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山渐青 >

第232章

山渐青-第232章

小说: 山渐青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没完,接着是神臂弓暴雨般的打击,同时宋军阵中冲出许多敢死之士,依然是两人一组,持大盾挡住身体,悍然向铁鹞子迎冲而去,一个个火蒺藜引信被剪得很短,稍一点燃就狠命的砸出去,接着往回跑,也不管炸没炸着,能阻拦住铁鹞子的冲锋就是胜利。
    就这样,宋军几个圆阵不但没有畏惧,反而从三面挤压上去,这就是梅花阵,在夏军攻击第一个圆阵时,其它的圆阵早以滚动上来,从三方合围,让夏军冲出一个圆阵就发现陷入更多的圆阵包围之中。
    梅花很美,有红有白,用在战场上,红就是鲜血,白的就是脑浆。
    宋军这回因地形限制,没能摆出整体的大阵,大阵的好处是在敌人冲锋时,就能将己方的资源尽可能调到一处,给敌人以迎头痛击,连对方入阵的机会也不给;
    而这种梅花圆阵虽然达不到这种效果,甚至可能会牺牲第一个受冲击的圆阵,但它更为灵活,受地形限制小,一但第一个受冲击的圆阵能稍稍拖一下敌人,其它的圆阵就能滚动合围上来,让敌人如坠迷宫,转向哪一方都受到打击。
    宋军用火蒺藜成功让夏军铁鹞子凝滞下来后,许多悍勇之士持大刀接着扑上去,滚地出刀,猛砍马脚,一个个不可一世的铁鹞子被砍翻,被战马压着无法弹动,只有等死的份。
    李元昊被打蒙了,宋军的箭矢最多的往他的大旗方向招呼,他脚上也中了一箭,若不是身边的亲兵以自己的身体护着,他不知道死了多少回,他那面大旗成了死亡的象征;
    夏军在宋军一个个圆阵外左冲右突,双方飞箭如雨,夏军悍不畏死的向宋军发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冲击,宋军则前赴后继的抵住,然后长枪、弓箭、手雷、甚至是火蒺藜合起来,给夏军编织出一张死亡之网;
    爆炸声、弓弦声、战鼓声、角号声、喊杀声、嚎叫声、马蹄声、声声汇聚在一起,一付天昏地暗、世界末日的景象,每一刻都有夏军轰然坠马,也有宋军萎然倒地,浓浓的硝烟味里渗透着无边的血腥气,断肢交织,尸体罗叠,说不尽的惨烈。
    许清成功将夏军诱出伏击圈子后,立即让圆阵的指挥使组织一部分神臂弓手,专门射杀夏军将领,渐渐地夏军发觉指挥作战的将领越来越少,队形变得更加纷乱。
    许清自己则带着几百亲卫驰回坡脊之上,俯瞰整个战场,外围是几万骑兵还在相互绞杀着,飞尘如暴,近处是步兵阵对西夏骑兵的冲击,同时不断滚动围困,游目之处,处处是血与火的杀戮;
    到了此时,已经没有太多的章法可讲,双方都使出了浑身解数,拼的就是双方的毅力了。
    许清驰马到中军大鼓前,抢过鼓锤,亲自击鼓给十万将士助威,轰隆的鼓点越敲越密,天地震腾,如雷似爆。
    主帅先是以身为饵,诱敌入瓮,再亲自擂鼓助威,这绝不比他亲自上阵冲杀差多少,十万宋军被激得热血沸腾,喊杀声直冲云霄,人人奋勇当先,誓死还击,将夏军越逼越紧,可供回旋的空间越来越小。
    李元昊本就没想过要和宋军打一场硬仗,此时见夏军损失惨重,加上形势对夏军越来越不利,顿生退意。
    他指挥着夏军先是一个回旋,角号呜咽声中,带着夏军飞快的脱离战斗,宋军步兵没办法追击,但狄青却不含糊,发了狠硬是追出十多里,这才收兵回来。
    望不到边的战场上,喊杀声平息下去了,只余硝烟袅袅,死尸遍地,无主的战马一声声的悲鸣着,但这不是悼殇的时候,许清立即下令打扫战场,统计伤亡,清点粮草。
    又忙碌了一个时辰,大至的结果报了上来,宋军步骑一起,共伤亡一万两千多人,其中骑兵损失四千多,粮草在爆炸时被引燃许多,虽然及时抢救,但也损失了近半;
    夏军同样没讨到便宜,光尸体就点出七千多,若算上负伤而逃的,伤亡人数应该与宋军不相上下,值得一提的是,共清点出了两千一百二十四具铁鹞子的尸体,李元昊这支王牌中的王牌部队算是被打残了。
    更让许清惊喜的是,士兵在打扫战场时发现一个重伤的夏军将领,经那些受伤被俘虏的夏军确认,此人竟是西夏枢密院使成逋;
    许清让人组织神臂弓手专门射杀夏军将领,成逋大概就是这道命令的牺牲品,他右胸处中箭,虽然有良好的铠甲挡去了一部分力道,但箭头仍入肉三分,宋军发现他时已经晕迷不醒,由于失血过多,眼看是活不成了。
    许清懒得管他是死是活,不死迟早也得死,所有的夏军伤兵都被补了一刀,然后就地休整了一个时辰,立即又向鸣沙城方向出发。
    如今军中粮草损失过半,鸣沙城夏军囤积的粮草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许清让传令兵给赵野带去一道命令,无论如何死守鸣沙城十五个时辰,不到城破人亡不得烧粮;
    同时让狄青带着骑兵立即出发,增援鸣沙城,现在顾不得什么步骑协同了,没粮食吃怎么协同就是死路一条。
    李元昊带着人马撤到百里外的横乞岭,清点过损失后,心里不禁一阵阵的抽痛,枢密使成逋战死,铁鹞子只剩下不到一千的残兵,折损了近万人马;
    若连带伤暂时失去战斗力的一起算,损失兵力近一万五千人,这还是利用地利,使宋军战力无法全部发挥,同时根据成逋之策,将铁鹞子掩藏于轻骑兵阵中,突然袭击的情况下,这仗还打成这样,李元昊觉得自己算是败了,败得很惨。
    如今连铁鹞子都没有了,今后这仗还怎么打?从今天的结果看来,用轻骑兵冲击宋军步兵阵,兵力相当的情况下,根本讨不到丝便宜,一个不好还得象都卧在兰州之战那样,还没冲到宋军阵前,就被打残了。
    除了铁鹞子,李元昊倒是还有三四百泼喜军,但那泼喜军是以骆驼为骑,一则速度不及战马快,二则旋风炮不及宋军神臂弓射程远,冲上去恐怕还没投出石弹,就连渣也不剩了,这也是李元昊今天没使用泼喜军的原因。
    心痛是一心痛,李元昊也没因此绝望,当初伏击辽国北路军萧惠时,夏军还不是在天时地利占尽的情况下,却先败下阵来,最后怎么样?辽国二十万大军尽数灰飞烟灭。
    虽然那靠的是沙尘暴,但这让李元昊更相信天不亡西夏。
    李元昊顾不得舔伤口,更顾不得悼念自己那位为国英勇捐躯的枢密使成逋同声,接下来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鸣沙城!
    今天宋军用粮草车挡住夏军的铁鹞子,虽然成功了,但粮草也必定损失惨重,只要赶在宋军之前攻下鸣沙城,哪怕就是逼得守城宋军将城中粮草尽毁,也会给自己创造出反败为胜的机会。
    时间不容李元昊多想,宋军步兵离鸣沙城也只有一天多路程了,留给自己的时间可不多,前面虽然派去了一万多人马,但宋军在鸣沙城也有一万人马,里面粮草军械堆积如山,望他们攻下鸣沙城不如自已躺着做白日梦来得快,于是他立即将伤兵安排回灵州,自己带着四万多人马飞扑鸣沙城。
    宋夏双方的目光同时集中到了鸣沙城来,这个小城原来不是什么重要的战略位置,此刻却成了双方争夺的焦点。
    宋军争夺到,则转危为安,可保近月时间粮草不缺;
    夏军争夺到,哪怕只是烧毁,也可能导致宋军不得不提前撤兵,直击灵州这个战略要点将成为泡影,若是夏军再发起几次缠斗,就很有可能将宋军拖到粮尽那一刻!
    到那时,胜利将属于大夏!
    先感谢红鬼子的月票支持!
    今天病了,头疼得利害。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为了对得起书友的支持,还是勉力将这一章码完了。时间晚了些,见谅!
第三百九十章 螳螂捕蝉
    东京,枢密院。#百度搜()阅读本书最新手打章节#
    伐夏大战开始后,枢密院就成了整个朝廷关注的焦点,赵祯更是每天必到,他性格宽厚,失之坚毅,虽然前方一份份捷报频传,第次接到捷报时赵祯都会长吁一口气,欣喜不已,但过后又不免担心,赵祯的这种性格,只要战事一天没有结束,他就不会真个放下心来。
    特别是现在许清的中路军越陷越深,已经算是孤军深入夏军腹地了,而且后勤线上还有韦州这样的坚城没有拔除,一但粮草不继很可能陷入绝境,这种情况下,赵祯是夜不成寐;
    还好许清和李元昊在龙里坟一场大战,粮草损失近半的战报没有送达,否则赵祯恐怕要心惊肉跳了。
    赵祯和范仲淹几人围在地图前,把三军的进展看了一遍又一遍,等待确实是件最难熬的事,特别是这种事关大宋国运之战,但东京离战场遥远,想要摇控都不来不及,让人有种听天由命的感觉。
    最终赵祯还是有些不放心的说道:“韩卿,你看是不是让子澄的中路军放慢些速度,等待东西两路大军消清外围后,再一并合击灵州。”
    韩琦还没说话,范仲淹立即抢先道:“陛下,不可,中路军快速推进虽然有一定的危险,但同样使得西夏不得不收缩,给东西两路大军迅速消清外围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会打乱李元昊的部署;更重要的是,中路军已经推进到离灵州只有两百里左右,此时停下来,不但于事无补,而且容易使士气涣散,同时给李元昊足够的时间调整部署,到时反而更加危险!”
    好歹范仲淹与韩琦是带过兵的人,还不至于犯这种低级错误,这都深入敌境了,才停下来慢慢等待,加上后勤保障不力,这跟等死差不多。
    韩琦也接着说道:“陛下,当初许招讨将他的作战计划交与臣等讨论,对中路军快速推进的利弊已经说过一回,到目前为止,中路军一切顺利,若是此时叫停,反而会将原先的战略部署打乱,陛下,若是真放心不下中路军,咱们不妨让西路军加快速度,尽早与中路军汇合!”
    赵祯点点头表示认可,不过范仲淹作为旁观者,反而看得更清,他沉声说道:“陛下,现在中路军很快就会推进到灵州城下,此时让西路军加快汇合,确实是理智之举,但有一点,战场上讯息送达总有些延误,东京离战场太远,战况一夕数变,若是咱们在东京直接给种世衡下令,很容易打乱许招讨的部署,所以臣觉得,陛下即便要下旨,也最好是给许招讨下旨,以便他做出相应的协调。zzzcn飞速更新”
    赵祯个人立场向来不会很坚定,决少决断力,但另一方面也有一个好处,只要你说得有理,通常他都会接受,不至于刚愎自用,听了范仲淹的话,他便颔首道:“范卿所言有理,战况从前方传回,少也得数日,这如今战况如何咱们难以准确掌握,着实不好多作干涉,是朕太过着急了!”
    “陛下圣明!此战于我大宋关系重大,陛下有些焦虑乃人之情,但事到如今,咱们也只能相信许招讨了,目前三路大军进展顺利,陛下且放宽心些,多多保重龙体!”
    若是许清知道今天枢密院这翻对话,不知会不会捏一把汗,目前战况进展顺利,赵祯就已经忍不住要插手了,若是战况一但陷入焦灼,后果会如何呢?
    天都山。
    天都山有个俗称叫西华山,主峰险峻,李元昊在半山开阔处建有行宫,目前还只是初具雏形,还不显得太奢华,西夏国内佛教盛行,上有李元昊让人开凿的石窟。
    此时克成赏在天都山已经聚起三万大军,外围还有兴庆府过来增援的两万兵马,由朝顺军司副统军拔达里哥率领,对种世衡的西路军日夜骚扰。
    随着种世衡率军越逼越近,一场大战迫在眉睫。
    克成赏虽然也颇有智谋,但却是个勇猛形的将领,加上战争拖得太久,对西夏同样不利,因为此战是在西夏境内打,而且战场还都是西夏适合农耕或放牧的的精华地区;
    如今唃厮罗五万骑兵就象蝗虫,所过之处,党项人的牛羊被抢掠一空,百姓尽屠,如果这场战争再拖一个月,就算西夏成功把宋军击退,也会变得奄奄一息,饿死无数的百姓。
    同时,克成赏作为西夏最悍勇的将领,也希望取得一场大胜,给节节败退的夏军一些鼓舞。
    而另一边,随着中路军已推进到灵州不远,牵敌的任务算是完成了,所以种世衡也希望尽快结束西路的战事,汇合中军,双方不约而同时形成了尽快决战的相同心里。
    于是一场大战在天都山下如期上演。
    二月末,正是冷热空气交替的时候,但西北不象江南那些地方,因此会春雨迷蒙,连绵不断,但西北却常会形成另一种景象,那就是早晨雾气迷蒙,迷雾带着重重的湿气弥漫在山野间,使得枝叶上都凝结着水珠。
    一个合格的将领,不但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间再要学会掌握空气。克成赏自认是个合格的将领,自然也不会放过利用天气的因素,惟吉在月屏谷大败,并不说明迷雾中发动突然袭击的策略是错误的,只能说是他没有利用好,同样一把刀,到了不同的人手里,就会有不同的威力。
    天都山十里外的一个小山隘,折继闵带着一万宋军,在迷雾中急行着,除了沉沉的脚步声,一万大军悄无人语,过了这道关隘,有两条路通夏军在天都山的囤军处,这种浓雾天气,若能成功发动突然袭击,敌军不辨情况,就算是一万大军也能将对方三万大军击溃。
    当然,宋军共四万步兵,能全上去更好,但人数一多,这行迹就难以掩藏,所以宋军这次发动袭击,只动用了一万军队,这个数字是精确计算过的,既可达到战果最大化,同时又便于掩藏行动。
    刚出山隘,折继闵就让大军停下来,原因是派出的斥侯竟然未见回报,这让折继闵不禁紧张起来,这种浓雾天气,容易猎到猎物,同样也容易成为别人的猎物,必须万分小心才行,他刚打算另派斥侯再探,地面却突然轻微颤动起来。
    一万宋军顿时色变!顾不得什么不准大声说话的规矩了,人人惊声呼喊着,上到折继闵,下到什长,伍长,纷纷呼喝着让士兵尽快布阵,一时人声沸腾,一万大军退入隘口开始布阵,大阵是布下了,但他们是去偷袭的,象那些沉重的拒马枪根本没带,布下的阵形极是脆弱。
    但这有什么办法呢?硬扛着还能找个夏军垫背,若是掉头跑,等你跑得过战马再说吧!
    浓浓的雾气让百步外就看不清情况,但马蹄声已及近,轰隆的声音在关隘里回响着,宋军神臂弓手再顾不得许多,开始向前方漫射,成片的弓弦声嗡嗡交响,但效果似乎并不好,没听到多少夏军战马倒地的声音。
    两百步外驰冲的克成赏一脸的狞笑,他在正前方只派了少量的骑兵,真正的人马都散到两翼冲锋,就是防着宋军的神臂弓,如今效果显著,让他信心倍增,狠狠地抽着战马,带着黑压压的大军向宋军冲去。
    一百步,夏军从迷雾飞冲出来,如同一只只洪荒巨兽,那画面就象是从另一个世界突然窜出来一般,一阵裂帛的弓弦起齐鸣,夏军在飞驰中就是一阵箭雨向宋军罩落,虽然被盾牌挡去不少,但依然出现了很多伤亡;
    宋军立即还以颜色,数千箭矢腾空而起,呼啸着向冲近的夏军射去,一百步距离,神臂弓基本都是平射的了,杀伤力为之倍增,战马不断倒地的轰隆声象巨石拍击着大地,夏军冲锋的阵形立即为之一乱。
    但这个距离实在是太近了,神臂弓只来得及放一箭,普通弓箭手也只来得及放两箭,且杀伤力有限,所以三万夏军眨眼间就如洪流般,飞冲入宋军阵中,失去了拒马枪这些迎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