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幻之盛唐 >

第179章

幻之盛唐-第179章

小说: 幻之盛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品的左拾遗,
    不过他还是一样的倒霉,三十五岁以前都在读书与游历,三十五岁后回到长安,又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好不容易因为战乱沦陷敌手,又机缘巧合进入朝廷中枢,却不得重用,就因为他是非常念旧和记恩的人,后来房倌亲自指挥大军被杀的大败,众人都纷纷与房撇清关系,划清界限,只有他和少数人还为房倌辨说,结果被迁怒为房倌一党而遭到贬斥。最后只能去投靠老友入幕,混口饭吃。
    有时候我实在怀疑,这人的倒霉,是否和他的性格和人品有关系,要知道同时代,同样声明隆著的李白,飞扬洒脱才情跃跃,起码还风光过一段时间,哪怕被贬斥了,还是依旧是名动公卿,争相延聘的存在,我派去庐山的人还是迟了一步,只找到他的家人,正主儿早被盘踞江陵的永王,厚聘去入幕了。估计等到永王倒台。他也要开始倒霉了。而对于这位杜老头,我实在无话可说了,所谓文章诗歌做地再好。但不能当饭吃,如果没有其他地专长,对我来说也没有太大的意义,如果要一个文坛宗师,学匠领袖,我手下无疑有更好的选择。
    而
    让我惊艳一时地所谓美女。是杜老头隔壁不远的一家四姐妹,不仅仅是她们在旁邻那些避难者中鹤立鸡群的容貌和气质,但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她们家的老仆,我一眼就看出来,这个面容有些可怖的老仆,那可是一个身经百战地老兵才有的伤痕,至少曾经是一个出生入死过的军人,这么种风貌。我也就在薛嵩的所谓谱代家将,身上感受过,不由让人更猜测起她们的来历来了,毕竟山河破碎。无数高门大族都有人沦为庶人,哪怕宗室骨肉流落民间。也不罕见。
    据说这家姐妹相当有性格,也相当的自强自立,秉礼守节、深入简出,只是对陌生人和外来者有一种淡淡,却据人于千里之外的警然和戒惧,只有在面对杜夫人杨氏,才稍稍放下一些然和慎防。
    然而,我也没有多少时间在这小山谷里玩猜谜游戏,附近的执令官带来一个突发状况,需要我回去处理,留下一些生活所需地米布就离开了。
    回到洛阳的驻地,依旧是操演声习习,但一走近中军,老远就可以听见,副将韦韬,在苦口婆心的劝说声
    “城武,还是回去把,这战场凶险,你年岁还小,你那房下可就你这么一个……
    “再说你还没冠礼,企有……”
    他面前,席地坐着有些衣裳褴褛的少年,倔着个脸一句话都不说。
    “老大……回来了”看见我,韦韬松了一口气,有些头疼地捏捏额头
    “帮我劝劝这小子。居然要投军”
    “这位就是韦十四郎么”
    我仔细端详起,这连称毛头小子都不及的少年,依稀有些稚气地面孔,倒与韦韬有三分相似,依稀可以看出英朗跳脱的痕迹,一身的浅色布衣,沾满了尘土和大小口子。
    不由百感交集,难道这小屁孩,就是继高适、严武之后,镇蜀十一年,总共击破吐蕃军队的总数是四十八万,擒杀节度、都督、城主、笼官一千五百,斩首五万余级,获牛羊二十五万,收器械六百三十万,取铁桥16城,俘其五王,把南诏打得献地图和上贡求降,并且碑,时人称在世武侯的韦。
    那个历史上著名的唐吐盟誓碑,也不是吐蕃突然觉得良心发现,战争是不对的,要搞民族大团结,而是被与他连绵战争打的国困民穷,国力衰竭的内忧外患的情形下,不得不修养声息的需要,所以某些官方教材真的害死人。
    据说他少时有异象,既生一月,其家召群僧会食。有一胡僧,貌甚陋,不召而至。谓婴儿曰,“此子乃诸葛武侯之后身耳”纭纭。
    心中却有些感触,这算不算“伤仲永”式的拔苗助长,通过韦老二的名义,这么早把他给拉出来了,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要知道这时候,他这时候还在江夏游学呢。
    所谓江夏游学,是因为当时唐朝尚未全部普及学校,而国子监等官学,是只要官身子弟,地方上的士子们,除了字闭门读书,还有依靠长辈和族人的推荐,追随一些名士到处游学的传统,既可以做学问,也可以增长见识,他从学的,就是江夏姜使君的学馆。
    当初,为了满足我的名人收
    ,却忽视了年龄的问题,没少闹出许多笑话,这位就例,当然作为事后补救的措施,对于那些将来可能出现的潜在名人,既然找到了也没有放弃的理由,在暗中适当给予一定的扶助和引导,哪怕从小培养一个可能会感恩的存在,也是有益无害的。
    —
    现在种下的种子,终于有一些收获。
    据说,听说他一得到族兄的传口信“愿为国家效否”,就当夜留书拜别师长出走了,倒十分符合他敢做敢为的性子。
    但是其中还破有些波折,因为他是孤身上路,也没有引见和相应身份证明。想要打听一只军队。特别是象龙武军这样行动飘忽而迅速的行踪,显然是个大问题,全凭一些道听途说的传闻。让他走了不少弯路,龙武军入河南,稚阳保卫战打完,他才赶到查点被当作奸细抓起来,凭贴身地一封介绍信才得以脱身,然后一路追寻着过来。却始终不得其道,登州伏击战,到汴州之围,他一直就在河南境内追随龙武军地行踪打转,甚至因为战乱,屡屡被滞留在一些地方,没少吃苦头。
    当然,韦韬也终是明白。费了老大的工夫找上门来,叫他这么回去显然是不现实的。
    象他这么一个世家地小少爷,突然跑来投军,在龙武军中。也算是一个大新闻。
    在一片被唤过来观礼兼品评,兼看热闹发扬八卦精神的龙武军诸将。各种议论和目光中,稳静的不象一个初出茅庐的少年。待人接物举首投足,十足的世家子弟的风度,让人挑不出一丝地毛病来,而且傲然和自信中,有一种超出同龄人的深沉,显然是韦老二爱惜这个天才族弟,怕莫名其妙得罪了,对我的一些习性早打过预防针,但是看到我的年轻,还是难以压抑的惊讶匪夷所思等内容。要知道,我的部下普遍的年轻,连那个四十才过半的高适,在我军中都变成了老将。
    我笑道“不用拘束,不要看我现在如何地风光,半载前,还不过是哥舒元帅帐下一小卒尔,主官皆殉国后,侥幸得上位,又有幸遭遇了天家,种种遭遇,才得到了赏识,不过三旬,就有了现下的地位……人生际遇,却是不胜唏嘘的。希望你能好好掌握的,虽然只是个卒头,但是不想做大将军地兵,也未必是个好兵。”
    “不过,我军中可不留闲人”我话锋一转,冷下脸来。
    “你能吃苦么,你能放弃过去优遇的家世和出身,从一个小卒头做起么”
    终是少年人地心性,不然也不会因为一份手书,就大老远跑过来,丝毫不掩饰的喜欢冒险和渴望上进的**,燃起火热的光芒,却收敛了的傲气和锋芒,恭敬的“但听军上吩咐”。
    还是年轻人好,并是不是什么事情都藏的住。
    “很好,从今天开始世上,就没有高门韦十四这人了,只有一个小卒头韦氏”
    我让他先在参军挂个身份学点东西,然后平日就到童子营里领一个百人队,反正最近又收了许多战争孤儿,相比小杨的野兽派作风,不知道他能带出什么样的风貌来。
    说到这里,我转头
    “小杨回来没有”
    外头应了声,推帐近来。
    他看见回来领命的小杨,相仿的年纪,同样的身份,同样的锋芒毕露,不由眼光中顿时碰撞出些许火花的,让我觉得日后的生活定会精彩许多。毕竟,作为龙武军第三代来培养的五小尉,小杨、向允、卓奕、全承泰都是一些好狠斗勇之辈,放一个另类进去,也许还能起点鲇鱼效应。
    李萼笑笑上前分开他们,引了下去。
    重新坐定下来,看起相关的文书。
    而根据江夏来人的密报,韦皋的留书出走,在江夏那里闹出了不小的风波,但让我很有感叹的,这家伙还真是个风流小色狼啊,居然喜欢年纪比他大的女子,据说在江夏一代的行院里,他年纪虽小,却似乎很受欢迎。难道他有恋姐情节。
    历史上他就敢犯天下之大不帏,朝廷的例行保举中,为蜀中名伎薛涛,请授校书郎,虽然无果,却也成就了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大唐女校书之名,被传为一代佳话。如今薛涛已经在我家了,他也找上门来了,让直感叹历史的巧合。
    而我能够知道他,也是从唐人小说《玉箫传》开始的,据说他与从师的姜使君之子——姜荆宝的青衣小婢玉萧有私情,却辜负对方等了八年绝食而死,一直疚于怀。
    不过,这倒是一个好发挥的地方啊,本来象他这种号称“离天尺五”的名门族,对于这种身份悬殊的关系,基本是没有好结果的。
    不过所谓家族的反对,以我现在的权势来说不是问题,只要肯帮忙,轻易可以促成这个佳话,给对方一个门当户对的身份和门第,也是一桩很有潜力的长期投资。

第二百五十九章 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

    河北的战事,还在断断续续的进行着,郭子仪稳定了全局后。
    被契丹人高唱“老乡老乡,背后一枪”,给晃点了的李光弼,刚刚就任河北副元帅兼幽州大都督府长史,就带领朔方、河东马军二万,再加一万回纥军,以部将李抱玉、白孝德为左右先锋,浩浩荡荡出云中,上草原去找那些摆了他一道的“契丹老乡”的麻烦,顺便给仆固氏父子解围。
    因为契丹人一贯隔岸观火式的示弱,麻痹了这位胡族出身的宿将,结果中了五部契丹和奚族联军围点打援之计,在大举赴援途中截击于道,以损失了大半部曲,和那些附从的藩落全部跑光为代价,困守与积石堡。
    所谓名将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这位号称严毅沉果有大略善骑射的大将一出马,就对那些契丹部族采取更残酷的焦土政策,除了留下来作为口粮所需外,所过之处号称寸草不生,营州柳城李家,虽然在大唐的氏族中籍籍无名,也不在契丹有资格选王的传统大八部内,但是基于大唐养的狼狗会被草原野狼更凶猛的定律,当年左羽林大将军的威名尤在,一路兵锋所指,那些小藩小落威服其名,或跑或附,或者干脆倒戈,竟没有敢于抗拒的,那些蠢蠢欲动的外藩也似乎一下重新安分下来,虽然谁都知道,这只是个表象而已。
    自从郭子仪所部,在河北先行接收了成都行在的诏令。因此西北那里就多少有点想法。宁愿让这位留在河北,又扶持分其部属李光弼另成一军,然后李光弼羽毛丰满后。又开始扶持仆固怀恩……是最有资格的人选,却一直不愿意委之全局大任,也是出于这种心态。
    如今战后局势微妙,而这两家实力最大,都不是等闲地角色,这时候更不会轻易表态地。毕竟出于礼统和大义,在官面上,尊敬和服从太子,与对太子效忠是两回事。
    这就是大义上的差别,储君还是储君,虽然已经不太可能动摇这个的位置,但来自官方地一纸封赏的诏令,就名正言顺把大多数努力。化为乌有,似乎也让太子小白终于下了某些决心。
    而在这期间,太子小白虽然被架空了总领兵马的名头,又被调走了一直为他做军咨筹谋。德资深厚的老帅李嗣业,但所谓护军六营的监制却并没有消失。即使是河北那些硕果仅存的那些将帅们,也似乎集体对此选择了失声和无视,闭口不提召还旧部地事情,淡然的仿佛这些派出的人,就从来不存在过。
    “废太子建成的死咒,这又是什么东西”我惊讶的挑起眉头。
    接受长安时,顺带得到许多宫闱密档,以大规模整理为名,暗中被我重新翻录一份,因为事关重大,只能控制在一个很小的知情范围内,解读下来效率自然很慢,所以我也只看了一些重点的东西。
    “据说是废太子建成,死于玄武门之变时,发下的毒誓”
    原来当时还是秦王地太宗皇帝,信奉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道理,抢先发动宫变,在玄武门围杀两个兄弟,废太子李建成当时被太宗一箭就射翻,但是根据官方所没有公布的版本,李建成当时却没有死,而是在太宗下来查看他时,突然醒来发下赌咒,“尔逆乱拭上,必应及子孙”
    “还有人信这种无聊的东西么”作为一个从小受教育地唯物主义者,所谓诅咒啊,毒誓啊这种东西,不过是弱者无力改变自己命运,才借助神秘主义来恐吓对手,的一种精神胜利法,想唐太宗这种杀人无算,早已心志坚定如铁石地人应该不会把他当回事的。
    但按照他们的说法,这个诅咒,确确实实就象阴云一样笼罩在李世民的后人血脉中。
    李唐皇帝的更替过程,就是一部充满血腥和阴谋的皇族内部继立斗争史。唐太宗就不用说了,十多年后,杀兄拭弟逼宫夺位的戏码,在他的最年长的三个儿子中发生,这才有了低调不显的晋王李治,上位承接大统。
    而高宗数子也不用说了,因为他有一个大名鼎鼎的武皇后,最后除了胆小怯弱的老夭庐凌王李显,在武则天的手腕下,其他人或废或死,几乎没有能够好下场的。
    而到了中宗的太子李重竣,就是因为试图夺宫反正,诛灭韦后一党和武氏家族联盟而被杀的,才有了本来无缘大统的临王李隆基,登上历史舞台的机会,于情于理,继任的睿宗皇帝倒是想策立长子,但是二儿子李隆基显然更有本事,一些禁卫大将的联名“劝说”,很快就让那位老大李隆庆,很快就主动放弃了储君之位。
    终于登上大宝的唐玄宗,倒是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但显然在处理家事却还是不免失之偏差,大氏族背景的王皇后与武则天的外孙女武惠妃争权,冲突与内外,结果是当时的太子及瑛、二王带兵犯宫,被围杀于禁内,才让现在这位温仁沉厚不显山露水的忠王李,浮出了水面。
    如今肃宗在位,而太子小白正是他的嫡长子,却拥有了让人无法忽视的声望和大势,害怕重蹈先人的覆辙,也是人之常情。虽然看起来,很可笑却是实情。
    不过知道了来龙去脉,我反而笑了起来。
    所谓太子建成的死咒,在我看来,不过是因为唐太宗在新老更替中开了个不好的先例,以至于让后世子孙,不管有没有能力,都试图效法他染指那个大位,而作为历代的皇长子,一向是最有机会,也最接近那个至尊的位置,对于更立的心情。不免比别人更急切一些。再加上一些外在地诱因和环境地促成。发生一些有共同点的东西,毫不为奇。与其说是诅咒,不如说是历史惯性释然。
    “但请放心。老师常说我命格奇异,就算有什么厄运,我也当一力破之”我敢信誓旦旦的对小白保证说。因为我敢于投资他地凭据,就是历史中本来由他继承的大位。
    如今西北,唯一让我在意的,就是吐蕃人的动向。
    随着西军大败。西北行朝为了填补这个空白,势必调回原本防备的吐蕃的几路重镇兵马,我不得不提前发动由魏方晋主持地“鱼肠计划”,潘拓失的山字营加上松州军抽调出来的精干老军,还有山羌诸部精壮的卖身死士,组成的混编部队,将进入吐蕃境内,对吐蕃国
    大的产粮区进行烧掠破坏行动。同时能够牵制五茹兵马越多越好,并侍机在吐蕃各族贵人中制造一些显见的矛盾,在分散其兵力和注意力,这并不是一个轻松地任务。吐蕃号称全民皆兵,也许他们永远都没办法回来了。
    于是
    吐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