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幻之盛唐 >

第332章

幻之盛唐-第332章

小说: 幻之盛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武举之制始于长安二年(702。州县以下习艺者每岁如明经、进士之法选送于兵部,进行课试。所试科目有:长垛、马射、步射、平射、筒射等;又有马枪、翘关、负重、身材之选。上述各科考试通过,兵部即可除官给禄,不必如文官须再经过吏部试才能释褐任职。
    虽然说在后世以科举入相是正途,但在唐朝以武将积功拜相也是很平常的事情,相比需要苦苦熬资历的文官仕途,对一百多年来一直保持对外开疆战争的唐朝来说,从军无疑是一条升迁的高速电梯,是以王维、岑参、杜甫、李白这样文才风流的一代名人,也对投军报国抱以相当的热情。
    虽然唐朝的科举制度还在初级阶段,但是他选士的范围和知识面之广,却是后世宋、明所无法企及的,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象明经科选的固然是熟读经史子集读好的人才,而明算科则试《九章》、《夏侯阳》、《周》等数学著作,选数术出众可为国家财税度支的人才,明书科试《说文》、《字林》等字书,选的是文学人才。而明律科顾名思义,就是精通律学的司法人才,本朝玄宗老皇帝时还一度置道举(试《老子道德经》、《庄子》),还有童子(限十岁以下)举等。
    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所谓秀才,可
    世那种初级功名可以比的,这秀才就是优秀之材,比考取,也更家荣耀的存在,但因为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自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考试的内容也不是后世狭隘的八股文所能比拟的,不但有文理诗词的考较,对国家大事建言的策论,还有公文写作性质的判词。而且相貌气质也成为决定排名的一个重要因素,所谓以貌取人的说法就是诞生于这个时代。
    但是另一方面,往往数万人之中,才取数十到十数人,所谓万里挑一毫不为过,是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竞争极其惨烈。到了中晚唐因为录取范围太小,再家上科举舞弊成风,仅有的名额基本被豪门权贵手把持,造成大量有识之士抱国无门,流散民间,为了改变自身的命运,这些人也进行了积极的抗争,其中许多人变成推翻唐王朝的掘墓人,象后世唐末农民大起义的首领王仙芝、黄巢,还是现今安禄山倚为肝胆心腹的谋臣严庄、高尚,莫不是科举无门之下的失意人。
    既然连作为国家统治机器部件候补的士子,都忍受不下去起来造反,这个国家命运也到了尽头。
    因此,后来宋朝注重文人执政,未尝没有吸取了唐代科举录取门槛太高,而导致大量学子流落民间而变成动乱的因素,扩大了录取范围,就算没有官职可以受也以国家的名义将他们圈养起来,自此形成后世多级科举学政体系的雏形。
    所谓农民造反不可怕,可怕的是有追求又有文化的人参与的农民造反,不但波及和影响很广,往往是成为改朝换代的重要导火线和契机。有宋一代,虽然大小农民起义和暴动一直没有停息过,但是却鲜有士人残余其中,不能不说是另一种制度的成功。
    因此,我直接照搬了明朝科举的模式,这还得感谢曾经风行一时的热门嘲讽体小说《明朝那些事》,关于科举的这一节,尤为让人印象深刻,就算这么多年后,通过各种泛谈式的读书笔记收集起来,居然还凑得个大概。
    明朝的科举制度严格说来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院试是属于州县级别的,参加院试的叫童生,考试成绩分为六等,其中只有考取了前两等的同学才有资格参加下一轮的考试,叫做录科,而考取了第一等的可以取得秀才的光荣称号,同时还可以享受某些特权,比如说可以免一个人的徭役,见到县令可以不下跪等等。
    接下来就是省一级的考试了,叫做乡试。这里考试过关就取得了举人资格了,这意味着有资格做官啦!而这里也将产生三元中的第一元——解元。他们将要参加的考试叫会试,朝廷一般只从举人中选取三百人,这三百人叫做贡生,也就是通常电视里说的天子门生。
    这三百人当中的第一名就是三元中的第二元——会元。不过这还不算是取得功名了,必须获得进士资格的人才可以说自己有功名在身。
    要想取得进士资格呢就必须过最后一关——殿试,由皇帝老儿亲自在大殿上进行出题测试。殿试的成绩也分为三等,即俗称的三甲。
    一甲只有三个人,分别是状元、榜样、探花,他们称为进士及第。二甲由若干人组成,他们叫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称为赐同进士出身。前面所说的举人是有资格的做官的,而名列三甲的各位确实一定有官做的,区别就像现在的非师范专业的大学生和师范生,一个是毕业不包分配一个是毕业包分配的。
    此外,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
    监生大体有四类:生员入监读书的称贡监,官僚子弟入监的称荫监,举人入监的称举监,捐资入监的称例监。监生可以直接做官。特别是明初,以监生而出任中央和地方大员的多不胜举。明成祖以后,监生直接做官的机会越来越少,却可以直接参加乡试,通过科举做官。
    参加乡试的,除监生外,还有科举生员。只有进入学校,成为生员,才有可能入监学习或成为科举生员。明代的府学、州学、县学、称作郡学或儒学。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进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俗称秀才。
    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叫童试,也叫小考、小试。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由各省学政主持,学政又名提督学院,故称这级考试为院试。院试合格者称生员,然后分别分往府、州、县学学习。生员分三等,有生、增生、附生。
    由官府供给膳食的称縻膳生员,简称縻生;定员以外增加的称增广生员,科称增生;于縻生、增生外再增名额,附于诸生之末,生员,科称附生。考取生员,是功名的**。一方面、各府、州、县学中的生员选拔出来为贡生,可以直接进入国子监成为监生。一方面,由各省提学官举行岁考、科考两级考试,按成绩分为六等。科考列一、二翟贿,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称科举生员。因此,进入学校是科举阶梯的第一级。
    这样就无形的保持了两学为基础的学校系统,在出身背景上的优势和垄断性,毕竟是天下仅有的国家认可的大型教育机构。倡导以学校取士,可是太上老皇帝沿袭下来的国策。
    《建言科举二十三事》的扎子,一上去是何等的轰动,有明一代虽然以科举僵化和八股文著称于世,但其相关科举制度和体系的完善和周密,已经达到整个封建时代顶点,已经没有多少可改进的余地。比如考监分离独立,考官抽选制,天子命题等等,无不是影响深远的东西。甚至具体到,如何甄选人员,如何防止夹带舞弊,种种考场上可能遇到的突发状况的应对措施。
    既然要做就做到最好,至于其中所需要逐渐演变和接受的过度和缓冲,就不是**心的事情,
    是来搅局加打酱油哗众取宠的,反正最合理的方法我T3了,不能实现那也是传统保守势力的迫害和排挤,就让已经见到一线希望的广大士子和他们折腾去了,反正表面上于我无损的,一个伟大的公务员制度改革先行者,已经跑不掉了……
    “他这是在打脸啊……”
    太子少师韦见素,对着身为御史中丞的长子,呵呵笑了起来
    “怎么说……
    “在打天下门阀氏族以及那些清流士林领袖的脸啊,……”
    “……
    “本朝科举沿革隋法,已经颁行了上百年,无数贤良能臣都未得多少改进的善法,却让一个明显半路出家的武人给指镝出来……这不是**裸的打脸,还能是什么……”
    “更深一步说,反衬出那些国家以高官厚禄优养多年的那些人,无能且无作为,……
    “再说了,这虽说的是改良科举之弊,但却是断那些权势门第营钻的路子,削夺那些宰辅臣僚们专断选士的权利,不知道要多人要跳脚奔走了……”……
    北内大明宫,乾德殿小内朝,济济一堂。虽然惯常的场合里少了一位熟悉的面孔,但是大多数人竟反而有些稍稍松了口气的感觉。
    “臣无话可说,只能用其智近妖异归结之”
    这是被肃宗评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的三绝宰相李板着脸,用一种规规矩矩语气的评说道
    “就怕他光有武侯之才,却没有武侯之德……”
    自然也有乘机上眼药的,比如那位游离在权势边缘的清望宰相房琯,很不感冒的用鼻子哼出来的声音道。
    这话听到肃宗眉头一皱,言虽未尽,但余意竟是隐归为操、莽之流了,心里起了些疙瘩。又有些说不上的不爽快。
    既然有宰相开了头,眼见堂下多有附和之声,无非就是,这位始作俑者虽然泛有大才,却从来不修私德,平时也以岬戏折辱官民为乐,突然来这忧国忧民的一出,虽然有良策之名,却显然动机堪忧……
    他却眉头越发紧锁,作为一个还算亲臣纳谏的天子,有时候个人的喜恶和实际的需要是两会回事。
    “臣只是觉得,他此谏一出,成立与否,怕与天下世族门阀相恶亦”
    直到新进的御史大夫萧华开口,才让肃宗稍稍释然。这位是天子从为了平衡朝局,河中节度使转任过来新贵,说话还带这些武人的爽利,于朝中也牵扯不深。
    他说的很公允,意思也很明白,虽然门阀世族让历代君王又爱又恨,又拉又打又要用,但他们同样也是构成统治的重要基础,既然站到他们对立面去,至少对大位是很难有想头,最多就是权臣的格局而已,而且不受人待见非主流的那种……
    南内兴庆宫,类似的对话,也在继续。
    直到一个陪臣听的不由哧声笑出,却是那位硕果仅存的景云老臣钟绍京。
    “孰臣无状,只是诸大人所言让某,想起三国一典故”
    “处之乱世奸雄,用之盛世能臣么”
    只看他笑而不语,太上心中却有所悟,
    眼色却漂向拱手垂立的宫内大监
    “力士,你又怎么看”
    “诸位相公都是极有见地的人物,怎么论的到咋家一介残竖置啄”
    “少装混,常年行走内外,这点眼力怎么没有”
    “是”
    高力士搭下眼皮,仿佛没有说过任何表态
    “老奴倒是听说他贪财敛色,搜刮有方,似乎倒不在乎名声如何”
    善搜刮敛财,有能力却又不在乎名声,这才是上位者心中的良臣。一旁的中书侍郎余怀贞,不禁叹然一声。明抑暗扶,不沾干系,这高力士也不愧是多年把持宫省受人尊仰的人物。
    其他的陪臣,如内承制裴士腌、监察御史韦伦、门下舍人方佐,尚书司郎中于畴,给事中沈介,却也各有滋味在心头……
    “那个人也不是一点准备也没有啊……”
    消息传到洛阳大内,河北安抚采访处置大使李泌放下公文,却轻轻叹了口气,不知道是庆幸还是遗憾,虽然一个在军中一个在朝,却有许多惺惺相惜的共同语言,可是他一直觉得始终看不透这个人。
    李泌被称为神童的出类拔萃的人物,自小集聚了太多的期许和荣耀的光环,为了不至于迷失浮华尽才早夭,很早被师长带进山修学养道,以远离繁华喧嚣,不但修身练气,还奉修王佐治世之学,虽身在道宗之内,却拜范、陈平为祖师,主张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但真到功成名就身退之时,怎么全身而退,怎么退的有意义,不至于留下的东西,因为人走茶凉人亡政息,顷刻就被推翻,却又让人忧患得失起来。
    蜀中一会,那个人理念颇多契合,又足够年轻,与太子有近谊,似乎是承托后事的最好的人选了。可惜他一直无心政途,更不愿走到前台担待起更重要的责任来,倒让许多明明是于国有益的大善之事,变成颇费周折……;
    不愧是传说中的武侯传人云云,虽然抛出一个东西,就是震耳发溃的大地震,虽然有赌约为呼应,但没想到却用的是这种方式,这也算是他的一种恶意趣味,想到这里,他不禁头疼起来,这个家伙就不能好好的经营筹划一下么……
    问一个问题,有没有必要把鱼朝恩干掉,他去了主角手下的地盘。
    推荐一个架空牛人的马甲书,

第四百零七章 余孽

    幻之盛唐第四百零七章余孽
    四百零七章余孽
    尘烟滚滚。红黑点点。杀声彻天。刀泼如雪。斩的人仰马翻。血水象不要钱的喷泉一般。四溅的到处都是。
    踩着满的的瓦砾。无数打扮各异的人混杂着穿着铠甲的军人。在一截截残垣分隔的狭小空间里舍生忘死的厮杀。随着一堵堵墙尘土飞扬着倒下的。常常是结团抱滚在的上。面目狰狞的纠缠死去的尸体。
    仅剩半截的楼台废墟中。还在不停咻咻的飞来箭矢。极有准头将进攻的一方的批甲之士。一一给放倒在的。
    “点子扎手啊……用的全是和我们一般的兵器啊”
    一个身上插着几只未剪断的箭矢。被燎的一脸乌黑。只能掺扶着半跪在的上的队正嘶哑着声音说
    “那些贼人的冷箭。准头毒的很。专找脖颈这些要害的的方啊……还有火器。大排上不去。拿盾也防不住啊……”
    面对部下的求援。巡城营的校尉满脸铁青。他已经折了一百多号人手。被抬出来士兵。中箭的部分几乎都是从铠甲缝隙钻进去的……
    本以为是某些势力蓄养下的一个江湖人物的窝点。没想到抓到大鱼了。看着那只射出来的箭。赫然与全军通告的那起当街聚众袭击案中。发现那批武器编号一般……
    “射队上……”
    房顶上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抬上一个个大架子。一个鸣哨声。那些战穿甲的军人。齐刷刷的变阵。顿如潮水一样相互掩护着退出老大一截空间。
    就箭空一暗。嗤嗤的爆射声。几十架手摇盒子箭。喷吐的无尾矢。象暴雨一样浇淋的。对方根本抬步其头来。躲闪不及的很快被射成刺|不小心露出个手掌。被射成稀烂。
    领班校尉又转过头来。对着身后一群行装各异汉子。开口道
    “南都尉。对方似乎有不少技击高手。眼下活口还要请你们出手了……”
    那位穿着平民短装的南都尉没有说话。只是点了点头。象一只矫健的豹子。飞身越入战团。手抄一只银亮的铁骨长尖枪。闪如电光暴出。所过之处。尽是叮当爆裂处寸断刀剑的碎片和喷血的人体。几乎是没有能接近他三步之内……
    长安城的另一处。
    健儿飞驰。猛士狂奔。随着重重的**冲刺撞击生。不时一个个人类的身体。背巨大的力量抛飞到空中。跌落在尘土飞扬中滚几滚。马上又加入尾追堵截的。立即扑面而来金戈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