学后第一个月,他的学习有了明显的进步,一模考试成绩比开学初提高30多分。

  做好开学初考试的心理调节工作

  大多学校在高三下学期开学时,都对学生进行一次模拟考试,目的是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使老师心中有数,力求做到有效教学。
  而这次考试结束以后,孩子多多少少都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有的孩子这次模拟考试成绩很好,可能产生骄傲情绪,认为自己水平挺高。针对这种现象,家长要给孩子讲明:模拟考试成绩的确是学业水平的重要表现,但毕竟只测试到他的一部分实力,并不能反映整个学习状况。应该引起重视的是这次考试中所反映出的薄弱环节。当然,家长也不要忘记鼓励孩子:这个学期第一步走得很成功,要以良好的心态去继续备考。
  还有些孩子,开学初的模拟考试并没有考好,成为一个很大的心理负担,甚至是一个不小的打击。比如有一个考生,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的成绩是585分,第二学期开学初却只考了562分,导致情绪波动很大,认为自己经过一个寒假的努力,成绩不升反降了。
  这样的孩子,家长一定要及时做通思想工作。“不升反降”的理解是不完全正确的。因为两次考试的题型不同,成绩的变化只能说明考生对某些题型掌握得好一些,对另一些掌握得差一些,并不能由此断定学习的“退步”。更重要的是,找到这次失利的因素是什么。是功夫下得不够还是心态不够平稳,是学习方法存在问题还是答题策略缺乏技巧。
  通过开学初的考试暴露出问题,继而找出解决的方法,这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成功。不要仅仅着眼于分数,还要看到分数背后的启示。
  家长还要注意的是,孩子开学考试后不要急于追问分数,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委婉打探,或让孩子主动说出来。否则容易给孩子造成压力,尤其是没发挥出正常水平的考生,本来就沮丧,父母的追问容易使他感到被孤立,不但要努力扭转学习局面,还要应付父母的苛责。

  正确对待一模考试

  “一模”是高考前第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模拟考试,对考生的心态影响很大。不但考生、老师要重视一模前后的心理调试,家长也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孩子正确对待这次考试。
  首先家长对一模要有正确的认识。一模的题型种类、各题型所占比例、每题得分、考试时间等都与高考大致相同,尽管不可能完全一样。
  究竟家长要不要过分重视一模呢?有的家长对待一模就像对待高考一样,特别紧张和忧虑,认为这次考试就决定了高考的结局,“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而这样紧张的心态也会通过模仿、暗示、感染等心理机制传染给考生,增加了孩子的紧张情绪。因此家长要帮助孩子调整好心态,首先自己要以平常心来对待一模,对一模有个正确态度。
  第二,一模前后,家中的气氛要和往常一样,平时做什么现在就还做什么,家长不要对孩子表现出过分的关怀。有的家长,走起路来小心翼翼,说起话来窃窃私语,晚上一会儿给孩子送牛奶,一会儿给孩子拿苹果。在这种人为制造的紧张气氛中,孩子首先感受到的不是父母的关爱,而是一种“眼巴巴”的期望,令他不安。
  第三,家长应该注重跟孩子沟通,帮助他释放内心的压力,但方式要自然。勉强地、没话找话地去“硬套”孩子的想法,会被孩子敏感地意识到,从而对父母心怀戒备。在这个时期,家长对孩子说话的总体原则是:“一模考试尽力而为。”就让孩子尽力去考,考多少算多少。在这样的体贴下,孩子一定会尽力去考。切记不要施以过高的期望。有的家长爱跟孩子念叨:每门课要考多少多少分,总共要考多少多少分。这样讲起不到任何有益的作用。
  案例
  考生齐某在一模考试前,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包括单科成绩和总成绩,但又觉得凭自己的实力到达这个目标有困难,因而十分紧张。
  为何要将目标定得那么高呢?他认为,一模成绩决定了高考成绩,只要能达到目标,报考重点大学就有希望,否则肯定“没戏”了。
  一天晚上,他和妈妈谈到自己的想法,妈妈非常直爽地告诉他:“自己盲目定一个目标,可试卷的难易程度根本没法预知,再加上一些其他的变化因素,很难保证结果能如愿。考多少算多少吧,只要正常发挥,考出的成绩就是自己的学习实力。真实地了解自己在学校里的排名,在剩下的一个多月里还能再提高一步,为什么要为了一个目标去伤脑筋呢?”
  齐某听到妈妈一番话,豁然开朗,在一模考试中正常发挥,个别科目甚至超水平发挥。结果考试成绩比他预定的目标还高出18分。
  第四,提醒孩子一模前不要睡得太晚,最好在11点半或12点以前。不少考生在一模前拼命努力,甚至连续几天直到凌晨两三点钟才睡觉,到了正式考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