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兵器谱-第1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曹太后虽然不能阻止,却可以制造不小的麻烦,还是拉拢的好。
更重要的是,曹太后虽然不是亲祖母,也是祖母,对宋神宗不错。不到万不得已,宋神宗不想与她摊牌。
“谢祖母!谢祖母!”曹太后这话一说,无异于已经表明了态度,她将站到宋神宗这边,她将不会再是新法的主要障碍了。这是宋神宗最想要的,不由得大喜过望。
“顼儿!”曹太后爱怜的打量着宋神宗。
她当然明白宋神宗为何如此欢喜。宋神宗越是如此,越是说明宋神宗把她这个祖母放在心上,她能不欢喜么?
“恭喜官家!贺喜官家!”
不断有大臣进入皇宫,来到宋神宗身边道贺。
这是宋朝创建以来,收复的第一座燕云城池,而且还是重要的涿州城,其意义非同小可,众臣言来喜气洋洋,高昂着头,挺着胸,一副扬眉吐气的样儿。
“呵呵!”宋神宗畅快的笑着。
“司马光,你过来。”曹太后冲司马光一招手。
司马光心中一喜,看来曹太后还是很倚重他的,快步上前见礼:“见过太皇太后!不知太皇太后召见微臣,有何要事?”
“要事?”曹太后微微一愣,嘴角上翘。
司马光看在眼里,心中咯噔一下,知道事情不妙,自己料锗了。果然,只听曹太后问道:“司马光,你在河南府著书立说,能否著出一个涿州大捷?”
要是著书立说能够著出一个涿州大捷,历代的大文豪都是盖世功臣了。这不是明知故问,而是在刁难,司马光额头上渗出了冷汗,忙道:“臣……”
突如其来的问题,司马光都不知道从何说起了。
“能,还是不能?”曹太后却是紧逼一步。
“臣不能!”司马光有心要说点漂亮话,在曹太后的威逼下,不敢不直截了当的回答。
“不能就好!”曹太后冷冷的道:“你既知不能,为何还要在河南府著书立说?你明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实则你暗中书信往来,绐官家制造了多少麻烦?踏破你家门槛的大臣又有多少?你莫要以为老身在深宫中,就不知晓了!”
越说越冷,语气越来越严厉,司马光听在耳里,仿佛惊雷在耳际轰鸣一般,只觉脑袋嗡嗡直响,几欲摔倒。
司马光在河南府家里,摆出一副著书立说,不参与国事的样子。明眼人都知道,他是在做样子,是在沽名钓誉,实际上,他暗中谋划,影响朝政。他虽足不出户,入他府的大臣不知道有多少,他府里不知道发生过多少阴谋算计。
只是,碍于他的名望,宋神宗没有提起。
如今,曹太后不仅提出来了,还是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提出,这是一种宣示,表明她的态度,她由反对新法转而支持新法了。
最欢喜的莫过于宋神宗和王安石了。君臣二人对望一眼,暗中直乐,要不是时机不对,君臣二人肯定是放声高歌了。
宋神宗原本想菖太后不反对就行了,没成想,她竟然公开表明了态度,比起预期好得太多了。疏不间亲,无论怎么说,宋神宗是曹太后最疼爱的孙子,在这孙子建功立业的关头,她若是不给宋神宗大力支持,说得过去么?
曹太后这一举动,已经与她往昔的措置完全不同了。她一惯的作风是不露面,只是躲在幕后谋划,象今天这般公然表明态度的事情,还是第一遭。
这意味着,反对新法的最大障碍已经不复存在了!
这意味着,悬在宋神宗头上的利剑消失了!
这意味着,宋神宗自此以后,可以放开手脚推行新法了!若是有人敢反对,即使杀头也不在乎了!
“怎生会这样呢?”司马光、韩琦、吕公著他们当然明白菖太后的用意。这态度一表明,就不会再更改了,反对派最大的靠山没了,三人一脸的惊惧,冷汗渗渗而下。
“太皇太后圣明!”王安石、吕惠卿、蔡京这些改革派大是振奋,忙着颂扬。
对于改革派来说,这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比起涿州大捷还要让他们欢喜。
曹太后扫视一眼众臣,接着道:“今儿突然接到捷报,老身方才明白,大宋不变就不能变强,这改变是必须的!可是,这改变需要时间,非眼下第一要务。眼下最重要的是,如何打好接下来这一仗。官家,你对此有何见解?”
宋神宗不得不出面了,扫视一眼群臣道:
“祖母所言,正是朕所想!变才能变强,才能洗雪国耻!可是,眼下最重要的是,打好接下来的这一仗。这一仗,干系着华夏的命运,干系着大宋的国命,不可掉以轻心,大宋要集中全力来做这事!”
打下涿州不过是个开始,耶律洪基的反扑即将到来,打好这一仗才是最为紧要的。面对辽国的疯狂反扑,宋朝必须要全力以赴,众臣不住点头,没人有异议。
“祖母,对于这一仗如何打,还请您给孙儿提个醒儿。”宋神宗完全可以乾纲独断,可是,曹太后今天给他的支持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宋神宗心情大好,要让曹太后再欢喜欢欢。
果然,宋神宗这话一说,曹太后的眉梢弯成了月牙儿:“顼儿,你能有此孝心,祖母欢喜。祖母不能干预国事,只是给你提个醒儿。
祖母在想,涿州这仗打得很漂亮,会有人以为大宋很强了,要灭亡辽国不是问题了,就会上书要大宋立即出兵幽州,收复燕云十六州。祖母以为,这是冒进。虽然这一仗打得不错,可是,辽国的实力仍强,切不可冒然出兵。”
曹太后精明人一个,对局势的判断相当的准确。
“另外,还有人以为把耶律洪基惹火了,有亡国之祸,要你给耶律洪基去国书赔罪,割地赔款。”曹太后自勺声音陡然转高,道:“这两种说法都不要听,你要自己有主张!”
“谢祖母!”
宋神宗最担心的便是这事,曹太后如此说,那是无条件支持他,不由得大喜过望。
(未完待续)
第九十二章 有人欢喜,有人忧(六)
幽州,耶律洪基的行宫,一派喜气洋溢,耶律洪基正与群臣饮宴,庆祝新年的到来。
“滋滋!”
畅美的饮酒声响成一片,令原本就喜洋洋的气氛平添几分喜气,一众君臣美滋滋的端着酒杯,畅快的饮着美酒,吃着鲜美的食物。
酒过三巡,菜过五昧,一众君臣的话就多了起来,有说有笑,气氛更加活跃了。
“新的一年到来了,是属于大辽的一新年!在新的这一年里,大辽必将打进中原,占领中原的花花世界,万里江山!”
“中原那个一富饶啊,没话说!父老相传,太宗皇上打进中原,掳掠了不计其数的财富,金银堆积成山。如今的中原,比起太宗皇上时更加富饶,财富更多!只要我们打进去,要甚么有甚么!”
“这一次,我们打进中原,一定要好好享受一番!一定要好好搜刮!要掳掠更多的奴隶,要更多的金银,更多的丝绸!”
“还要有更多的细皮嫩肉的美人!”
一众大臣眼睛冒光了,越说越兴奋,声音越来越高。
“嗯!”耶律洪基听得直皱眉,不由得轻嗯一声。于是,一众大臣忙闭嘴不言,打量着耶律洪基,静等他的话语。
果然,耶律洪基没有让他们失望,只听他道:”你们说得都很好,可是,你们的心胸太小了!你们的眼界就盯着金银、妇人,就不能看到别的么?”
打进中原,不就是为了财富,不就是为了妇人?不为这些,还能为甚么7…众大臣很是不解,却又不好问询,只得眼巴巴的望着耶律洪基,静等他的说话。
“太宗皇上当年打进中原,在汴京称帝,建立大辽,本想留在中原,做中原的皇帝。”
耶律洪基眼里奕奕生辉,光采闪烁,好象九天之上的繁星:“可是,那时的大辽实力不济,远远不如眼下,给中原的百姓赶了出来。”
耶律洪基的话很直,竟然敢直指耶律德光的失误之处,这正是他的性格使然,要是换个人,肯定会爱口饰非。
“如今,大辽的实力远非太宗皇上时期所能比,朕打进中原就不会再走了,会坐拥中原万里江山,要让中原百姓成为大辽的臣民。”
耶律洪基眼中的光芒更加明亮了:“只有如此,大辽才能更强,才能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
掳掠固然让人收获颇丰,让人拥有无尽的财富,可是,非长久之策,再多的财富若无补充来源,总会有枯竭之时。若是把中原象燕云十六州一样,纳入辽国的版图,那么,辽国的实力自然骤升,平空提升几个挡次,辽国所拥的财富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比起掳掠好得太多了。
耶律洪基有猛志,有雄才,早就想入主中原,做中原的皇帝了。这办法,比起众将所想的掳掠好得太多了,众将不由得大喜过望,齐声颂扬,一时间,屋里马屁满天飞。
“皇上圣明!”
“皇上雄材大略,直追太祖!”
“打进中原,坐拥万里江山,皇上就是中原的皇帝。古往今来,只有汉人才能成为中原的皇帝,皇上一定能开拓古今,成为第一个不是汉人的中原皇帝!哈哈!”
自古以来,少数民族不断入侵中原,对中原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可是,没有一个少数民族能入主中原。虽然南北朝时期,鲜卑入侵中原,盘踞半壁江山,却始终不能把另外半壁江山打下来,强如北魏道武帝都不行。若耶律洪基打进中原,占据汴京的话,就会成为第一个统一中国的少数民族皇帝,的确是开拓古今,成就无上功业!
“到那时,大辽勇士们有着吃不完的美食,穿不完的绫罗绸缎,睡不完的美人!”
“想想当初,大辽得到燕云十六州,让我们的日子好过多了!”
“哎!若是大辽得到燕云十六州就治理的话,不会让柴荣夺去三关,不会阻断大辽勇士的步伐,我们早就在中原享乐了!”
辽国最初得到燕云十六州后,却是没有治理,只是当作予取予求的仓库,可有可无的。
直到萧太后掌权,这才让韩德让他们来治理,才把燕云十六州融入辽国。到了此时,辽国才认识到燕云十六州的重要性,让辽国有着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财富。
认识到燕云十六州的重要后,辽国那个后悔劲就无法言说了,因为头十几二十年的不重视,给周世宗柴荣夺回了三关,阻挡在辽国南下的道路上。辽国后悔,后悔当初为什么没有认识到燕云十六州的重要呢?为什么当初不把燕云十六州治理好?为什么不把三关掌控?
若是周世宗没有夺回三关的话,中原的门户就是洞开的,辽国的铁骑随时可以进入中原。因为三关中的最重要一关瓦桥关就是坚城雄州,这是北宋在北方最为重要的战略城池。
可想而知,周世宗夺回三关的重要意义了。
“嗯!”耶律洪基重重点头,道:“这话说得对!太宗皇上虽然收了燕云十六州,却是没有治理好,这实是大辽的一个惨痛教训!若是太宗皇上治理好了,不让柴荣夺回三关,大辽早就入主中原了。朕绝不会再犯这个错误!
朕入主中原后,一定要把中原治理好!中原的财富,是燕云十六州的无数倍,到那时,你们可以在金山银山上睡觉了!”
契丹人虽然瞧不起汉人,却是知道少不了汉人,若是不把中原治理好的话,他们得到不无穷无尽的财富,对耶律洪基的话不会有异议,无不是大笑起来。
“只要得到中原,大辽就能一统天下,成就无上功业!”一众大臣齐声笑来,畅快异常。
“禀皇上!”就在一众君臣欢笑之时,一个亲信快步进来,呈上一个描金匣子:“吴骥派人送来的新年贺礼!”
“吴骥?”
“他会送新年贺礼?”
一众大臣张大了嘴巴,一脸的惊讶之色,好象听到天下间最好笑的笑话似的。
吴骥是辽国最痛恨的敌人了,契丹人对吴骥的痛恨远远超过了任何一个宋人。可以说,吴骥与辽国是不死不休的仇恨,他怎生会送来新年贺礼?
不能怪群臣,实在是这事太离奇了。”休要胡说!”
“吴骥他无论如何也不会送来贺礼!”
一众大臣齐声斥责。声响若雷,震得满屋嗡嗡作响。
耶律洪基挥挥手,阻止众臣吵闹,接过匣子,近侍打开,里面一通书信。近侍检验一阵,发现没有问题,这才递给耶律洪基。
耶律洪基也是万分惊奇,一双眼睛睁得滚圆,三两下展开一瞧,眼睛猛的瞪得比牛眼睛还要大,眼珠都差点砸下来了。
“呼呼!呼呼!”耶律洪基突然之间气喘如牛,胸膛急剧起伏,一双眼球充血,好象一座即将喷发的活火山。
“咕咕!”众臣的好奇心不在耶律洪基之下,很想问个明白。哪里想得到,耶律洪基竟然是如此模样,无不是大惊,到嘴边的问询之言只得咽了回去。
“呼呼!”耶律洪基的喘息声越来越粗重,一双眼睛越来越红,眼角竟然裂开了,鲜红的鲜血顺着眼角流了出来。
天啊,耶律洪基竟然气得眼角开裂,这是何等的大事?这是何等的惹火事?
“卟!卟!卟!”
然而,就在一众大臣揪心之际,只见耶律洪基嘴一张,一连数口鲜血喷出来,口口如箭,溅射出丈许远近。
“皇上!”
群臣哪里想得到,变生肘腋,刚刚还是一团和气,喜气洋洋,说着打进中原后如何如何,这才屁大一会功夫,耶律洪基就给气得吐血了,个个张大了嘴,一脸的震惊,却是说不出话来。倒不是他们怕耶律洪基不敢说,而是他们震惊之下,不知从何说起。
“砰!砰!砰!”
更让他们震惊的是,耶律洪基右手紧握成拳,重重擂在自己心口上,拳拳用力,好象捶暴猪似的。
自残也不是这样的?近侍吓得不轻,忙去拽耶律洪基的手,却是给耶律洪基一下推开,一双拳头不住擂在心口上,脸色煞白,没有一点血色,跟在土里埋过似的。
“皇上!皇上!”群臣终于反应过来了,不由得急急叫嚷起来。
可是,耶律洪基跟没听到似的,仍是擂着心口,不住吐血。
都知道耶律洪基拳大力沉,再这样擂下去的话,一定会出大事。萧律不管不顾了,一下冲上去,死命抱着耶律洪基。可是,耶律洪基的双拳仍是在擂着,只不过,没有落在自己身上,而是擂在萧律的背上了。
耶律洪基的拳头很生猛,尽管萧律很壮实,挨了几拳后,萧律就吐血了。可是,他不能放手,只能咬紧牙关,强忍着。
群臣你望望我,我望望你,却是谁也想不出主意。要是再打下去,萧律不死也要重伤。
“韩大人,你主意最多,你快出个主意。”终于,有大臣发现韩举不住皱眉头,向他求助了。
韩举眉头一挑,牙一咬,抓住耶律洪基手里的书信,叫几个大臣死命拽开耶律洪基的拳头,好不容易取出书信,展开一瞧。
“不!这不可能!”
韩举一瞧之下,脸色骤色,一张脸变得煞白,跟耶律洪基的脸有得比了,仰首向天发出一声尖叫,凄厉刺耳,比夜枭的叫声还要难听。
(未完待续)
第九十二章 有人欢喜,有人忧(七)
群臣是了解耶律洪基的,精明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