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大宋兵器谱 >

第120章

大宋兵器谱-第120章

小说: 大宋兵器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未完待续)

第六十八章 西夏的谋划(下)

    这一砸,很有威势,很是响亮,众臣听在耳里,就象擂晌的战鼓之声,让他们热血如沸,昂起头颅,挺起胸膛,恨不得立时杀上战场。

    “呼呼!”李秉常长吸一口气,好不容易稳定情绪,这才笑道:“诸位爱卿,你们可知晓,得到陕州意味着甚么?”

    西夏对陕州是垂涎三尺,早就想得到了。

    得到陕州的好处,一众大臣心知肚明,可是,当此李秉常欢喜之时,谁也不愿抢他的风头,没有人说出来,而是齐声道::“还请皇上圣训!”

    “哈哈!”李秉常仰首向天,大笑起来,笑声异常欢畅。

    “哈哈!”一众大臣当然明白其中的原委,跟着畅笑,一时间,笑声震动屋瓦,嗡嗡作响,跟打雷似的。

    过了老一阵,笑声这才停歇下来,李秉常踱着步,好整以暇的道:“得到陕州,朕就可以参中原逐鹿,宋、辽、大夏,鹿死谁手,还在未知之数。”

    踱到地图前,右手按在陕州之上,道:

    “这里,是王业之基!战国初年,名将吴起率魏军夺得河西之地,可以俯瞰关中,正是灭亡秦国的良机。可惜的是,魏王胸无大志,错失了这一良机,没有趁机进军,给了秦国苟延残喘的良机,才有商鞅变法,秦国大出天下,扫灭六国,一统华夏的之事。”

    战国初期,第一强国是魏国,名将吴起夺取秦国河西之地,由于这里地势高,可以俯瞰关中,的确是灭亡秦国的良机。魏国以此为跳板,连函谷关都打下来了,秦国处在亡国的边缘。是以,秦孝公痛定思痛,决心变法图强,广招天下贤才,才有商鞅只身入秦之事。

    李秉常的感慨很有道理,得到河西之地,魏国并没有治理,等于是荒废了,错失了一个夭大的良机。

    “陕州北部,地势高,可以俯瞰关中,若是从这里出发,攻入关中,得到八百里秦川,朕之大事成矣!”李秉掌的手指在地图上不住划动,从陕州北部直到关中,一条进军路线就出现了。

    “这条进军路线,是前人走过的。”李秉常博古通今之人,熟知史实,接着道:“第一个走这条路线的是秦襄公。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最终败亡,周室危在旦夕。周平王先后入齐晋求援,齐晋之君不予理睬。周平王求告无门,不得不跋山涉水,来到这里,秦部族,求见秦襄公。秦襄公率五万秦部族勇士,从这里这里,直下关中,与八万戎狄大战于镐京,大破戎狄,收复镐京,再匡周室,实为东周第一功。”

    略一停顿,接着道:“可惜的是,周平王对秦襄公并不信任,更不赏识,他所信任的仍是山东的大诸侯齐晋,把西周故地岐丰之地赏给秦襄公。名虽为重赏,实则猜忌,因为这里为戎狄所占领,他是想来个驱狼并虎,借戎狄之手消耗秦襄公的军力。周平王没有想到的是,老秦族敢战,秦襄公把这些失去的故地一一收复,成了诸侯中的大国,坐拥八百里秦川。”

    “呵呵!”说到此处,李秉常又是一阵畅笑声,眼里全是美妙的小星星:“八百里秦川,那是王业之基呀!西周因此而兴起,建立周室。秦国以此为基,大出天下,扫灭六国,一统华夏。若是朕得到八百里秦川,大夏之军就可以象当年的秦军那样,东出函谷关,与赵项争霸天下。到那时,耶律洪基从北方打进中原,朕从关中打进中原,遥相呼应,这中原还能是赵顼的么?”

    他描绘出了一幅美妙的蓝图,让人振奋,让人热血如沸,一众大臣不由得畅笑起来,个个眼里闪着炽烈的光芒,仿佛他们已经打进关中,打进中原似的。

    “朕结辽抗宋,以牵制西兵为由,向耶律洪基多索财货,暗中向赵顼保证,愿与赵顼共结盟好,让赵顼放心,把西兵调到北方去。到那时,陕州空虚,朕就可以大举出兵,夺取陕州北部,进入关中,坐拥八百里秦川,大事成矣!”李秉常越说越欢喜,却是处处透着狡猾,真是一条老狐狸。

    “横山在手,进可攻,退可守,进退自如,要打就大举出兵,一举击溃赵项在陕州的兵马!”李宗保右手一握拳,很是振奋。

    “对!”一众大臣立即附和,道:“横山地势复杂,险关要隘很多,是大夏的天险。有横山在,纵是赵项出动百万大军,也是奈何不得大夏!“横山是一道天险,谁控制横山,谁就能进退自如。宋朝一直想夺取横山,却是没有成功。西夏控制了横山,凭借横山的复杂地形,进退自如,一直让宋朝很头疼。

    都知道,西北是高原地形,地势很高,西夏打宋朝是居高临下,占尽了便宜,再加上控制了横山,这仗打起来,就更加方便了。

    相反,宋朝要打西夏,却是仰攻,很吃亏。这是宋朝一直拿西夏没办法的一个重要原因。

    “可惜啊!那个王韶太可恨了,他夺了朕的熙河之地!”李秉常脸色一变,恨声道:

    “要是熙河之地还在朕手里,那么,朕就可以兵分两路,从北方,从西方,同时进攻陕州。

    那样的话,朕的成算就大多了!”

    关中号称四塞之地,东西南北都有险要之地屏障,再加上八百里秦川,是很好的立都之所。是以,秦汉隋唐这些强盛的王朝,都把都城定在关中。刘邦原本想把都城定在洛阳,听了娄敬的话,立即从洛阳迁都到长安。

    关中的四塞,东面是函谷关,北方是河西之地,西边是熙河之地,南边是南山,就是现在的秦岭,哪一处都是极好的天险,是关中的四道大门。

    然而,宋朝建立的时候,只是掌控了函谷关和秦岭,熙河之地和河西之地,都没有掌握在手里。也就是说,关中的四大门户,宋朝只掌握了一半,另外两座门户并未在宋朝手里,这是宋太祖明知道在关中定都比在汴京更好,却不敢把都城放到关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那种情况下,若是把都城放到关中,那就是找死,等着挨打。

    事实上,宋朝从来没有放弃过从汴京迁都关中的打算,一直在修建关中,只是大门关不上,不够安全,一舂没有迂到关中。

    王韶夺取熙河之地,关上关中的西大门,这对西夏是一个重大的打击。要不然的话,李秉常两路出兵,关中一定很危急。”这一次,朕决定了,要出动铁鹞子,精锐尽出,以最快的速度打进关中!”李秉常很是振奋。

    铁鹞子是西夏最为精锐的军队,和辽国的皮室军,女真的铁浮屠齐名。等闲不会出动,这次事关重大,李秉常终于决定要精锐尽出了。

    “好啊!只要出动了铁鹞子,关中就是手到擒来!”一众大目陕慰异常。

    “虽然胜算颇大,却也不能这么说。”李秉掌摆摆手,很是清醒道:“陕州的姚家、种家都是劲敌,深通兵道,不容小视。”

    陕州的情形与北方大不相同,在这里治军的主要是几大世家,最有名白勺是种家和姚家,种家军、姚家军,在历史上大名鼎鼎。

    种家最有名的是有“大宋军魂”之称的种师道,姚家最有名的是姚平仲。

    种师道之有名,自是不必细说,如雷贯耳的名字,号称大宋军魂,为后人敬仰。姚平仲的名字却是臭名昭著,因为他在女真人第一次兵临汴京时,前去偷营,遭到金军的围攻后,他甩下一万多姚家军,独自一人逃走了,自此不知所终。

    姚平仲劫营失败,却是引发了连锁反应,李纲因此而罢相,把抗击女真的大好局面给葬送了。也因此,姚平仲在历史上留下了千古骂名。

    事实上,姚平仲很冤枉。他劫营很可能会成功,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宋钦宗泄露了秘密。宋钦宗听从姚平仲的主张,要去劫营,他就自以为胜利是手到擒来,要宫中准备庆功宴。而他是个大嘴巴,竟然把这事给说出去了,再通过宫中的杂役太监传了出去,给女真人的探子打听到了,设了一个局,等着姚平仲去钻。

    姚平仲发现情形不对,就知道有人泄密了,他回去之后,宋钦宗肯定要治他的罪,不得不逃。其实,即使泄了密,这次劫营打得还是不错的,再有李纲起兵来援,竟然打了一个不错的胜仗。可惜的是,宋钦宗不分青红皂白,把李纲给罢了。

    “姚种二家,的确是有些棘手,不过,若是大夏精锐尽出,也是不惧他们。”李宗保很有信心。

    这些年,与西夏在陕州北部打的宋军,主要就是姚种两家之军,西夏群臣对姚种两家军队的情形很是了解。虽然这两支军队很能打,若是西夏精锐尽出,再加上居高临下的便利,要打败这两支军队不是不可能。

    “只要打败了姚种两家,陕州北部就尽人大夏之手了。然后,朕亲率大军,直下关中,大事就成了!”李秉常很是欢喜,道:“李宗保,梁熙,你二人着手准备,一旦时机成熟,直接出兵,不必向朕禀报,你们便宜行事便是!”

    “遵旨!”二人齐声领旨。

    一场针对宋朝的谋划就这样完成了。

    (未完待续)

第六十九章 针锋相对

    河南府,司马光府上。

    司马光在屋里编写《资治通鉴》,提笔在手,时而皱眉,时而奋笔疾书,笔行龙蛇。

    “吱呀!”

    门开了,司马康快步进来,冲司马光见礼道:“爹,吕相公来了。”

    “吕相公?”司马光眉头一挑,放下笔,也飞似的冲了出去。吕公著到来,必然有天大的事情要与他相商,这正是蜇伏的司马光最需要的东西,一闻此言,哪能不急的。”爹,你慢点,小心点。”司马康急得不得了,不住提醒。

    司马光哪里理睬,只管冲出去,一出府门,只见吕公著从马车上下来。司马光三步并作两步,迎了上去,哈哈大笑道:“吕相公,你可算是来了。”

    “君实,进去说!”吕公著根本就没有客套话,眉头皱得很紧。

    “嗯!”司马光看在眼里,不由得心头一跳,肯定没好事。他可是千盼万盼,要盼望好事,当即不再言语,拉着吕公著进了府,前往大堂。

    “君实,去你的书房,我们两个好好说说话。”吕公著忙阻止。

    司马光知道必有大事,领着吕公著去了他的书房,吕公著连《资治通鉴》都没有兴趣品评了,司马光看在眼里,更加觉得不妙了。

    吕公著对司马光很佩服,于他编写《资治通鉴》一事倍加赞成,每次前来,都要好好欣赏一番,象今天这般,看都不看,还是头一遭:“吕相公,你前来河南府,所为何事?”

    “奉旨前来!”吕公著更是语出惊人。

    “奉旨?”司马光尽管是个聪明人,却绝对想不到,吕公著此来竟然是宋神宗的意思,心头狂跳,很想问是不是接他回朝去任丞相,出于稳重起见,强忍着没有问出来。

    “此来有两件事,一件是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吕公著眉头拧得更紧了:“这次大宋八万大军深入辽境掳掠,所获极丰。斩杀七万三千余辽军,缴获的粮草金银不可胜数。’

    “不可能!不可能!一定是王韶夸大军功,借此邀君之宠。”司马光打死也不会相信这是真的。

    宋军战力低下,打不过辽军,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用八万宋军,深入辽境掳掠,不兵败就是烧高香了,能有小小的掳获就是天大的幸事了,斩杀七万三千多辽军这种事情,司马光做梦都是想不到。

    他宁愿相信太阳是从西边出来的,也不会相信这是真的。

    “君实,不得不信啊!”吕公著从怀里掏出一物,递给司马光:“君实,你先瞧瞧这个吧!”

    司马光接过,展开一瞧,只见上面写的是这次掳获的清单,一笔笔,一桩桩全在上面,非常详尽。司马光越看,脸色越是惊讶,到最后是一脸的难以置信之色,嘴巴张大了,半天说不出话来。

    “这是我奉旨誊写的,很详尽,要编也编不出来,不敢不信。”吕公著抚着额头,很是恼火道:“官家这是在给我们这些反对新法的人示威!要让我们知晓厉害!”

    “哎!”司马光叹口气,尽管他一百个不愿意相信,可是,在铁一般的事实面前,不信也得信了。北方打得越好,反对派的希望越小,司马光很是郁闷。

    “第二件事,是有关誓碑的事。”吕公著把誓碑前的一幕说了。

    司马光一双手不住发抖,他最大的依仗便是宋神宗紧守宋太祖之言,不杀言事者。如今,宋神宗决心已下,谁再挡他的路,谁就死,他最大的依仗没了,要他不怕也不行。

    “君实,你是不是早就知晓誓碑?”吕公著死盯着司马光,眼睛一瞬不瞬。

    “有过耳闻,却是没有见过。”司马光长叹一口气:“官家决心已下,再有前方打得不错,我们的日子不好过了。”

    “是呀!我们该当如何应对?”吕公著打量着司马光,道:“官家这次派我前来河南府,就是在警告我们。下一次,官家就不会是警告了,而是直接下手了。”

    司马光并没有立即回答,而是双眉紧锁,不住踱步,沉吟起来。

    一时间,屋里静悄悄的,唯有司马光的脚步声。他脸色变幻不定,一会儿青,一会儿白。

    “不必气馁,我们还是有机会的。”司马光猛然停下来,道:“这一仗尽管打得很不错,斩杀七万三千余。可是,也把天给捅漏了,耶律洪基不是个肯吃亏的人,他一定会起大军与大宋大战一场。第一次,大宋打了辽国一个措手不及,第二次就是正面对决,大宋未必能占上风。”

    “是呀!”吕公著不住点头,道:”耶律洪基这次肯定会恼羞成怒,大军尽出,这一打起来,必然是天下风云激荡,兵连祸结,大宋未必能胜!”

    “不要说胜,若不惨败就侥天之幸了!”

    司马光的眉头舒开道:“再说了,西夏与辽国向来沆瀣一气,必然会在陕州出兵,大宋两面应敌,这胜算就更小了。一旦大宋失利,我们自勺机会就来了。”

    “有理!有理!”吕公著不住点头,大是赞成这分析。

    “再者,宫中那位一直没有说话,并不是她不理睬,而是时机不成熟。”司马光脸上露出了笑容,道:“若是这次大败的话,她一定会出面,到那时,王安石、王韶、吴骥之流都会成为祸国殃民之人,一定会给治罪。不家破人亡,能保住身家性命,就是天大的仁慈了。”

    对宫中那位,吕公若是深深的忌惮,他的眉头一挑再挑,很是惊惧。

    “要是更进一步的话……”司马光眼里闪过一抹狠色,道:“眼下嘛,我们就一个字,等!等机会!”

    X>;(XXXX雄州,王韶的帅府,众将站立,王韶站在最前面,手捧圣旨,打量着众将道:“你们瞧好了,这是官家的旨意。我现在宣读,你们听好了!错过了的,自个倒霉。”

    “呵呵!”他的话语颇多调侃,众将发出一阵欢快的畅笑声。

    王韶展开圣旨,宣读起来:一开始,是一长段赞颂之词,赞众将忠心国事,敢打敢拼,都快把众将赞成完人了。

    然后,就是封赏之事。这次掳掠,总体说来,很不错,打得很好。可是,却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欢喜的当然是那些会打仗,敢打仗的将领、军官,他们打得有声有色,战功了得。

    愁的是那些不会打仗的将领、军官,他们损失了不少人手,到最后仍是没有多大起色,他们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