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一世富贵 >

第668章

一世富贵-第668章

小说: 一世富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政策推行的帮助,天然的策略就与京师银行不同。

    赵祯通过财政影响政事,主要靠的是京师银行赚来的钱和属于内廷的翰林学士管的印钱的钱监,至于天下资金的来去,他一个人当然也管不了那么多。政策性的三司银行,现在只开到转运使所在的路一级,州县业务由西京银行代理。

    此时三司通过银行对各种收入和开支进行了清理,已经绝了赵祯的内库再向三司管下要钱的路,皇宫的一切开销,都由内藏库自理。钱不够了,可以向三司的银行借,哪怕将来不还,这个账还是记下的。当然有了京师银行的收入,赵祯的内库比以前充盈多了,在还没有发现更多花钱的路子之前,他手里的钱足够用。

    正是这种安排,现在各州县三司铺子的主管,和银行的主管,隐隐已经成为一地重要的几个职位之一,与幕职官不相上下。在有的县里,已经可以与县尉、主簿等官员相提并论。随着发展,朝廷已经有官员提出来,把这两个职位纳入资序,而且由文官出任,不再专任武官。随着财政对这两个系统依赖的加深,这是迟早会发生的事情。

    郑主管还没有这种自觉,对自己身份的重要性完全认识不到,每当这种与朝廷官员见面的场合便紧张。眼巴巴地看着门口,不由地咽了一口唾沫。

    徐平和新任的泾原路经略使梁适走进来,郑主管忙与刘主管起身,一起行礼。

    让两人落座,徐平道:“今日招你们二人来,是有事情商量。天都山一战大胜,朝廷的赏赐已经下来。三司有赏钱拨下来,圣上也从内库发钱,都是从银行到这里。”

    刘主管忙起身拱手:“禀都护,钱已经到了一半,小的收到了,都收在库里。都护府什么时候要发赏,只要拟出一个章程,我这里就可以支钱出去。”

    徐平笑着摇了摇头:“钱就这么发出去,你们想没想会有什么后果?镇戎军一带才有多少民户?现在驻军比百姓都多!市面上一下子多了这么多钱,将士用来买什么?物价飞涨不可避免。钱发动手里,却买不到什么东西,对于将士来说,就是赏钱少了。而且物贵钱轻,本地的百姓也要深受其害。这样做,是断然不行的!”

    梁适也道:“我以前在京东路兖州任职,那里有铁监,便知道乱发钱的害处。初用纸币的时候,官府从民间买铁,突然一下子多收许多,市面上的钱过于充盈,百物腾贵,当地百姓深受其害,颇出了一些乱子。现在泾原路兵多民少,如果军中赏赐过多,必然免不过这种害处。为官一方,爱惜百姓,我们当早做处置。”

    郑主管和刘主管一起站起身来拱手:“小的们但听相公吩咐,一切遵令就是。”

    徐平点了点头,让两人坐下,对他们道:“要防这种钱过滥的害处,无非是从两个方向入手。一是多运货过来,这是要着落在三司铺子身上,这些日子运来的货物要加数量。”

    郑主管忙又站起身道:“都护府和经略司只要拟个章程来,最好有个明细,多运哪些货物为宜,我这里一切照办。战事结束,最近的马车足够,运货不难。”

    徐平又道:“多运货物总是有限,而且人吃的穿的用的总是有限度,不可能用这种办法把发出去的钱全部收回。那另一个办法,就是从市面上把钱再收入银行来。”

    不等刘主管起身,徐平摆了摆手:“且先做,听我讲完。银行要做两件事。一是陇右各军多是从川蜀招来,你们要让他们能够通过银行汇兑,可以把这里的赏钱递回家乡。汇兑的凭证由三司统一安排,西京银行要安排那里的州县可以提取。第二个,便是暂时性的提高钱存在你们银行的利息,让将士不是急事,不要拿着发的赏钱出去用。比如一个月内的利息提高多少,三个月内多少,一年内多少,让这钱缓缓地流到地方。”

    刘主管起身,拱手应诺。想了一想,还是问道:“提高利息,便是加了银行的本钱。这多出来的花销,从哪里支取?不知都护可有安排?”

    “我会行文三司,让他们把这利息付出来。以后前线打了胜仗,但发赏钱,一律照此办理。三司拨钱的时候,就要把利息的钱一起拨下来。”

    这件事情徐平想了很久了,最后总结出这么一套办法,并且将从现在起形成定制。

    宋朝打胜仗的时候少,但一旦打了胜仗,赏赐是非常丰厚的。而且不管是历史上,还是现在,朝廷发钱极少克扣,基本都是足额发放下来。前线地区军队众多,突然间发下巨额的赏钱来,无不引起物价飞涨,对当地的经济有破坏性的影响。每有战事,前线地区不但要出人出物,还要承担经济崩溃的压力,惹出无穷事端,甚至引起叛乱。

    钱终究不过是一般等价物,市面上的物总是有数的,一下多了许多钱,原来的经济秩序必然受到巨大冲击。以这个年代的商品经济水平,是承受不了这么严重冲击的。不只是用纸币如此,用铜钱、银两也是一样的道理。而且将士们战阵拼杀,经常要面对死亡,手里有钱很多人不选择存起来,而是尽快花出去,更加放大了这种冲击。

    用驻泊禁军,从当地招兵,固然有许多好处,但因为发放赏钱而造成通货膨胀,却是避免不了的害处。通过银行,把大量货币投放的害处向远方分散,对当地经济有无穷好处。

    前线将士通过银行把钱汇回家乡,不要用在当地,不只是减小对当地经济的冲击,还可以让远方的亲人知道前线作战将士的消息,得到他们浴血奋战的好处,对于提高将士的社会地位也有帮助。参军打仗,不再是一去便无消息,或者埋骨异乡,或者白苍苍才回到家乡。而是一直跟家里的人保持联系,他们的军饷可以帮助家人,可以提高百姓参军的积极性。陇右军制,兵士要招良家了,必然需要这些措拖配套。

    暂时提高利息,是收紧货币的流动性,相当于给钱装上了一个阀门,不让赏钱像洪水一样冲垮当地的经济,减少对当地百姓的危害。

    数管齐下,徐平希望不管是军队,还是当地百姓,都只从胜仗中得到好处,而尽量避免各种危害。打仗要靠人心,这些凝聚人心的措施,同样是战争的一部分。

第244章 愿为天子牧牛羊

    已近年关,天气严寒,京城家家户户屋檐下挂着长长的冰凌。天色未亮,青石铺就的街道上结了一层冰,滑溜异常,不时有早起的小商小贩跌在地上,货物洒了一地。

    枢密院都承指战士宁不敢骑马,一路快跑,到了吕夷简府前,打门求见。

    今天双日,不早朝,吕夷简年纪大了,尚未起床。被家人唤醒,草草洗漱,吕夷简满心不悦,带着起床气,黑着脸到了小花厅里。

    战士宁在小花厅里不住地来回踱步,见到吕夷简进来,没有注意他的脸色,急急忙忙上前行礼。从袖中取出两封公文,战士宁双手捧手吕夷简,口中道:“太尉,这两封文字都是今天平明入城。一来自西北,一来自河北,事关重大,下官不敢耽搁,来报太尉!”

    吕夷简满心不悦,随手接了过来,展开观看。看了来自西北王沿经略司的文书,心中已是吃了一惊,再看河北边报,已是面色大变。

    把两封文书收起来,吕夷简对战士宁道:“你速回枢府,让几位枢密立即到枢府一起议事。我略作收拾,这便就赶过去。记住,所有的人都要到,包括宋公垂!”

    战士宁应诺,急急忙忙出门,一溜小跑回枢密院去了。

    吕夷简站在小花厅里愣了一会神,摇摇头叹了口气:“我们还没定好将来是要羁縻还是郡县,党项就来议和了。看来这一次,徐平是真把元昊打怕了。”

    说完,回到后边更衣,草草吃了两口饭,便带随从到了枢密院。

    不上早朝的日子,高级官员来得都晚,皇城里显得有些冷清。清晨的风像刀子一样肆虐,刮在脸上生疼,走在路上的人都缩着脖子,颇有些鬼鬼崇崇的样子。

    进了枢府,到了官厅,一阵暖风迎面扑来,吕夷简不由挺起胸,深吸了一口气。

    当值的公吏上了茶来,吕夷简在案边坐下,一边喝茶,一边仔细看那两封文书。

    过不了多久,王贻永最先进来。与吕夷简叙礼毕,一落座便问道:“枢相如此急招我等来,不知是什么大事?我武人,国事相公们商定,知会一声便可。”

    吕夷简把两封文书递给他,口中道:“党项元昊请和,北边契丹又牵扯进来,此事极是重大,怎能不招你来同议?此事中间只怕有许多曲折,我们千万要仔细!”

    王贻永接了文书,展开来看。一封是环庆路经略使王沿送来的,说是党项权臣野利旺荣联名其弟野利旺令以及嵬名环、卧眷诤等番人大族豪酋写了一封信函,派其教练使李文贵以这几个人的名义,送到环庆路经略使司。信中说道,自从开战以来,党项境内资用日渐困乏,就连牛羊也都卖到了契丹去,已经无法支撑。党项已经深知当初叛宋为非,愿让元昊去帝号,重新向宋称臣。特别是后面,有全族愿为天子牧牛羊一句,其谦恭为以前所未见。看到这一句,吕夷简就知道党项这次在天都山真被徐平打怕了。

    另一封是河北路送来的,说是接到契丹快马传书,其使节刘六符很快就到宋境,让宋派人迎接。刘六符的来意也说得很清楚,就是劝宋与党项议和。

    契丹立国自然是以契丹人为根基,但境内一直有几个汉人世家跻身高层,势力与契丹人中的几大族不相上下。势力最大的汉人四族被称为“燕四大族”,刘、韩、马、赵,世代都有位至将相的人物。刘六符便出身于四大族的刘家,又是进士出身,在契丹的身份非常显贵。契丹与宋的交往,一般是派一个契丹族的官员加一个汉人官员,单使的情况也很常见,便如刘六符这种本身就是契丹上层的汉人,或者契丹人中精通诗书的人。

    派刘六符来,显然契丹这次对调解宋与党项的议和非常认真,不是随便说说的。

    王贻永放下文书,对吕夷简道:“煞是奇怪,怎么是野利旺荣这几个番酋重臣,而不是元昊派人送书?莫不是天都山一败,昊贼威名尽丧,在其国内地位不稳?”

    吕夷简摇了摇头:“这种国家大事,岂能没有元昊授意?用野利等人的名义,不过是昊贼试探而已。若是径以他的名字来书,必然会被本朝轻视,以后少了转圜的余地。昊贼真正倚仗的,只怕还是契丹。不知他给了契丹什么好处,能让契丹人巴巴赶来京城。”

    王贻永点了点头,明白了吕夷简的意思。现实逼迫元昊不得不请和,只是他还是放不下架子来,所以才让臣子试探。如果接到野利旺荣的书信,大宋上下喜出望外,那么在后面议和的过程中,他开的价就可以高一些。相反,如果大宋不屑一顾,后面议和就不得不放下身架,低声下气地来求了。不过最后想议和成功,还是靠契丹从中斡旋。元昊自己也知道以现在的局势,陇右一二十万大军逼到了家门口,他自己又没了可战之兵,想回到以前没有叛宋的日子是痴心妄想。只希望有契丹帮忙,付出的代价少一些。

    天都山一战,环庆路派葛怀敏去,结果寸功未立,还丢人现眼,让王沿非常尴尬。元昊也是把握住了这一点,才派李文贵去庆州,能够在大宋掀起波澜来。要不然,李文贵不管是到泾原还是秦凤,甚至到延州去,都可能被认为是诈降,先被地方主官关起来再说。

    范仲淹在延路虽然没有参战,但却抓住这个党项实力减弱的机会,在横山地区大规模地招纳生羌,广修寨堡,向前推进。他与韩琦、梁适等人都是有功无过,手中又握有对敌的优势兵力,绝不可能轻易言和。边帅有临机处事之权,元昊想和,也会被这几个人先压一段时间,说不定就拖到陇右大军打下鸣沙和韦州了。

    想明白了这中间的利害关系,王贻永坐在那里沉吟,再不说话。他是武将,但却并没有上阵拼杀过,纯是一个富家子。而且爱好的也不是弓马刀枪,而是琴棋书画,日常过的日子比文官还像文人。作为武将,王贻永与禁军将领没有共同语言,作为文人,文官又视他为武将,鄙夷他的见识,遇事不与他商量。这次是因为事关重大,吕夷简把枢密院的所有头目都招过来商量,其实并没有让他拿主意的意思。

    等了一会,章得象来,把文书看过一遍,也是与吕夷简一样的想法。这次元昊是真地想和了,只是担心大宋给的价钱太低,才拉了契丹来,从中斡旋想要个好价钱。

    宋绶已经病重,由家人扶着到了枢密院。不过他的性子最狠,依他的建议,此次就不报上去了,由枢密院作主,直接回绝元昊。契丹来使不让入境,直接说与他们无关。

    吕夷简怎么可能做这种事情?本来朝中就有许多官员视他为权臣,这样做岂不是遗人话柄。按吕夷简的习惯,真想这样做,也不是自己出手,必然要找个冤大头出来。

    商量来商量去,最后还是由吕夷简带着文书紧急入宫,与中书商量之后,由赵祯自己拿主意。而且这么重大的事情,必须要听前线将帅的意见。

第245章 亡周室者秦

    党项的求和在朝中引起轩然大波,跟前面郡县其地还是继续羁縻的争论结合起来,数次朝上议论都没有结果。刘六符已到边境,朝中后还是派了富弼前去做接伴使。

    朝中支持议和的最重要官员是副相晏殊,以及宋庠、张方平等人。李迪已老,吕夷简身体不佳,这一两年里宰相和枢密使都面临着换人。人是有梦想的,晏殊虽然一直明哲保身,这个时候对这两个位子也有想法。讲资格,李迪和吕夷简一去,他当仁不让。

    晏殊是神童出身,入仕得早,虽然刚刚年过五旬,资历却丰富无比,就是吕夷简与他也只不过不相上下而已。中生代官员,范仲淹、富弼等人都是他的晚辈,十几年前徐平还是白身在庄里种地的时候,晏殊已经位至宰执。

    要接李迪、吕夷简这一代老臣的班,晏殊希望朝政平稳,如果仗一直打下去,变数就太多了。天都山一战之后,徐平的声望大振,战事结束入朝为宰执是板上钉钉的事。晏殊希望徐平去枢密院,自己接李迪,不然同在中书,他实在没有底气压住徐平。如果入朝为参政,甚或是为副相,徐平性格再是沉稳,也不过是话不那么多、锋芒不那么外露的另一个寇准。晏殊与世无争,但涵养还远远达不到吕端等人的程度,难与这样的徐平共事。

    宋庠是词臣,讨厌战争,也惧怕战争,哪怕前线连连获胜,仗在打着他就觉得心惊胆战。从晚唐五代以来,契丹凭借超强的国力操控中原政局,动不动就大军南下,在这些人心里便如梦魇一般,挥之不去。不知不觉间,他们下意识地就把党项与契丹视为同类,担心战争继续,一个不好党项大军进入关中,威胁天下。能够议和最好,国家周边从此相安无事,国家安定,他们做个太平相公。

    张方平等年轻官员,则是算经济账,算来算去觉得打下去不划算。现在朝廷的钱粮充盈,发展蒸蒸日上,与其把精力花在打仗上,不如全心全力把国内经营好。

    反对议和一力主战的,以三司的官员为主力。每当有官员说打仗要花钱,程琳都是简简单单一句话,朝廷有钱,三司现在最愁的就是怎么花钱。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