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洪荒之元始本纪 >

第393章

洪荒之元始本纪-第393章

小说: 洪荒之元始本纪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股强大的法力撞击在一起,只听“砰”的一声巨响,爆炸开来,尘埃落定,鹿台之中,只有纣王持刀而立,而姬伯考所站的地方,只剩一张断裂成两半的灵琴。
  天降血雨,万灵同悲,姬伯考陨落!
  纣王虽然取胜,但是心中却颇为犹疑,方才那一击,他胜的太轻松,一个上阶大罗不应该仅仅一招便陨落身死,可是天降血雨,万灵同悲的异象却做不得假,姬伯考,确实死了。
  与此同时,东海金鳌岛碧游宫中,通天圣人正闭目打坐,这时一道灵光没入通天圣人天灵。
  “哈哈哈……”通天睁开双眼,哈哈大笑。
  笑声中,通天浑身气息猛地暴增,然后瞬间回落,通天身上原本冲天的气机竟然变得无比平和,若有人现在看到通天,根本感应不到通天身上丝毫的气机,就像看一个凡人一样。
  “无上中阶境界原来是这样。”通天站起身来,叹息道:“何为圣?圣为何?可叹我成圣亿万年,却是今天才明白这个道理,难怪一直止步于初阶巅峰。纣王,谢谢你!”


第653章 太师闻仲回朝歌
  纣王斩杀姬伯考,没有想到反而成全了通天圣人,原来,姬伯考乃是通天圣人的一个化身。
  修行之初看资质,到了真仙境界以后,修行更重悟性,可是等到证道大罗之后,修行中最重要的因素就变成了道心。唯有无上道心才能修到无上境界。
  可是修行越往后,道心就越难提升,尤其是到了亚圣这个级数,已经很少有东西能够动摇强者的心智了,因为亚圣真灵不朽不灭,不灭则不动,不动则不变,不能变化又何来升华。
  为了锤炼道心,元始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化身历练。元始分出多个化身,这些化身会以各种身份在洪荒游历,感悟红尘,而且,为了能够从多角度感悟圣人,元始还封印和隔离了过半化身的记忆,让这些化身从轮回入世,直接死亡之后,元始才收回这个化身的一世记忆,感悟其一生的经历。
  这种锤炼道心的方法很奢侈也很危险。
  因为修行重气运,而气运如水而善流,必须依靠功德方能镇压,功德与气运的关系就像水箱和水的关系一样,修士每多分化一个化身或分身,就相当在功德这个水箱上多开了一个口子,会加速气运的流逝,也只有三清这样功德无边的人才能够为每个化身提供足够多的功德以镇压气运,可如何哪个化身,尤其是被封印了记忆的化身做了什么恶事,那功德就会如潮水般散去,故而说这种化身历红尘的方法很奢侈。
  而每一个被封印了记忆的化身,等其一生结束,本尊收回记忆的时候,又十分危险,因为每一个化身就是一段完整的人生,要把化身和本尊两段完整的人生整合很不容易,一不小心,本尊很容易被化身的亲身经历扰乱心智,就像精神分裂一样。
  即使以元始之尊,也要小心谨慎,每一个被封印记忆的化身,每过百万年或证道大罗,都会自动解除封印,元始本尊会将记忆收回,这样,以元始圣人之尊的本尊意志,才能强压化身,不会被化身的经历乱了心神。
  正是凭借这个方法,元始即使晋升圣人以后,其道心依然能飞速提升,故而他很早就晋升中阶圣人,现在离上阶圣人也不远矣。
  作为互相扶持的兄弟,元始很早便将这个化身历红尘的方法传给了太上和通天,所以太上和通天也开始利用这个方法来锤炼道心,而姬伯考就是通天的化身之一。
  在与纣王的一番交谈中,通天突然醒悟,纣王身为人族天子,为了整个人族,他连自家性命和商朝的江山都可以不要,如此胸怀才是一个真正的领袖所应当具备的。而圣人身为洪荒的最顶层,自然也是洪荒各大种族的领袖,其目光就不应该局限于一族,而要放眼于六道众生。
  正是因为这份感悟,通天得以跨过无上初阶的瓶颈,晋升中阶圣人。
  晋升中阶圣人之后的通天,有了全新的感悟,他不再是神族的圣人,而是洪荒所有种族的圣人,肩负着引领各族发展的重任,这是来自于阴阳五行圣道的最本质的呼唤。
  “大道万千,殊途同归。”通天明白了:每一条大道都有自己的追求,大道的追求,第一步是完善自己,第二步是引导天地苍生按照自己的法则运转,以达到幸福和圆满。正因为如此,所有的大道,晋升到最高境界以后就是天道。天道者,苍生之导师,万物之至理也。
  通天回首自己的一生,发现自己和苍生一样的可笑和可悲,拘泥于种族血脉之别,却不知只有思想上的认同才是真正的大同世界。
  “可惜纣王眼界绝高,格局却是不够。”通天自言自语的道:“不过没有关系,纣王,本座欠你一个因果,自会助你一臂之力,帮你完成溯源了结因果。本座相信,等你晋升到更高境界以后,心中格局就不会再局限于人族一族了。”
  通天不知道自己的这一决定,彻底将截教万仙拖入了封神之劫中,至于是福是祸就不得而知了。
  …………
  再说纣王,在斩杀姬伯考之后,便下旨将囚禁的姬昌放回,纣王此举令无数朝臣忧虑,姬伯考乃姬昌嫡长子,未来的接班人,姬伯考即死,西伯侯姬氏必反无疑。纣王本不该冲动的斩杀姬伯考,既然已经动手,不如连姬昌一起除掉,削弱姬氏的实力。
  持这一观点的朝臣很多,即使是费尤二人也是如此认为。
  就在朝臣群起而谏的时候,太师闻仲回朝了。
  太师闻仲和武成王黄氏,一直被视为商朝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黄氏一族也就罢了,数位大罗强者,是商朝帝族之下势力最强的家族,而太师闻仲能凭一己之力和黄氏一族并称,足以见闻仲的实力和威望。
  闻仲幼年时曾拜入阐教金灵圣母门下,修炼的是天劫大道,证就了属于自己的雷罚大道,现在已经是大罗巅峰,离混元准圣只有一步之遥。
  元始天尊曾经点评说,闻仲曾入名山,证修大道,虽闻朝元之果,未证至一之谛,登大罗而无缘,却为人臣之极品。意思是闻仲曾入名山修大道,已经修炼到混元的境界,却离证就准圣差了那么一点点。闻仲为什么会登大罗巅峰却无缘于混元,因为他的心思在朝堂之上,做到了人臣的顶级,道行被这些凡尘庶务耽误了。
  元始天尊的点评固然非常中肯,但这不是重点,更关键的是,闻仲是所有人族众唯一一个得到元始天尊点评和惋惜的人物。要知道。洪荒所有种族的修士中,被元始天尊公开点评过的人物加起来也不过两掌之数,其中有一半是圣人。
  与闻仲的道行相对应的是他的品行,闻仲拜师金灵圣母,修习的是智慧大道和与麒麟一族有深厚渊源的天劫大道,智慧大道使人睿智,天劫大道虽是劫罚之道,但是至公无私,闻仲能习这两条大道而有成,德行自然不用说,闻仲当年亦参加了正魔大道,但是闻仲没有枉杀过任何一名魔道修士,死在他手里的一定是罪有应得之徒。
  不仅仅是人族,就是人族的对头妖族和魔族,也都不会在闻仲的品德上有所质疑。
  现在闻仲回朝,商朝修士各个期盼他能拨乱反正约束纣王,就连东南两大伯候的攻势都放缓了,他们也在等闻仲的反应。
  姜、鄂两大伯候起兵之后才发现,商朝实力太强,仅仅游魂关和三山关两大镇守总兵他们就拿不下,家族势力消耗严重,这让两大伯候有了退兵之意,他们已经派人向闻仲递话,如果纣王能够退位,他们愿意休兵。
  两大伯候的算盘打得很妙,只要纣王退位,就只是帝族子氏的一个普通大罗,他们两大家族有足够的实力整死纣王,为先族长报仇。
  闻仲回朝后,众大臣纷纷将纣王最近一段时间的倒行逆施说与闻仲。
  闻仲闻言皱眉,前去觐见天子,被天子留下宴饮。
  在宫殿中,纣王喝退侍从,和闻仲单独谈话。
  “大王,您为何这么急着逼反姜、鄂两家?”闻仲道:“按照计划,我们应该徐徐图之,慢慢的解决神人血脉的问题才是。”
  “师父有所不知,弟子也是无奈。”纣王道:“弟子证就大罗后,汤先祖传下法旨,要吾在九量劫内退位让贤,所以弟子的时间不多了。”
  纣王自幼跟随闻仲修行,故而视闻仲如父,而闻仲也是纣王解决神人血脉的最大凭仗,毕竟纣王登天子位的时候尚未证道,根本没有实力解决神人血脉的问题。
  “这是为何?”闻仲并非帝族子姓,哪里知道子氏的始祖成汤准圣还留下这样的法旨,事实上,纣王也是在证道大罗之后,才知道有这么一条族规的。
  “这条法旨是在汤始祖退位归隐时就留下的。”纣王道:“成汤始祖的用意是为了大商江山考虑,天子乃人族共主,位高权重,天子的才能不配其位,可以有效减少天子对人族各诸侯的制约,相当于帝族让渡权力给各大家族,可以巩固子氏的统治地位。毕竟,再也不会有哪一家族能给各诸侯如此大的权力,所以尊子氏为帝族最符合人族各家的利益,若有反叛,各诸侯会共诛之。”
  “以削权来固位,成汤准圣确实是大智慧之人。”闻仲恍然大悟。
  纣王叹息道:“九量劫的时间,说长不长,所以弟子只能提前发动了。”
  闻仲忧虑的道:“可是这样仓促发动,影响太过恶劣,到时即使事成,大王也会被逼退位,甚至有可能被帝族推出来当替罪羊,朝中亚相比干、微子启等一直对大王之位虎视眈眈…………”
  “那也顾不得了。”纣王道:“只要能解决人族最大的隐患,别说天子位,就是丢了性命又有何妨。”
  “大王既然决心已下,臣定誓死相随。”闻仲道。


第654章 飞虎比干灭群妖
  闻仲望着纣王,百感交集,他与纣王名为君臣,实为父子。
  闻仲幼年拜入截教,在金灵圣母门下修道,太乙境界后下山,正逢正魔大战,身为人族的他参与战争之中,并在战争中证道大罗。
  战后,闻仲有三次归隐山林修行大道的机会,可是都放弃并出山,原因都是纣王。
  第一次,刚刚从战场战胜回来的闻仲遇上了天资卓绝的纣王,于是收其为弟子,为了教导纣王,闻仲留了下来。
  第二次,纣王证就金仙,闻仲本打算离开,又碰上夏商更替,担心弟子安危,闻仲再次留下,并加入商朝阵营,东征西讨,立下莫大功勋。
  第三次,商朝建立后,闻仲终于得以归隐山林,但是后来纣王有意竞争天子之位,求到闻仲头上。
  闻仲本不愿出山,并劝纣王也不要被红尘迷惑了道心,可是纣王在闻仲面前讲述了自己的志向,他要解决人族发展的最大隐患——神人血脉。
  闻仲有感于纣王的志向,于是再次出山担任商朝太师,辅佐纣王夺得大位。
  本来,按照纣王与闻仲的计划,他们打算用百余个量劫的时间,通过战争、罪罚等方式慢慢消磨神人血脉的势力,可是谁能想到,成汤始祖竟然会留下这么一道古怪的法旨。导致纣王不得不仓促发动,结果激起两大伯候的起兵。此战之后,纣王很难全身而退。
  闻仲本最看好纣王,闻仲相信,只要给纣王时间,他就一定能证就混元准圣。如果纣王的计划能够成功,为人族解决最大的隐患,凭此功德,就是不朽亚圣也可以争取一番。
  可是成汤的法旨却断绝了闻仲的希望,因为时间所限,纣王的计划未必能够成功,即使成功也会因为太过激烈而导致反噬,最少,纣王的天子位是保不住了。毕竟,无论是帝族还是其他家族,都不会认可一个削弱了人族力量的天子继续坐在皇位上。
  纣王修行的乃是帝王大道,若是被从天子位赶下台,其大道道基必然受损,从此混元无望。
  这一刻,闻仲似乎明白成汤所留法旨的用意,保持商朝江山只是其一,确保成汤在子氏一族中的独一无二地位是其二,若商朝历代天子无法久居其位,自然没有办法汇聚足够的气运突破大罗成就准圣,这样一来,成汤就是子氏唯一的准圣,商朝延续的时间越长,子氏的气运越雄厚,身为始祖的成汤也就越有希望突破混元,成就不朽。
  “帝王大道自私自利的一面,自成汤开始凸显。”闻仲心中叹息:“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成汤之后,自私自利将成为帝王大道修士的一大选择,帝王大道从此由极盛走向衰落了。”
  身为一名修道者,尤其是证道长生的修道者,其实是孤独的,因为他自己虽然长生,但是亲人朋友却未必能长生,眼看着一个个亲人离开自己,自己却无能为力,这种感觉是何等的悲伤。如果能有几位亲朋能和自己一样长生,绝对是修行中的大喜事。
  修行四德:财侣法地中的侣。侣者,道侣也,道侣并不一定是夫妻,泛指所有能够携手共修大道的亲人朋友。
  闻仲本是孤儿,也无妻小,所以他很重视感情,一生交友无数,但是只有纣王才能算是他的子侄后辈,是他的精神的延续。
  闻仲道:“大王,既然时间有限,那么就让老臣帅军出征,讨伐姜、鄂二族,平息叛乱。”
  “现在还无需师父出马。”纣王道:“计划既然有变,那就调整计划。商朝内部亦有不少神人血脉,比如游魂关窦荣,乃神族武曲星的人族化身,其家族全是神人血脉,让他与姜氏鏖战,弟子再派朝内其他神人家族支援,借此消耗两家实力。”
  “大王高明。”闻仲喜道:“按照我们原来的计划,一家家的剪除,费时费力,现在借姜、鄂两家反叛,正好让神人家族互相消耗,可以省我们很多功夫。”
  “不过还有一个漏洞,师父您德高望重,如果您留在朝中却对弟子所为不管不问,必然惹人生疑,所以弟子想请师父离开朝歌,以便弟子执行后续计划。”纣王道。
  “如此也好。”闻仲道:“正好东海龙族实力大损,镇不住其他东海妖族大罗,大罗妖神鳄王率部入侵我人族,明日老臣就上书直谏,然后大王便打发老臣去征讨东海妖族。”
  “那就有劳师父了。”纣王道。
  闻仲道:“大王为了人族能忍辱负重,担昏君之名行大义之事,老臣不才,宁死也要助大王成就伟业。”
  “师父莫要轻言死字。”纣王道:“弟子愿与师父共同见证人族的真正崛起。”
  次日,闻太师上书十策进谏,朝堂上威逼纣王,纣王表面应允大部分谏议,数日后,以东海妖族入侵为由,请太师发兵征讨。
  闻太师帅兵出征,纣王驾出朝歌东门送行。
  纣王命斟酒赐与太师。闻仲接酒在手,转身递与武成王黄飞虎,太师道:“此酒黄将军先饮。”
  黄飞虎欠身道:“太师远征,圣上所赐,黄飞虎怎敢先饮?”
  太师道:“将军接此酒,老夫有一言相告。”
  黄飞虎依言,接酒在手。
  闻太师道:“东南两镇造反,老臣辞去,朝政全赖将军。不可钳口结舌,非人臣爱君之心。”
  黄飞虎哑口无言,满脸通红,他以为闻太师暗责自己不尽臣子之责,可是他也有苦难言。
  黄家乃商朝帝族之外第一大家族,势力虽大,但是身份尴尬,时刻担心来自帝族的打压。
  当年先王在世时,纣王与其同辈族兄微子启,族叔比干,同为太子人选。当时黄家支持的是微子启,后来闻仲出山,帮助纣王夺得天子之位。
  黄家怕受牵连,族长黄滚卸去武成王爵位,自贬去界牌关镇守,武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