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清和 >

第121章

清和-第121章

小说: 清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什么。”沈瑄牵着马缰,轻磕一下马腹,马蹄哒哒踩在路面上,由慢步逐渐加快,只给张辅留下一个背影。

张辅甩甩马鞭,仍是一脸的不解。

永乐帝元年十一月癸巳,暴雪夹杂着冰雹,席卷了整个北疆。

顺天八府,大宁,宣府,蓟州,皆被冰雪覆盖。山西大同等地也遭暴雪侵袭,辽东等地受灾害更甚。

汉王朱高煦上表,奏暴雪骤降,宣府受灾,草原更甚。近日多见鞑靼游骑刺探边镇,伺机虏掠村堡,已有多处乡民遇害。

“儿臣叩请,调开平,宣府,大同边军出塞,灭除贼患。”

上表之前,朱高煦和郑亨已分别带兵驱逐过鞑靼骑兵,可惜效果不大。

天气恶劣,能见度太低,鞑靼骑兵深谙游击作战的真髓,盯准一个目标,趁边军换班轮值时偷袭,打不过就跑,得手了更要跑。分散作战,来去如风。

边军见到狼烟,刚到时候,人早跑没影了。看着一地狼藉和死伤哭泣的百姓,气得骂x,却总是逮不住他们。

最先动手劫掠的是鞑靼,很快,瓦剌也加入了抢劫队伍。

宣府告急,朱高煦上表,郑亨上疏。

甘肃同样告急,总兵官何福奏请出兵,据言,有确切情报,鞑靼塔滩部落首领龙秃鲁灰等在不老山密谋,欲寇宁夏。请皇帝恩准边军出塞,先发制人。

朱棣没有马上准奏,而是严令边军加强戒备,谨防此为声东击西之计。

鞑子寇边,都是哪处粮草最多先抢哪,宁夏虽是重镇,油水却远不如大同和宣府丰厚。

鞑子放出消息抢劫宁夏,怕没有表面上这么简单。

何福的奏请没有得到批准,朱高煦自然也没能让老爹点头。

不批归不批,朱棣却没打算对鞑子客气。诏令发到边塞各卫,指导思想是,大体上以防守为主,遇上特殊情况,自己看着办。

作为朱棣的亲儿子,虽然偶尔会被老爹忽悠得找不着北,但在大部分时间,朱高煦的政治和军事嗅觉还是相当敏锐的。

自己看着办?

好,那就自己办。

朱高煦当即下令,实行坚壁清野,将附近村屯皆调入堡垒,堡垒守不住的,全都搬进城池。

“不给鞑子一粒粮食!”

同时,将从开平卫运来的火雷送上城头,冲要之处的堡垒也少量装备。

大雪漫天,呼口气都能结冰碴。

火铳不好使,火炮也减少了威力,火雷却能炸响。开平卫杂造局的工匠对火雷进行了改良,用在守城和守卫堡垒上,威力更强。

一番安排下来,郑亨不得不感叹朱高煦此举的高明。

鞑子寇边,为的就是抢粮。

实行坚壁清野,让鞑子一粒粮食都抢不到,白跑一趟,趁其疲累之时派兵奇袭,以火雷和火箭杀伤,实乃妙计。

“殿下高明!”

朱高煦摆摆手,“此计非孤所想。”

“是何高人?”

“是……反正不是孤。”朱高煦话说到一半,想起某人在信中透出的意思,把到嘴边的三个字又咽回了嗓子里。

兴宁伯想低调,身为挚交好友,应当体谅。

朱高煦不愿意说,郑亨也没有再问,只建议给何福送信,将此法告知,无论采用与否,都尽到同僚情谊。

“此信当由殿下亲笔。”

朱高煦没有点头,反而将这个送人情的机会推给了郑亨。

“孤奉命备边屯田,同宁远侯递送消息之事,还是交由武安侯更为妥当。”

郑亨眼中闪过瞬间的惊讶,朱高煦却没再多言,告辞之后,亲领麾下到城头巡防。

站在城头之上,身上的铠甲挡不住朔风,大红的斗篷在风中狂舞。头盔的三角小旗被狂风撕扯,大雪和呼出的白气在眉睫上凝上一层白霜。

朱高煦握紧拳头,遥望远处,目光似穿过层层雪帘,看向了草原的最深处。那里有鬼力赤和马哈木的王帐,有鞑靼和瓦剌的部落牛羊。

推辞郑亨的好意,他有挣扎。但比起拉拢边关守将,争取父皇的信任和器重才更加重要。

朱高燧在大宁期间,受到了很大的触动,进而影响回到了朱高煦。

在同孟清和的书信往来中,朱高煦的思想和行事也开始发生转变。有些时候,连伺候他的宦官王全都会感到陌生。

这种变化是好是坏,不能一言而论。但从朱棣每每露出的满意之色来看,绝对同糟糕扯不上丝毫关系。

如果朱棣对朱高煦的变化不满,孟清和同汉王的笔友生涯也将划上休止符。

目前来看,除非孟十二郎和朱高煦同时脑袋抽风,在信中提及大逆不道的言论,否则,朱棣乐得儿子长进。

“不愧是大师的高徒。”

永乐帝借给道衍送赏的机会,表扬了大和尚的徒弟,同时提出要求。大师的徒弟能把老子的两个儿子给掰正了,朕的长子,大师就不能想想办法?

道衍接到赏赐,谢主隆恩。对于天子的要求只是高深一笑。

送赏的王景弘顿时头大。

胸有成竹还是准备撂挑子不管了,大师至少吱个声啊!

什么都不说,咱家怎么给天子回话?

道衍始终没出声,捻着佛珠,闭眼念经,送客之意昭然。王景弘不敢再问,只能带着人匆匆回宫,一路上左思右想,始终想不出该怎么上报,头更大了。

王景弘离开不久,厢房内的道衍睁开双眼,放下佛珠,离开蒲团,取出纸笔,给远在北平的孟清和写了一封信。

洋洋洒洒上千字,信中内容不见新奇,字里行间的隐晦之意,只有“师徒”两人才能真正读懂。

永乐元年十一月辛未,连下数日的大雪终于停了。

天子如期启程南归,行部及留守行后军都督府上下出城送驾。

会同馆里的鞑靼和瓦剌使臣有幸在天子南归前得到召见。

让使臣没有想到的是,明朝天子对兀良哈被抢一事,只是进行了口头斥责,并未声言出兵讨伐。之前鞑靼和瓦剌寇边之事也是几言带过。

鞑靼使臣取出国书,道鞑靼可汗鬼力赤愿向明朝称臣,按期朝贡,永乐帝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不但要给鬼力赤发金印发衣服授官职,还表示,朕知道草原上的日子不好过,有困难尽管说,能帮的朕一定帮!

鞑靼使臣顿时被感动了。

被冷落在一旁的瓦剌使臣则是心中忐忑,面露不安。

鬼力赤向明朝称臣,瓦剌首领马哈木却没这个交代。眼见明朝天子对鞑靼使臣的态度越来越好,甚至还提出要支援鞑靼一部分粮食,瓦剌使臣的心简直就像外边的冰雪,拔凉拔凉的。

作为鸿胪寺左少卿,皇帝召见鞑靼和瓦剌使臣,孟清和自然可以旁听。

见鞑靼使臣满面红光,瓦剌使臣攥紧了拳头,他知道,计划已经成功迈出第一步,接下来,就要等皇帝离开,自己着手实施了。

在那之前,他还要去见一见野人女真的头领。

由于级别太低,永乐帝压根没给女真头领面圣的机会。孟清和要见他们,必须跑趟会同馆,还得到北京行部找个翻译。

原本,鸿胪寺下属部门自备翻译,无奈部门草创,他就一光杆司令。找翻译必须皇帝亲批,上北京行部要人。

动作要快,一旦天子起驾,这人怕是要不出来。

看到孟清和递上的名单,永乐帝眼角直抽。最后,还是在孟清和殷切的目光注视下,拿起御笔,圈了一个准字。

末了,感叹一声,“爱卿除有才具,更有勇气。”

孟清和撇嘴,反正都这样了,和一个掐是掐,和一群掐也是掐,干脆破罐子破摔,捞够好处再掐。

朱棣无语。

于是,赶在朱棣南归之前,孟清和抄底北京行部,除了南京六部,和北京的文官集团也结下了梁子。

想重塑友谊?

今生怕是不可能了。

第一百三十章

永乐帝御驾南归,有幸被永乐帝召见的鞑靼和瓦剌使臣也收拾起行李,准备回草原。

此次大明之行,鞑靼使臣的收获是巨大的。

明朝天子不打算对鞑靼动武,还因鬼力赤的识趣称臣,承诺发给鞑靼救济粮,赐金印冠带袭衣及钞币,奉命出使的鞑靼人,或多或少都得了赏赐,多是钞币,布帛,香料等物。

赏赐丰厚,鞑靼使臣来时骑马,回去就要用马车拉了。

临行之前,鞑靼使臣特地拜会了留守行后军都督府的两位大佬,一来正式辞行,以示礼貌,二来打听一下,明朝天子承诺的救济粮什么时候发。

得到的回答是,就在近期。

广平侯袁容一张笑脸,定远侯沈瑄则始终散发冷气。甭管笑脸还是冷脸,都明摆着不好惹。

面对如此高压,鞑靼使臣壮着胆子又问了一句,近期是何时,有没有具体的日子,方便从部落派人接应大明的运粮队。

“草原广袤,且有瓦剌骑兵出没,下臣只是担心中途出了差错。”

小心观察袁容和沈瑄的表情,鞑靼使臣话里话外的表示,不是他不信任大明,实在是草原太大,地广人稀,冬季雨雪连绵,牧民为寻找过冬之地,经常搬迁。鞑靼可汗鬼力赤的王帐也经常是三五日就换个地方。一旦明朝的救济粮进入草原,没有鞑靼派人接应,很可能找不到鬼力赤的王帐,更有可能因不识路况,跑进瓦剌的地界去,那样一来,麻烦就大了。

草原上是强者为尊。

日子艰难时,只能以打谷草,抢劫明朝边境为过冬储备。

无奈明初边军十分强悍,敢上门抢劫的,逮住了肯定一顿胖揍。

从洪武年到永乐年,北元被揍成了鞑靼、瓦剌和兀良哈。草原壮汉们意志坚强,即使被揍,也要组织起队伍再接再厉。没办法,不抢实在活不下去。

受小冰河气候影响的不只是大明,草原上的牧民生活一样艰苦。但这不构成抢劫的理由,也不代表边军会任由他们劫掠。

因为边军的强悍,鞑靼和瓦剌只能化整为零,采取游击战术。壮汉们得手的机会不少,付出的代价同样巨大。

见从明朝占不到太多便宜,鬼力赤和马哈木干脆转而向对方下手。

抢不了大明,还收拾不了你?

部落之间的摩…擦…不是一次两次,随着永乐帝登上大统,愈加的频繁。

因此,兀良哈被抢,首先想到的就是鞑靼和瓦剌,甭管真相如何,咬死了要和鬼力赤和马哈木死掐到底。

甭管打不打得过,反正先打了再说。老子背靠大明,明朝天子的实力,那是杠杠地!

鞑靼使臣不担心明朝天子食言,只担心瓦剌和兀良哈得到消息,中途…插…手,把救济粮拉回自己的地盘去。

若是瓦剌还好,大可抄起刀子去讨回来。

换成兀良哈,恐怕就得仔细斟酌一下。谁让人家上边有人,背后站着大明?

听完鞑靼使臣的解释,袁容沉吟片刻,转向沈瑄,“依子玉看,此事该当如何?”

沈瑄道:“陛下口谕,自当奉旨行事。粮草会于近期调拨,最迟在十二月底,也会送到鬼力赤可汗手中。”

鞑靼使者仍是担心,“途中若遇变故,如何解决?”

“依瑄之见,贵方可留下联络之人,粮队出发之前可送出消息,请可汗派人至边卫接收,岂不是更加妥当?”

鞑靼使臣不自觉的点头,虽然这位定远侯始终冷着脸,提出的建议却着实是好。

如果能直接派人到明朝边卫接收粮草,正可免了途中的担忧,更不必暴……露可汗王帐所在,好,的确是大好!

商议妥当,鞑靼使臣立刻返回会同馆,同随行的同伴商议,到底谁留谁走。按照他的想法,留下的人,还将肩负同行后军都督府打好关系的重任,必须头脑机灵,行事稳妥。

草原壮汉们性子直,脾气烈,不代表没长眼睛。比起北京六部的文官系统,明显还是和北京的武将打交道更顺当。

“听说明朝天子准许在辽东之地开互市,此事也定要尽快报知可汗。”

互市一开,意味着草原上的部落可以利用手中的牲畜马匹换得急需的盐,茶叶,布帛,以及各种生活必需品。

牧民的饮食中,肉类占据了绝大部分。为了保持健康的体魄,茶叶和盐一样不可或缺。

不只牧民将茶叶当作珍贵之物,残元贵族都是一样。

在洪武朝封锁边境贸易,不许任何商队通过边关进入草原的时代,草原上的茶沫都可以卖出天价。

鞑靼使臣队伍停留在北平期间,几乎整日茶杯不离手,茶水一壶壶的灌,身上大部分金银都换成了茶叶。比起草原上的天价,北平铺子里的茶叶简直是白送一样。

此举直接导致了北平的茶叶价格上了好几个台阶。

壮汉们不在乎,还想继续换,北京行部却突然出台了“茶叶限购”政策。

原来,不只是鞑靼,瓦剌使臣也在大批量的购进茶叶。

这么大的交易额,怎么可能不引起当地政府部门的注意。

北京户部尚郁新直接下令,针对草原来的客人,北平的茶叶全部提价,限购。

提价无所谓,限购却要命。

鞑靼和瓦剌的使臣只能看着铺子里的茶砖流口水,想买就得找上当地政府部门,脚迈出去就是挨宰的节奏。可即便脖子伸出去,也未必能得偿所愿。

愿不愿意宰你,要看郁司徒的心情。

得知消息,孟清和沉默半晌,感叹,谁说大明的文官都是迂腐的书呆子?

北京户部上下明显不在此列。

不只是北京的郁司徒,南京户部的夏尚书宰人本领同样不一般。

据悉,十月有西洋刺泥国回回乘船前来朝贡,带的胡椒太多,干脆在船舶停靠处摆起了地摊。

明朝虽然没有城管,却有皂隶衙役,兵马司锦衣卫。

没有许可就摆摊,还不是在规定的互市,十分不利于市场管理。

有司奏请,刺泥国回回远道而来,不知上国律法,违法之处可以不做追究。但是,在大明做生意必须照章纳税。甭管皇帝批不批,态度必须摆正。

即使同文官集团各种不对付,孟清和也不得不对此举翘大拇指。

哪怕最后不收税,也得让这些外来者知道,管你是西洋还是东洋,在大明的地界,就得按照大明的规矩行事。遵纪守法,这是基本。

不服?

板子拍下去,拍完驱逐出境。

什么才叫强国之势?

绝不是蒙着眼睛自我陶醉。

应是不欺人,也不被人欺。敢欺我,巴掌扇回去,大脚踹过去!

北京户部的郁司徒给孟清和上了一课。

南京户部上下也让孟清和惊讶一回。

天下的聪明人何其多,即便来自于后世,敢轻视土著照样要命。

虽说受到了教育,也对郁司徒举大拇指,但在挖墙脚时,孟清和也没客气。

拿着永乐帝亲笔签字的批条,孟伯爷光明正大敲开北京行部大门,挨个部门…拨…拉,甭管愿意不愿意,直接临走一大串。

台面上的说法,临时借调。

归还期限,一字未提。

对照着手中的名单逐个点名,当真很有挖宝的兴奋感。

好在孟清和脑袋还算清醒,时刻掌握着分寸,挑选出的人,最高级别只是正六品的主事,其余多是从九品的司务,六品以上一个没动,好歹是把人成功领出了。

吏部司务庁司务通晓五种语言,还不算各地方言,这让孟清和大为…惊…艳。

如此能人,不进鸿胪寺,只在吏部从事掌簿书工作,简直是人才的浪费!

人手有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登门拜访会同馆里的客人了。

鞑靼使臣已经动身返回草原,瓦剌使臣紧随其后。虽说瓦剌使臣此行没有鞑靼收获丰厚,却也得了不少赏赐,加上永乐帝承诺不动兵,回去后,对首领马哈木算是有了交代。

不知是凑巧还是有意较劲,两队人马前后脚出城,中途就遇上了。

目光交汇间,火花四溅。

鞑靼使臣对着瓦剌使臣各种蔑视,瓦剌使臣对着鞑靼使臣身后的五辆大马车无比眼红。

如果不是顾忌着还在明朝的地界,两队人马怕是会立刻抽…刀子砍起来,砍死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