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天兵在1917 >

第1015章

天兵在1917-第1015章

小说: 天兵在1917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彼得罗夫斯基的判断基本没有问题,因为德军确实不太重视他,在东线战场,别说三千多人,三万多人都是毛毛雨,在这条漫长的战线上,一开始就有接近一千万军队在搏杀,巅峰时期接近两千万,一个师,一个军,甚至一个集团军都不算什么。

彼得罗夫斯基这仅仅一个团,能造成的危害实在有限,对于中央集团军群来说,明斯克和莫斯科才是目标,像彼得罗夫斯基这样的小虾米,根本就顾不上。

第三坦克集群在拔掉上马乌基尼亚最后的钉子之后,终于可以畅通无阻的向比亚韦斯托克挺进。之前他们的先头部队已经追上了红军主力的尾巴,一场规模不算大的战斗之后,他们轻易的占领了比亚韦斯托克。

此时博克已经圈定好了接下来的目标,其中第三坦克集群将攻占格罗德诺,沿着铁路线向明斯克方向进攻,如果遇到的阻力不是特别大,也可以派遣一部分部队向立陶宛进攻,如果能占领立陶宛那是最好不过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北方集团军群之前的战斗很不顺利,在东普鲁士陷入了泥潭一样的拔点作战,犹太人仗着有苏联源源不断的军事援助,打得是相当的顽强,几乎已经把北方集团军群消耗得差不多了。

如果中央集团军群能占领立陶宛,就可以切断东普鲁士同苏联之间的联系,没有了苏联的支持,东普鲁士的犹太人能坚持几天?

当然,这一切是建立在一切顺利的基础上的,如果进入白俄罗斯之后苏军的抵抗激烈,那么博克就会果断的放弃攻打立陶宛,先搞定明斯克才是重中之重。

与此同时,在莫斯科,军委也是悄然的松了口气,由于近卫第一机械化军足够给力,让红军的主力得以安然的撤退,截止到9月10日,绝大部分红军已经退到了格罗德诺和沃尔科维斯克一线,已经摆脱了德军纠缠。

不过这也就造成了一个问题,军委又出现了分歧,一种意见认为,红军已经从最危险的境地脱身了,现在有时间在格罗德诺、沃尔科维斯克和布列斯特一线构筑防线,完全可以在这里挡住德军。

而另一种意见则认为,红军主力停留在格罗德诺、沃尔科维斯克和布列斯特一线是很危险的,撤退中的红军主力是比较混乱的,而且也仅仅是初步脱离了同德军的纠缠,一旦停下来,德军将很快追上来,根本就不可能有多少构筑防线的时间,到时候之前阻击部队做出的巨大牺牲又白搭了。

这种意见还认为,就算有足够的时间在格罗德诺、沃尔科维斯克和布列斯特一线构筑防线,红军也不能过多的停留,因为在西线战场上,德军通过前一段的作战已经建立起了相对性的优势,以红军此时在西线的兵力配置,不足以抵御德军的攻击。

要想稳固战线不可避免的需要中央方面军跟进增援,而现在中央方面军的主力还在从大卢基、斯摩棱斯克一线赶往明斯克的途中,仅仅依靠前线现有的部队,根本就挡不住德军的新一轮进攻,到时候又得打成添油战,白白浪费了红军的有生力量。

持有后一种意见的以李晓峰和伏龙芝为代表,而持有前一种意见的则以斯维尔德洛夫、托洛茨基和图哈切夫斯基为首。可能有同志要说,难道图帅又抽风了?

凭良心说,这回真不是图哈切夫斯基抽风,经过前一段的打击,图哈切夫斯基也知道,想要靠西线现有的部队稳固战线是痴人说梦,仅仅从军事角度出发,他也支持后一种意见,认为最保险和安全的做法是继续大踏步的撤退。最好是同时严格地坚壁清野,拉长德军的战线,只要坚持到10月份,基本就可以将战争拖入消耗战和持久战的轨道,而这对苏联是有利的。

那为什么图哈切夫斯基还要支持第一种意见呢?还是那句话,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从军事角度说,大踏步撤退时合理的,但是从政治角度说,这就是相当的不合理了。

不管是托洛茨基还是斯维尔德洛夫都不喜欢看到红军一枪不发就放弃格罗德诺、沃尔科维斯克和布列斯特一线的国土,这么搞压力会非常大,会有人说:“托洛茨基。斯维尔德洛夫,你丫的都是嘴炮,口里喊着保家卫国绝不让敌人占领一寸国土的口号,实际上却仓皇逃跑,拱手将大片河山送给敌人,这就是卖国,你们俩就是卖国贼!”

这还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一想到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同胞要接受纳粹的奴役,这两位也不忍心,他们始终有种幻想——认为德军经过这一轮狂攻,也累了,也该歇歇了,而红军在本土作战,占据天时地利人和,怎么就不能稳固防线呢?(未完待续。)

181分歧

自从卫国战争爆发以来,李晓峰和斯维尔德洛夫之间的分歧是越来越大,进入九月份之后,更是矛盾重重。

斯维尔德洛夫和托洛茨基认为可以在布列斯特一线打防御战,将德国人挡在白俄罗斯门外。李晓峰却认为打不得,主张大踏步的继续后退,撤到明斯克—基辅一线再说。

斯维尔德洛夫和托洛茨基主张立刻同英美,至少是同英国结盟,组成反法西斯联盟。而李晓峰认为这个联盟暂时对苏联没有半点好处,英国人窝在英伦三岛半死不活,北非又被隆美尔干得一塌糊涂,还要死皮赖脸的找美国吃救济。

这时候跟英国结盟有啥好处?弄不好,好处没有,还得白送英国人一批重装备,谁让咱们是盟友呢?

相反,李晓峰认为,眼下这个状态挺好,敌人归敌人朋友归朋友,还是亲兄弟明算账,谁也别占谁的便宜。

不光是在军事和外交问题上双方分歧多多,在军工生产的问题上,双方的矛盾也比较突出。开战之后,斯维尔德洛夫不止一次派鲁祖塔克来做李晓峰的工作,希望某人做一做北方工业集团的工作,让北方工业将T35、T54和西科斯基直升机的技术无偿的向苏联的军工企业共享,最好还无偿的为苏联打工。

这个提议遭到了李晓峰断然拒绝,没有这样的搞法,北方工业又不是苏联的企业,而且在此之前,北方工业又没得到苏联一毛钱的好处,凭什么白送你技术和产品,就凭你脸大?

更何况,卫国战争爆发之后,北方工业还是给与了苏联政府相当的优惠条件,大幅下降了主要武器装备的价格,并且在结款方式给与变通,这已经算是够意思了。感情你觉得北方工业好欺负,这是准备打土豪分田地。

在北方工业的问题上,双方闹得很不愉快,算是不欢而散。而接下来在一些先进武器的研发项目上,双方也是龃龉不断。比如斯维尔德洛夫觉得克里莫夫和伊留申设计局正在进行的喷气式发动机研发项目完全可以暂时中止,反正一时半会儿这种看上去特别先进的发动机也派不上用场,何必浪费宝贵的军费?

不光是喷气式发动机项目,与此相关的试车台建设项目小斯也建议下马,还极大的不满意KGB内部的92—94工程,认为这个工程吞噬了超乎想象的经费和资源,但是能看到的结果却是寥寥,也应该终止。

92—94工程是什么?说直白一点就是由KGB秘密牵头的苏联原子弹工程,工程代号取自铀、钚的原子序数。该工程从1936年正式启动,在最初的几年里将苏联原子能方面的专家一扫而空。

为了维持该工程的正常运转,每年要吞噬掉KGB将近60%的经费。这么说吧,如果暂停该工程,苏联的军费开支将宽松很多。

截止到1941年,该工程才算是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建立了一座实验性质的石墨慢化反应堆,初步实现了受控制的链式反应。当然,要面临的问题还有很多,要想真正的将原子弹制造出来,还需要至少两年到三年的时间。

而现在,战争的形势相当的不好,吞噬了大量资源的92—94工程就像一个无底洞,这让斯维尔德洛夫有些不能接受,他开始怀疑原子弹工程该不会只是一个大画饼,能看却不能吃。

“我坚决反对暂停92—94工程,为了这个工程我们已经付出了五年的努力,也初步取得了进展,正式乘热打铁加大投入的时候,怎么能半途而废?”

李晓峰用很有煽动性的声调说道:“原子弹将是一种毁灭性的武器,如果我们今年就能拥有这种武器,那么我们在今年就能够结束战争。谁掌握了这种武器,谁就首先掌握了毁灭世界的能力。根据KGB的侦察,德国、美国正在以及即将开展相关的研究,所有有志于打赢这场战争的国家都极端地重视类似的研究。”

说到这,李晓峰忽然提高了声调:“这么说吧,在未来,如果没有几颗原子弹,我们在国际上说话都直不起腰!为了避免被帝国主义讹诈,我们必须尽快,或者说必须首先研制出这种武器!”

眼瞧着政治局对此并不是特别关心,李晓峰又一次提高了嗓门:“作为92—94工程的负责人,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向政治局保证,原子弹一定可以搞出来,而且一定能够为保卫苏联和世界无产阶级最广泛的利益发挥作用。三年,我只需要三年的时间,三年之后,没有原子弹,杀我的头,砍我的脑袋!”

托洛茨基、斯维尔德洛夫都目瞪口呆的望着某仙人,这可是立军令状,如果搞不出原子弹,虽然不至于真的砍某人的头,但某人的政治生命也肯定会被终结。

托洛茨基很是疑惑地问道:“原子弹真有那么大的作用?”

李晓峰重重地点点头,万分肯定地说道:“有,而且比我描述的作用更大,有了原子弹,掌握了核技术,这就意味着国际上的话语权!”

托洛茨基沉吟了片刻,然后说道:“我认为安德烈同志不会拿这个事情开玩笑,虽然我不了解也不太理解原子弹是个什么东西,但是我不反对苏联去搞一点这种武器!”

这就是托洛茨基和斯维尔德洛夫的不同了,有时候小斯显得太过于现实,太过精打细算,缺乏宏观的想象和预见能力。这也是他这一类最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干部的通病,他们更像是实干家,而不是导师。

而托洛茨基则不一样,他具备相当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手段,与此同时又不缺乏相关的想象力,这就导致在一些涉及到方向性的问题上,他看得比斯维尔德洛夫远。实事求是的说,在这方面的能力上,小斯还不如斯大林,钢铁可能还比他强一点。

托洛茨基表示支持,而李晓峰也愿意立军令状承担责任,92—94工程这才惊险的被保留。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工程都像92—94工程一样走运,比如海军的航空母舰工程(41型航母工程)就被冻结了,除了已经动工的两艘39型航母予以继续施工之外,已经完成图纸,并铺设了龙骨的41型航母被取消。

与此同时一并被取消的还有海军的40型重巡洋舰工程,作为35型重巡洋舰的改进型号,已经在船台上初具雏形的40型重巡被暂停,剩余的订货也全部取消。

与40型重巡一起被取消的还有39型火炮轻巡洋舰(36型轻巡的改进版)建造计划,除了已经开始舾装了两艘之外,全部被大刀阔斧的砍掉了。

整个战争期间,红海军算是受创最大的,主力舰项目基本被全部取消,能继续顺利开工的就是驱逐舰、潜艇和护卫舰,唯一保留的巡洋舰也是7000吨级的40型防空巡洋舰,不过建造数量和速度也被大大的放缓。

海军节省出来的资源和经费全部让给了陆军,在这场残酷的消耗战中,对于苏联来说陆军更加重要。

相对来说,空军受到的影响比较小,喷气式战斗机项目被保留,轰炸机中,叶2、SB2宣布停产而且中止发展改进型号,雅克12(历史上的雅克2/4系列)也被终止发展。图3和佩8予以继续生产和改进,与此同时,载弹量更大航程更远的远程轰炸机项目也得以开展。

战斗机中,唯一出局的就是米格1/3系列,被要求立刻停止生产,至于其改进型号米格7的命运,暂时未定,看上去是凶多吉少。

不过总体而言,空军的损失不大,因为在这几个月的战斗中已经证明了一个理论——没有空军是绝对不行的!

甚至为了壮大空军,政治局要求军工生产朝教练机予以一定的倾斜,要将教练机置于同战斗机、攻击机一样的优先级。这让雅克7教练型赶上了好时候,而波利卡波夫也借此打了一个翻身仗,他设计的波5教练机以造价低廉性能优越打动了空军,在整个卫国战争中生产了超过四千架,其改进型和雅克18一起在战后长期承担苏联的初级飞行训练任务,培养了大批的飞行员。

陆军方面应该说是重中之重,几乎没有任何项目被砍,而且原有项目的优先级也大大提升,T34的进一步量产,以及持生产许可证在苏联生产T54被要求立刻开展。

实际上坦克方面,军委基本不用操心,不管是T34、T35还是T54在面对德国坦克的时候,都表现出了极大的优势,不需要像德国人一样推倒重来。红军的装甲部门需要做的就是修修补补,加强原有设计就成了,这个难度比德国设计师是小多了。

真正让军委比较头疼的是汽车和火炮的问题,尤其是汽车的问题,在之前的两次反攻中,红军大量的汽车被德国空军摧毁,其中相当一部分都是专门的军用型号。而在这方面,红军又比较弱,汽车工业能生产的绝大部分都是民用型号,比如吉斯卡车。唯一能大量生产军用卡车的只有李晓峰引进捷克技术的乌拉尔汽车厂,但是该厂同时还肩负生产MBLT36的任务,压力是比较大的。

托洛茨基叹道:“暂时来看只能向美国进口一部分军用卡车来应急了!”

说实话,对于相当善于称火打劫的美国佬,托洛茨基的感觉并不好,之前英国在敦刻尔克撤退中不是丢弃了大量的重武器吗?为了抗击德国的登陆行动,英国准备从美国进口大量的重武器。

而当时美国佬大概是觉得英国表哥坚持不了几天,就不同意出售给英国最先进的重武器,比如坦克给的是M3那个垃圾,而对陆军至关重要的野战炮竟然给的是七五小姐。

这一批还是一战中美国从法国手里获得的七五小姐就被高价卖给了英国人,当时牛牛的脸色是相当难看的,只不过碍于形式,只能勉强接受。

对于美国牛仔的搞法,李晓峰是看不过眼的,对于美国是不是能够出售给苏联真正想要的汽车,他持有保留态度。

最后的结果也没有出乎李晓峰的预料,美国人愿意大量出售2吨半、3吨级别的卡车,而对于5吨以上型号卡车则表示无法敞开供应。至于苏联最感兴趣的美国的半履带卡车,比如说M2和M3则表示完全不可能出售。原因是美国牛仔认为苏联这是想偷学他们的半履带卡车技术。

说起来,这简直是个笑话,红军并不是没有半履带车辆,更不是没办法生产,唯一的问题就是产能不够。而且实话实说,红军对半履带设计根本没兴趣,要这些半履带车辆不是充当战场上的侦察和人员输送车使用,而是仅仅用来充当火炮牵引车辆。

为什么呢?主要原因还是苏联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没那么多高等级的公路,泥泞的道路对火炮牵引车的要求比较高,普通的卡车不能满足红军的要求。而让红军全上自行火炮或者用全履带车辆牵引,又真心没那个能力,无奈之下只好从美国进口点半履带车应急。

谁想到美国佬还将这玩意儿当宝贝了,真心是把红军当成了土包子。为此乌博列维奇是哭笑不得,引进不了半履带车辆,最后只能以耕地的名义进口了一批农用拖拉机,用这些拖拉机来缓解红军炮兵牵引车紧张的窘态。

不过,这个事儿最可气的还不在这里,比较气人的是,美国人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