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红色苏联 >

第120章

红色苏联-第120章

小说: 红色苏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即使如此,安德烈也没有停止他的步伐,在与岛国政府达成了一系列的协定之后,安德烈开始了他在岛国的考察行程,而首先,安德烈来到的,就是三菱重工。

没有人会不知道三菱重工,这个企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治维新年间。1884年,三菱创始者岩崎弥太郎从政府租借了工部省长崎造船局,将其命名为长崎造船所,此后发展为三菱造船株式会社。到了1934年,公司业务已拓展至重型机械、飞机、铁路车辆等领域,同年更名为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业务涵盖机械、船舶、航空航天、原子能、电力、交通等领域。

这是岛国重要的军事工业企业,二战中,岛国的坦克,飞机,大炮几乎都是这个公司的杰作,而即使是现在,这依旧是岛国最重要的军工企业。

比如,在航空领域,这个公司目前就在继续组装F4战机,而且,随着引进F15计划的开展,这个公司还将会组装F15战机,而这一切,都随着美国的撤离而终止。

三菱重工的主要股东,全部都撤资,跑到美国去了,这些年来,这些人跟美国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又视红色苏联为洪水猛兽,所以,撒丫子跑路的时候,速度那叫一个快。而同时,还有一批技术人员,也都偷偷地溜走了。

可以说,战斗结束之后,三菱重工几乎就陷入了停滞和破产的边缘了,要不是苏联军队和岛国gcd的组织工作做得好,工厂里的各种机器,怕是都得被破坏了。

而现在,为了恢复经济,岛国政府在尽最大的努力,同时,苏维埃也伸出了援助之手。

苏联给三菱重工提供了总计高达八十亿卢布的资金援助,这些资金,让三菱重工开始走出了危机,而且有充足的资金周转来继续发展。而同时,苏联也通过这些资金,占有了三菱重工的百分之四十五的股权。

除了资金支持之外,苏联还提供了大批的技术人员,一线的产业工人,来到三菱重工,替代已经离开,前往美国的那些人员,三菱重工是在岛国所有企业之中,率先转入正常经营的企业。

安德烈的第一站,就是三菱重工的名古屋航空宇宙系统制作所,这里是三菱重工的战斗机和直升机生产厂,产品涵盖了三菱重工所生产的各型飞机和火箭,也是航空自卫队和海上自卫队主要的战斗机、直升机生产商。这个制作所下属三个工厂:大江工厂负责研发、管理和部分零件制造,飞岛工厂负责航天产品的总装和航空产品的部分分装。小牧南工厂则负责航空产品的总装和试飞工作。

安德烈首先来到的大江工厂,由于是秘密来访,没有受到任何人的欢迎,看着外面负责安全保卫工作的是苏联军队的战士,安德烈不由得点头,现在,自卫队的军心依旧不稳定,在重信房子没有彻底掌控自卫队之前,还是由苏维埃的军队,负责维持这里的治安是最合适的。

“安德烈将军,见到您真高兴。”在安德烈进入了厂区之后,负责人才匆匆前来迎接,前面是一名大块头的苏联人,而后面跟着的,是一名岛国人。

“我叫格里申,以前在莫斯科,提赫米洛夫仪器制造研究院。半个月前,国家将我调到了这里来。”对方笑着说道:“这位是大桥荣太郎,我们现在已经合作得非常愉快了。”

提赫米洛夫仪器制造研究院,不就是大名鼎鼎的NIIP吗?苏27的雷达,就是这个研究院制造的,而格里申,这个名字也这么熟悉?安德烈的脑海里一转,就想起了前世的资料,当时苏27的改进型N001VE雷达,好像总设计师就是这个家伙吧?

“辛苦了。”安德烈挨个握着两个人的手。

“为祖国服务。”格里申说道。

“感谢苏维埃对我们的支持。”大桥荣太郎则是非常谦虚。

为了帮助三菱重工恢复正常,苏联派出了大量的技术人员,虽然从明面上,大桥荣太郎才是这里的负责人,但是实际上,谁都清楚,苏联人在这里更有话语权。

不过,大桥荣太郎非常满意,这个格里申,只是钻研技术,对公司的管理等方面,并没有提出各种无礼的要求,两人相处的还是比较融洽的。

本来,大桥荣太郎只是下面的一个负责人而已,在这里的工厂经理走了之后,他就被提拔到了工厂负责人的位置,工资涨了一倍,而且,他还用自己的积蓄,换来了一部分公司的股份,对这一切,他已经非常满足了。

不管头顶上的是苏联人,还是美国人,总之,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就行了,别的,不是大桥荣太郎考虑的,他只是个平民,不是政治家。

“我们这里的秩序,已经恢复过来了吗?”安德烈走在走廊上,看着里面的人员正在专心致志地工作,哪怕是安德烈经过,也没有人抬头,显然,他们都一心扑到了工作上,跟国内没法比,国内,工人们早就围过来就跟看马戏一样了。国内甚至还有好多的工厂,正常上班期间,工人都翘班,跑到市场上采购商品去了。

安德烈一边走,一边看,非常满意,其实,资本主义也不是一无是处,而像岛国这些企业,对工厂的管理更是非常先进的,将这些模式带到国内去,也能够极大地促进国内企业的改革。

“我们这里,主要是负责研发的。”大桥荣太郎解释道:“本来,公司资金链断裂,我们这里的人员也都无心工作,还好,现在已经有了充足的资金,我们的研发,也可以继续进行。而且,根据贵方的要求,我们已经在某些方面,展开了专项研究,现在进展很快。”

研发,投入最多,同时不一定有产出,但是,研发,才是一个企业的核心,没有研发企业的能力,终究会被淘汰。

安德烈点点头:“不错,希望我们能够戒骄戒躁,继续为公司,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正说着,走廊转过了一个弯,安德烈就看到了一个大家伙。(未完待续。)

第三百一十四章仿制雷达

矩形进气道,双发双垂尾,气泡式座舱,外形是如此漂亮,充满了力量和美感。

F15!这是一架美国的F15战机!

“岛国自卫队,现存了四架F15战机,其中三架,都被拖回了莫斯科,而这架,被放在了我们这里,由我们来负责研究。”格里申说道。

当初东西德合并,美国人没有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东德的米格29战机,这种苏维埃的前线战机,在西方面前就褪去了外衣,赤条条地供西方研究了。不知道米高扬设计局里有多少人,都对此根根于怀。

而现在,轮到美国人郁闷了,他们最先进的三代机,被己方给获得了!这一番研究下来,以后在空战中,对抗美国人的战机,就更加有把握了!

机头的雷达罩已经拆开,可以看到上面的平板缝隙的雷达天线,安德烈不由得快步走过去,仔细观察着这架F15。

“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逆向测绘,仿制F15的机载雷达。”安德烈爱不释手地看着那平板状的雷达天线,兴奋地说道。

苏联的电子技术落后,直至解体,也没有攻克了平板缝隙雷达的难关,而作为重型的战斗机的苏27,原本计划是装载平板缝隙雷达的,结果变成了五大三粗的倒卡,凭空成了一个一吨的庞然大物,苏27以后的屡次改进,几乎都是围绕这个玩意儿来的。

现在,T10还没有开始试飞,历史上的困难不会重现!

“是的,我们大江工厂,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测绘和仿制F15的机载电子设备,其中的雷达就是重点。”大桥荣太郎说道:“我们三菱重工虽然组装了F4战机,但是上面的机载雷达,也是全套引进美国产品,而现在的F15,本来是打算引进生产的,雷达设备也需要进口,不过各种参数文件,我们都已经有了。雷达关系到战机的性能,我们以后无法再从美国获得任何先进技术了,只能自己研制,我们所有技术人员,都在集中精力,现在已经攻克了雷达天线的制造难关。“

雷达天线!美国的F15战机使用的APG63雷达,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平板缝隙雷达天线,这种天线就是在波导宽边或窄边上开出裂缝,并适当排列组成线阵或面阵,来满足各种天线应用的要求。这种方式具有增益高、口径分布易控制、结构紧凑等显著优点。其中,波导宽边开纵缝的驻波阵,也就是平板缝隙天线,还具有损耗小、重量轻、功率容量大、极化纯度高、机械强度大等特点,。这些优点,让重视电子技术的美国首先用在了战斗机上的火控雷达、导弹的引导头天线等等。

苏联的雷达五大三粗,功率极高,但是,真正使用率却相当低,其中,雷达天线的效率低下,就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大部分都变成了热量散发掉了!苏联虽然想要攻克平板缝隙雷达的难关,但是困难重重。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材料和精密加工技术!这些技术,苏联本来是无法从西方获得的。

“太棒了!”听到这话,安德烈无比高兴,他自然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只要雷达天线的制造难关攻克了,凭借着岛国的电子技术水平,后面的处理系统等部件,也都可以一一攻克的,这样,正好可以赶上苏27的研制进度!

苏联的电子技术,因为岛国的投桃报李,将会出现井喷式的提高!在电子技术方面迎头赶上之后,看美国人怎么跟苏联在军事上对抗!

“一旦这种雷达研制成功,我们将会装备我们的战机,同时同步出口给我们的朋友,未来,我们还可以考虑技术输出,在莫斯科直接生产这些雷达。”大桥荣太郎说道。

这几乎是肯定的,毕竟这款雷达的研发,就有一部分是苏联的人员,研发成功,苏联也就会同步地掌握技术,只是苏联国内的加工水平不足,如果在苏联国内生产,那就需要引进机械加工设备了。到时候怎么去成本核算,利润什么的,就不是安德烈能操心的了。

而且,苏维埃的未来战机,雷达系统绝对不能靠岛国的工厂,万一岛国人留什么坏心眼,到时候会坑了苏联航空兵的。

“三菱重工在相控阵雷达的研制上,也相当先进,他们正在攻克主动相控阵雷达的T/R组件的难关。”格里申说道:“我们也加入进来,争取早日研制出更先进的主动相控阵雷达来。”

虽然苏联已经有了机载的相控阵雷达,但是那是靠铁氧体移相器的被动相控阵雷达,新式的主动相控阵雷达,才是未来的方向!在这方面,岛国有技术的前瞻性,在苏联专家的配合下,共同攻克技术难关。

“我们出了对雷达的研制在孜孜不倦地进行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团队,在研究F15战机的发动机。”大桥荣太郎说道:“只是,F15的发动机现在也不成熟,面临太多的问题,上次就是因为发动机故障,导致了美国飞机大面积的停飞。”

发动机!其实,苏联对发动机的追求,没有航电这么迫切,因为苏联在发动机研制方面并不落伍,但是,苏联发动机的技术还是有缺陷的,比如使用寿命,就远远地达不到西方的水平。研究西方的发动机,对苏联掌握更前沿的发动机技术,还是有帮助的。

就是F100发动机,现在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可靠性的问题,上次如果不是因为F15大面积的停飞,美国人绝对没那么容易认输!

等等,发动机,航电,这些技术如果岛国人都攻克了,还有剩下的一个机体,那就意味着岛国拥有自主研制和生产战机的能力了?想到这里,安德烈顿时心中一警。

虽然现在要利用岛国的技术,但是,绝对不能将岛国培养成一个军事大国了!

“我们还有一个新的计划。”就在这时,大桥荣太郎说道:“本来我们自卫队的下一代的战机是F15,但是现在,恐怕是要计划泡汤了,我们需要一款新的战机,来应对未来的冲突。”(未完待续。)

第三百一十五章出口米格23和米格25

三菱重工是岛国的重要军工企业,虽然在后世,生产的武器装备,数量很少,而且价格昂贵,这些都是因为法规限制造成的,岛国作为战败国,只允许拥有自卫的能力,自卫队的规模有限,同时,生产的武器只能自用,又不能出口,当然会导致成本飙升,其实,如果三菱重工开足马力生产的话,武器装备就跟下饺子一样,可以快速地从生产线上下来,同时,大量生产,成本也可以降下来。

现在,虽然岛国已经开始由gcd执政,政治立场也是倾向于苏联的,但是,依旧要对这个国家保持警惕,当初怎么赶走美国人的,可能会有同样的下场落在苏联身上,这一点不能不防。

不过,撇开岛国人,苏联人自己研究,又是不现实的,毕竟,先进的技术在岛国人手里,比如那平板缝隙雷达,苏联工程师即使是知道原理,也无法实现,没有加工能力!而岛国人却有。再比如,那些处理器等电子电路,岛国工程师设计起来,自然是更轻车熟路,可以说,现在是苏联的工程师在向岛国学习,没有了老师,是不行的。

“F15?”听到大桥荣太郎的话,安德烈眉毛一上扬,非常鄙视地说道:“F15算什么?最近几年来,我们的米格25战机,不是一直都在压着美国的空军打吗?而且,现在我们的米格23,在近距格斗中,不是也击落了若干架的F15吗?这种战机的性能,远远不如我们米格23和米格25。岛国的航空自卫队,可以考虑装备我们的这两种战机,怎么样?其中,米格23甚至可以授权在三菱重工生产。”

后世,米格25的神话早就破灭了,海湾战争中,米格25更是被美国为首的北约国家吊打,其实,在别连科叛逃,这架战机被发现是不锈钢战机之后,光环就褪去了。而现在,米格25依旧是高悬在西方世界头顶上的一柄利剑!压得西方喘不过气来!

随着苏联的米格29和苏27的研制进度,米格25的重要性在不断降低,尤其是在米格31定型之后,米格25就完全落伍了,属于可以出口的战机了,优先出口给岛国,也并不是什么难事。

当然,即使是出口给了岛国,战机的维护,保养,依旧是由苏联人来完成的,岛国人需要在苏联教官的指导下飞行,没有苏联教官的允许,他们连起飞的权力都没有。

而至于另一款战机,米格23,则完全是在米格29和苏27出现之前的暂时替代品,这款战机,本来就是要打算大量出口来换取宝贵的外汇的,出口到岛国,甚至岛国根据许可证自主生产,都是可以考虑的。

总之,不能让岛国有自研战斗机的能力!

后世的美国,也是这么干的,每次岛国有了自研战斗机的想法,都会被美国给拒绝了,最终的协调,是搞出个不伦不类的怪物来,F1和F2都是这个结局。

现在,轮到安德烈来拍板了,岛国的航空自卫队,未来的主力战机,当然是米格23和米格25!

这些都是可以跟岛国政府商议的,眼前的大桥荣太郎,只是个企业经理,只能建议,没有任何的决策权力。

不过,安德烈这样说,大桥荣太郎却是无比高兴:“那真的是太好了,我们在生产完最后一批F4战机之后,就可以转而生产新型飞机了。”

这样,至少己方在今后十年里,都不会没有生产目标了,公司的盈利就能够保持住。

他不知道,米格23的生产计划,仅仅进行了五年,就终止了,这款战机已经落伍了!

在车间里继续巡视,安德烈看到了苏联专家和岛国专家们正在辛勤工作,除了战机之外,导弹等装备,也都在仔细研制之中,岛国装备的麻雀导弹,现在就完全在苏联的专家手里拆解,逆向仿制之后,苏联的空空导弹技术,也会实现大跨步地发展。

不知道此时的美国人,该有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