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寡人无疾 >

第219章

寡人无疾-第219章

小说: 寡人无疾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算注意到了,也来不及了。
  因为已经有轰隆隆的声音从东南方向响起。
  “什么声音?在打雷吗?”
  “他娘的,都被赶到这里来了,要再下雨,真是要出人命了!”
  “孩子他娘,咱们带蓑衣了没有?孩子他娘?”
  “陛下……”
  云旗感觉到身边突然升起的威势,惊得寒毛直立。
  打雷的声音越来越响,越来越频繁,有些有见识的人立刻趴伏了下去,用手臂或耳朵贴紧了地面。
  “从,从地下……”
  “天……”
  顷刻间,鸡鸣犬吠之声大作,帐篷的立柱开始剧烈摇晃,杯盏翻倒,一些流民搭着的棚子突然一下子倾倒又突然站了起来。
  尖叫声此起彼伏,人人都开始头晕目眩,根本站立不住,人们终于开始听见墙倾屋塌之声,儿啼女号,喧如沸鼎。
  “地龙翻身啦!!!”
  “天啊!是地龙!地龙动了!”
  “老天爷,你到底要做什么啊啊啊啊!给我们一条活路吧!”
  “陛下,这里不安全了,我等护送您回宫。”
  云旗是武人,五感比其他人要更为灵敏,地动一起时就已经抓住了刘凌的胳膊,想要将他背负在身上用轻功离开。
  然而刘凌却使出“千斤坠”的功夫,如同定在了地上一般,任谁想要搬动都纹丝不动。
  “朕先不走,从这震动上看,似乎不算太大的地动。”
  刘凌下盘稳当,但上半身随着震动也已经像是随风拂柳一般摇晃,口中说着这样的话,实在让人难以信服。
  轰隆隆的地动声响彻了一刻有余,城内房屋之倒榻者不计其数,尤其是城南地方,这里的房屋最为破败,如果说西城和东城的官员们早就把自家修葺的固若金汤,那南边的屋子几乎不能称之为“屋”,有些说是“棚”都不为过。
  人们惊骇莫名地看着曾经居住过的地方一点点地矮了下去,让人牙酸的嘎吱声伴随着梁柱断裂倒地的声音像是为轰雷声伴奏,震得人心中发闷。
  也不知从哪里吹起一阵劲风,从北面向着南方疾扫而来,霎时间遮天蔽日,仿佛妖风一般黑压压地盘旋在人们的头顶。
  “下,下雨了?”
  云旗颤声说着。
  “不是雨。”
  刘凌此时已成土人,他伸出修长的手指,从空中掠过,带回满掌的灰尘。
  眼泪从刘凌的眼眶慢慢溢出,在他满是灰土的脸庞上划出两道泪痕。
  “是他们的家。”

☆、第175章 后悔?选择?

  地震在昨日夜里发生,震塌城南房屋不计其数,西城百姓也多有死伤,而宫中纷乱则为最烈,刘凌出宫之前曾留下燕六的人马强行让宫中所有妇人、宦官和太妃们离开殿中,在寒风中露宿于空旷之处。
  也幸亏如此,那些奴婢们的命才留了下来。地动之时,宫中年久失修的房子大多都是奴役宦官们居住的下房,倒塌变形的梁柱也多是这些房子里的。
  其他例如昭庆宫、紫宸殿之流,只是震塌了一些屋瓦。
  这一次地动之后,接连又发生了两次小的地动,整个京城里无论是皇亲国戚、达官贵人还是贩夫走卒之流,都不敢回到屋子里,街头上到处是人,代国上百年来维持的宵禁传统也在一夜之间彻底结束。
  据说许多人逃出来的时候都没穿衣服,光着身子的男男女女窜上街头以后羞于见人,全靠别人提供衣衫蔽体御寒。
  没有人知道为什么京中会地动,这根本就是上千年都没发生过的事情。
  城东还好,临仙城东是达官贵人聚居之处,房屋间隔较大,地广人稀,房屋又多为砖石硬木所筑,又有家丁奴役之流值夜伺候,伤亡并不大。
  城西住着的大多是经商之人,晚上宵禁,禁止营业,西市空旷,发生地动时候,城西的商人和匠人们都纷纷逃往西市,房屋倾倒不计其数,但大多是店铺之流,其中并无多少人居住,伤亡也没有那么可怕。
  城北是京中驻军所在,当夜城中驻军倾囊而处,安全无虞。
  唯有城南,因为人数庞杂,房屋粗陋,地动来临之时,几乎是天地浩劫一般的场景。许多关于城南百姓藏在家中地窖或床底之类躲避官兵,却最终被压死的倒霉事情四处被人提起,也有被飞出的瓦片或门板砸破脑袋流血而死的。
  可正儿八经算起来,因为官兵突然出来驱赶百姓,才没有让城南十几万百姓覆亡于地动之中,仅仅损失了一小部分人。
  一时间,关于城南百姓为什么逃过一劫的各种传言沸沸扬扬,让不安稳的民心更加动荡。
  ***
  宣政殿中,一场小的余震刚刚过去。
  朝中官员心有余悸地望向头顶,总觉得殿顶那些粗壮无比的屋梁像是要塌下来一般,簌簌抖落的灰尘充斥着殿内,被殿外射入的光线一照,每个官员身边都像是环绕着无数星星。
  刘凌却没有心思去“数星星”,他毕竟刚登基不久,从未经历过大的灾祸,在这方面并无多少经验,只能多方询问他人的意见。
  “谁能告诉朕,受灾人数几何?”
  他的眼睛直直向着殿下的京兆府尹看去。
  京兆府尹冯登青站在那里已经几乎是摇摇欲坠,还是身边的同僚戳了他好几下,才把他弄醒。
  刘凌昨夜也在城南,自然知道冯登青有多辛苦,并没有怪罪他,自顾自又把问题又问了一遍。
  冯登青早有预备,可是上报的时候还是有些犹豫:
  “陛下,事情发生的太突然,间隔的时间又短,臣和京兆府不能完全统计出城中受灾百姓的人数,只能从此差吏们提供的数目中得知大致的受灾人数。更详细的数字,须得城中统计后方能知晓。”
  “朕知道了,报吧。”
  “是。昨夜临仙城中地动,屋宇倒塌,压毙官民,……仅仅以城南计算,除外来客民被压身死者不计外,共计受灾之户一万七千八百八十户,灾民八万五千三百八十二口,压毙青壮三千八百六十七口,老弱妇孺四千七百余口,倒塌损毁瓦屋、草房近两万间,陛下……”
  冯登青几乎是眼中含泪地奏道。
  “……整个城南已成平地啊陛下!”
  饶是刘凌知道哪怕自己做出了动作,伤亡人数也不会太少,听到这样的人数,还是心中大震。
  方家和陈家造反,数地沦陷,收复州府的过程中也没有损失这么多人数的人马,一场地震,竟使这么多百姓受灾!
  听到死掉的青壮人数比老弱妇孺少这么多,刘凌便知道地动时正在夜晚,年轻人还能极快反应,老人和孩子却腿脚不便,有的可能是活活被压死,有的则是被飞出来的异物砸伤受伤而死。
  这还只是草草报上来的数字,实际受灾人数,只可能更多!
  刘凌脸色煞白,根本无法想象他要没有得到神仙的“谕示”,京中会发生多大的动乱。
  整个临仙城常住人口三十余万人,城南就占了一半,如今受灾之户虽多,但大多是家中财产受损,好歹人活着。
  冯登青上报完后,大臣们脸色虽然依旧凝重,但眉间的担忧之色却去了不少。这受灾的人数和伤亡的人数之比,倒不是很可怕。
  昨夜那么大的地动,十个受灾之人里只有一人死亡,比起当年泰山地震每三个就要死一个比起来,已经是好太多太多。
  更别说泰山附近人口并不如京中如此聚集,这已经算是奇迹了。
  皇帝半天没有言语,庄骏作为宰相,静静等了一会儿,见皇帝没有说什么,才上前奏道:
  “启禀陛下,此次地动,城南损失最为严重,房屋几近全毁,井水枯竭,地面下陷,无法通行人畜,好在城南伤亡并不惨重,此乃不幸中的大幸……”
  庄骏说到这里,和殿中大部分官员一样,用余光悄悄看了刘凌一眼,才又继续说道:“但上万户百姓房屋尽毁、无以为继,赈灾取暖之事,刻不容缓。”
  和朝中许多官员一般,他实先也不知道皇帝为什么要秘密调动禁卫军去驱赶百姓,等他知道消息的时候,他们家房梁都快震塌了。
  刘凌眼下黑青,显然一夜都没有休息,听到庄骏的话,他继续沉默了一会儿,开口说道:“可否先让灾民清理南城,以工代酬?”
  这么多灾民,要修房子,要将残垣断壁清出去,要让他们不饿死,不冻死,还要在废墟上将新房子建起来,是极大的工程。
  设立粥厂赈济更是需要许多厂役,这些厂役所花费的酬劳比施舍米粮所用的还多,可不用这么多的人手,又会有灾民哄抢米粮之事。
  而目前京中的人手,根本做不了这个。
  除此之外,还需要担心百姓居无定所、男女混居引起的麻烦,大量的人聚集在一起会不会引起瘟疫等等,千头万绪,说上几天几夜都说不完。
  “臣认为,倒是可以。”
  庄骏看似赞同刘凌的观点,可接下来话锋立刻一转。
  “但也有不妥之处。”
  “说。”
  刘凌侧头揉了揉眼睛。
  “启禀陛下,城南居住的百姓原本就是贫苦潦倒之人,身体并不健朗。这些人昨夜刚刚经历地动,并没有得到休息,又缺衣少食,风餐露宿,能不得病已经是万幸,此时要求他们服徭役,一来不近人情,二来大灾刚过,人心惶惶,并不适宜征调民夫。”
  庄骏是刑狱出身,对于人心的把握还在内政才能之上。
  “陛下此时应当赈抚灾民,设立粥厂,稳定民心,才可征调民夫处理灾情。”
  “朕几日前刚刚发了罪己诏,此时也不怕再来一道。命中书省早日拟诏吧。”刘凌苦笑,“等太玄真人来了,也不只祭天了,京中附近的山川河流并祀典所载神祗皆要祭祀,京中内外死者收殓为厉坛以祭之。户部尚书……”
  “臣在。”
  户部尚书也是满嘴是泡,一旦出现灾害,他们户部就是诸部之中最忙的。
  “命户部左侍郎邹峰、右侍郎曹灿查探灾情,和工部一起查明灾民受灾情况,而后定出个赈灾的条陈,要快!”
  刘凌就怕大臣们互相拖拉。
  “立刻开常平仓取粮,先设立粥厂,所以厂役和赈灾官员不得归家,就在粥厂进食,如有克扣米粮、滥竽充数者,一律族诛。”
  常平仓是朝廷设立的粮仓,朝廷于丰年购进粮食储存,以免谷贱伤农,歉年卖出所储粮食以稳定粮价,乃是悾凼奔ν菩械恼撸舷掠谐F讲止布屏桨儆嘧鼋鼍┲芯陀卸嘧
  京外的常平仓可能还有与民争利、克扣粮草的情况,但京中常平仓是历代皇帝都极为重视的,年年都要亲自探查,所以粮仓必定全满,如今拿出来赈灾,也是无奈之举。
  “是,陛下。臣认为,也可以同时倡导京中富户共同捐资买粮,或施粥赠米。京中有做饭的百姓,可以多放点水,把米汤舀出来,施与饥寒之人,又能救活不少人。”
  户部尚书已经是救灾小能手,当场又提出了好几种想法。
  刘凌皱着的眉头渐渐舒展,随着官员们各抒己见,刘凌或同意或否决,效率极快的解决了不少问题。
  见皇帝心情渐渐好了,官员们才开始敢说出心中的想法,而此时所有官员们最想解决的却不是如何平息灾情,却另有其事。
  这其中,又以门下侍郎庄骏、御史大夫江帆最为迫切。
  “陛下,您说请太玄真人祭祀天地神灵并枉死百姓以安抚百姓,以臣看来,是远远不够的。”
  庄骏咬了咬牙,突然开口。
  满朝讨论的声音突然一下子安静了下来,所有人都又惊又怕的看向庄骏,像是他突然变成了什么打开妖怪封印的胆大之人。
  果然来了!
  刘凌心中一紧,面无表情地看了过去。
  “陛下,京中上下传言一片,说您在地动之前就已经调动禁卫、下诏让京兆府的人驱赶城南百姓至京中空地。陛下,臣能不能认为……”
  庄骏心中也在打颤,这种猜测任谁都觉得惶恐。
  “能不能认为,您在地动之前,就已经知道了会发生什么?”
  刘凌眼神清澈,但不发一言。
  庄骏眼光坚定,抬眼视君,誓要得到一个答案。
  另一旁,新任的御史大夫江帆移步出班,朗声进奏道:“陛下,并非臣等有意逼迫您,而是外界之传闻,已经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有人说您在地动之日于宫中遇见蛇仙,蛇仙出洞警示于您,所以您才驱赶南城百姓……”
  蛇仙之说,是基于宫中早有传闻的“平帝冤魂变蛇”一说,倒也算是有些依据,并不过分。
  然而……
  “可还有些传闻,臣不知该说不该说。”
  御史大夫的脸色并不好看,但还是壮着胆子仗义直言。
  “你不必说,朕都知道。”
  刘凌疲惫地叹了口气。
  他清早才回宫,从城南到正中的宫城,几乎穿越了大半个京城,什么流言都听了个遍,哪里有知道的。
  “他们说朕是妖孽托世,克父克母,克兄克妻,命犯孤煞。朕为帝位,则天下不宁;朕处朝堂,则庙堂不稳……”
  刘凌每说一个字,每个大臣的脸色就白上一分,有些已经抖成了筛子。
  “他们还说,这场地动,原本就是想震死朕,但朕命硬,又有龙气护体,所以上天降下灾厄,以万民之命抵之。朕是天子,天人感应,早有预感,所以早早让人离开,自己也避开一劫……”
  御史大夫心中对这位少帝大为同情,因为仅仅是他们在一旁听着,都能听出其中有多少否定之意,更别说不知从何处得到这些传闻内容的刘凌。
  但有些话,原本就是忠言逆耳的,他身为御史大夫,便是要让君王和官员明白自己的不妥之处。
  “陛下,谣言这东西,正是因为不清不楚才越传越烈,臣与庄相之所以询问陛下如此做的原因,并非是要逼迫陛下给出一个让臣等满意的答案,而是城南那么多的百姓,天下的那么多百姓,都在等陛下一个答案。”
  御史大夫说的十分明白了。
  “在等一个,可以让万民从惶恐之中生出希望的答案。”
  “所以臣等想要知道,陛下为何要让百姓迁离城南?”
  ***
  下朝后,百官们并没有走远,纷纷聚集在宣政殿外的广场上,互相小声的讨论着什么。
  一方面,因为地震刚过,还频频有震,从皇帝到后宫嫔妃宫人,谁也不会长期留在房子里,纷纷长时间逗留在屋外,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只有所有人聚集在一起,消息才算是灵通。
  “方侍郎今天怎么没来?”
  “哎,别提了,地动时他往外跑,家中假山倒了,砸断了一条腿。”
  “李大人怎么也没来?”
  几个好奇的人指指点点。
  “地动时把他房门和窗门的门框都震歪了,卡住了没出去,现在也不知是生是死。你们也知道,他家儿子多,成亲时家产都分了出去,住的地方并不结实。也是飞来横祸啊……”
  地动之时,倒霉的不仅仅是贫民,即使是官宦人家,也有遭遇不幸的。
  人们在唏嘘着这些官员之时,不免也会对刚刚皇帝给出的答案窃窃私语。
  “陛下说梦见高祖托梦说将有地动,你信吗?”
  庄骏笑着问身边的戴勇。
  戴勇自上任以来,一直担任着和稀泥的职责,这一次也不例外。
  “庄大人信,在下就信。”
  “我嘛……我信不信,不算数。”
  庄骏捻了捻胡须。
  “要怎么让百信相信,才是大问题啊。”
  “百姓知道什么,都是别人说什么信什么。”戴勇吹胡子瞪眼,眼睛里密布血丝,“找几个能说会道的,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