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一世富贵 >

第733章

一世富贵-第733章

小说: 一世富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35章 众说纷纭

    接下来的几天,随着新政施行,朝廷出现一系列人事任免。

    以叶清臣为提举天下常平仓兼营田使兼提举天下市易务,以李参为劝农使兼监天下会社,以宋祁提举天下学事兼采风使,以王尧臣权三司使公事。

    要抑乡下租息,李参曾经使用过的青苗贷再次被提了出来,经过朝臣多次议论,还是因弊端过多,被放弃了。徐平总结了一下,青苗贷缺乏弹性,利处大,弊端也大。回记起自己前世的农村小额贷款,这种做法实在不具备可行性。

    要么由朝廷出钱去补其中过大的风险,就成了个填不满的无底洞。要么由农户自己承担风险,则就会不断出现因此破产的民户。得利的民户未必会记恩,破产的民户和被夺掉放贷机会的势力人家一定会记仇,违反了朝廷取民心而不收其怨的政治原则。

    最终,为了解决乡间下等户对天灾**抵抗力弱的问题,在乡间广建会社,严格贯彻官督民办的原则。此前民间自有的会社组织,有宗教性质的一律解散,以闽越一带的会为主的带有非法集资性质的则重订条例,纳入朝廷的统一监查之下。

    闽越一带,因为有海外贸易之利,非法集资的会盛行,多次闹出大乱。会社立法后朝廷先派专员查访,尽量订出合适的条例,并推广到两广和京东路。鼓励民间海外贸易,作为官营市舶司的补充。官府设专员对其账目和组织监督,把动乱控制在萌芽状态。

    随着民间资本开始充裕,海外贸易必然会走向繁荣,全由官方掌控是不可能的。民间贸易全部交予大海商也不稳妥,容易在沿海出现无法控制的势力。由中下等户集资之后雇人出海,获利之后按股均分的方式作为补充,官方予以扶持,是必要的。这是以后沿海主推的方法,既有利于全民获利,也有利于官方的控制。

    内地的会社,则主要是各种专业的买卖社、河渠社、牛社、垦田社,诸如此类。因地因时而设,全国不作统一安排,不由地方州县掌管,每州设监社使,对路一级的监社使统一负责。针对各州实际,官方对不同的会社或者进行扶持,或者进行抑制。

    如荒田多的地方,官方引导发展垦田社,开垦土地为主。荒田少的地方,则向河渠和牛各类农具之类引导,兴建水利设施,增加耕牛数量,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支持的方式,主要是由官方作保,从银行获得低息贷款,抑制的则提高贷款利息。

    乡间的为会社,故由劝农使兼,扶持中小农户,打击兼并之家,让他们的资金向城镇聚集。工业化要求产业聚集,要求农村的市场发展,不要让资金沉淀在乡下。

    市易务主要管城镇的行会组织,打破大商户对行业的垄断。以前为了官方控制,方便科配,各行会大多由大商户把持。行会控制着各城镇的商品价格,不允许外地来的客商自由贩卖商品,大商人坐享垄断利润。此时科配已经取消,为了繁荣商品经济,刺激工业的发展,打破行会垄断制度已经势在必行。市易务的设置,与历史上王安石变法的市易法目的不同,不是为了官方取利,主要就是破除城镇工商业中行会的条条块块。

    提举常平与以前的功能大致相同,主要控制粮食、油和盐的价格,防止因为民生物资出现大的价格波动发生恐慌。不过与王安石变法不同,是以实物来控制价格,存的是粮油实物而不是钱,也不对外放贷生息。工商业放贷,主要由银行来进行。

    营田务是因为可能与地方农事发生争执,不由劝农使掌管,而隶提举常平之下。

    提举学事帮助各地设书院,律学、武学之类关乎政事的,全都隶书院之下。此外别设医学、算学,这是全国各州县必设的科目。依各地实际,设百工、农事之学,遵循民办官劝的原则,给予钱粮和师资方面的帮助。

    采风使仿古时史官采风之制,尽采民间诗歌、词曲、说话、戏曲等等,凡是诉民之声的尽采之,由朝廷统一编纂。这是一个单独的系统,由各学的学生帮助,采风使独立带人完成,与台谏言官完全无关,也不作为官员政绩的考察。

    这些政策的出台,在官员中引起了众多的争论,有的还非常激烈。打破行会制度,便有官员担心朝廷对城镇的经济控制能力削弱,一旦遇到国家急用的时候,征收不急,被奸商囤积居奇,勒索朝廷。诸如此类,林林总总,几乎无一政没有争论。

    夜幕降临,吏员在政事堂里点了煤油灯,放到几位宰执中间的桌子上。

    徐平使劲揉了揉额头,只觉得头昏脑胀,有些熬不住了。

    晏殊扶着腰站起身来,在旁边来回走了两圈,舒缓了一下筋骨,对徐平道:“在如此短的时间要定下如此多国政,有些急了。朝臣争论不休,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到头。”

    徐平点头:“不错,是有些急了。要不,我们先歇些日子,让朝臣再争论些时间,到时再定。不然,我们定一次,他们争一次。他们争论不休,我们可是撑不住。”

    章得象道:“要不,先选几项争论较少的,选几处州县试行?”

    “可以,不试行一番,谁能说得明白?”徐平点头。“这样吧,有关城镇的,就先在京西路选州县试行,那里工商好一些。有关乡间农事的,在京东路选州县试行,那里粮食桑麻冠天下。在一州试得稳妥,推之一路。一路稳妥,推之数路。”

    几人纷纷同意,这几天处理朝臣争论,大家都有些撑不住。本来正常是午后休务,最近这些日子,全都天不黑回不了家,每次上朝还是吵得不行。还好现在众位宰执都是正当壮年,要是李迪那些老臣,肯定经不起这么折腾。

    大道理徐平可以讲,但具体到各项政策,就不是条条能够讲清楚的。他不想自己强推下去,在施行中出了问题,被人抓住把柄来攻击整个改革。大家要吵,那就先让朝臣们一次吵个够。吵也不是没有用处,很多缺漏确实是被抓了出来,可以用来完善政策。

    等到大家吵得累了,再选争论少的试行,一点一点推行下去。说到底,现在财政比较宽松,并不是到了非改不行的时候,改革的紧迫性没有那么大,可以慢慢来。

    站起身来,徐平道:“罢了,今天就这样吧,反正明天还有得吵。一会我作东,大家一起换了便服,出去饮两杯,松一松筋骨。明天不上朝,不必早来。”

    陈执中道:“昭文相公虽禄厚,隔几天请我们一次,还是有些不好意思。”

    “那就用公使钱吧。”徐平苦笑着摇头,“官家天恩,让我们每月要把公使钱全都要用完,不许剩余。除了饮几次酒,还能够怎么用?”

    众人一起笑,连连说好。

    徐平自己提出来的,待制以上的官员在京城的产业,官员在京为官期间的收入,全部归公。大部分官员的产业收入,赵祯都特旨回赐给了他们,相当于走了一个过场。特别给徐平面子,他家里凡是在乡下的产业,赐了回来,唯有在城里面的,收了上去。这钱赵祯也不要,拨到政事堂做宰执们的公使钱,还让他们每月花光。

    凡是宰执们的吃吃喝喝,都是花的徐平在开封城里的产业所得。花着徐平的钱,以朝廷的名义来喂众宰执们的嘴。这是因为赵祯知道徐平在公事上面比较严厉,用了这样一个办法,来缓和他们的关系,倒不是真图徐平的那些钱。

    怨归于己,恩归于上,大家都知道怎么回事。还是那句话,穿上公服理政,很多时候就不是自己了。有时候耍一些这种小把戏,调节一下气氛。

    原则上众官出衙署,是要穿着公服回家,到家换回便服,才能解除束缚。只要你穿着官服走在开封城里,各种各样的避让、行礼之类的规矩就少不了。这不只是朝廷礼仪,还要做给百姓们看,让他们对这个朝廷有归属感。

    此时已经天黑,没有必要各自回家,便相约出皇城后,到了接自己的仆人那里,各自换了便服去酒楼。融入了这个世界,徐平已经不再整天神经兮兮地,生怕哪个黑影里窜出个杀手来。开封府的巡逻厢军几乎相互之间都看得到,布满所有的重要街道。只要不钻到看不见人影的小巷子里,治安还是非常不错的。

    徐平带着人,与一众宰执步出皇城。宰相可以皇城内骑马,执政不可以,大家结伴而行。天已经晚了,左右无事,便一起慢慢溜达出去。

    刚刚走到皇城门口,就见到两个小黄门飞一般地赶了上来,叫住徐平:“昭文相公且留步!枢密太尉在崇政殿奏事,官家口谕,相公与几位宰相速速进宫!”

第36章 折腾契丹

    让几位执政自己出去饮酒,徐平只好与晏殊、章得象一起,回了皇城。

    回到政事堂略作收拾,三人从垂拱门进了大内,由门官员带着到了崇政殿。

    进了大殿,行礼如仪,赵祯吩咐赐座。

    另一边坐着吕夷简和庞籍,看起来已经奏事不少时间,面上都有倦色。

    徐平拜相之后,两府一起议事的制度一直保留,中书跟枢密并不像以前那样老死不相往来。最近的军事改革徐平一直参与提出意见,他到底是统过军的人,很多制度还是要由他提出来,枢密院再去酌情采纳。在徐平印象里,最近好像没有什么军事大事,不知为什么这么晚把自己几人召来。莫不是沿边有突发大事发生?

    赵祯也有些累了,示意吕夷简向几位宰执说明事情原委。

    吕夷简道:“刚才问过小黄门,才知几位宰相尚未出皇城,是以陛下召入大内,同议军事。今日有两点难决,一是武举之制,二是丰胜路折继闵与刘兼济换防。”

    “中书已下敕令,各州皆建武学,以历朝战事和兵书教之,武举与科举参差而行。众臣集议,皆以为可行,只是如何选人教习,尚未定下。只是其中有一处不明,武举登科之人,如何进用。是先授低品僚佐,还是先授小统兵官,依常例而进。不知诸位相何意?”

    晏殊和章得象听了,一起看着徐平。他是带过兵打过仗的人,这种事情当然中书是以徐平的意见为主,两人再补充参谋。

    徐平想了一会道:“此事我再三考虑,让武举登第之人,直接入军,只怕不妥。”

    吕夷简一怔:“武举朝廷花费许多心力,若选出来的人不用,岂不是白费力气!”

    徐平摇头:“枢密太尉莫急,我说的不是那个意思。从军统兵与亲民官不同,学历朝战事,习兵书,哪怕再是精熟,跟实际统兵还是差别极大。登第之人直接从军,只怕是难有作为。我在陇右时,曾建将校营,将门僚佐,诸小校,在里面培养极是得力。”

    赵祯道:“枢密院对陇右之制多曾用心,将校营之制委实诸多好处,各军亦有设。只是武举进士,直入各军将校营,只怕被人看轻。”

    徐平道:“陛下,臣之意为,天下禁军何不统设一将校营?凡天下统兵官,兼且各军僚佐,俱自此将校营出。人才聚于一处,教也便利,用也便利。”

    各军的将校营实际上是临时举措,徐平在西北的时候一切草创,不得不为。等到天下安定下来,还是要设正规的军校,稳定地向军中输出人才。从募兵制改为征兵制,再像以前那样培养军官必然不合适。让各军开设将校营,自己培养人才,又会成为小山头,对于国家对各军的掌控不利。军官的培养,还是要收到朝廷的手里来。

    吕夷简略一思索,便就明白了徐平的用意。在此之前,他就感觉到了各军设将校营培养人才不妥,会形成各军抱团的情况。他本来已经参考了流官之制,让各军指挥使以上的统兵官,按年限轮换,找散他们抱团的倾向。若是把将校培养统一收上来,当然更好。

    几人商量一会,都觉得这个办法可行。把军官培养收到朝廷来,再加上跟流官一样的军官轮调,军权就完全控制住了。地方有封建,军中同样有封建。以前父子兄弟同营,统兵官权力过大,借助阶级法对军队的牢牢控制,便就是军中封建之一种。从太祖到太宗不断把军中的僚佐撤掉,便就是在军中封建的情况下,让他们失去独立作战能力。把僚佐官员重新设回去,就必然要参考地方之制,让统兵官不再长时间控制同一支军队。

    庞籍道:“若是将校教练收归朝廷,置于三衙之下只怕有些不妥。”

    把新设的军官培养机构放在三衙下面,只怕用不了几年,又会变成盘根错节,这家连着那家的世兵世将局面。禁军就要慢慢从三衙下面慢慢独立出来,让三衙彻底成为一个事务机构,才能够防止以前那样明知道有问题,却又动不了的局面再次出现。

    徐平沉吟道:“若是有不从属于三衙,又大致完整的军司,做此事最好”

    吕夷简道:“如此,设于御前忠佐司好了!忠佐司军务绝少,正可养士!”

    徐平连连点头:“太尉说的是,将校营设于忠佐司中,又不归三衙所管,又日日亲近陛下,委实最好!定下制度,或三年或二年,将校对军务学得精熟,再外放才可大用。”

    徐平早就想把要设的军将设在御前忠佐司了,这衙门都是一些闲事,因为天天在皇帝身边地位又高,比用殿直培养人才方便多了。而且忠佐司相对独立,算是皇帝所管的独立衙门,方便赵祯把军权控制在自己手中。

    宰执和皇帝,权力要相互牵制才好,让皇帝成为完全的虚君并没有好处,条件合适就会出现权臣把持朝政。皇帝彻底虚君,无非是让一手遮天的人,从皇帝变成权相而已,幕府可并不比皇权与相权互相牵制高明到哪里。

    只是徐平人在中书,枢密院的事情不好插手太多,这话不能由他说出来。

    想了一会,庞籍道:“设将校于忠佐司,许多事情便就容易了。武举进士,无非是先入忠佐司,等到军务学得精熟,再高其阶级,外放出去统兵便了。只是其他将校,要如何选到这里面来?单凭武举,只怕不敷军中所需。”

    徐平道:“不如这样,武举之外所缺人手,一从军中选取。征募来的士卒,若有忠谨可靠,又聪明伶俐之人,可由各军推举,入忠佐司之将校营。只是此辈选入忠佐司,必知书识字才可,也是朝廷劝武人读书的意思。再者每次科举,有那省试之后落第的举子,年纪尚轻的,想去军中效力取功名,也可试过之后,入忠佐司学军中事务。”

    众人商议,除了徐平这个办法之外,又加上了一个恩萌之武官,通过考试之后也可入将校营。禁军改革之后,地位大大上升,参军也是一条正经的晋身之阶。

    徐平不喜欢恩萌,但这种事情无法杜绝,还是留下来。现在的官员大多是带着家眷四处游宦,官员一旦故去,全家都会面临生计问题。不许恩荫,反而是欺负那些清廉自守的官员,让律己不严的官员得意。做官,权力就掌握在他手里,又不能全部的官员全部都要求进士出身。不制度化的恩萌,越不要脸的官得利越大,还不如现在这样呢。

    政权是治理国家,造福内部绝大部分人,凝聚人心的,不是个人来修炼的地方。朝廷用人,选的是最合适的,而不是选个人品德最好的。在对人才的要求中,个人的品德排不到要求的前三去。自从士大夫成为统治阶层的重要成员,就一直有人对这一点报有不切实际的认识,不看官员做事的能力怎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