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玄幻电子书 > 宋起波斯湾 >

第468章

宋起波斯湾-第468章

小说: 宋起波斯湾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的天哪,这些该死的异教徒!”

    大概“该死的异教徒”这个名词,在阿拉伯帝国,在欧洲已经成了赵伏波的代名词。是的,他谁也不信。甚至在华夏城里街头的,那些仿希腊的雕像里,即有维京人的神坻,古希腊、古罗马的传说同样盛行。反倒是这时世界上最有名的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佛教在这儿彻底消失。即不美丽又缺乏浪漫,对华夏岛这以科技文明为基础的城市的市民而言,实在是缺乏吸引力。

    但值得说明的是,在这里却没有从某种程度上毁灭了古希腊、古罗马的那种穷奢极欲。毕竟这是一个以学者型以及工程师、技工、军人为基础的城市。在他们需要的以精密、细致、负责的职业习惯下,整个城市的风气,反比欧洲、阿拉伯帝国要好得多。虽然岛上有警察机构,不过这里的犯罪率低的让马丁都难以理解。无论属于偷盗、劫掠又或者说是卖。淫、赌博之类的犯罪都极为稀少。

    可能这与《神州律》是以铁律和多杀原则闻名的法律的因素有关。比如在华夏的势力范围里,偷盗算是小罪,不过是根据脏物数额区别的不同长短的鞭刑与苦役。但小偷不得对发现或者捕获他的人,使用任何暴力威肋。比方说盗窃被发现时,唯一可以做的,是逃跑或者接受抓捕。

    倘然选择逃跑,那就要祈祷永远不要被抓,被抓住刑期会按照逃跑的天数×100来作为附加刑。这也罢了,唯一不能选择的就是瞪眼、怒骂与动手,这样的暴力威胁的任何行为,会直接被归纳成为强盗的范畴,那无论数额多少都是绞刑并没收所有财产。

    在华夏岛上的规则大约都是如此,按法律办事就没有任何问题。出了法律的框架,那老老实实接受惩罚是唯一选择。逃跑、抵抗,结果就是要么牢底坐穿,要么死!

    与严厉相对应的,是华夏岛上一些使人羡慕的福利制度,这让所有人甘愿接受《神州律》的铁律管理。例如马丁搞的义务教育体系,医疗、养老保险体系,又或者说政府的“福利股份”制度。都让所有人认为在黑暗的中世纪,这里就是天堂。

    在天堂里生活需要犯罪吗?这大概就是几乎没有犯罪的原因。

    而现在对赵伏波的定义,以及一些不服“管教”的人的战争,恰恰体现为即将建立的新的世界规则,与古老的规则体系进行的碰撞。至于谁赢,这不必去猜测。就像农业文明接受工业文明改造,工业文明接受未来的科技文明的改造一样。阵痛是一定有的,时间的长短不一定,但结果却不会改变。

    就像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改变一样,起初面对火枪的时候,郑成功还以收复台湾。可当工业大生产制造出了机枪、大炮以及铁甲舰时,满清就几乎立即彻底覆灭。这就是历史揭示的世界发展的根本规律,不必去挡也挡不住。唯一正确的选择是变,变得更强大,更先进。尤其是科技的发展更是绝对坚硬的,丝毫不能更改的指标,也是唯一真正必须被实现的指标。

    倘若不肯变,也没什么,只是会先变了的种族掠夺、屠杀、欺压,而这将是唯一的结果。

    在都灵城头爆炸的弹丸,让塔楼里的十二位大公彻底惊呆了。他们本身敢率领自己的手下与神圣罗马皇帝腓特烈二世对抗,都是勇敢而富有斗争精神的人。但在面对“轮回炮”的攻击时,他们只能缩在塔楼的窗户下,把他们的身体藏起来。感觉着整座城墙,在火药爆炸的强劲威力下颤抖个不停。

    “上帝啊,救救我们吧!”

    “快,让城头的兵撤下去!”

    “搬走那些抛石机”

    有人大声祈祷,有人在叫喊着发出撤兵的命令,还有一些人关注的则是那些守卫城墙的器材的安全。可惜,这对于、猛烈爆炸中颤抖的人全都没有用。他们手下勇敢的骑士,以及忠诚的仆人,这时与他们一样低低的在地下伏着身体,向上帝乞求着关爱。

    其实他们也不必太担心,因为倘若不是赵伏波手下的炮手在攻击的下,那么就神圣罗马皇帝腓特烈二世的手下,并不懂得研究引信的长短以及那些特殊的瞄准、测距工具。他们只知道按照命令,确定引信的长度,然后按照命令,确定抛石机的射程、角度。

    至于这些射击诸元如何得到,他们是无论如何也不知道的。赵伏波猜,光这些事情,神圣罗马皇帝腓特烈二世的手下都需要研究好久才成。因为几何学之类的书籍,在这时的欧洲还不如在阿拉伯帝国的图书馆里多。不过现在阿拉伯帝国的图书馆里也没有了,那儿有的只是神学书籍以及“伊玛目荣耀”密切监督“异端”的法令。

    禁止知识的研究与传播,这才是真正的黑暗心肠。比起劫掠人口与财富的人来说,这种手段就像是使用原子弹进行的断子绝孙式的攻击一样。路易九世与神圣罗马皇帝腓特烈二世要求的,建立皇家科学院的手段,恰恰是对赵伏波的“绝户记”的一种反抗。

    只可惜往往再好的心愿,也不能改变大环境的趋势,而欧洲的这种“绝户环境”,正在慢慢的形成之中。现在多数的欧洲人感觉不到,等他们感觉到的时候,科技的发展水平与华夏帝国相比,大概最少会差100年吧!

91章 都不准还手

    康拉德四世兴致勃勃的用新装备的军用望远镜向战场,他发现这种新式的望远弹比起玩具望远镜观察的距离更远,放大倍数更大,对此他是非常满意的。但他作为一个细致的人,还是知道下面这个事实。那就是大宋羽林军就算普通一个军士用到的望远镜也比他的要好得多。

    毕竟反射式望远镜,比起这种只是比玩具望远镜口径大些的普通望远镜的清晰度和观察距离都要大得多。另外就是真正的军用望远镜里,有着一些刻度。可以使他们轻易判断出物体的移动速度,或者说目标的距离。在战场上这样的设备非常重要,它的制造成果也是来自于几何学、光学以及化学的成就。

    别说欧洲人这时不懂得这些东西,就算给他们,他们也不懂得这些东西组合在一起应用。而军用望远镜就是科学技术的横向联合形成的新的工具。也许将来欧洲法兰西与意大利的皇家科学院能够想到这些东西,但那应该已经是很久之后的事情了。

    以前赵伏波他们给盟友准备了一些民用科技从书,想要让他们发展的快些。里面包括了一些诸如三田轮做、肥料发西酵等等民用科技的现成产品。不过显然法兰西国王路易九世与神圣罗马皇帝腓特烈二世他们认为,这种东西还是自己来的好。

    康拉德四世的目光,从望远镜出去,看到的是那正在缓缓向对方城下行进的攻城车。

    这是彻底由赵伏波指挥的,7500名火枪兵配属弓手与步兵的独立攻击。除过这些军队之外,就是赵伏波自己手下的大宋羽林军。大概大家都想看看,在野战之中行动迅速火力犀利的大宋羽林军天下无敌,那么倘若攻城呢?他们的能力将如何?

    7500名火枪兵中的7000人,在都灵城下摆开了7个长长的队列,总共由28个步枪方阵组成。另外500名火枪兵,是被赵伏波按照射击训练中的分数,挑选出来的神枪手,只有他们的火枪上,装有照门与准星的简易瞄具。他们被安排到了攻城车最上面的远远高出城墙的两层,作为狙击手,向城头上的人发动攻击。

    这些攻城车实在值得说一说,它们几乎是木质的,但在木材的外面包着薄薄的铁皮用来防火。其次它是一个可以依靠绳索来升降的平台,它的构造与普通的“X”形支撑完全不同。康拉德四世到近处看过,这是些平铺在“X”形框架上的木板。“X”形框架的顶端,则是一个铁制的圆环套在分别套在四角的立柱上。

    这些立柱创造性的使用了帆船上桅杆的接桅技术,即无论多高,只要不担心重心不稳,那么就可以一直添加层板和桅杆,这样的话无论多高的城墙都不是问题。其实这时的城墙也没有多高,而这种依靠绳索使用畜力拉长的升降台,有着沉重而又相当庞大的底座,也根本不在乎一般的城墙高度。

    当升降台需要升起的时候,则通过中心桅杆上的滑轮组和绳索,依靠畜力把整个平台拉起来。其实原理很简单,就现我们今天盖楼用的卷扬机。在每一层架板长升起的同时,架板之间的有着小横木的木板斜坡也随之升起,形成一层层螺旋向上的跑道。攻城的士兵可以从下面一直跑到上面出口,通过一张搭在城头的厚木板就可以登城。

    这种攻城的“升降楼车”的面向城墙的一面,都吊着整扇的用来挡箭的,固定在一些绳子上的木板。当箭射到上面的时候,木板就后移动,从而消除箭枝的大部分力量。

    这部车辆的底座是相当大而沉重的,不过在他们一种来的时候,倒也没有增加任何麻烦。因为庞大的底座,事实是可以分散为9车大车的。到到地方9大车刚好拼成一个长方形,车下换成“升降楼车”专用的底盘,车厢里干脆就是粗木组成的大梁。

    然后用牲畜牵引到城下就好,宽大的平台完全遮掩了赶车的人,至于方向则是由一个带卷筒的舵轮实现的。这样的车在前进的时候,城上巨弩等弹道平直的武器,无法带来巨大的伤害。而抛石机想打中移动的物体,则其概率小过行星撞地球。

    尤其是在这夜间的时候,城头被攻城者的探照灯显得通明,向下看别说射击,看都看不清楚。最令人神奇的是,当整个“升降楼车”在向前进的时候,被地锚固定在地下的绳子,就开始把它一直向起拽。当到了城下的时候,也就达到了预定的高度。

    大家该看得出来,这种作法倘若不懂得计算方法,就像火车的追逐问题之类的题目,那在战场上是没有办法应用的。“升降楼车”最上面两层,则是用丝绸、锁子甲形成的房间一样的东西。每层的25名士兵,则由一名下级军官指挥,形成8射击小组。准确度最高的射手负责射击,后面两人则负责给他装弹药。

    随着“升降楼车”的升高,这两层的士兵很快就向城头喷射出子弹。一条条火焰下,城头上受到了密集枪弹的攻击。这还不算,当“升降楼车”在向城墙边上移动时,前进要塞里的抛石机开始向城头发动攻击。这些弹丸全都是宫紫火雨,此刻这些装满了石油的罐子,正在把城头变成一片火海。

    在那一边火海的情况下别说坚守,炙热的高度让人根本没有办法呆在城墙上。原本塔楼里的人,还在拼命向城下射来一些箭枝。可随即赵伏波就要那些“轮回炮”向塔楼抛过去一群“宫紫火雨”的弹药。随后整个塔楼都在石油下烧了起来,虽然不至于把塔楼里的人烧死,但在向向外攻击,那就不大容易了。

    康拉德四世看着这些,突然之间明白了件事。

    “原来这家伙打仗不喜欢别人还手,倘若天下人都不还手,还能打不不赢吗?”

92章 他们登城了

    攻城的时候,对方自然不要还手的好。不然《孙子兵法》里不会说“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可见自古以来,攻城绝对是伤亡最大,代价最大的作战方式。但到了赵伏波这儿,当他的军事科技完全超越了时代之后,攻城之法就全都变了。

    此战之中,原本他们的兵力就距离敌军要弱。加上赵伏波从科西嘉岛带来的7500人、康拉德四世带的2500人,再加上神圣罗马皇帝腓特烈二世本身所有的4万多人,总数不过5万多,而他们居然敢来攻都灵,这也是起初十二公爵奚落来围城的神圣罗马皇帝腓特烈二世和他手下的原因。

    到了这儿,赵伏波总共使用了10000人来进攻,而神圣罗马皇帝腓特烈二世与路易九世则率领其他所有的军队把整个都灵城围了个水泄不通,甚至还余出两万骑兵来作为围点打援的伏兵在外面埋伏。

    神圣罗马皇帝腓特烈二世与路易九世不大相信,赵伏波凭借这些火枪兵,就可以打下来一个6万人的城市。他们也没有在别处,就带了5000名士兵在城外500米开外的建立建立了营地。这里的城下,摆着28个各由500名字火枪兵组成的方阵。在十辆攻城车靠近城墙之后,“轮回炮”立即就停止了射击。

    28个方阵,听坐赵伏波的指挥开始慢慢移动起来,其中5个方阵的2500名步兵,按照他们250人一个射击队形的编制,开始分别向十个“升降楼车”奔去。

    在塔楼里的守军虽然不能向城下开火,但他们却把这些事情看得一举二楚。当那些“升降楼车”到了城墙边上,恰好达成高度时,他们已经在向城墙后面的守军喊叫起来。

    “蹬城了……他们蹬城了,快……”

    随着他们的喊叫声,城中的士兵拿着水桶,沙袋等物拼命想要灭掉城头上的火焰。然而很快他们就发现,这些火焰拿水是无法浇灭的。甚至一大桶水冲下去,那些黑色的油料飘浮在水面上不但继续燃烧,甚至还会顺着水流,把火焰带到的地方去。无奈之下,只好用毯子来压,用沙子来盖。

    更多的弓手从城下涌上来,城头的火焰很快被扑灭,接着弓手就拼命向城头下射出一**的箭雨。带有着一持着长矛和长剑的士兵,来到城头之上,眼睛紧盯着那些“升降楼车”,打算随时与里面出来的士兵撕杀。

    就在城头上向城下射出第一波箭的时候,突然之间,城下敌方攻城的前进要塞里,射来明亮的光芒。那是赵伏波他们和的大型军用探照灯。比起平民用的小汽灯而言,这种灯的口径大,同时通过光学聚焦,光柱的微微也较远,高度自然比之普通的小型汽灯要明亮得多。因为它内里的反射镜,完全是镀了水银的玻璃。它反射的光芒在这黑灯瞎的时候,几乎可以把人的双目刺瞎。

    城下其他的20个方阵,则开始轮番向城头进行密集火力的压制。第一台“升降楼车”左右,各有一个500人的步枪方阵。他们分为4波开火,这样可以保持持续的火力压制。步枪集火射击的威力立即就被表现出来,正在向城下张弓射击的弓手们,猝不及防之下,被打倒了许多。

    面对几乎完全没有火力间断的攻击,以及那几乎要晃瞎人眼的灯光,他们已经均可奈何了。而这时十台“升降楼车”上的500名火枪兵,也开始向城头上进行压制式的速射。与城外的那些士兵相比,他们有着视野更加广扩的优势。

    “离开,离开城头,到城下去向外抛射!”

    十二公爵之中的一个,从塔楼上探出头来,挥着手处自己的手下拼命叫喊。他现在明白了,在这城头上与敌军对抗,实在是有找死之嫌的。因此他要弓手退到城头之下去,在那儿向外抛射出密集的箭枝,同样可以对城外的敌军进行杀伤。

    至于那些守卫城墙的步兵,他们大可以蹲在胸墙之后,只要不露头,那么外面的敌军就没有办法伤害他们。他们只要与敌军的火枪兵纠缠在一起,那么城外的火枪也就不足为虑了。

    城头上弓手退却的消息,立即就被就报告给在城外。

    “快点……快点,城头敌军的弓手退了,快登城!”

    “升降楼车”的士兵向下喊着,也有人用手中的灯光信号,把城头的消息报告给远处“前进要塞”里的赵伏波。很快军营之中响起了快速进军的军号,同时那些正在列队跑向“升降楼车”的火枪们,也在快速的鼓点下加快了速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