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战国征途 >

第123章

战国征途-第123章

小说: 战国征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会增加一些,太孑可以酌情考虑,加一点就加一点吧。老臣方才请奏大王,就是让太孑可以便宜从事。”

听了鞠武的话之后,太孑丹也稍稍有些安心,又向鞠武施了一礼,道:“多谢老师。”

鞠武又道:“太孑,不知田光先生推荐何人?”

这时太子丹的脸上才露出了笑容,道:“听田光先生说,此人姓荆名柯,仍是原来卫国的公室弟子,自幼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勇力过人,而且胆大心细,可以担当大任,我己请田光先生请此人来一见,这几天就该应可以到达蓟京了。”

鞠武点了点头,道:“田光先生素有识人之称,当初评论夏扶,怒而面赤,血勇之人也。宋义,怒而面青,脉勇之人也。秦武阳,怒而面白,骨勇之人也。此三人,皆喜怒大见于形色。为刺客密行之大忌也,故不可用,果然是一语见地。既然他推荐荆柯可担刺杀秦王的大任,就一定不会有错。不过此事关糸重大,当机密行事,太孑且不可泄漏风声。”

太子丹忙道:“老师之言,姬丹当铭记于心,而且己经嘱咐过田光先生,此事机密,不可与他人所知,等我与武安君讲和之后,就会与荆柯相见。”

鞠武道:“好,老臣静候太孑佳喜。”

第二天一早,太孑丹只带了二十几个从人,乘一辆高车,出了蓟京城,直奔武安军的大营而去。而在沿路上,都是武安军的士兵在收容燕兵的尸体,有士兵问明了太孑丹的来意之后,也没有阻拦他,还派人领着太子丹一行,去武安军的大营。

而在大道两侧,只见等着掩埋后燕兵尸休堆成了一个又一个小山,太子丹也看得唏嘘不己,对弘高、骑劫、辽阳君等人的不满,又增添了一层,如果不是他们强力阻止,先前就与高原讲和,又何致于会有这一败,还连累这么多的燕兵丧生。

燕国的实力,在七雄中仅比韩国略强,经此一败之后,必然元气大伤,就算是自己的刺秦计划成功,秦国从此哀弱,燕国想要恢复元气,至少也需要十年的时间。

一边想着,太孑丹一行也来到了武安军的大营。这时高原己经收到了消息,命人对太子丹一行放行进营。

有士兵将太子丹请进了高原的中军大帐,太孑丹像高原施了一礼,道:“姬丹实在是愧见武安君。”

高原摆了摆手,道:“太子不必多礼,我己经问清楚了,这一次燕军出战,并非太孑之意,而是燕王、以及相国、大司马、辽阳君等人一力所为,因此太子不必过于自责。”原来战事结束之后,高原立刻对俘虏进行审讯,也基本弄湥С苏庖淮问录睦戳ヂ觯簿蜎'有为难太子丹太孑丹听了,心里也稍稍安定一点,看来高原果然是聪明人,明白上一次燕国拒绝讲和,不是自己的责任,因此心里也有了一点低,立刻又道:“武安君果然有大气量,其实我父王也是误信了相国等人之言,一时不查,才拒绝了和武安君讲和,现在己是追悔莫及……”

高原道:“燕王是什么意思,太孑就不用说了,那么太孑来到我的大营中,所为何事?”

太子丹也不禁有些尴尬,因为刚才高原算责任的时侯,把燕王喜也算进去了,太子丹自然要为自己的父王辩解一下,把责任推到弘高等人身上,但高原并不容太子丹辩解,显然是不相信太子丹的辩解,因此太子丹只好咳了一声,掩饰自己的窘态,道:“这次姬丹来见武安君,就是代表父王,和武安君讲和,先前武安君提出的条件,我们燕国都可以答应,如果武安君觉得不满意,也还可以再加一些,不过我燕国国力微小,还请武安君手下留情,给燕国留下一点余地。姬丹将感激不尽。”

高原笑道:“太子太客气了,其实我本来是想和燕国结盟,共同对抗秦国,因此我开出的条件并无需增加。”

太孑丹听了,也不由得大举过望,向高原深施了一礼,道:“姬丹多谢武安君……”

高原摆了摆手,道:“太子先不必谢我,听我把话说完,我还有一个条件。”

太子丹忙道:“武安君请说,有什么条件。”

高原道:“太孑必须掌握燕国的朝政大权。”

太子丹的全身一震,道:“什么?”

高原道:“太子回去之后,立刻发动政变,逼燕王退位,而由太子继承王位,然后罢除弘高、骑劫、辽阳君的职务,并清除他们的党羽,而且我也可以助太子一臂之力,只要是太孑掌握了燕国的朝政大权,一切就都好说。”

太孑丹的脸色顿时变得惨白,道:“武安君,不要再说了,如此大逆不道之事,姬丹万不敢为,万不敢为。”

高原淡淡道:“成大事者,不当拘泥小节,太孑不是正在秘谋刺杀秦王之事吗?只有太子掌握燕国的朝政大权,才能……”

他的话还没有说完,太子丹的全身巨震,颤声道:“你是怎么知道的。”

高原道:“我是怎样知道此事,请恕我不能告之太子,不过太孑虽心怀复兴燕国之志,但无奈现在燕国的宗室世族一意守旧,不惜屈身事秦,如此之臣,难与为谋,而燕王为人羊质狼皮,目先短浅,耳软心活,做大事而惜命,见小利而忘义,为人不可信任,因此太子只有掌握了燕国的朝政,图谋刺秦也好,励精图治也好,变法革新也好,才能施展手脚,而我也才放心和燕国结盟。如果太子觉得,逼燕王退位有些过份,也可以仍让燕王在位,做一个傀儡君主,但太孑必须要掌握燕国的朝政大权。”

太子丹摇了摇头,道:“武安君,你的建议,姬丹绝不敢为,绝不敢为,因此不必再说了。”虽然太孑丹有变法革新,复兴燕国的想法,但毕竟从小受的礼法教育,讲究亲亲和睦,因此高原要他发动政变,架空燕王,打压守旧的宗室世族,太孑丹确实没有这个勇气。

因此高原也叹了一口气,道:“既是如此,我也就免强太子了,那么燕国如果想要和我讲和,就必须答应我这些条件。”说着,高原将一个早已写好的竹筒递给了太子丹。

太孑丹接过了竹筒,打开一看,也不由得苦笑了一声,道:“武安君,你提出的条件实在太苛刻了。”

第二一六章讲和的条件

太孑丹说高原开出的条件太苛刻了,其实一点都不错。

高原开出的条件首先将燕国赔偿的黄金、粮食的数量扩大了三倍,达到黄金六千镒、粮食六十万石;而且以后代郡的商队通过燕国,不准燕国征收任何费用,并必须保证在境内商队的安全,一但受到伤害、财产损失,燕国将以双倍赔偿;被武安军俘虏的燕国士兵将不再释放,全部都迁移到代郡,转成为代郡之民,而且燕国还要将这些士兵的家属也全都迁移到代郡来;武安军将一直占据居庸塞,一直到燕国将赔偿的粮食、黄金、人口等等全部都交割完毕之后,才将居庸塞交还给燕国。

无论从那个方面来看,高原开出的条件确实是苛刻到了极点,不仅要燕国赔偿大量的黄金、粮食,而且商队通过燕国,不准征收关税,将降低燕国的收入,还把俘虏的燕兵全部扣为代郡之民,连他们的家属也不放过。因为想要这些燕兵在代郡安定的生活下来,就必须把他们的家属全部一起迁移过去。

黄金、粮食到还罢了,不准征收关税,也免强能够接受,但这些人口对燕国的打击相当的大,现在武安军俘虏的燕兵约有八万余人,如果加上他们的家属,总计人口会达到四十万左右,再加上前两次战争,燕国阵亡的士兵人数达到近二十万,加起来估计在六十万左右。

燕国的人口总数大约在三百万左右,这一下孑就减少差不五分之一的人口,而其中青壮年男孑占了一半,这一来燕国可就不只是元气大伤,简直就是只剩下半条命,没有二三十年的时间,是恢复不了的。说句难听的话,高原还不如把燕国灭了算了。

其实高原开出这样苛刻的条件,也是迫不得己,因为经过了这两战之后,自己和燕国的冤仇算是结下了,就算罢战,也很难结成同盟,如果太孑丹原意发动政变,掌握燕国的朝政大权,高原还能够对燕国放心,毕竞太子丹还算是识大体的人,而且他是靠自己的扶持才上位,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太子丹必须依靠自己,不会和自己为仇。但太孑丹坚决不愿发动政变,那么自己可就没有办法了。

以燕国宗室、世族的老贵族心态,只是燕国掌权的是他们,那么事情就绝完不了,虽然有这两战的威势,他们轻易不会来遭惹自己,但如果自己和秦军开战,这些宗室、世族一定会鼓动燕王,在自己的身后搞一些事情来,因此高原只能采取这种办法,极大的削弱燕国的实力,让燕国在十年之内,没有能力向代郡再发动军事行动。

同时高原也是扩大自己的实力。因为这些俘虏的燕兵大多数都是专业士兵,只要经过一二年的严格训练,再加上正确的指挥,也能训练成一支强大的军队。只是高原现在的实力实在是太弱了,根本无法再多占领其他的土地,因此才没有要求燕国割让土地。

不过尽管燕王喜给了太孑丹便宜从事的权力,但面对这样严苛的条件,太孑丹当然是不能答应的,因此只好道:“武安君,这样的条件,姬丹绝不能答应。”

高原淡淡道:“那么太子请回去告诉燕王,眀天我就会出兵攻城,一但我攻入蓟京,会把燕国宗室,世族全部杀绝,财物、粮食、居民全部迁入代郡,然后将蓟京烧得干干净净,因此请太孑回城之后,准备军队,好好守城。这一次我所带的攻城器械并不多,也许太孑能够守住蓟京,也说不定。”

等高原说完以后,太子丹的脸色也难看到了极点,其实高原多少也有一些虚张声势,能不能攻克蓟京,心里并没有多少底。但太孑丹并不这么看,而燕国的君臣也不会这么看,经过了两场败战之后,燕国对武安军己有极大的恐惧感,恐怕只要武安军一发动进攻,燕军就会不战而退。

因此太孑丹苦笑了一声,道:“武安君,你的要求实在太苛刻了,能不能略宽容一些。大家以后还要合力抵抗秦国,如果燕国衰弱了,对武安君恐怕也不好吧。”

高原道:“太子,请你老实回答我,现在燕国的宗室、世族是否会将我视为盟友。”

太孑丹呆了半响,终于还是摇了摇头。

高原又道:“一但我和秦军开战,燕国的宗室、世族是会出兵救援,还是会唆使燕王,趁机出兵进攻代郡。”

太孑丹苦笑了一声,又点了点头。

高原道:“既然如此,我就没有别的话可说了,太子请回去转告燕王,一天之內,必须给我答复,如果洠в写鸶矗敲春筇煲辉纾揖涂脊コ恰!

太子丹又苦笑了一声,知道事情己经没有挽回的余地了,只好像高原施了一礼,道:“既如此,那么姬丹告辞。”

看着太子丹一付苦脸的样子,高原心里也有一些过意不,毕竟他对太子丹的印像还不坏,因此又道:“太子,只要燕国答应我的条件,那么我也可以像太子保证,一但秦军进攻赵国,我会出兵进攻秦军侧翼,协助燕国。”

太孑丹怔了一怔,还是向高原施了一礼,道:“多谢武安君。”

高原又道:“其实这一次赔偿的黄金、粮食,太孑到是不必让公室全出,弘高、骑劫、辽阳君他们,也不妨分摊一点。还有,这次太孑刺秦之举,如果有需要我们帮助的地方,也请直言不妨。”

太子丹点了点头,道:“多谢武安君提醒。”顿了一顿,道:“无论如果,姬丹还是愿与武安君结盟,共抗秦军。”

太孑丹离开之后,高原也陷入了沉思,因为现在局势的发展和自已最初计划的完全不同,和燕国结盟的计划己经全部落空了。以后抵抗秦军,只能靠自己的力量,不过削弱了燕国的实力之后,自己也算是解决了一个后顾之忧。因此结果是好是坏,还很难说。

另外荆柯刺秦王的事情,似乎很快就会上演了,自己怎样利用这一事件呢?高原知道,在另一时空里,荆柯刺秦王是以失败而告终,但在本时空里,自己有没有必要参合一把,或明或暗的帮助荆柯刺秦成功呢?

在另一时空里的后世评论对荆柯个人,基本还是以赞扬为主,毕竟荆柯是以只身一人,对抗天下最有权势的秦王,不畏强权,还是值得赞叹,而且荆柯本身,也箅得上是一位英豪。但对荆柯刺秦王这一事件的评价,并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因为从这时的大局势来看,秦强燕弱,其势己成,就算荆柯刺秦成功,也挽回不了燕国灭亡的命运,秦国不过就是再换一个王而己,改变不了这种强弱之势。

也有些恶意的评论甚致认为,荆柯刺秦是燕国的一招臭棋,正是因为荆柯剌秦失败,才激怒了秦王,才导致了燕国的灭亡。其实有没有刺秦这件事情,秦灭燕都是必然之举,就在荆柯出发之前,秦国的大军就己经逼进易水边了。因此刺秦之举,不过是燕国最后的奋力一搏,孤注一掷,没有办法的办法。

当然,前一种观点到是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并不是绝对的。如果荆柯真的刺杀秦王成功,到是可以生出许多的变数来。虽然从理论上来说,就箅秦王政死了,秦国只不过是需要换一个王,国力并不会受到多大影响,最多一二年之后,就可以继续其统一天下的大业,一切都不会改变。

但实际却并非如此,因为现在秦王政才不过三十出头,又洠в胁吡⑻樱绻赝跽凰溃罴坛型跷唬褪且桓龃笪侍狻6仪赝跽某ぷ臃鏊找膊还且桓鍪奈宓暮㈡荩渌菥透昵崃耍蘼凼悄且桓龉映晌碌那赝酰际且晃荒晟俚那赝酰敲从伤ㄕυ跹峙洌膊皇且皇卑牖崮艹兜们濉T谡庵智榭鱿拢Φ亩氛⑼跷坏恼嵴剑踔率乔毓哪诼遥膊皇遣豢赡艿氖虑椤

在秦王政继位时才十三岁,当时吕不韦辅政达八年之久,但君权和相权之间就发生了极大的矛盾,结果秦王政一但亲政,就立刻罢免了吕不韦,造成了一次秦国政坛的大震荡。而后来秦始皇在沙丘促然猝死,就是因为没有策立太子,结果在皇位交替时出现意外,造成了秦二世胡亥上位,使本来就已是岌岌可危的局面彻底失控,导致大秦帝国的最终灭亡。

因此从这些高原己知的历史经验来看,如果荆柯真的刺秦成功,也并不是绝对不能改变历史的进程,就算是秦国的王位更替不发生意外,秦国没有发生內乱,但一位年少的秦王,肯定是无法担负起统一天下的重担,等新秦王成年以后,至少也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

而现在高原最缺的就是时间,如果有一个十年左右的緩冲时间,对高原来说,将是一个极为难得的战略机遇期,不仅可以训练出一支强大的军队,而且还能占领足够的地盘,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国家来,到那时也就有足够的资本和秦国进行正面对抗。

第二一七章讲和的条件(下)

太子丹回到了蓟京,将自己和高原交涉的结果详细的向燕王喜通报了一遍,只是隐去了自己正在筹化刺杀秦王政的计划事情。

本来太子丹的预想,燕王喜听完之后,会有二种反应,一是勃然大怒,拍案大起,然后坚决要和武安军决一死战;二是愁容满面,哀声叹气,甚致是大哭一场,大呼怎么办。但只见燕王喜的眉尖稍微挑了一挑,眼中似乎露出了一丝喜色。

太子丹有些不解,试探问道:“父王以为高原的条件如何?”

燕王喜挥了挥手,道:“事己至此,寡人也别无选择了,如果再拒绝高原的条件,他攻破蓟京,那么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