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寡人无疾 >

第123章

寡人无疾-第123章

小说: 寡人无疾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孟太医唤起自己的药童。
  “大人,您不会又让小的不准休沐吧?我这身上都要臭了!”
  药童愁眉苦脸。
  “不是,城西的富商老王托我给他儿子写一个方子,你明日休沐,帮我顺便送过去。”孟太医从匣子拿出一封书信。
  “告诉他,他儿子的病拖不得,赶快照方抓药。”
  “是。”
  ***
  第二日大朝,大臣们依然老生常谈,一面求皇帝明年春天大选选妃,一面求皇子们去六部历练,刘未依旧是推脱不行,想办法顾左右而严他,但是个人都知道他是拖不了多久的,因为这件事已经彻底被推上了台面。
  多日博弈之后,刘未屈服了大选选妃的要求,正式下了诏令,从冬至起,禁止民间和官宦人家婚嫁,各地开始为了选妃做准备,凡三品以上官员的人家,必须送入入选。
  选妃一定,储君的事情暂时被压了压,刘未还没松口气,沈国公进宫了。
  沈国公进宫,自然是为了刘凌所告知之事,和刘凌只是得到消息不同,戴执和戴勇都是思虑周全之人,一旦开始调查,自然是遍访各地,向好多巨贾讨教,又悉心收录了这几年来粮价和马价的价格,这才上呈御览。
  这其中的门道,连刘凌都看的懂,更别说是刘未了,他当时就差点掀翻了御案,心中明白此事已经避无可避,唯有你死我活而已。
  既然已经撕破了脸,刘未自然也不会客气,一边下令让各地的军队戒备着可能发生的动乱,一边下令对关中受了旱灾的地区减免今年的赋税,又召了户部官员入宫,准备等冬天一过,就对各地的粮储情况进行彻查。
  就在刘凌还没松一口气的时候,朝中出事了。
  先是以方孝庭为首的吏部官员纷纷称病拒不上朝,而后各府衙的实缺官职都有称病的。
  还有“告老还乡”的,请求“辞官回乡”的,一时间,早朝上居然有近半的官员罢朝了。
  “什么?中书侍郎遇刺?”
  刘未倒吸一口凉气。
  “天子脚下,居然会遇刺?!你这个京兆尹怎么当的!”
  “陛下,卢侍郎为京郊的亡父扫墓,刺客藏于坟茔之中,暴起伤人,这种事情,怪不得京中防卫不利。”
  冯登青也是委屈无比。
  “谁能想到会有人这般下手?”
  “他如今伤的如何?还能上朝吗?”
  刘未五内俱焚,中书侍郎乃是宰辅,中书省负责掌管机要,发布诏书,如彻查粮仓也好、减免赋税也好,都需要加盖御印和中书省的印记才能发布各州各府。现在正是需要卢侍郎的时候,他却遇了刺,其心可诛!
  “肩部、胸部和腹部各中了一箭,凶手在极近的位置用手/nu行刺,能保下一条命就不错了,现在还在昏迷之中。”
  京兆尹低下头,“臣入宫也是为了此事。我朝律法,nu与nu箭不得私下使用,私藏nu与nu箭者视为谋逆,如今京中出现了这等兵器,还用来行刺中书侍郎,臣担心是有人蓄养了死士。”
  “死士?”
  刘未脸色阴沉。
  “正是如此。所以臣请陛下暂停冬日的一切祭祀和庆典,上元节宫门城楼前与民同欢今年也请歇止。如果陛下真的不能停下这些,可以请两位皇子代为祭祀和出面。有些死士善于易容改扮,陛下不能冒这个风险。”
  京兆尹冯登青跪求。
  “朕不能冒这个风险,朕的儿子们就能去?”
  刘未蹙眉,“你可吩咐四门戒严,多方搜查刺客!”
  “可是陛下,如今正是年底,京中多有返京过年的商人和官员,加之京中人口庞杂,想要找到一名早有预谋的死士,无异于大海里捞针。这样的死士,即使被抓到,也是立刻自尽在当场,不可能查出什么端倪。”
  冯登青壮着胆子直言。
  “陛下是万乘之尊,有心之人自然愿意花费极大的心血图谋不轨,可如果是两位皇子,就未必会用上所有的本钱了。”
  在众军保护之下刺杀一个皇子和刺杀一个皇帝的难度一样大,养士不易,不见得就会用来刺杀皇子。
  刘未心中挣扎了一会儿,在儿子的性命和自己的性命之中衡量了半天,最终壮士断腕般说道:
  “既然如此,今年的迎冬之祭和明年的春祭,都让老二刘祁替朕去祭祀。上元节灯会登楼会万民之事,交由老三刘凌代为出面。”
  春祭和冬祭都在城外的社庙之中,相比宫中登楼,危险更大。但刺客十有*是方党蓄养,他们想要扶植老二刘祁,相比之下,他主持祭祀的危险要比刘凌小的多。
  登楼观灯是在内城与宫城之间,又是在高楼之上,刘凌有少司命保护,应当安全无虞。
  冯登青听到皇帝做出了决断,舒展开了眉角,连忙领旨。
  皇帝一旦在宫外出事,就该他丢官丢命了,他当然比所有人都要慎重,甚至比皇帝自己都怕出事。
  “我将两个儿子的性命都交到你手里了!”
  刘未压下心底的不安。
  “如有不对,你提头来见!”
  “保护两位皇子的安全,臣万死不辞!”
  冯登青重重顿首。
  东宫。
  “什么?让我和三弟主持今年的祭祀和登楼?”
  刘祁掏了掏耳朵,以为自己听错了。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虽说祭祀需要穿着重重的祭服奔波辛劳一天,但除非皇帝老迈,又或者久病在身,否则哪任皇帝都是亲力亲为。
  更何况冬日主“杀”,所以冬祭一个重要的内容便是祭祀亡灵,尤其是为国捐躯的将士,如此,冬季的休养生息才会安稳,这让迎冬之祭有别于其他几个季节的祭祀而有了一丝庄严的含义。
  往日刘祁也跟随父皇陪祭过,但陪祭和主祭相差极大,刘祁不过是个连戴冠都没有的少年,乍听得自己要代替父亲去北郊主持迎冬祭礼,顿时瞠目结舌。
  “登楼不是帝后亲临吗?我一个皇子去为百姓祈福,真的合适?”
  刘凌比刘祁也好不了多少,眨了眨眼。
  来传旨的薛棣笑了笑,为两位皇子解释。
  “陛下的头风到了冬日更容易发作,太医们都建议陛下冬天不要着风。冬祭正在北面,冬日多挂北风,陛下如果吹上一天,恐怕头风要加重,因为太医局苦苦力劝,陛下只能择一皇子主持冬祭。”
  薛棣给刘祁带了高帽。
  “三皇子从未陪祭过迎冬之礼,陛下怕他去会有差错,便点了二殿下您主祭,三殿下陪祭。二殿下,京中您如今居长,为陛下分忧责无旁贷。”
  刘祁听到又是因为头风的缘故,不由得升起焦急的表情。
  “父皇头风又犯了吗?”
  “那倒没有,但是小心谨慎一点,总是好的。”
  薛棣耐心地回答。
  他又偏过头,细心为刘凌解释。
  “至于登楼,往日都是陛下和贵妃一起在上元节会见百姓,共赏花灯,但今年贵妃娘娘薨了,陛下未免有些触景伤情之感,竟不愿形单影只的登楼了……”
  薛棣言辞感叹地说:“登楼会见百姓,原是为了向百姓展示帝后和睦,朝堂安稳,但如今是多事之秋,两位殿下也知道,前朝百官为了立储之事,竟罢朝了过半,也不知上元节登楼会有多少官员前来。如果到时候楼上只剩陛下,楼下官员稀稀拉拉,未免难看,请三殿下主持登楼,也算是好看一些。”
  至少可以对外宣布今年陛下触景伤情,不愿单独登楼,所以派了三皇子前往,既然不是皇帝亲至,百官来的少些,在家中和家人共聚,也是正常。
  刘凌看了眼二哥,好奇地问:“那为何不让二哥主持登楼赏灯?”
  薛棣看了看刘祁,摸了摸鼻子,有些难以开口。
  刘祁看了看刘凌,再看了看自己,突然了然了原因。
  只是这原因太过伤人自尊,所以他只是冷笑了一下,便摇了摇头,直率地跟薛棣说道:“劳烦舍人亲自过来传旨,既然立冬的迎冬由我主祭,那时间已经不到一个月了,恕我先行回殿,好生安排一下主祭的事情。”
  别的不说,至少精气神上不能弱于刘凌!
  “殿下请慢走……”
  薛棣躬身相送。
  等刘祁走了,刘凌还是一头雾水的模样,也不知道为什么二哥突然恼了,不由得满脸疑惑。
  薛棣看到刘凌这个样子,哑然失笑,凑近了他的身边,小小声的解释着:“登楼观灯,自然是要站到高处,让百姓们看到楼顶之人的英姿。殿下从小身量便比同龄之人高大,又长相不凡,替陛下主持赏灯,百姓一见殿下如此俊朗,自然就对皇家生出敬畏之情……”
  他眼睛都笑的眯了起来。
  “二殿下长得也十分清秀,但,咳咳,总而言之,倒不如殿下适合登楼。”他顿了顿,又悄声透露了个消息:“您可能有所不知,往日陛下登楼,为了显示自己威武过人,鞋底比旁人要垫高些许,连冠冕都选择通天冠,您明年登楼,最好也和陛下做一样的打扮……”
  至少看起来不那么稚嫩。
  刘凌恍然大悟,又有些啼笑皆非,连连向薛棣道谢,谢过他的提点。
  东宫里的人来来往往,刘凌想要再和薛棣说说话,无奈薛棣人才相貌太过出众,无论在宫里还是宫外,走到哪儿,无论是宫人也好、侍卫也罢,甚至连官员们都喜欢注意他的一举一动,根本做不到低调,更别说私下密谈。
  刘凌搜肠刮肚想了一会儿,才用了一个没那么蹩脚的理由,缓缓道:“我这几日练字总是不得要领,薛舍人的书法是连父皇都夸奖过的,能不能向薛舍人要一纸墨宝,让我回去临摹?”
  “殿下谬赞了,不过是从小苦练罢了。”薛棣顿了顿,笑着说道:“陛下还等着下官回去覆命,不能在东宫久留,这样吧……”
  他看了眼刘凌身边的戴良,“劳烦戴侍读将背借给下官一用,在下以指当笔,给殿下写几个字。”
  刘凌知道他是要用无色水给他传达什么消息,连忙点头,吩咐了戴良靠过来,弯下腰将背让给薛棣用。
  薛棣从腰上取下一个鎏金的墨盒,在怀里掏了一会儿,苦笑着说:“殿下,下官的墨块用完了,盒中只余一点清水,我给您写几个字,你看我如何运笔,至于字帖之事,下次下官有时间,再给您认真写一副。”
  什么?连墨都没有,用水?
  戴良苦着脸弯下腰弓着背,只觉得那位薛舍人用手指沾了一点湿漉漉的东西,在自己的背上指指画画,痒的他不住的抽抽,又不敢动弹,只能咬着牙坚持。
  “您这位侍读大概是在抽个子,老是抖。”
  薛棣写了一会儿,挑了挑眉打趣戴良。
  “戴侍读多喝点骨汤,也许这种情况会好点。”
  你才老是抖!
  抖你个大头鬼啊!这大冷天你用冷水在背上写写看试试!
  戴良背着身,龇牙咧嘴。
  “殿下可看明白了?”
  薛棣打趣完,收回了手。
  刘凌面色已经渐渐严肃起来,慎重地点了点头。
  “是,谢过薛舍人,我已经看清您是怎么运笔的了。”
  戴良闻言大喜,直起身扭了下脊背,只觉得冷风一吹,后背凉飕飕的,自己身体中的热量既像是被背上的水字给吸走了似的,让他十分难受。
  薛棣没有多耽搁,也没和刘凌多做攀谈,写完几个字便施施然带着几位宫人回去覆命了。
  刘凌送他到了门边,直到他和宫人都没了影子,才领着戴良回了自己的寝殿,对戴良抬了抬下巴。
  “脱!”
  “什什什么?”
  戴良张大了嘴。
  “你身上的外衣啊!”
  刘凌有些郁闷,怎么这般没有默契!
  “殿殿下,这这不太好吧?”
  戴良看了看四周。
  “这是冬天呢!”
  “你外衣上有薛舍人的墨宝,我要看!”刘凌无力地翻了个白眼。“你脱不脱?你不脱我就动手了!”
  “啊?是这样?可殿下,他只是用手指蘸了少许的清水,这外衣给我穿了这么一会儿,水迹早已经干了,我脱下来您也看不到了啊!”
  戴良一边唠唠叨叨,一边顺从地脱下外衣。
  “薛舍人的字到底哪里好了,看着跟老树枯藤似的,您和其他人一个两个那么宝贝……”
  “总比你的狗爬要好!”
  刘凌嗤笑着接过他的外衣。
  “话说字如其人,你那字才是要好好练练,日后出去说是我身边的侍读,我真丢不起这个人!”
  “……您又笑话我。”
  “你这外衣便给我吧,回头我让王宁取一匹贡缎还你,就当是补偿。”刘凌看了看他的外衣,笑着说道。
  “好歹薛舍人在这上面给我赐过字,我留着做个纪念。”
  “疯了,你们都疯了……”
  戴良喃喃自语。
  “不过就写了几个字……”
  刘凌可不管戴良怎么诧异,提着那外衣就回了自己的主殿,命王宁守着门外,自己小心翼翼地打开外衣,仔细看着背上的水迹。
  确如戴良所言,他身上的温度已经烘干了水渍,什么都看不清了。
  他想了想,点起一根蜡烛,将衣服小心的在上面烘烤了一会儿,果然显出清晰的几行字迹。
  “宰相遇刺,陛下心忧。
  方党难除,天下将乱。
  小心自保,出入慎重。
  静观其变,切莫妄动。”
  刘凌看完这几行字,心头犹如坠了一块巨石,手中的外衣一时没有拿稳,掉到了蜡烛上,火舌舔了一下那件衣衫,顿时烧出了大洞。
  刘凌想了想,干脆看着那火烧了一会儿,将写着字的部分烧了个干净,才对着屋外叫了起来:
  “来人伺候!我不小心把衣衫烫了个洞!”
  ***
  不止宫中暗潮汹涌,朝堂上剑拔/弩/张,就连国子监中也比往日更加喧闹不堪。
  国子监的徐祭酒压下了一批又一批想要去宫外“叩宫门”的学子,早已经是疲惫不堪,连脸色都比之前苍老了许多。
  “去把陆博士叫来。”
  徐祭酒吩咐身边的司业。
  没一会儿,陆凡翩然而至。
  “你究竟想做什么?”
  徐祭酒叹了口气:“我年纪已经大了,唯有的心愿便是教书育人,保护好国子监中的学生,实在是不愿意这么折腾。”
  “祭酒,雏鸟总是要学会飞的,老虎也不能一直困顿于围墙之中,如今有了合适的机会,您应当高兴才是。”
  陆凡知道若不能说服这位老者,自己想图谋之事是不可能成功的。
  “你入国子监的第一天,我就知道我这里留不住你,可我却没想到,你志不在朝堂,竟在这国子监一留就是二十年。我原以为你和我一样,不喜欢权谋争斗,只想要教书育人,继承薛家的门风,还想着再过几年,便请陛下将国子监祭酒的位置授之于,你却没想到你竟是以退为进……”
  他的眼神中露出失望之意。
  “你煽动那些不知世事的学子,难道就不觉得羞耻吗!”
  “在下对功名利禄,确实没有兴趣。”陆凡眼神灼灼,“但在下不认为今日策动之事,乃是一桩罪过。在下在做的,正是为陛下排忧解难才是!”
  “叫国子监的学子们去叩宫门,请求再开恩科,是排忧解难?我看你是唯恐天下不乱!”
  徐祭酒怒喝道:“如果天子震怒,你是想宫门前血流成河吗?”
  “祭酒,朝中已经有过半官员罢朝了!如今朝官罢朝,各地必定有地方官员纷纷效仿,文官一旦不作为,便无人治理国家,到时候代国将陷入一片混乱!”
  陆凡毫不退让:“那些文官为什么敢如此逼迫陛下,正是因为他们笃定了自己无可替代!如果让天下人知道并不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