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生于望族(完结) >

第208章

生于望族(完结)-第208章

小说: 生于望族(完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杜渊如微笑着握了握她的手,点头道:“我知宿。”犹豫一下,“姚家书香门第,家风清正,子女众多,姻亲遍布朝野,姚国丈为人持重,向有公私分明的美誉。”
  文怡眼中一亮,已经明白了她的意思。若皇后与姚家不会因私情而偏帮尚书府,那自己的顾虑自然就少了许多。
  门外传来小檗的声音:“见过太子殿下。殿下,太子妃正在殿内会客。”
  “是么?是哪位客人?”一个略有些低沉的男声在门口响起,转眼间,已经走进屋里来了。
  文怡吃了一惊,有些无措地看了杜渊如一眼,便忙忙转过脸俯身拜倒。
  杜渊如也略有些吃惊,但很快便镇定下来,开口笑道,“殿下不是正在前殿处理政事么?怎的会在这时候过来?妾身见的是女客,殿下莫要吓着了人。”
  文怡心中有些诧异,只觉得……杜渊如与太子殿下之间的对话……似乎还算随意?
  太子没有回答,只是与身边人耳语几句,方才哈哈大笑,“我还道是谁,原来是你先前提起过的那个闺中好友,小柳将军之妻?走了,今日母后接见在日前北望城大战中立下功劳的将士家眷,柳宜人是顺道过来的吧?”他走到文怡身前,文怡正好能看到他脚上穿的鞋子,“我都听说了,小柳将军不愧是新科武进士,身手果然不凡,比孤期望的做得更好呢。”
  文怡只觉得有些糊涂了,她还记得,当日武会试成绩出来后,兵部为新科武进士拟派官缺,折子到了东宫后,柳东行的官职就变了。她分明记得这是前康王世子朱景深在太子面前进谗言所至,心中深恨朱景深,也有几分埋怨太子,不知为国珍惜英才,怎么此刻太子提起,就好象没这回事似的?
  大概太子妃杜渊如也觉得听不下去了,干笑着问,“殿下原来早就听说过小柳将军么?”
  “这是自然。”太子殿下一脸的正气,“当日武会试结束后,我就问过底下人,今科可有出色的举子?考官就跟我提了几个人,除了状元、榜眼与探花等外,还有一人,颇得众位考官青睐,若不是在骑射上略输其他人一筹,名次还要再往前些。”他看向伏在地上的文怡:“就是小柳将军,他的武艺极好,身手敏捷,兵法娴熟,更难得的是,对北疆地理与风土人情知之甚深,连我朝历年与蛮族对战的情形也都记得十分清楚。
  我当时就在想,若是这样的人才能到北疆为国出力,必然会为我朝大军添一助力。后来,兵部要给新科武进士安排官职时,我听人说小柳将军勇武,可为平北大军的先锋将,便留了个心眼,特意将他安排到京南大营中去,看看他是否真的能担当大任。京南大营虽凶险了些,却是历练的好地方,果然不负我期望,小柳将军立下大功了,消息传来时,我真是无比欣慰。”
  文怡一时间不知该如何应对,只能跪着说,“臣妾代夫谢过太子殿下恩典。”
  太子似乎很满意,还笑说:“赏赐的圣旨很快就会下去了,因战事还未结束,因此不会赏得太厚,柳宜人可别在心里埋怨呀,等小柳将军立下更多的功劳,朝廷自然不会亏待他的。”
  文怡伏下身,已经有些麻木了:“臣妾惶恐,为国征战乃是将士本份,朝廷有赏,是皇上恩典,臣夫与臣妾又岂敢理怨?”
  杜渊如皱皱眉,心中生出几分遗憾,有些不舍地道,“殿下既然回来了,想必劳累了,不如早些传膳吧?用罢午膳,还可以略作小歇。”又对文怡道:“你且去吧,日后我再传你进来说话。”文怡大礼拜倒。
  待她在小檗的引领下,略有几分恍惚地离开东宫时,杜渊如却转身面对太子,有些迟疑地问:“殿下……此举何意?”
  太子微微一笑:“既是个可用之材,自然不能就此放弃了。更重要的是……”他抬眼看向妻子,“孤刚刚才发现了……,东平王一家的把柄。”

第二百六十二章 圣旨到
  文怡走出了东宫后殿,方才觉得脑子清醒了些,回想起方才太子殿下的言行,不由得心下暗凛,猜度这位未来君王说的话到底有何用意。
  当初柳东行在一众新科武进士中特地被挑出来,派往京南大营,赶赴北疆参战,肯定是前廉王世子朱景深在太子面前进谗言所致。太子殿下会答应这种无力的请求,自有他的考量。文怡正是为此才会心生怨忿,认为太子身为国之储君,竟然为了一个闲散宗室子弟的请求变牺牲了大好将士英才,实在是有失人君之道。
  然而如今,柳东行已经立下军功,说不定还会继续立功,未来前程自然是看好的。太子在这时候出现在她面前,话里话外,都在暗示当初他的做法,只是为了试炼人才,而非因私忘公之举?????莫非太子有意拉拢柳东行?
  文怡的想法有些复杂。太子将柳东行送上了战场,让它随时都面临着受伤身死的风险,害她担惊受怕,她自然是怨气难消的,但她也知道,太子的皇位是板上钉钉,再稳当不过了,不论其他皇子与藩王如何蠢蠢欲动,将来登上大宝的仍旧是他,柳东行既然有意出仕,那么不管他是要从文还是从武,开罪太子都不是明智之举,因此,即使她心中再怨,也只能劝柳东行忠于新君,勤于王事,而没有将前康王世子朱景深向太子进言的真相告知柳东行,以免激起他心中怨气,不利于他的前程。
  文怡纠结了一会儿,最终还是决定顺其自然。太子既然开口说了那样的话,可见他对柳东行还是挺欣赏的,就算将来被他拉拢了去,也对柳东行的前程没有坏处,说不定还有好处呢。至少,太子已经改了主意,不会再故意为难柳东行了。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文怡可不希望,柳东行在前线为国征战的同时,还要提防后方有贵人拉后腿。
  既拿定了主意,文怡的心情也冷静下来。这时她们已经走到了东宫门口,有一个女官叫住了小檗,低声对她说了句升么。小檗皱了皱眉,神色不善她瞥了那女官一眼,才转过头来对文怡笑道:“柳宜人,奴婢还要回去侍候两位殿下,另寻宫人领宜人出宫可好?”
  文恬知道她定是有要事要办,忙道:“姑娘还请自便。我认得出宫的路,只是担心路上会冲撞了贵人,请姑娘为我寻一位引路人吧。”
  小檗点了点头,便招手叫来一名小宫女,吩咐说:“好生领这位柳宜人出宫门,务必要看着柳宜人安然离宫,再来回报,若是回报时我不在,就直接报给太子妃殿下。”那小宫女连忙恭敬应了。小檗又朝文怡行了一礼,赔罪说:“宜人恕奴婢失礼了。”方才随着那女官离开。
  小宫女问文怡:“柳宜人,咱们这就走吧?”文怡见她不过十一二岁年纪,打扮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眼神明亮,口齿清晰,脸上微微带着讨喜的笑意,心里也有几番喜欢,便笑道:“还请宫娥领路。”
  那小宫女抿唇羞涩一笑,便恭敬地走在前头,不紧不性地带着路。文怡跟在后头,开始有心情暗暗浏览宫中景致了。
  匆匆望去,文抬只觉得这皇宫极大“地极宽广,四周都是大红宫墙,随便一个院子,中庭便有百尺见方,树木也不多,太阳明晃晃她挂在天上,晒得人汗流不止,然而宫中行人却极少,她一路走来,不过是偶尔遇上三两拨宫娥内侍罢了,也不见有后宫嫔妃、皇子皇女或是大臣内眷的身影,心里不由得暗叹,这皇宫大内的规矩果然极严。
  正想着,迎面便来了一个小内侍,瞧着也不过是十来岁光景,他原是候在前方不远处的宫殿廊下、一见她们过来,便直接迎了上来,对着那小宫女揖了一礼,便走近了小声说话。
  文怡离得稍远,听不请他们在说什么,只隐约听得“姐姐“、“不便”、“跑腿“等几个字眼,那小宫女面露难色,小声答说:“我正有差使呢,奉了东宫太子妃之命,送这位柳宜人出宫,实在是分身不能。哥哥既然急着寻人帮忙,不如到邻宫去,请一两位洒扫宫人帮忙就是,想来那位姐姐是不会见怪的。”
  那小内侍便急了:“姐姐急等人去侍候呢,我如何能走远?若不是等了半日,只见到你一人,我也不会开这个口了。我又不是瞎子,如何不知你这会子正有差使在身上?实在是没法子了,只一小会儿就好!”就差没有弯腰作揖了。
  那小宫女却十分固执:“哥哥有功夫与我在这里磨嘴,早就寻到人了。我实在是不能去,若我去了,回头太子妃问起来,我要怎么回答?那时候难不成哥哥还能替我认罪?哥哥还是快些寻人去吧,邻宫离得也不远,你快去快回,一眨眼就到了。”
  那小内侍还要与她磨蹭,文怡本不愿插手宫人内务,便微微转过身,眼睛只看向附近宫墙上的瓦,却忽然觉得有什么人在看自己,她循着自己的直觉,转头望去,只能看见西面宫墙下的小角门,有个人影一闪而过,便没了动静。她心中不由得生出疑感,猜想那人是谁。
  小宫女已经结束了与内侍的交谈,经自请文怡随她继续走。文怡眼尖瞥见那小内侍回头望了某个方向一眼,方才挪开了脚步,让出路来,没有再与那小宫女纠缠。文怡心中更疑感了。
  她不知道的是,她刚刚随着小宫女离开,那小内侍便直奔西面宫墙下,转过小角门,朝站在那里的人揖了一躬:“奴婢愚钝,未能完成小王爷嘱托,请小王爷恕罪。”
  朱景深菩笑了一下,低声道:“起来吧,这不怪你。”他朝文怡离去的方向看了一眼,“这都是天意……”原就是他的妄想,如今,连太子都改了主意,他还有什么依仗?
  “小王爷?”小内侍眼中露出不解之色
  朱景深收回目光,朝他笑笑:“别再叫我小王爷了,我既不再是世子,也丢了王爵,算是哪门子的小王爷?”
  小内侍忙赔笑道:“您本是亲王嫡子,金枝玉叶,便是没了王爵,也是小王爷。
  朱景深微微冷笑,直起身来,掸了掸袖子,抛了个沉甸甸的锦囊过去:“走吧,皇后娘娘还在等我呢。今儿的事不要告诉别人。”
  小内侍忙不迭接下锦囊,眉开眼笑地恭敬弯腰:“小王爷尽管放心,奴婢知道规矩——您请这边走。”
  文怡一路顺利地到达了宫门,与家人会合,再没遇到拦路之事,便把今日的这番疑惑埋进了心底,不再与人多言。她从袖中掏出早就备下的一个荷包,不着痕迹地塞到那小宫女手中,笑说:“家里做的,拿去玩儿吧。”那小宫女抿嘴笑着屈膝相谢,又看着她上了马丰,调头离开,驶出了宫门,方才转身返回。
  文怡回到家中,卸了这一身沉甸甸的大礼服,接上家常衣裳,便忙忙去见祖母。
  卢老夫人与赵嬷嬷早在西厢房等候多时了,连罗四太太也不知几时过来了。文怡忙与她见礼,又谢过她昨日传信之恩。罗四太太顾不得多说,急急扶住她问:“今儿进宫究竟怎样?可是为了北疆之事才宣你们进去的?”
  文怡忙将事情经过详细说了一遍,罗四太太松了口气,念佛道:“佛祖保佑,既是为了这件事,倒还真是喜事,等圣旨下来了,必定满京城的人都知道了,你在外头走动,也能多几分体面呢。”
  她是外人,只能这样含糊说话,卢走夫人倒是没这么多顾忌:“若圣旨果然赏赐了东行的祖父母与父母,你三姑女那边也不敢再象昨儿那样对你无礼了。”
  文怡笑了笑,心中倒是感激郡位柳七太太,若不是她昨日激得柳顾氏失态,又向自己透露了那个浩息,自己还未必会想到将事情坦白告诉太子妃呢。想到这里,她忙问卢老夫人:“七叔七婶那边,想来也快有回音了,不如早去打听他们下榻之处,然后问问他们打算几时搬过来吧?”
  卢老夫人看了她一眼,也明白了她的意思。这种时候,如果有柳家族人做个见证,对柳东行日后在族中的地位也有好处,再怎么说,他也需要一两个助力的,便对孙女说:“这样也好,你心里有主意,就照你的意思办吧。”
  文怡应了,想着舒伯年纪大些,见识广些,最好是留在家里安排接旨的事,外头跑腿的差使,还是让舒平带关谷旺他们去办的好,便出去吩咐了。罗四太太见状,笑着对卢老夫人说:“九丫头出了门子,如今是越发能干了,比从前干练许多呢,想来都是老夫人调教得好。”
  卢老夫人微笑道:“她从前在家时,也管过家的,我早就没教她什么了。她能将这个家打理得妥妥当当,都是她自己争气,可不是我教的。如今她也是一家主母了,我老太婆只管等儿孙福就好,那些家务事,就不去接心了。”
  柳家上下知道了喜讯,全都振奋了起来,连早生退意的马有财老婆,都在暗地里后悔,但文怡没空去理会他们。就在她进宫晋见的隔天,圣旨下来了,衰奖了柳东行在北疆立下的功劳,又称赞柳家先人教子有功,林林总总,夸了半日,最后井了柳东行正五品武德将军,加赐柳东行祖父母、父母诰命一极,也就是说,在先人原有的诰命品级上,又升了一级。
  柳老太爷原本官至正三品,容氏太夫人随他得的诰命,也不过是正三品,如今倒得了从二品的诰命,比起尚书夫人,也不过是略差一点,更要紧的是,圣旨中明文写明,只有柳东行的祖父母与父母得了这项赏赐,其中祖母为((容氏”,并没有接到继祖母((姚氏”。
  文怡听着上头内侍宣旨,心中无比畅快,恭恭敬敬地接了旨,又十分大方地送上了谢礼,还请前来宣旨的内侍与军士吃恭。那内侍心里高兴,回到宫里,也嘴甜地对皇帝、皇后与太子等人说了柳家好些好话。
  消息很快就在京城传开了。虽然得到封赏的将士并不仅仅是柳东行一人,其他人也有恩及父母亲人的,但连祖父母都被升了诰命的,就只有柳东行一个。京中人都道,这是因为小柳将军生擒了蛮族小王子,立下前所未有的大功的缘敌。一时间,关于柳东行武艺起群、忠勇过人的传言在京城中越传越烈,文怡偶尔出门,遇到认识或不认识的人,都能听到对方称赞自家夫婿的话语,心中也暗暗为他高兴。
  柳七叔一家在圣旨下来前一天就搬过来了,也亲身经历了接旨的荣耀时刻。柳七叔在吏部上行走时,别人听说他是小柳将军的叔父,对他也亲热几分,任命文书没多文就下来了,是个肥缺,还是大城,虽然原本就知道上司早已打点过,但看到文书上的白纸黑字,柳七叔还是很高兴的,回来与妻子说起,便让她带着儿女多与文怡亲近,至于尚书府,只要礼欺周全就行了,不需多加理会。
  文怡因此得到了柳七太太的指点,对柳氏族中的情形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对当年族中对容姚两位太夫人的看法,也知道得更多了。不管当年两位太夫人相处时是个什么情形,族人们又对姚氏太夫人持什么看法,到了今时今日,族人们还是劳记着容氏太夫人的贤良慈爱,柳七太太甚至还接到,有族老特地寻到了容氏太夫人的一个远房侄孙女,在其父母双亡后,接到家中教养,并且有意将她嫁给自家子侄,只是如今双方岁敬尚小,还没定下亲事而已。
  文怡只觉得柳氏族人似乎有些走火入魔了,既然对容氏太夫人的人品如此推崇,为何不在她生前出力,让她少受些委屈呢?如今人都死了,要了她的外侄孙女,又有什么用处?
  文怡看到柳七太太对这位小容氏姑娘的品行十分称颂,对那位族老的做法更是十分赞成,便没多说什么,只是不着痕迹地转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