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山渐青 >

第129章

山渐青-第129章

小说: 山渐青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许清他们一路查看,直到薄暮时分,宜兴县城已经在望,他刚准备让人询问宜兴驿站所在,就见前面迎来一条船,透过淡淡的暮色,龙门船厂股东之一的丁秋笑吟吟的站在船头,一望见许清就远远的拜道:“侯爷,小人总算是把侯爷您给迎到了!暮色已临,我已为侯爷安排好住处,还望侯爷赏光!”
    能在这里见到老熟人,许清心里也很高兴,船厂股东虽然都是商人,但跟自己的关系极为亲近,丁秋正好是宜兴人,由他安排住处许清自然乐意。等两船靠近,许清朗声笑道:“改道宜兴是我临时起意,丁东家怎能预先料到我的行程?”
    丁秋跳过船来再次施礼道:“侯爷莫怪,是小人家一个管事见到侯爷沿河查看水利,回来并报与小人的,侯爷既到了宜兴,小人自然是扫榻以待了。”
    两人边攀谈着,在丁秋坐船带引下往他家驶去,丁秋主要从事茶叶和瓷器生意,宜兴的茶叶虽然不是十分出名,但产量却很大,丁秋就靠此发家,后来兼营才瓷器生意,他们这里产的瓷器特别一点,乃是紫沙瓷器,这让许清想起了后世鼎鼎大名的紫沙壶来。只是从往日的交谈中得知,现在宜兴的紫沙壶似乎还没有太大的名气。
    宜兴城中水道更加繁密,仿佛一座水上之城,丁秋的家就坐落河边,埠头上丁家人已挑着灯笼等侯多时,从外面就可以看出丁家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建筑,走进去之后,整个院落典雅别致,幽深而宁静。为了迎接许清,院中处处挂满了灯笼,仿佛过年一般,小厮丫环们忙碌个不停。
    许清见些情景,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丁东客,真是打扰了,咱们是老熟人,随意一点就好,不必太刻意多作安排。”
    丁秋马上接口道:“侯爷能光临寒舍,这可是小人三辈子修来的福分,侯爷不必见外,就让小人尽尽心意吧,侯爷您的护卫自有管家安排妥当,您请先去沐浴更衣,小人稍备了一份水酒,还等着多敬侯爷几杯呢!”
    丁秋说完让两个丫环领着许清往浴室去了。
第二百一十九章 端倪
    精巧的花厅里烛火高烧,暖气融融,半人高的落地屏风上,描着兰亭曲水流觞图,图上的人物在烛光的映照下,栩栩如生。
    两边丫环俏立,桌椅上纤尘不染。古人多礼,许清的到来,丁家上下皆出来拜见,连丁秋那六十多岁的老母亲,也在孙女的搀扶下来到厅中施礼欲拜,看着她满头白发,若让这老人家跪下去,许清还真怕折了自己的阳寿,连忙亲自上前扶起。
    丁秋有三子两女,长子丁宜二十多岁,已经接手丁家的一部分生意,次子和三子年纪尚幼,等丁家其他人退去,厅中就只剩下丁秋和他的长子作陪。
    “侯爷,请!”精美的菜肴流水般端上来,热气腾腾;丁秋举杯相邀,
    “丁东家客气了,还有大郎也一起坐下来用餐吧,我随意惯了,不必侍候!”许清与丁秋对饮一杯,转头对站在桌边侍候斟酒的丁宜说道。
    “侯爷快请吃菜,不必理他,在侯爷面前哪有他的坐位,能侍候一旁已是他天大的福份了。”丁秋的话说完,丁宜也连连谦逊着,许清也懒得管了。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丁秋说道:“侯爷难得来宜兴一趟,可要多盘桓几日才行。”
    “不行啊,丁东家你也知道咱们的海船还有半个月就要下水,到时我还得赶回润州,所以这次的行程安排不免有些匆忙。对了,你作为宜兴大户,对常州各县的水利工程应该有些了解吧,就你看来各县的工程完成得怎么样?”常州府大部分地方许清没能亲自去看,多问问总是不会错的。
    丁秋含笑答道:“大人还真是问对人了,小人家里的伙计每日里往来各地,我让他们留意了一下,可以说常州各县的水利工程完成得都不错,大人但请放心。”
    许清听了不禁有些懊恼,自己怎么忽略这江南这十八家商行的作用了呢?若早让他们留意一下,又何至于自己没日没夜的奔忙。以他们跟自己的关系,提供的信息说不定比提举司提供的还可靠。他以手抚额说道:“多谢丁东家了,您能提前为我留意着,这份情我记下了。”
    “侯爷客气了,说来惭愧,小人之所以关注这次的水利工程,倒也不全是为了侯爷,小人名下也有一些田产,这次周知府派人下到各县筹集义捐,小人可是出了三千贯,这钱自己出了,呵呵,总难免多关心一些水利工程的事!”
    许清笑了,丁秋这人不错,够坦诚,没有将就领自己的人情。这年头大地主不定是大商家,但大商家基本都是大地主,国以农为本,而百姓则将土地视为命根子,商人们赚了钱,首先想到的往往就是置办田产传之后代,象丁秋这样的富商,田产一定不会少。
    “丁东家的义举令人钦佩啊,一个人就捐了常州府八分之一的款银,官府理应通名嘉奖才是啊!”
    “八分之一?侯爷……”
    “丁东家,有何疑问?”
    丁秋有些疑惑地说道:“侯爷人的三千贯竟占了整个常州府义捐的八份之一?”
    许清也开始发觉有些不对,沉声答道:“没错,据我司农寺人员并报,常州府这次共筹得义款两万四千贯,难道丁东家觉得这其中有何不妥之处?”
    丁秋右手的中指下意识地在桌面轻轻点击着,深思了一阵答道:“侯爷,由于去年常州府刚遭了水灾,虽然不是大灾,但也使各县不少良田欠收,所以这次朝廷要大修水利,周知府派人下来筹集义捐时,各县士绅捐款都比较踊跃,就小人所知,虽然象我丁家捐三千贯的不多,但一次捐几百上千贯的却不在少数,按理说,整个常州府加起来,这义款应该不止二万多贯才是啊!”
    经丁秋一提醒,许清一下子也想明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周同辙亲自派人下来筹集义款,这样一来,各地加起来具体的捐款总数额,整个常州府只有他才知道,若不是许清随口说起,象丁秋这些捐款人根本无从得知这个数额,就算得知了,他们最多只能疑惑一下,也无力去统计整个常州府的总捐款量。
    不管整个常州府总捐款数额是多少贯,而周同辙报给司农寺人员得知只这么多,在缺少监督机制的情形下,司农寺的人员也只能认这个数了。
    许清联想到周同辙主动请提举司人员监督工程款的事,俗话说事有反常必为妖!这个周同辙似乎不简单啊!
    “丁东家,那么常州知府周同辙在地方上一向官声如何?”
    本秋不假思索地答道:“周同辙在本地官声倒是很好,没有传出什么劣迹。去年水灾之时还亲自到田间地头组织人手抗灾,甚得百姓拥戴。”
    许清看到恭立一旁的丁宜欲言又止,便颔首说道:“大郎有什么话就直说吧,我跟你父亲乃是患难之交,不必拘束。”
    丁宜躬身答道:“侯爷,扬州盐商刘子光这两年在宜兴及无锡的投资甚多,便是我家的紫沙瓷器生意,也遭到了恶意排挤,以前我家跟宜兴知县王叶关系一直不错,但自从刘家到宜兴插手瓷器生意后,王知县却总有偏坦于刘家,个终原因一直想不明白,侯爷问起,我突然记得前不久曾见周同辙长子周定山,跟刘子光次子刘得星同上青楼,似乎有些交情,如今想来,会不会是……”
    许清明白了,丁秋这次如此热情的把自己迎到他家,除了确因原来的患难交情之外,也多少有些扯虎皮充大旗的意思在内。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丁宜未尽之言中透出的意思,周同辙有官商勾结之嫌,宜兴知县倒向刘家,有可能是受了周同辙的指示,也就是说他并不象表面看起来那样清正廉明。
    “刘家在宜兴也开了瓷窑?”
    “是的侯爷,就离我家瓷窑不远,所以两家常用会发生不愉快之事。”
    “刘家的瓷窑最近可出现什么异常状况,或挖紫泥时有没有发生过塌方情件?”许清之所以这么问,是突记起了在船上听过刘得星两人的谈话,当时周衙内大大咧咧地嚷着,不就是压死了几只蚂蚁吗,刘得星还略带紧张的让他收声;因为萍水相逢,加上水儿的事,并没有太在意周衙内说压死几只蚂蚁的事,如今想来怕是此‘蚂蚁’非彼‘蚂蚁’啊!在周衙内这种人眼中,恐怕也只能普通百姓才算得上是蚂蚁吧。
    丁宜目前负责管理家中的产业,让丁秋可以专心出去开拓生意,便由他答道:“回侯爷,这倒没有,刘家的瓷窑就我家的边上,取土之处甚浅,不可能发生什么塌方之事。”
    丁宜的回答让许清更加疑惑,难道刘得星真是压死几只蚂蚁,就紧张成那样子?绝不可能!
    问题是周同辙一向官声很好,目前根本没法证明他有贪污捐款的行为,便是官商勾结、恶意排挤也成了捕风捉影,总不用因为丁秋的一些疑惑,和自己听来的三言两语,就让朝廷对周辙大动干戈的抽查吧?
    “丁东家,动用船厂各股东的人脉,有没有可能在短期内,统计出常州府大概的捐款总额来?”
    丁秋愕然问题:“侯爷的意思是咱们自己组织人手,到各县士绅那里去统计捐款数目?”
    许清点点头,看来目前想要证明周同辙是否贪污捐款,也只能用这个笨办法了。丁秋却沉吟了起来,中指在桌面上敲得更急。
    “侯爷,要是动用咱们船厂的人脉,别说常州府,就算两浙路要统计出个大概数目来,也不是不行,只是,侯爷咱们以什么名义去统计呢?”
    这下连许清也为难起来了,丁秋的担心是有必要的,他们只是些商家,统计捐款数额这事就算做得再隐蔽,迟早会传到周同辙耳朵里,若是周同辙真贪污了还好,若是没有贪污,难免会遭到周同辙记恨,特别是丁秋家就在常州府治下,今后怕要因此落个家破人亡也不一定。
    而且就算查出捐款数额有问题,周同辙因此倒台,其它继任官员也会产生兔死狐悲之感,对这些能以一已之力,对抗朝廷官员的商人忌惮万分,丁秋他们今后的行商将会处处受打压。
    “此事容我想想再说吧!”这名义却不好找啊,看来还是算了,为一个件没影的事,把这些股东折进去十分不合算,自己的海上贸易计划,还需要他们鼎力支持呢!所谓县官不如现管,自己一回京城,那就是远水救不了近火,很难时时护得他们周全。
    想起后世不时有小煤窑塌方的事故,许清不死心地问道:“丁东家,常州府所辖何处有矿藏分布?”
    丁秋认真地想了一下,摇头道:“没有,常州境内多是湖泊良田,没听说哪里有矿产。”
    丁宜却接口道:“侯爷,我倒是曾听窑上的工匠说起过,在接近江宁府溧阳的山间,有些铜矿,只是由于这些东西只有朝廷才能权开采,所以一直也没太在意。侯爷问这个有何用?”
    铜矿?压死几只蚂蚁?不管如何,查过再说吧!
第二百二十章 名义
    第二天一早,由丁家瓷窑工匠作向导,荆六郎带着三十名护卫,一同向溧阳县南部奔去,那里地处常州府、湖州府、江宁府及广德军四府交界,天目山、茅山群山坏抱,在这时候还属于人迹少至之地,若是真有人在山中开采铜矿,还真容易掩人耳目。
    目前各种金属矿产只有朝廷才有开采权,私人开采那是绝对不允许的,但如今铜价昂贵,也不排除有人铤而走险的可能,何况若是周同辙真做了刘家的保护伞,那就更顺理成章了。
    许清则继续留在宜兴县,打算一边察看水利事宜,一边等待消息。还没了门,宜兴知县王叶就来了,许自常州一路过来,并没有刻意隐瞒行踪,王叶会在第二天一早过来并不奇怪。
    “下官拜见巡察使大人!”王叶把姿态放得很低,来了个九十度躬身礼。
    许清量着这个王知县,三十来岁,看上去给人很稳重的感觉,并没有因许清到宜兴不找县衙,而下榻丁家,有什么异常的表情。许清淡淡地答道:“王知县免礼,本官只是来方水利工程进展,行程不定,所以王知县尽管回去忙你的公务,我带着随从任意走走就行了。”
    “不妥,不妥,巡察使既然来到宜兴,下官自当要尽心招待,并配合巡察使的工作才是,不知昨夜巡察到宜兴,下官未能亲迎已属失礼,如今下官已为大人安排好接风宴,还望巡察使能移驾赏光!”
    “王知县,接风宴就免了吧,本官行程匆忙,巡察完宜兴的水利就走。”
    “这……既然如此,那下官就恭敬不如从命,陪巡察使去察看水利工程吧,我宜兴县西南多山,农田水利主要集中在北面和东面的太湖沿岸,巡察使若去巡察,可往这两个方向去即可。”
    许清觉得王叶有点粘人,不过他所谓,就算王叶真跟周同辙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打算来盯着自己,许清也不会担心什么。
    正准备出门时,许清突然灵机一动,对王叶说道:“本官一路南来,常州府下辖各县的水利工程,是本官所见完成得最好的,而且我听说常州各地绅士响应朝廷号召,义捐非常踊跃,王知县可有宜兴士绅具体的捐款数额名单?”
    王叶眼光一闪,很快答道:“回巡察使,这个下官不清楚,当初是由周知府直接派人下到各县筹集义捐的,不知巡察使询问此事是何用意?若有必要,下官帮巡察使打听一下。”
    许清呵呵一笑说道:“是这样,常州水利工程完成得这么好,离不开地方士绅的支持嘛,本官打算把常州作为先进榜样,让朝廷予以通名嘉奖,这样就能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使大宋各地的士绅都能以常州为榜样,踊跃捐款,把这次全国大修水利的举措完成得更好!既然当初筹集义款是由周知府派来的,本官直接向周知府询问就好,不必麻烦王知县了。”
    许清说干就干,而且还要抢在周同辙反应过来之前干,他让王叶在厅中等待,然后自己出来吩咐李光男和丁秋道:“李光男你马上带人回常州,先去向周同辙索要各地士绅捐款名单,想来周同辙一定说没有名单。李光男你再接着说,鉴于常府各地士绅踊跃捐款兴修水利,本官准备让朝廷予以通名嘉奖,把常州树立成全国的典范。你就以这个名义即刻带人到各县进行统计,明白了吗?”
    李光男想了想问道:“侯爷,若是周同辙说由他自己来负责统计呢?”
    许清没好气地踹了他一脚说道:“我说李光男你傻呀,你是龙卫军出来的,用得着文绉绉的跟他解释那么多吗?拿出你那副兵痞样,扯根鸡毛当令箭都不懂吗?有了这个名义,管他三七二十一,你马上带人到各县统计再说,我会让司农寺的人配合你,还有丁东家,你们也马上发动人手,配合李光男他们,尽快把捐款总数统计出来。你放心,我保你们没事!”
    李光男终于找到了感觉,啪的一声给许清行了个军礼,笑嘻嘻地出去招呼余下的护卫去了。
    丁秋也郑重的抱抱拳说道:“侯爷既然决定做了,就算赴汤蹈火,小人也绝没二话,今日就给侯爷您打个保票,两天之内一定给侯爷您一个准确的回话,您坐等我们消息就是了。”
    “有劳各位了!”许清含笑颔首,丁秋说能在两天内统计出结果来,以他们十八家遍布各地的关系网,倒也不夸张,毕竟这次并不是全民捐款,捐款的都是些地方大户而已,一个县有百十户捐款就不错了。这样统计起来并不太难。
    王叶不是要粘着自己吗?呵,这敢情好!就算他想走开都难了,为了防止他有可能提前给周同辙通风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