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沧狼行 >

第249章

沧狼行-第249章

小说: 沧狼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陆炳没有直接回答,他负手于背后,踱了几步,才停下来看着天狼:“你若是我,会怎么做?”

    天狼微微一笑:“其实我的心思你最清楚,我来东南一带就是不放心这个东南重臣,毕竟他上次私放上泉信之的事总让我觉得不太对劲,尽管这几年东南一带还算稳定,但我实在是怕这里再出一个仇鸾,表面上看能花钱买平安,但倭寇若是真的入侵。又是不堪一击。”

    陆炳摇了摇头:“也罢,上次的事情其实我是全程参与的,我基本上可以确定。胡宗宪本人不象仇鸾,他是不会卖国求荣的,他虽然是严嵩门生,但还是有读书人洁身自好的正义感,大局上还是能稳得住,这些年在东南一带,他也是时不时地派军主动出击。与倭寇作战,并不象仇鸾那样龟缩关内,无所作为。我觉得他还是有心剿灭倭寇,只不过力有未逮罢了。”

    天狼不满地摇了摇头:“陆总指挥的说法我不能接受,倭寇再强,再有钱。也不过是数万武装海盗而已。跟蒙古那种人口数百万,骑兵数十万的强大国家是无法相提并论的,以我大明东南数省,几百万人口,每年数百万两白银的抗倭经费支出,即使新编练的军队也有十万之众,更不用说为了平倭,还从广西四川一带调来了战斗力很强的狼土兵。甚至连南少林的僧兵也加入了战斗,坐拥东南数省。钱粮兵都不缺,却说打不过几万倭寇,这说得过去吗?”

    陆炳叹了口气:“天狼,你还是有点太想当然了,倭寇也好,蒙古也罢,如果跟我们汉人一样,固定一个据点,等着我们去攻,那自然是不用担心的,可是他们最让我们头疼的一点就是居无定所,蒙古人四季逐水草而居,没有固定的城寨,精壮男子四处征战,而老弱妇孺们则远在几百里外看家,一旦打不过,就把蒙古包一卷,赶着牛羊逃得无影无踪,是以我朝开国以来,对蒙古总是战胜而不能消灭,等他们恢复过元气,又会无休止地来骚扰我们。”

    “至于这倭寇,其实也就是海上的蒙古人,浙江的沿海有数千座大小岛屿,我们很难知道倭寇盘踞在哪里,而且倭寇有战船数千艘,如果他们不登陆,只是在海上的话,我军的战舰水师,还真的未必能打得过他们。”

    “这次你见到的那个徐海,就是倭寇中间最能打一个首领,此人本是浙江杭州虎跑寺的一个和尚,法号普静,他的叔叔徐惟学,乃是和汪直合伙做生意的海商,后来也一起当了倭寇,汪直的经营能力在几个合伙人中脱颖而出,不出两年,就远远地超过了徐惟学,徐惟学咽不下这口气,知道自己的这个侄子虽然身在佛门,但自幼逢异人点化,不仅武艺超群,更是有兵法之能,于是不惜冒着掉脑袋的危险潜回杭州,带了徐海去当倭寇。”

    “结果徐海最早是被徐惟学作为人质抵押给上泉信之等人的,后来徐惟学在一起交易的过程中被杀,徐海却对上泉信之等倭寇说,他愿意跟着倭寇们一起干,由于徐惟学已死,多杀一个徐海也是无用,于是上泉信之就留下了徐海,很快,徐海的文韬武略就展现了出来。”

    “一年前,总兵官宗礼率部调防浙江,由于宗礼是河朔人,所部均是精兵,以前他也是在曾铣总督手下跟蒙古人多次交手的猛将,就连胡宗宪也对他寄予厚望,结果徐海指挥数千倭寇,先是假意抢劫两个县城,掳掠了数千男女,宗礼听说后马上率部下追击,想要解救被俘的百姓,徐海先是故意示弱,在三里桥与宗礼部交战,连着三次都战败了,引得宗礼所部乘胜追击,直到进入了他的包围圈。”

    “由于宗礼所部本就只有两三千人,又分了不少兵去照顾那些被救回的百姓,因此追击时部下已经不足千人,粮食更是不足两天,最后被徐海率了数千悍匪包围在桐乡,血战两天两夜,矢尽粮绝,最后九百将士,连同宗礼总兵,一起战死。此役是我东南抗倭十余年来,第一次有总兵级别的大将阵亡,一时间倭寇气焰冲天,而徐海也因此一战,成了仅次于汪直的倭寇二把手。”

    天狼气得一脚踏碎了地上的一块青石:“早知如此,昨天说什么也要取徐海的人头,以祭奠宗将军。总指挥,倭寇如此猖獗,这徐海竟然敢大摇大摆地进南京城,如果这都不抓,那我大明不成了倭寇任来任往的茅房了吗?”

    陆炳的面沉如水,点了点头:“不过这次,可能还真不能抓他们,我接到的线报是,这回的几个倭寇。是来与胡宗宪和严世藩谈判的,受到他们的保护,即使要动手。也不能在南京城里,不然又会象上次那样,捉了上泉信之,还是得放回去了。”

    天狼吃惊地睁大了眼睛:“什么?他们竟然敢这样公然地通倭?难道皇帝对此也听之任之吗?”

    陆炳叹了口气:“我出来之前,皇上对我是交过底的,胡宗宪上过密奏,要与倭寇谈判讲和。去年的桐乡之败,宗礼总兵壮烈战死,我东南将士为之气夺。现在并无主动出击的实力,而倭寇在那次大胜之后,也没有趁火打劫,而是主动派使者与胡宗宪接洽。不仅放回了那战中俘虏的百姓和官兵。而且还传了汪直的话,说是有意与我朝和谈,只要能允许和他们做生意,以后就不会采取打劫沿海城镇的方式。”

    天狼听得无话可说,他知道去年刚刚在北边大败于蒙古,这时候明朝的精兵猛将都在向北方集结,南方抗倭的钱粮兵马都被抽调了不少,这种情况下也只能和谈。而且胡宗宪深知嘉靖的脾气,不公开和谈之事。而是上密奏,这样给足了嘉靖面子,也自然拿到了可以与倭寇和谈的尚方宝剑。

    于是天狼只能悻悻地说道:“那现在只能和倭寇和谈了是吗?陆总指挥,既然如此,你还要来这南京城做什么,给他们和谈的时候当护卫吗?”

    陆炳摇了摇头:“天狼,其实我也不愿意走这一趟,但是皇上对严世藩,对胡宗宪还是有些不放心,他也怕这些严党背着他跟倭寇还有什么私下的协议,所以派我来南京暗中监视,一旦他们有通敌卖国的行为,那就宁可开战,也不和谈。”

    天狼先是一喜,转而又眉头深锁起来:“要说卖国,就得看倭寇的意图了,他们如果只是想打开国门,取得通商的资格,那应该是皇上所允许的,即使不能公开贸易,但只要我朝允许他们在浙江和福建的海外盘踞一二个无人大岛作为基地,然后默许民间商人到这种地方和他们进行贸易,那倭寇的目的也就基本上达成了,而皇帝也没有失掉面子。对不对?”

    陆炳点了点头:“正是如此,严嵩狡猾,自己不表态,却是让胡宗宪和赵文华等人一再地上疏,说是对于倭寇,要剿抚并用,现在朝廷北边压力大,需要在东南这里采取怀柔政策,不能激得倭寇大规模地攻击沿海各地,而且新兵的编练和战船的建造也都需要时间。”

    天狼恨恨地说道:“托词,借口,养兵千日,用兵的时候却说这也不行,那也不足,真不知道平时做什么去了,胡宗宪手握十余万精兵,却不敢战,跟宗礼将军比起来,真的是天差地远!”

    陆炳摆了摆手:“天狼,这一点我觉得你倒是可能误会胡宗宪了,我说过,他不是仇鸾,还是真的想要和倭寇一决高下的,据我的情报,他确实在浙江和福建,还有广东募集士兵,交给大将们训练,就是为了能在海上战胜倭寇,而为 了对付倭寇,他也从各地调来良将,并在浙江和福建让这些良将募兵,以期将来和倭寇的决战。”

    天狼不屑地歪了歪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一个不敢打的总督,哪可能有什么良将,我看这不过是胡宗宪的借口罢了,十有**还是找一些严嵩的党羽,占着名额而已。”

    陆炳笑了起来:“天狼,只怕这回你又判断错了,至少有两个人,我是知道的,堪称不世出的将才,有此二人,我敢说不出三年,新军训练完成后,一定可以大破倭寇。”

    天狼奇道:“真有这样的良将?我怎么没有听说过呢。”

    陆炳点了点头:“你不知朝廷军事,不知良将也不奇怪,其中的一个,乃是前崖州参将,新任宁(波)台(州)参将的俞大猷。

    这俞大猷乃是福建泉州人,其祖俞敏跟随太祖洪武皇帝打天下,后来以功臣定居福建泉州,家中世袭泉州卫百户官,到他这代时,已经是第六代了。此人自幼家贫,靠其母卖头发供其读书,加上亲友的救济,才得以上学习武,是个文武双全的人才,被称为清源洞十才子之一,少年时为了练胆量,曾经和同窗们登 上离地丈余的巨石,然后跳下,以磨炼胆量。”

    天狼听到这里,心中小声地嘀咕道:这种事我小时候和徐师弟和小师妹也做过,算不得什么吧,但一想到俞大猷当时也只是个书生,却能做到自己习武之人做的事情,不由得又心生佩服,点了点头。

    陆炳继续说道:“后来俞大猷还得异人传授剑法,并得南少林的高僧指点,习成一身武功,其剑术之强,在当今之世只怕与那华山掌门司马鸿不相上下。”

    天狼听得失声叫了起来:“当真?”他还是不相信俞大猷这样的军官世家居然能出一个剑神级的高手,难不成那云飞扬再次收了他当徒弟?(未完待续。。)

 第五百三十五回 抗倭良将

    陆炳微微一笑:“我和那俞大猷比过武功,他的剑术确实强得不可思议,至于那剑法,我也不曾见过,天狼,你要知道天下的高手不止在武林之中,僧道尼姑就不说了,就是军旅之中,也是不乏好手的,有机会你可以见见这俞大猷,他长你四五岁,可是武功却不比你逊色呢。”

    天狼不由得心驰神往:“自当如此,不过他武功虽强,却也不能说就是良将吧,不然我也可以带兵打仗了呢。”

    陆炳笑道:“你且别心急,听我说完。俞大猷武将世家出身,家中自有兵书战策,二十岁上的时候,多年来一直体弱多病,卧床不起的父亲终于撒手人寰,俞大猷只能弃文习武,去考武举人,从此走上了自己的武将之路。”

    “这俞大猷先是袭了自己父亲的百户之职,然后又在福建省中了武举,嘉靖十四年的时候,他上京参加全国武举会试,不仅弓马娴熟,更是在策论中写了一篇的文章,深得时任兵部尚书,也是那任主考官的毛伯温赏识,圈点他为全国第五名的武进士,并升为千户,驻守福建外海的金门卫。”

    “嘉靖二十一年的时候,俞大猷跟随毛伯温出征安南,立有军功,升为四品都指挥佥事,那一年俺答汗开始入侵宣大一线,朝廷诏全国武勇之士前往北方边关抗敌,俞大猷被毛伯温举荐到了宣府,却不被时任宣大总督的翟鹏所重用。最后又回到了汀漳任守备。”

    “今后的几年中,俞大猷一直留在广东一带剿灭侗人僚人的叛乱,曾经有一次在广东的侗人叛乱。叛贼首领苏青石,乃是魔教的长老出身,一身邪门功夫,力能格斗猛虎,俞大猷与之相约单独决斗,最后剑斩苏青石,平定了叛乱。”

    “天狼。这俞大猷身经百战,武功高强,熟知兵法。乃是我大明不可多得的良将,奈何多年来一直不知道贿赂上官,尤其是没有主动巴结严党,曾有一次平叛时立下斩首数千的功劳。却被严嵩盗其功分给自己的亲信。只给他赏银五十两了事,所以多年来虽然战功卓著,却是名声不显。你说此人是不是良将?”

    天狼长叹一声:“朝中奸倿当道,忠臣良将却受到排挤,若是有俞大猷,宗礼这样的将军出镇一方,我朝何至于被蒙古和倭寇欺凌至此!不过胡宗宪能用此人,也算是不容易了。陆总指挥,你说的第二个良将。又是何人?”

    陆炳的双眼炯炯有神:“这第二个良将么,就是前任登州卫指挥佥事,新任浙江参将的戚继光。”

    天狼喃喃地回味了两遍这个名字,突然双眼一亮:“可是前年俺答犯京师时,曾临时负责九门防守的那个武进士?”

    陆炳微微一笑,点了点头:“正是此人,此人的六世祖戚祥祖籍安徽定远,当年太祖洪武皇帝起兵反元的时候,戚祥慕名而投,因为其一身武艺,人又忠诚可靠,因此成了太祖皇帝的亲兵,随太祖一生南征北战,立功无数,升任将军,后来在我大明收复云南的战役中壮烈战死,太祖皇帝念其功劳,让其子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一职,比起俞大猷家的那个世袭百户,要高了足足三级啦。”

    “和俞大猷一样,戚继光也是十七岁丧父,那是嘉靖二十三年的事,论年纪他比你还小了两岁,戚继光年纪轻轻地就袭了父职,当上了登州卫的四品指挥佥事,掌管着二十五个卫所的数万军户,每年都要依律率领卫所中的士兵远趟蓟县戍守,春去秋归。”

    “一直到前年的时候,他先是在老家中了武举,然后又进京参加武进士的会试,由于正好碰上俺答犯京师,京中缺乏将领,临时让此人负责九门的防守,他虽然不到三十岁,可是行军调度颇有名将风范,那阵子的防范做得是滴水不漏,让俺答汗也无机可乘,最后只好撤围离去,事后他也极力上书主张追击蒙古军,可惜被严嵩所阻,未能遂了心愿。”

    天狼点了点头:“我虽然没有见过戚继光,但在京师时也多次听其他锦衣卫提起过上次防守京师的事情,此人确实是良将,这回也给调来浙江了?”

    陆炳正色道:“不错,上次的事情让胡宗宪也有所耳闻,这次他上密奏的同时,也跟皇上明言,将来迟早是要和倭寇决战的,但在这之前,需要由良将坐镇,训练出足以匹敌倭寇的精兵来,现在的卫所兵实在不堪大用。”

    “所以他点了三个人的名字,一个是已经战死的宗礼,另外两个就是俞大猷和戚继光了,宗礼本来是带了本部的精兵,想要以他那河套精锐为骨干,在短期内训练出数万精锐出来,可惜宗礼中了倭寇的奸计,全军覆没,接下来只有指望俞戚二将,能在三五年内就地募兵训练了。”

    天狼也知道东南一带的卫所兵实在已经烂透了,根本无法作战,要跟倭寇决战,只有依靠新招募的部队,他叹了口气:“如此一说,胡宗宪还真的有扫清倭寇的决心,并非那种只知贪污**,得过且过的庸官呢。只是他毕竟是严党成員,就算自己有些想法,也不可能违抗严世藩的意思吧,我昨天听严世藩的话,他是根本不想消灭倭寇的,而是真的想和倭寇做生意,这贸易一开,他正好在中间可以大贪特贪。”

    陆炳点了点头:“这是一定的,其实就算是严嵩,也和严世藩不太一样,他虽然贪权恋权,但毕竟也是进士出身,明礼知耻,打击政敌时他是绝不手软,但也不至于荒废国事,而严世藩,则是毫无底线。哪怕大明亡了,只要他能赚钱,也是无所谓的。所以对于他和胡宗宪,还是要区别对待,我的判断是胡宗宪是借着通商和谈来为练兵争取时间,最后还是要消灭倭寇,而严世藩,则是铁了心地想和倭寇做生意,自己则从中牟利。”

    天狼笑了笑:“既然陆总指挥已经这样判断了。为何还要多此一举地来这里一趟呢,你不会是专门来咨询我对胡宗宪,对严世藩的看法吧。”

    陆炳收起了笑容。表情变得异常严肃:“现在我有两件急需要做的事,都非你不可,所以我想让你自己作出选择,一件事。就是回京师的锦衣卫诏狱。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