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清和 >

第196章

清和-第196章

小说: 清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奏疏,为父结庐守孝。

但事有两面。

错过了随扈北巡的机会,却减弱了永乐帝对他的厌恶。他日起复,七成可能会升上两级。

胡广等人各抒己见时,孟清和一直保持沉默。不是他没有想法,恰恰是他想得更多,也更…深…入。

京城递送的奏疏中,永乐帝为何偏偏将陈敏言的奏请单提出来?若说没有其他意图,孟清和敢马上去和国公爷比武。

陈御史在奏疏中说,自洪武中,西南诸省设学校,教养生徒,令州县诸生习经义识教化。并令当地布政使司一如中原,逢三年开科取士。然西南之地远离京城,多以土人为官,创制学规隘陋,儒师校官学问肤浅,容止粗鄙,不称其职。能中举之人,凤毛麟角。

“臣请朝廷别选明礼仪,识经义,明行修之士入学授课,庶几教育有法。盖以宣扬教化,令土人识天子之明德。”

陈御史的上疏有理有据,合乎朝廷教化边民的基本政策,送到京城,未隔夜就发往行在处。

如果永乐帝不是刻意提出此事,孟清和还不会想太多。

想起杨铎提及西南事将了,再结合沈瑄的只言片语,脑海中瞬间闪过一个念头。

西南,儒学?

天子削减平王俸禄,貌似就和他在贵州私设学校有关。

永乐帝对士大夫们的不满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肯定要爆发出来。陈敏言的上疏,八成就是个引子。

孟清和顿时一个激灵。

瞄一眼永乐帝,难怪国公爷和他说,西南的事不必操心了。永乐帝想收拾谁,即使是亲生儿子,也只能乖乖洗净脖子等着挨刀。

如果没猜错,他该怎么做?继续保持沉默,还是适时的递把刀子?

在场众人,好像都没意识到天子的根本意图。还是说,心中有了猜测却故意装傻?

在场之人,明面上都是皇帝的铁杆。永乐帝要向士大夫开刀,基本不会朝他们下手,或许还能借机解决几个对头。以这几位平日里的作风,未必不会揣着明白装糊涂、

但似乎,夏元吉和杨士奇等人可以装糊涂,孟清和却不行。

比起明哲保身,不如爽快给皇帝递刀。

想继续立足朝堂,就必须有敌人。没有敌人,也要为自己树立起敌人。

满朝都是朋友,人人都说好话,是想作甚?

学习王莽?

再者言,他和文官集团的关系已经是水火不容,多增加几条裂痕,更利于抱紧朱棣大腿。

想到这里,孟清和上前半步,道:“陛下,臣有言。”

“讲。”

“臣以为,学校者,人才之所出,必师范得人,而后学有仰赖。今四夷平定,八方来朝,仰慕我朝文明者不知凡几。西南边陲之地,虽士子有向学之心,然学规简陋,师资平庸,不副其所望,纵学有数载,亦难成才。徒耗费时光,辜负朝廷兴学教化之美意。”

话到此处,孟清和顿了顿,朱棣颔首,夏元吉杨士奇等人也面露赞同之色。无论对孟清和本人是什么看法,这番话都说到了众人心里,相当符合实际。

“继续讲。”永乐帝道。

“是。”孟清和清了清嗓子,“幸甚,陛下圣明,择英才巡察四方,上奏学校诸事。”

之前是摆事实将道理,这句话就是明晃晃的拍…龙…屁,还拍得相当自然。

朱棣被拍得很舒服、

夏元吉和杨士奇八风吹不动,胡广金幼孜却是嘴角…抽…动。

自永乐三年,翰林院一直忙着修书,对孟伯爷的种种壮举,多是耳闻,不得亲见。现如今亲眼目睹,不得不承认,单是这拍龙…屁…的功…夫,寻常人都要学上一段时间,还未必能得其精髓。

孟清和不在意旁人怎么想,宦官和锦衣卫之友的戳都盖了,佞臣?小意思!

“臣以为,学校之重,首重学官儒师。学有明师,纵陋室亦可成饱学之士,出翰墨之才。”

朱棣终于笑了,“以尔之见,儒师当如何择选?”

“回陛下,臣闻山水之间有名宿。”

“哦?”朱棣又习惯性的开始敲手指,“尔言以朝廷征兆?”

“臣以为,可布告天下,示民以朝廷增设儒学,广征儒师之事。”孟清和道,“布告当言学子求学之心,朝廷广宣教化之意,应征者,必为高雅清明之士。”

说者似不觉,听者的表情都有些微妙。

应征的就是高士,不应征的是什么?

“还可令民间推举,将宿儒德才之名列于布告之上。”是真的民…意…推…举,还是锦衣卫…暗…箱…操…作…,单看朱棣意向利。

夏元吉杨士奇等人倒吸一口凉气。

推举?还要列名?

黑,当真是黑!

朝廷征辟为官,不应召,还可说是淡泊名利。

民…意…推…举,广布天下,若是置之不理,沽名钓誉四个字百分百砸在头上。更会被人怀疑一身学问的真实性。

确有实才的话,为何不应召?又不是到朝廷做官,而是到儒学中教书育人,教化蛮夷。功在千秋的好事,却要推拒,除了才学不佳,怕漏了底子,还有什么解释?

黑成这样仍不算完,孟伯爷仍在继续挖坑。

“若仍有清高之士,其俸米可归于学中,以奖励聪慧勤奋之学子。”

清高?不沾染铜臭?

好,不给你发工资,改作学生的奖学金,保证两袖清风,还有什么话好说?

到儒学中不认真授课,无异于自毁长城。

抨击朱棣?百姓的口水就能把人淹死。这般为民着想的圣德之君还要抨击,简直没有良心!

“臣以为,西南之外,北疆亦需大量儒师。”

比不过士大夫们的清高,那就比挖坑埋人的手段。必要时,坑可以挖得深一些,再埋上几根竹刺。

用名声压着你,民意推着你,继续顽抗,一句“名不副实,沽名钓誉,假清高”,坑也坑能死你!

所以,乖乖响应天子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吧!

这是阳谋,明摆在台面上。

“儒学之外,还可设武学,算学,医学等。君子六艺,文武并修,不可荒废其一。太……祖高皇帝有言,日月重开大宋天。臣请陛下继往开来,复我汉唐雄风,威服海内,慑北虏南夷,创不世之伟业!”

无论文臣武将,听到孟清和最后一句话,都会不由自主的热血上涌,丝毫没有意识到,结束语有些跑题。

“好!”朱棣猛的一拍桌案,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即从卿之言。”

孟清和的话让朱棣十分满意,远远超过预期。

真如议中施行,不说天下人才皆入瓮中,也能将多数士大夫套牢。

看似有些荒谬,但在万事皆有可能的大明朝,孟伯爷递出这把叫做“名声”的长刀,不用磨,已足够锋利。

朱棣当即命杨士奇,胡广和金幼孜三人将孟清和所言归纳总结并加以润色。上阅无误,即刻送往京城,抄录下发各府州县,张贴衙门,令专人宣告乡里。

杨士奇三人接旨,嘴上感谢天子赋予“重任”,心中都在苦笑。

主意是兴宁伯出的,却经他三人归纳润色。消息传出,兴宁伯被口诛笔伐,他们一样脱不掉干系,受到的抨击甚至会更加强烈。

兴宁伯的名声众人皆知,再坏又能坏到哪里?他三人却是正经科班出身,不被口水淹死也好不了多少。

天子是故意的?

胡广金幼孜皱眉,不敢抱怨朱棣,只能瞪向罪魁祸首,以眼杀人。

杨士奇对孟清和拱手,“伯爷大才,下官佩服。”

能让谨慎的杨士奇说出这番话,孟清和都吃了一惊。不管有没有引申含义,都不打算计较。毕竟这三位也算是被他坑了一回。

虽说,他的确不是故意的。

永乐六年十月,天子北巡途中下旨兴办学校,令民间举荐贤才。

同月,流窜到克鲁伦河一带的鞑靼骑兵被兀良哈斥候发现。

兀良哈三卫大小头目一点也不含糊,确定不是疑兵,也不是埋伏,抄起刀子,带着集结的部落勇士就追了上去。

双方在克鲁伦河边展开大战。

被发现的鞑靼骑兵是本雅失里和阿鲁台所部,马儿哈咱和脱火赤的队伍早同两人分道扬镳,沿哈密边境北行。

如果马儿哈咱和脱火赤没带着队伍离开,兀良哈三卫还要掂量一下,是不是先找机会偷袭,削弱一下对方的力量。现如今,根本不用这么麻烦。

大宁杂造局改进的虎蹲炮往马背上一架,连发…弓…弩…和手臂长的短铳在奔驰中…疾…射…而出。

壮汉们穿着皮甲,挥舞着马刀,呈冲锋队形,如锋利的凿子一般,狠狠凿入了阿鲁台的前锋队伍。

战马狠狠的撞击在一起,刀锋…擦…撞,激起阵阵刺耳的嗡鸣。

鲜血很快染红了河岸。

兀良哈骁勇,阿鲁台狡猾。双方打得难解难分。

交战正酣时,两支千人的骑兵突然出现在战场…侧…翼。

一支是鞑靼预先埋伏的骑兵,另一支却是从开平卫赶来增援兀良哈的队伍。带队的,正是在羽林卫比武中大放异彩的泾国公嫡孙,陈纪。

另一处战场上,明军的大炮终于推到汉阳城前,朝鲜之战即将进入尾声。

与此同时,天子御驾从河间府出发,继续北上。目的地却不是北平,而是中途改道,直奔大宁。

第二百一十一章

边塞十月,已是冬雪初降。

克鲁伦河旁,兀良哈骑兵大败鞑靼先锋,本雅失里被阿鲁台强拉仓皇北逃。

沿途丢弃金银皮毛无数,另有抢劫瓦剌和兀良哈商队得来的盐茶等十大车。

车轮脱落,木箱翻滚在地,箱盖掀开,箱中的茶砖和盐巴多已不见踪影。

本雅失里肉疼得无以复加,阿鲁台却硬是没给他留面子,令人架他上马,马鞭一挥,飞驰向北。

“大汗,东西没了可以再抢,命没了,可就一切全完了!”

钱重要还是命重要?

阿鲁台就差撕破脸皮,指着本雅失里的鼻子大骂蠢材。

还好本雅失里没蠢到极致,中途转过弯来,老实跟着跑路。

虽说接连败在瓦剌和兀良哈手下,终究主力还在,没伤了根本。找个没人的地方休养生息,来年春季卷土重来,今天丢了多少,统统都要抢回来!

阿鲁台没有本雅失里这么乐观。

他本来的计划是,借败卒掩护,到明朝边境抢一把,成不成都立刻北撤。如果顺利,过冬的粮食就有了。假使不成,也能布下疑阵,让明朝有所顾忌,延缓出兵。

让阿鲁台没有想到的是,马儿哈咱和脱火赤临时变卦,带着队伍自己跑了!如此一来,预期的兵力直接减半,遇上兀良哈主力,只损失两千人就能脱身,当真要谢天谢地。

阿鲁台的心腹避开本雅失里,禀告游骑送回的消息,哈密的忠顺王脱脱正集结军队,有出兵的迹象。

很显然,鞑靼接连败给瓦剌和兀良哈,让脱脱等向明朝朝贡的部落首领动了心思。即使不能从鞑靼身上占到便宜,派兵…骚…扰一下,给明朝卖个好,也能得不少好处。

“太师,如果哈密出兵,要怎么办?”

“脱脱!”

阿鲁台狠狠一甩马鞭,若无明朝帮扶,连王位都坐不稳的东西,竟也来落井下石,真当他阿鲁台是纸糊泥捏的,谁都能来踩一脚?

“继续探查。”阿鲁台阴沉着脸,“派人给马儿哈咱和脱火赤送信,如果本太师兵败被俘,下一个是谁,自己想明白。”

“是!”

心腹离开,阿鲁台转身去找本雅失里。

这个撒马尔罕的前元宗室,就是个脑袋里缺根筋的蠢货,但他已经和这个蠢货绑到一根绳上,想一脚踹开,根本不可能。

阿鲁台十分后悔。

早知今日,何必急着把鬼力赤干掉!

干掉了鬼力赤,怎么就扶持了这样一个货色?

他自己上台也比扶持一个蠢货强。即使和鬼力赤一样名不正言不顺,至少不会走到今天个地步。明朝大军还没过境,自己就成了过街老鼠,快走投无路了。

比起灰心丧气的阿鲁台,兀良哈三卫却是嘴角咧到了耳根,像在过节一样。

斩获的首级不论,光是几大箱的金银,就足够壮汉们架起篝火,宰牛杀羊,好好庆祝一番了。

“这些金银,最好不要动。”

乞列该上前两步,凑到泰宁卫都指挥佥事忽剌班胡身边,压低声音道:“如果是茶砖盐巴就算了,这么多的金银,还是上报天子为好。”

“上报?”忽剌班胡拧起浓眉,神色间带着不满,“敕令上说,此战的缴获可以不必上交。”

“佥事!”乞列该略微提高了声音,“即使敕令这么写,也要上报。这点金银,陛下未必会看在眼里,佥事却要明白,这是难得的机会!”

“机会?”

“泰宁卫对陛下的忠诚!”乞列该加重了嗓音,“佥事不想让陛下另眼相看?”

忽剌班胡眼神微闪,明白了乞列该的意思。

天子明旨兀良哈不必上交战利品,兀良哈三卫却不能真的全划拉到自家帐篷里,连个奏疏都不上。

朱棣肯定不会要兀良哈的东西,但上奏与否,却代表着三卫的“忠诚”和“顺服”,这是态度问题。

“对,你说的对!”

忽剌班胡握拳,用力一捶乞列该的肩膀,“幸亏你提醒!这次回去,我一定和都指挥使说,升你的官职!”

“谢佥事!”

乞列该又道:“此事不能佥事一个人办,最好和朵颜卫福余卫的人商量一下。”

“我知道。”忽剌班胡点头,下令封好箱子,让乞列该带人守在一旁,转身去了朵颜卫的营盘。

能在三卫中掌实权的头目,都不是笨人。

忽剌班胡略做一番解释,哈儿歹,安出及土不申等都恍然大悟,当即下令,缴获的金银全部封箱,上报天子后再做处置。

“只封金银,茶砖,盐巴,战马和皮毛就不必上报,带回部落分了。”

这一决定,参战的头目一致赞同。

“继续派人跟着阿鲁台。”哈儿歹道,“他是草原上最狡猾的狼,不能给他逃跑的机会!”

趁你病要你命!

但以兀良哈的实力还吃不下鞑靼,只能等集结在边卫的征讨大军出塞。

“卫中传来消息,圣驾驻跸大宁。乞列该,你带上这些金银去大宁。”

“是!”

“兴宁伯随扈北巡,见到伯爷,记着帮咱们都带个好。”

“同知放心,卑下一定带到。”

哈儿歹等人议定,分出三百人,护送金银前往大宁。其他人分作两队,一队将余下的战利品运回部落驻地,另一队继续巡逻边境,派出游骑,密切关注鞑靼动向。

壮汉们心中明白,征讨大军出塞,最困难的不是打败敌人,而是找到敌人。如果能准确掌握阿鲁台和本雅失里的动向,定是大功一件。届时,看那些女真人还怎么和自己争。

大明的最强雇佣军,必须是兀良哈!

野人女真?

哪凉快哪歇着去。

如果孟清和知道壮汉们的想法,定会大笑三声。从永乐初年开始布置,致力于挑拨壮汉们同女真各部的关系,如今总算见到了成效。

在壮汉们的打压下,女真还能沿着历史的轨迹发展崛起?

除非下一场陨石雨,把壮汉们的脑袋全部砸出坑。

乞列该带着金银上路时,圣驾已抵达大宁。

随着天子入城,朝廷增设学校,号召民间推举英才的布告,陆续张贴在了城门和三司衙门之外。

兴宁伯建议,三司人手不足,可以令识字的巡检,军丁以及老人到里中宣讲。

“城门前可安排吏目,向出入城池的军民宣读布告。”孟清和道,“另外,推举贤才可不记名,直接备下纸笔或着专人记录。具姓名籍贯之后,遣人到原籍及居所探访。若执意推拒,可在民间放出消息,众口铄金,读书人最重名声,届时……”

孟伯爷说得兴起,朱棣连连点头,忽而看到夏元吉和杨士奇等人都已脸色发青,忙咳嗽一声。

“咳!”

“陛下?”

话被打断,孟清和犹自不解,直到朱高燧朝他挤眼,又撇了杨士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