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锦衣杀明 >

第281章

锦衣杀明-第281章

小说: 锦衣杀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边境冲突,都是以游牧民圌族的胜利而终结的。
    到后来,俺答汗率领数万大军包围京师,更是让所有的游牧民圌族骑兵,都看到了明军的虚弱之处。在俺答汗发起的进攻里面,明军的战斗力,的确是不敢恭维。大同总兵仇鸾的表现,更是让他们嗤之以鼻。在他们看来,打败明军,根本不需要任何的战术,只需要催动战马,挥舞着武器,直接向前冲就是了。
    正是在这样的根深蒂固的思想的影响下,蒙古人没有对白衣军做出特别的战术改变。他们依然沿用了以前的战术。他们从上到下,都认为只需要将以前的战术发挥到极致,就能轻松的拒败白衣军。因此,他们完全不顾自身的伤亡,一波接一波的发起攻击。前面的同伴倒下了,后面的同伴,立刻跟上,发起更疯狂的冲击。他们坚信,在他们的疯狂冲击下,白衣军一定会溃散的。
    参将林深河的一颗心,早就提到了嗓子眼上。这场战斗,从一开始,他就参与了。作为一个老蒋,他必须承认,这场战斗,是他一生中见过的最激烈,最紧张,最血腥的战斗。直到现在,他还无判断,战斗的双方,最后胜出的到底会是谁。但是,他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是他指挥的宁夏镇军队,估计现在早就崩溃了。八千多的蒙古骑兵,不要命的发起攻击,破坏力绝对是可怕的。在宁夏镇,只要是上千的鞑靼人骑兵南下,都将引起巨大的恐慌,更不要说接近上万人的蒙古骑兵了。哪怕是偏厢车和火枪队的组合,都很难阻挡如此疯狂的进攻。最保守的估计,哪怕是五万的明军步兵,都扛不住这样的猛攻。如果没有坚固的城墙防护,明军一定会溃散的。最终的结果,极有可能是全军覆没。但是,徐兴夏就是用同样数量的白衣军,挡住了蒙古人的疯狂进攻,还给蒙古人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战斗持续到现在,白衣军还没有丝毫崩溃的迹象。相反的,他还察觉到越打越勇,越打越强的态势。两相对比,白衣军的表现,的确是太突出了。也难怪徐兴夏能够在宁夏镇气焰嚣张,飞扬跋扈。换了你有这样的一支军队在手,你也有气焰嚣张,飞扬跋扈的资格!
    作为一个接近五十岁的老人,林深河对于徐兴夏,除了表面上的屈服顺从之外,内心里,绝对没有丝毫的敬意。他之所以投降徐兴夏,不是因为他被白衣军俘虏了,而是因为他对自己的上司,对朝廷,也有那么一点儿失望了。他们的确是太腐圌败了,太黑暗了。如果不是他们的腐圌败黑暗,也不会将宁夏镇折腾成现在的样子。但是,这一切,和徐兴夏,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在林深河的眼里,徐兴夏根本就是小宇辈。老人家对于小宇辈的嚣张,从来都不会有好感的。只是他感情内敛,一直没有表现出来而已。他甚至觉得,徐兴夏这样的人,是无坚持多久的。或许他现在可以嚣张一时,风头一时无两,以后慢慢的就会沉寂下去的。
    可是,现在,林深河对徐兴夏的看,有了很大的改变。亲眼目睹白衣军和蒙古人的战斗以后,林深河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一个军队将领,谁不希望自己国家的军队,能够横扫外族,能够臣服四海,万国来朝?作为宁夏镇的参将,林深河最痛苦的事情,估计就是每年鞑靼人南下袭扰,他却没有能力将他们驱逐出去。直到徐兴夏出现,这个局面,猜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白衣军是明国的军队吗?当然是!白衣军上下,基本上都是宁夏镇的军户,徐兴夏本人,更是土生土长的宁夏镇军户。如果说他们不属于明军,谁才属于明军?至于白衣军悍然造圌反,林深河也慢慢的有了自己的理解。林深河相信,徐兴夏也是被迫才走到这一步的。如果不是李懋桧、李国臻等人的贸然行动,又怎么会将徐兴夏逼上造圌反的道路?徐兴夏完全没有造圌反的必要啊!
    如果以后朝廷能够平心静气的和徐兴夏坐下来谈,造圌反两个宇,是完全可以抹掉的。不说别的,仅仅是白衣军打败了鞑靼人,打败了蒙古人,收复了巴彦淖尔草原,引导吐谷浑人来朝,这一桩桩的劳,就完全可以顶替徐兴夏犯下的罪过,如果他真的有罪过的话。林深河觉得,如果自己是皇帝陛下的话,一定会原谅徐兴夏的。甚至,还要大力重用徐兴夏,让他继续为大明国开疆拓土,臣服四海。甚至,林深河不知道从哪个角落里还无意中得知,徐兴夏和朝廷中的某位女性的皇亲国戚好像有些特殊的关系,两人依稀间,还有一些密切的来往。谁也说不准,两人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0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徐兴夏和朝廷之间,是存在某种神秘的联系的。这充分说明,他和朝廷,完全是有缓解的可能的嘛!
    “林将军你来评价一下林丹汗的战术?”忽然间,徐兴夏说道。
    “我?评价林丹汗的战术?”林深河感觉有些意外。他下意识的看着徐兴夏,似乎要从他的脸上,得到一些提示。结果,很快林深河就反应过来了。徐兴夏有点紧张。他希望通过说话,来缓解自己的紧张。这是一般人的正常反应。
    徐兴夏也是正常人,他也会有这样的反应。特别是在当前战斗胶着,难解难分的情况下,徐兴夏肯定会紧张。说到底徐兴夏还是一个不满二十岁的年轻人啊!对他的心理素质,不能要求太高。战斗技能是可以通过锻炼获得的,作战策略也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唯有心理素质,只能依靠自己不断的积累。只有不断的经历生与死的考验,心理素质才能越来越坚固越来越沉稳。
    其实,他林深河又何尝没有这样的反应?他其实也很想通过说话来缓解自己内心的紧张。他们虽然没有处在最前面,没有经历弹雨箭矢,没有直接的生命危险,可是,他们的心,都是全部悬在嗓子眼上的。没办,他们的对手,可是最近几年来,风头最劲的林丹汗啊!能否打败林丹汗,谁也无准确的预料。
    林深河努力的稳定一下自己的思绪,缓缓的说道:“林丹汗这个人,眼光比较高,心高气傲,不太看得起人。他一直认为,自己是大草原上最后的雄主,所有人都应该匍匐在他的脚下,归顺他的领导。包括我们大明国的皇帝,都应该向他称臣。不过,他对于自己的野心,一向掩饰的很好,不少人都低估他了。”
    徐兴夏轻轻的点点头,深沉的说道:“他只出动了八千人发起第一波的攻击,他,错了。”
    林深河说道:“是的,他错了。”
    他绝对不是无意识的附和徐兴夏,毫无根据的赞同。他也是有自己的想的。实际上,林丹汗的确是错了。不知道他为什么会出动八千人发起第一波攻击。这个数宇,有点不上不下,不伦不类的。如果是试探性的进攻,人数太多了。试探性的进攻,一千人左右就足够了。如果是决定性的进攻,人数又太少了。
    兵有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可见,发动进攻的基本条件,是自己的兵力,要比敌人多出四五倍左右。就算不能做到四五倍,至少也得是两倍以上啊!问题是,林丹汗出动的兵力,刚好和白衣军的兵力相当。双方的兵力对比,是一比一。这样的进攻,就没有意义了。一比一的较量,蒙古人是无取胜的。
    对于林丹汗来说,如果第一波攻击的八千人,无拿下徐兴夏,那么,他剩下的军队数量,就有点麻须了。战斗进行得如此的激烈,蒙古人的伤亡,肯定是很大的。保守估计,不会低于四千人的伤亡。换言之,他剩下的军队,肯定不到两万人。那么,接下来,他是一锤子买卖,全军突击呢,还是再次分批进攻呢?
    如果是一锤子的买卖,对林丹汗来说,绝对是冒险啊!从当前的战斗情况来看,就算是全部的蒙古人都扑上来,白衣军也是可以支撑一段时间的。以白衣军的凶悍的枪炮杀伤力,肯定会给予蒙古人极大的杀伤。换言之,就是蒙古人会再次遭受到巨大的伤亡。如果蒙古人最后能够击溃白衣军,那还好说。如果蒙古人无击溃白衣军,那林丹汗就危险了。他的军队打光了,他还能不危险吗?
    事实上,就算林丹汗最后获胜,也必然是惨胜。白衣军的枪炮,必然让他大量的流圌血。只要他无抓到徐兴夏,就不能算是赢得彻底的胜利。因为,白衣军就是徐兴夏一手创建起来的。哪怕遭受到巨大的损失,只要徐兴夏还在,就还可以继续将白衣军拉扯起来,继续战斗,继续发展壮大。但是,他能抓到徐兴夏吗?估计很难。徐兴夏也不是笨蛋,见机不妙,他肯定会撤退的。
    事实上,白衣军只要撤回去黑山营,就算是安全了。有镇远关这样的要塞堵在那里,饶是林丹汗有天大的本事,都不可能杀进去宁夏镇。有宁夏镇作为后方,白衣军很快就能补充损失,重整旗鼓,卷土重来。换言之,只要徐兴夏不死,白衣军就绝对不会消亡。此消彼长,下一次再相遇的话,林丹汗就未必吃得消了。
    补充同样数量的军队,蒙古人和白衣军,速度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的。对于林丹汗来说,补充两万人的军队,绝对是不容易的。他需要两万人的壮丁,需要两万人的装备,这些,对于人口数量不足的游牧民圌族来说,都是很要命的问题。两万人的壮丁,至少需要拼凑五六个部落,才能凑出来,还不是特别忠诚的那一种。
    但是,对于白衣军来说,招募两万人的兵员,基本不存在什么困难。宁夏镇有足够的人口基数。就算宁夏镇没有,附近的固原镇、延绥镇,乃至是甘肃镇都会有。白衣军攻克了宁夏镇以后,从各地逃亡宁夏镇的军户数量,每天都超过一万人。至于武器装备,以白衣军的生产能力,也很快就可以配置到位的。
    简单的说来,就是徐兴夏败得起,林丹汗败不起。徐兴夏即使战败了,也无关紧要,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但是,林丹汗如果战败了,后果就严重了。等待他的,必然是下坡路。
【第428章】这个世界是没有后悔药的
    其实,对面的林丹汗也在头痛。Www;这时候,他也察觉到自己的错误了。他遗憾的发现,自己的思想,还是有些僵化了。他在排兵布阵的时候,一不小心,又将白衣军当做是一般的明军看待了。如果白衣军乃是一般的明军,蒙古人以同样数量的兵力,轻松的就能将他们击溃。没想到,现在,却让他有点不上不下了。
    一锤子的买卖,林丹汗是绝对不干的。太冒险了。他不能轻易的拿自己的前途做赌注。正如徐兴夏想到的那样,徐兴夏败得起,他却败不起。徐兴夏有足够数量的人龘员储备,损失的兵员数额,随时都可以补充回来。汉人的数量,实在是太多了。不要说损失八千,就是损失八万,几天的时间,就能补充回来。可是他不行啊,他要是损失八千人,至少得两三年的时间才能弥补回来。
    如果是分批进攻,那又成了添油战术了,除了白白的浪费生命,几乎没有什么意义。对于林丹汗来说,添油战术会比一锤子买卖更加的危险。一锤子的买卖,多少还有一些孤注一掷,破釜沉舟的味道,还有一丝丝的获胜的可能性。但是,如果是添油战术的话,这一丝丝的可能性,都根本不可能存在了。
    况且,第一波攻击失利,蒙古人的士气,必然会受到巨大的打击。可以说,蒙古人发起的第二波进攻,即使人龘员的数量多一倍,战斗力都不会比第一次攻击更强。这是林丹汗最后悔的地方。不经意之间,他就自己折损了自己军队的士气。现在,就算他想办,努力振奋部队的士气,也无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了。
    在战场上,士气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在两军僵持的时候,士气就成了决定性的因素。林丹汗很担心,白衣军会越战越勇,士气越来越高。高昂的士气,会让士兵即使受伤,也不肯下火线。高昂的士气,会让白衣军的战斗力,一直保持在很高的水平。相反的,蒙古人的士气,正在不断的下滑。士气低落的话,士兵出工不出力的情况,会很典型。如果有什么意外,他们立刻就会溃散的。
    “大意了……””林丹汗在内心里悄悄的告诫自己。他需要反省。他需要再次告诉自己,这个徐兴夏,以及他的白衣军,都不能用惯性的思维去衡量,尤其是不能将他们当做是一般的明军看待。如果他再犯这样的错误,估计这辈子都没有翻身的机会了。
    “黄金汗……”那日松忽然低声的说道。他的脸色,有点古怪。他很小心的观察着林丹汗的脸色变化,以斟酌自己的言语。相对于林丹汗的父亲而言,林丹汗优秀了不少,各方面的才华都比较突出。但是,一些固有的为人上者的毛病,林丹汗也不缺乏。这个毛病,就是有时候比较再执,不太愿意听别人的劝谏。
    那日松的意思,是蒙古人的进攻,继续持续下去,已经没有任何的意义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蒙古人根本无撕开白衣军的防线。蒙古人甚至连最后的三排倒马桩,都无冲破。战斗继续这样发展下去,只会白白的增加蒙古人的伤亡。既然徒劳无,那就要果断的撤回来,不要承受无谓的损失。
    林丹汗沉声说道:“不能撤!必须继续!”
    那日松的意思,他当然明白。但是,林丹汗有自己的想。蒙古人在承受伤亡的同时,白衣军也在承受伤亡。那些冲到前面去的蒙古骑射手,同样用他们凶悍的箭嗾,消灭了相当数量的白衣军。这是肉眼就能看到的。林丹汗希望,白衣军的伤亡数字,到达一定的程度,就会承受不住,就会溃散。按照他的经验,汉人军队承受的伤亡,最多就是三成。或许,白衣军也是这样。
    徐兴县举起千里镜,细细的打量着前再的战场。
    战场并没有特殊的变化。双方依然在不断的消耗,不断的死亡,不断的流血。部分的蒙古骑兵,已经杀入了倒马桩的第四排,正在奋力的破坏倒马桩。但是,他们往往只是挥刀砍了两三下,就被扫射过来的米尼弹打死了。这些倒马桩,是阻挡蒙古骑兵猛冲猛打的利器,白衣军又怎么会容忍它们被轻松的破坏?
    随着伤亡人数的增加,蒙古骑兵的进攻,已经出现了一些颓势。这种颓势,主要表现在有生力量的减少,队伍的稀疏,还有进攻决心的逐渐消失。大量的蒙古人战死,剩下的蒙古人,自然会受到震慑,不敢继续那么凶悍的冲上来。毕竟,人都是怕死的。他们的攻击速度降低了,白衣军承受的压力,自然就减轻了。
    当然,蒙古人只要进入射程,就能射龘出凶悍的箭嗾,给白衣军造成损失。有时候,部分的蒙古骑兵,能够一口气射龘出三枚连珠箭,连续射死三个白衣军的士卒。这些蒙古骑射手的危害极大。他们射箭的速度又快,白衣军的反应,稍微慢一点,自身的伤亡,就要不断的增加。估计,这也是林丹汗坚决不肯撤兵的缘故。双方的人龘员,都在不断的流失,就看谁能坚持到最后了。
    在白衣军的军营中间,不断的有伤员被送过来。医疗营在这里设置了简单的野战医院,专门负责收治伤员。工兵营的战士,这时候都成了运输队,专门负责搬运伤员。工兵营的统领李彦飞,也是白衣军的老人了,在威镇堡的时候,就跟随徐兴夏战斗了。此刻,他正紧绷着脸,面无表情的统计伤员和死者的数字。
    为了方便计算,徐兴夏在白衣军内部,推广了阿拉伯数字。这样简单易记的数字,的确比传统的算筹要通俗易懂,一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