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山渐青 >

第64章

山渐青-第64章

小说: 山渐青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百零八章 访苏州梁家
    船行轻快,划过柔柔的水波,一路经常州,过无锡,入苏州。
    红菱既想去太湖上游玩,许清一行也就在苏州留宿一夜,顺便看看大宋银行苏州分行的筹建情况。
    经过上次的挤兑风波,大宋银行回过劲来后,特别是南方几个分行,由于有大量资金的注入,开始慢慢向周边一些重要城镇扩展,如今苏州和明州的分行都在扩展之列。
    主管苏州分行筹建的,也是以前在京接受过许清培训的老人。名叫洪开良,他的任命经过许清亲自审核,洪开良为人很干练内敛,所以被派到苏州这个重要大城来。
    苏州城内水道密布,许清他们的船可以直接停靠在分行后面的埠头上。
    沿河两岸有弯弯曲曲的小巷,临水的轩窗偶然推开,或许就会探出一张婉丽的娇颜;拱桥下的石阶边,三三两两的妇人在洗衣裳,一串串的吴侬软语在水面上回荡。
    小巷里不时走出一些沿街叫卖的小贩,惊醒那石板道上懒睡中的猫儿,一溜烟地窜上那古色古香的马头墙。
    每户临水而居的人家,大都有供自己家用的埠头,埠头边上系着小小的乌蓬船,可以想见,此刻的苏州人出门多是以船代步,一支长橹轻撑,小船沿着密布的河道,可以穿街过巷,带你去到城中所想去的地方。
    许清他们的船靠岸时,只好看到对面划过来一乌蓬船,船头站着一个红衣的媒婆,旁边是的个带着些腼腆的少年,穿着一身崭新的衣裳,船舱堆放一些红纸包着的礼物,还有一对面带喜色的老夫妇,想必是去女方家下聘礼。
    看到这一幕,许清莫名地感到非常的温馨,悠悠小河水,承载着少年的憧憬,少女的遐思,还将两家的喜悦无形的连接起来。
    得反并报后,洪开良很快出来迎接,在埠头上笑着等许清他们上岸。
    苏州分行刚筹建,一切从简,要安置许清这一行人有些勉强,可惜梁思训和梁玉都不在,否则此行正好去他家拜访。
    无论如何,许清觉得都有必要给梁玉的个交待,她为自己舍弃名节,细心照料过自己的起居,这事在江南同行中已经传开,若是自己弃而不顾,梁玉今后处境会很难。
    无论是把亲事定下来,还是干脆娶过门都好,梁玉虽是商家女,但对许清来说这些都不重要,梁玉对自己用心良苦,品性温良,而且精明强干,能娶这样的女子为妻,许清也知足了。
    吴静邦提议干脆一起去他们苏州分号住下,许清没什么异议,让红菱他们先过去,自己留了下来找洪开良谈了许久,详细地把苏州分行的情况摸清后,又提了一些建议,才往扬润玉器行而去。
    最终许清觉得,还是有必要去一趟梁玉家,梁思训获罪充军,身体一直不好,如今虽然已经获赦,想必家里人仍旧不安。
    自己作为始作俑者,有必要亲自登门宽解一下,趁着天色还早,许清和吴静邦置办了一些礼物,一同乘船往梁玉家去。
    如今梁玉家中只有她母亲,和一个十一二岁的弟弟在家,梁思训身体虽然不怎么好,但据吴静邦所说,从早年算起总共还是娶了四房小妾,只有最先纳的那房小妾生了一个女儿,如今只有六岁。
    吴静邦自己则纳了十二房,许清不禁看了看他老胳臂老脚的,真担心他是否吃得消,可别把人家姑娘到处丢荒。
    梁家从外面看不怎么样,进到里才发现别有洞天,深深的院落,亭台楼阁假山池塘一应俱全,甚至还人工引进来一条小溪,曲折蜿蜒,流水潺潺。梁玉在这么美丽的院落长大,难怪生意之余,总是自然流露出那种优雅的内韵。
    许清两人到访,梁玉的母亲只好领着十二岁的小儿子出来接待,梁玉的母亲三十七八岁,风韵依稀,非常温和良善的一个妇人。
    见到许清后,梁玉的母亲忍不住好一翻打量,许清不好托大,以晚辈的身份上前见礼,梁玉的母亲露出了由衷的微笑,许清和吴静邦把前后的情况告知了一翻,稍作宽慰便告辞而出。
    一支长槁,船娘轻轻一撑,游船划过平静的湖面,船头炭火上细焖的银鱼已香气弥漫,小颜和小芹各撑着一支华伞般的荷叶,光着小脚丫在船头戏着水。
    今日游湖,吴静邦把他最小的十二姨太也带了出来,小姑娘才十四岁,比小芹还小差不多两岁,嫁入吴家却已经有一年多。
    许清不得不对老吴佩服不已,他那因吃掉小芹的一丝负罪感一扫而空,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有些事,用后世的目光去衡量还真是说不清。
    远处的洞庭山墨绿如黛,近处风荷西子颜,水映天青云自闲。
    红菱轻轻将浓香四溢的银鱼端到小几上,再从小几下拿起一瓶女儿红,细细地为各人斟上,吴静邦连道不敢,看了看他那十四岁的小妾,不禁对许清苦笑,许清不好说什么,人家才十四岁,跟小颜差不多,还能有多懂事。
    桌上鱼香酒香相渗,许清食欲被勾了起来,他叫了声小颜和小芹,两人却还没玩够,许清不再理会,和吴静邦招呼一声,举杯动筷,鱼儿入口,满口留香。
    “大人,您第一次来苏州,以前怕是未尝过这太湖银鱼吧?这银鱼可是太湖一宝,合着这陈年女儿红正当合适,大人多尝尝。”吴静邦殷勤地劝着酒。
    “确实,这太湖银鱼我是早有耳闻,只是一直未有机会品尝,今天算是一偿心愿了。”
    “这银鱼啊,肉质鲜嫩细腻,无骨刺、无腥味,相传是当年吴王食脍有余,弃于水中,化而成鱼,所以这银鱼也称脍残鱼。”吴静邦在苏州也算半个主人,开始给许清介绍起银鱼的典故来。
    许清前世对那些名人效应就不感冒,听到这么美味的银鱼成了吴王的剩菜,不知为何反而觉得有些别扭。
    还好这鱼确实鲜美,足够吸引人,剩菜就剩菜吧,以前酒还不是剩饭酿出来的,想到这些,许清又放开胸怀大吃起来。
    许清吃得正欢,突然听到小颜她们欢叫,蓬顶上也随即传来淅沥的雨声,湖上竟是下起雨来,小颜两人把荷叶当伞,象两只小鹌鹑一着缩在船头,硬是不肯回舱。
    从船舱里看出去,两人红裙绿叶伞,衬映着湖上蒙蒙的雨丝,婷婷如湖上荷花初开了,那画面倒是十分的唯美。
    美则美矣,但这毕竟是自家的丫头,若是别家的许清倒愿她们呆着,让自己欣赏个够,他跑出去一手拎一个,硬是把两个丫头拖了回来。
    小芹也知道自己一时忘形了,脸上有些忐忑不安,许清很自然抽出手帕为她们擦着脸上的雨点,倒是小颜还心有不甘地说道:“少爷,这雨也不算大,不怕的。”
    “少罗嗦,快坐下来吃点东西,就你们两这小身板,真淋了雨还得了。”
    吴静绑对许清这些异常之处,也见怪不怪了,许清呵呵一笑,举起杯来与吴静邦继续邀饮,这雨中游湖倒也别有一翻韵味。
    雨点打在莲叶上,乱跳如珠,远处的洞庭山变得隐隐约约,如同雾中仙岛,湖中鱼儿不时跃出水面,泛起微波一串一串。风中还着凉凉的雨意,让人更感觉沁爽怡然。
    夏日里的雨来得快去的也快,一时雨势收去,湖天更青,太阳悄悄钻出云头,洒在湖上碎成半湖的金光;
    众人将酒食撤去,端上清茶,散坐在船头上,红菱被这美景所引,方喝过几杯女儿红的脸上酡红如醉。
    这一路南来,原打算是跟着许清跋涉千山万水的,没想到竟是一路赏玩,或许这一切已经足够自己回味一生。回看许清的眸中渗满了幸福的微光。
    吴静邦品着清茶向许清看了看说道:“吴某虽然是一介贱商,但久慕许大人诗才,如此湖光美景,许大人何不信手拈来一阙,好让我等一饱耳福。”
    许清怔了一下,他真没想到吴静邦会有这翻话,一时有些诧异,自己就在红菱面前卖弄过两三首词,如今似乎真有欲罢不能之势。
    都说诗的唐朝,宋朝何尝不是一样,同样是一个诗词的海洋,上至文人士大夫,下至贩夫走卒,诗词已经渗入了整个社会的层层面面,变成了整个社会的共通语言和形态意识。人们谈论诗词,仿佛后世见面打招呼时,问声‘您吃了吗’那样平常。
    许清曾见过赵岗在汴河边大声地吟诵着自己的诗词,若是在后世,有人这样在街边显摆自己的诗作,大概换来的将是一片鄙视的目光,甚至会有黑砖暗袭。
    但在宋朝,换来的却是一片发自内心的崇敬,那些贩夫走卒或许不能分辨赵岗词作的好坏,但并不妨碍他们对这种文化现象整体的趁向和钦拜。
    红菱更是投来了灼灼的目光,许清不禁苦笑,自己这一深思,她们定以为自己是在寻章摘句。许清饮了口茶,干脆学起那些老学究的模样,摇头晃脑吟道:
    荷碧映苍穹,
    一叶轻楫过湖东。
    平沙净,
    欧鸣远,
    湖天雨后落双虹,
    盈袖正清风。
    菱儿试新酒,
    梨涡浅醉胜芙蓉。
    倚红翠,
    横波媚,
    刹那芳华便无穷,
    长绕梦魂中。
    “你这用的是什么词牌?”红菱有些好奇地问道。
    许清哈哈一笑说道:“这很重要吗?红菱啊,比如那些忆秦娥的词牌怎么来的,还不是前人创新得来的;哦,吴东家,咱们倒是忘了带鱼钩来,否则在这清风绿波里垂钓,岂不别有一翻意味?”
    许清有意转移话题,吴静邦却答道:“今日有幸得闻许大人佳作,实乃三生有幸,许大人竟还能自己创作词牌,佩服,佩服!”
    许清老脸有些微红,还好刚才饮了酒看不出来,见吴静邦一副诚挚的模样,许清估计也就能骗骗吴静邦这种半吊子的业余爱好者。
    红菱轻笑着追问道:“那总得有个词牌吧,也好谱上唱曲。”
    “那就叫红菱小调吧!”
第一百零九章 明前龙井女儿红
    常言道金陵看石头,苏州看丫头,无锡啃骨头,杭州看潮头,许清这次来杭州还没到看钱塘潮的季节,而且这次过来,除具体了解一下杭州分行的情况外,更重要的是为自己找条真正的生财之道。
    此时的杭州,鹅卵石铺就的街巷,西子湖边轻烟绕树,街上行人安然宁定,小楼粉墙,每个角落都散发着浓浓的古韵。
    许清来之前,并没有让人提前通知杭州分行的管事,要的就突然袭击式的检查,以求看到一些真实的东西。原来也规定有,总行会不定期、不定员对各分行进行检查,但有可以的话,许清还是想自己亲自看看。
    他们一行来到杭州分行后,让吴静邦等人进去细细的观察,自己又亲自询问了一些来存钱的储户,总的来说,光是服务态度的话,杭州分行反映不错。
    其它的业绩之类的,就必须检查分行账册才行了。
    第二天一早,许清等人领着吴静邦找来的几个制茶、种茶师傅,直奔飞来峰而去。许清带着这些制茶师傅也只是做个幌子,前世旅游时他就曾来过西湖,对龙井一带的茶园也有大至的了解。
    飞来峰一带山青水秀,钟天地之灵气,许多寺庙都齐身于其间占据一席之地,如灵隐寺、天竺寺等等,仿佛要来这里招开一场盛大的佛法大会。
    西湖是个很有意思有地方,佛道两家在这里避世修行,而苏小小这种艳绝千年的名妓,同样在这里展示着他旖旎的风情。两者安然处于西湖边上,无论是苦修还是艳情,西湖的一泫清波都脉脉地接纳着。
    许清顾不得看这些名胜,发财大计要紧啊,许大官人如今也是拖家带口,总不能再让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带着吴静邦一行,轻车熟路的越过灵隐寺,来到后世的龙井村一带。
    这里地处西湖西南面,四面群山环抱,呈北高南低的趋势,西北面北高峰,狮子峰,天竺峰形成一道天然屏障,挡住西北寒风的侵袭,南面为深广的九溪,直通钱塘江,春夏季的东南风可以直入山谷,优良的地理条件为产出好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让许清高兴的是,如今这里还只有几户人家,也有一些地方划成了附近寺院的庙产,僧人们开辟有小片地方种茶。
    但大部分还属于无主之地。这倒不奇怪,如今的杭州,虽然在江南来说,也是极重要的大城,但他真正的发展高峰期要到南宋定都之后。
    大宋庆历二年,那是一个夏天,有一位年轻人,大袖一挥,在杭州西湖南面划了个大圈圈……
    这片尚无人识荆的宝地,将很快体现出它非凡的价值。
    接下来便是找杭州的父母官,看看怎么把这片地方弄下来,这应该不难,这里目前只是些山坡荒谷,还没引起官员的关注,实在不行话,许清打算再把赵祯的名号打出来,把着给皇帝试种些贡品的幌子,反正将来他也打算向赵祯进贡。
    “大人,这四周皆是无主荒山野坡,估计就算买下来,也花不了多少钱,既然大人说此地适合种茶,咱们何不多买一些?”吴静邦显然有些不满足。
    许清感到有些好笑,自己把后世那些出产极品好茶的地方都划下来了,吴静邦仍意由未尽,似乎想把整个西湖西南面都包圆才甘心。
    “吴东家,咱们能把划下的这些地方经营好就足够了,总得给后来人留点,否则此地所产之茶将来名声一响,咱们便成众矢之的。”
    吴静邦点点头,许清接着说道:“咱们将来制出好茶后,我会拿一些进贡给官家,让咱们所产之茶也赚个贡品的名号。名声一显,你尽可把茶叶抬到天价出售。”
    吴静邦爽朗发笑道:“不错,只要能如许大人所言产出极品好茶,再有许大人从中周旋,成为贡品想来不难,到时候大人再作三两佳句,为咱们的茶扬名……”
    许清没想到吴静邦还打起了自己的主意,他与吴静邦一边往回走,边哈哈大笑起来,后世赞扬龙井茶的佳句那可多了,为将来计,说不得到时再剽窃一两句,总强过自己去大宋银行贪污。
    实在不行就找欧阳修、晏殊去,这些人可是时下的天皇级巨星,象赵岗他们欲求一见而不得,有他们称赞两句,银子还不是哗啦啦的流咱口袋。
    说干就干,两人打算今晚便去约见杭州知州;经过润州民乱,许清在江南也算是个人物了,牵线搭桥这些事,自然是由他去出面。
    众人回到灵隐寺时,红菱她们已经在那里等着,许清和吴静邦去给茶园先址,攀山过岭的,红菱几人便留在寺里上香拜佛。
    许清刚走近,小颜便得意地跑上来,塞过一张小纸条,许清拿过一看,应该是寺庙里抽签后所得的偈语,只见上面写着:生来路边无根草,雪后春花无限好,菩提结子自有时,一饮一啄定一遭。
    “少爷少爷,那大和尚说人家抽的是上上签,说能享一世安乐呢,少爷你也快去抽一支吧”小颜说完就要拉许清往灵隐寺去。
    许清揽住她的香肩说道:“小颜啊,少爷我就不用抽签了,你安乐不就是我安乐吗?咱们俩一起的嘛。”
    小颜对许清的这个说法由衷的高兴,小脑袋点个没完,许清转头对红菱和小芹问道:“你们呢,抽得什么签,还不快快拿来我看看。”
    红菱和小芹脸上都带着羞意,没有作答。估计她们抽的都是姻缘签,不好意思说,许清轻轻瞪了一眼小芹,小芹只好乖乖的把她的纸条奉上,许清接过一看,果然是姻缘签,纸条上写着:绿水青波池边柳,红线牵来千杯酒,莫道痴心向明月,扬子江头频回首。
    后面两句有些模棱两可,看不太懂,但总有来说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