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皇后娘娘早上好 >

第46章

皇后娘娘早上好-第46章

小说: 皇后娘娘早上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定宸显然也知道这一点,他这样问,并不指望真的得到回答,因此面对这种沉默,也只轻轻哼笑了一声,盯着茶盏,神色淡淡地道,“朝廷这一回动静那么大,要说下头的军队没有听到风声,恐怕谁也不信。”
  他的脸色陡然沉下来,如同寒冰深渊、暴雨将至,“但他们不惮于被朕知晓!”
  有恃无恐!这就是各地驻军的现状。因为这个问题实在是太大了,朝廷如果真的想处置,那么大秦一半的兵马都会陷入混乱之中,这是朝廷无法承担的,所以最大的可能,朝廷知道了他们的所作所为之后,非但不能动他们,还要反过来给他们补窟窿。
  当然有秋后算账的时候,但眼下总算敷衍过去了,往后的局势如何,谁知道呢?
  但李定宸却不打算按照他们的所想来进行。
  军队里留下这样巨大的一个隐患,他这个当皇帝的绝对睡不安寝。因为这股力量只要联合起来,就有本事把这天下换一个模样,莫说是废立君王,万一被人煽动,就是让这天下换一个姓都不无可能。
  他绝不能让事情发展到那个地步。
  说完之后,他抬起头来,视线一一扫过众人,见他们均低着头,十分恭顺的模样,才随手将杯子往茶碟之中一搁,发出清脆的碰撞声,而后道,“还是先来说说裁军的事。”
  虽然颜锦泉的那个问题仿佛被李定宸忽略了,但朝臣们已经从他这一番话之中听出他决心之坚定,所以这一次没人反对,甚至还有人拱手道,“臣等愿闻其详。”
  “着各地驻军,报上相应裁撤之后所保留的数目,由各地巡查御史监察。”这句话李定宸说得很慢,语气也落得很重,“往后各地的驻军数目,便以今次报备为准。”
  他说完之后略略停顿,似乎在等众人反应,片刻后又道,“另外,以后每年天元节,调一路驻军入京,演习庆贺。”
  王霄是第一个听明白的,他抬起头来,看向端坐在上首的年轻帝王。
  其实以臣子的身份,这样在御前抬头,直视天颜,是非常不符合礼仪的,让御史中丞看到,只怕明日又有弹劾的奏折送上来。但此刻,王霄没有任何退缩的意思,他那样平静的、直白的注视着眼前的人,像是第一次认识了他。
  而后又在其他人从震惊之中回过神来之际,慢慢低下头去,没有让任何人察觉到这短短一瞬的对视。
  几位大臣反应过来之后,殿内立刻响起了低低的惊呼声与议论声。
  李定宸说得简略含糊,但他们都听明白了。
  其实还是在解决天下军备糜烂之事。
  让各地驻军自己上报保留的人数,也就相当于是给了他们一次机会,愿意对此前那些狗屁倒灶的事情既往不咎。同时也相当于让他们主动将自己吃了多少空饷,军中实际上还剩下多少人这些情况汇报上来。
  简直可以说是釜底抽薪之计,令人不得不叹服。
  本来是一件无解之事,李定宸却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绝妙的解决方式。他将选择权交出去,看似朝廷忍气吞声,但却牢牢把握住了主动权:这个决定对各地驻军而言,是诱惑和风险并存的,势必会将隐隐有联合态势的各地驻军重新分化。
  如果他们选择服从朝廷的命令,就等于将自己的罪证拱手送上,要承担秋后算账的风险。若拒绝朝廷的命令,或者谎报人数,往后被查出来,那朝廷也就有了处理他们的理由。并且处置了后面这一批人,同样是对选择正确者的警示与告诫。
  再加上每年召一路军队入京演习,庆贺天子诞辰的决定,可以说将后患也解除了。——到了京城,军队究竟有多少人自是一目了然。而想要以老弱病残充人数的做法也不可能奏效。
  而且,入京演习同样也是对各地驻军的一种保证,既然还有后续,那么秋后算账的可能就降到了最低。何况整个大秦除了四京之外,分为十三路,这入京演习且得慢慢排,就是秋后算账也没那么快。
  可以说,小皇帝是自己退了一步,从而将整件事情都掌控在了自己手中。
  几位重臣被召集过来时,本以为因此事而辍朝的小皇帝必定暴怒不已,谁能想到短短时间内他已经想到了解决之法?也不知道这半天时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让他开了窍。
  李定宸留下了足够多的时间让他们讨论,等到殿内的声音低下去,才开口问,“诸卿以为如何?”
  这些大臣还能说什么?只能心悦诚服的说一句,“陛下圣明!”
  “那就着翰林院拟旨吧。”李定宸道,“此事交由内阁处置,想来诸卿不会让朕失望。”
  这最后一句敲打,又让心里有鬼的那几位凛然。
  他们暗地里那些事情,小皇帝未必都知道,但猜到京中有人里应外合是必然的。这个时候,就算想做什么,也必须要三思而行,十分谨慎。与其费这个功夫,倒不如配合小皇帝,主动把这一页揭过去。
  不过……刚刚那一瞬间,他们被皇帝的气势一压,几乎有回到世宗朝、面对的是那位一世雄主的错觉。
  从殿里退出来,几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失去了谈论的兴致,默然回衙当差去了。
  回内阁的三个人之中,王霄走在最前面,杜卓华作为王党紧跟他的脚步,而颜锦泉也十分自觉的落在了最后,远远的跟着。
  杜卓华回头看了一眼,见颜锦泉离得远,没人能听见他们说话,才低声对王霄道,“王相,陛下自大婚之后,数次对朝事插手,动的都是军队啊!”
  不论是一开始手笔青涩的练兵和弄马球比赛,还是现在的近卫队,裁军,处处都着落在军队上。
  这固然是因为文臣这边有王霄压着,插手的机会太少,但皇帝表现出来的这种倾向,还是让跟王霄理念一致,不希望皇帝过分重视武事的杜卓华十分忧心。
  不怕小皇帝是用这种方式巩固自己的皇权,就怕他还想着打仗!


第79章 这是资敌
  小皇帝的心意,王霄自是比旁人都看得清楚。
  这种内心的忧切,他虽然没有表露在脸上,但杜卓华是他一手扶持上来的臂助,彼此之间政见相同,自然也更能领会他的想法。见王霄不说话,便道,“陛下年幼,难免喜威势、重武力,咱们身为臣子,该多劝谏才是。”
  “圣心独断,岂容置喙?”王霄终于开了口,却是慢腾腾的说出了这八个字。
  杜卓华眉头一跳,正要细问,然而内阁官署已在眼前,而本来远远缀在二人身后的颜锦泉,也已经快步赶了上来。见此情形,他也只得作罢,将到嘴边的话咽了回去。
  接下来内阁要忙着往各地发明旨,晓谕裁军之事,忙得脚不沾地。而三位阁老虽然都有各自的房间,但总有负责整理各种文书的书记官、通政司的官员和殿中省的内侍进出,根本不是说话的地方,杜卓华满心的想法,却始终找不到机会开口。
  等散了衙,王霄又是第一个离开的。杜卓华追出去时,已经不见了人影。想上门求见,可到了他这个身份,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有人盯着,与其他重臣的交往更要时刻注意避嫌。在衙中说两句话还无碍,跑去登门拜访王霄,那明日京中必定遍传此事。
  再说,杜卓华虽是王党,可到了他这个地位,自重脸面,也不愿再做众人眼中的“攀附”之事。
  何况他听下头的人禀报,王相闭门谢客已久,不管是真心如此还是做给皇帝看,只怕都不会轻易破例,去了也只会吃闭门羹。
  这么一想,也只能歇了念头,自己召了几个幕僚和亲信,在书房里商议至半夜。
  小皇帝这种势头,自然是要遏制的,不过究竟要怎么做,从哪里入手,还要不将自己牵扯进来,杜卓华就有些头疼了。
  虽然下面的人各有心思,但在裁军之事处理完毕之前,却都不会有什么异动。所以接下来的一段时日,朝廷虽然陷入忙碌之中,气氛却始终平稳,就连底层的官员和文书们都能察觉到,朝中气氛不似之前那般紧绷了。
  有路可以走,大部分人都不愿意孤注一掷去冒险。所以虽然对小皇帝到底有几分诚意十分怀疑,但各路反馈回来的,却基本上都是好消息。大部分驻军都愿意提供“裁军名单”,解决此事。
  而有了一家同意,其他观望的人便也纷纷解除戒备,跟上了这一波形势。这个时候,就算心里还有别的想法,也没有另一条路能走了。
  李定宸兵不血刃,就将一场危机化解于无形。
  剩下的事就顺理成章了。
  数月之后,各地的数据发回京城,归拢到了内阁,然后内阁三位大臣带着这封奏折,联袂求见李定宸,又跟他关在一起开了一下午的小会。
  因为绝了用老弱病残充数的路子,情况比他们预想的还要糟糕。
  除了九边,其他驻军基本上都已经名存实亡了。
  大部分地方实际上拥有的兵员,只堪堪足够满额的一半,好一些的有七成,最糟糕的只有三成。而每一年朝廷的粮饷,却从来都是足额发放的。多余的都去了哪里,自不用说。
  但李定宸说到做到,看完之后虽然脸色不好,但还是对这个数据点了头。不管是真是假,下面报了那么多,以后就得有这么多人。确定他没有秋后算账的意思,三位阁臣也不由放松了少许。
  李定宸见状,便道,“少了这几十万人,想来往后国库每年当可省下上百万军费了。”
  杜卓华连忙道,“陛下,话虽如此,但各地却不能没有驻军震慑。如今裁撤了人员,将来只怕还是要慢慢添上。这笔钱,却是不能轻动的。”
  “为何要添上?”李定宸神色冷淡,“既然如今这些人能镇压各州,将来自然也能。既如此,又何必空耗钱粮?”
  这话说得有些诛心,但也不是全然没有道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军备废弛之事,也早有端倪,是这一百五十年的太平日子,一点点滋生出来的。从前给足钱粮,真正做事的其实也只有这么些人。既如此,凭什么说他们守不住?
  不过是在地方负责治安纠察而已,又不是戍守九边。
  以前皇帝不知道也就罢了,就是被下面的人糊弄了,也只能咬牙忍了。如今既然查实,而且已经把腐肉割掉,又怎么可能再眼看着它长出来?
  王霄就从不纠缠这些小节,他上前一步,沉声道,“陛下,各州之事虽然情形严峻,但只要按照圣命处置,倒也不难。难的是九边。”
  “王相此言何意?”李定宸果然立刻被转开了注意,问道。
  王霄取出另一份密折递上。
  李定宸翻看一看,顿时又惊又怒,没想到情况竟已坏到这个地步了。他的脸色逐渐严肃起来,沉着脸将一本薄薄的奏折翻完,记住了下面那个名字,对王霄道,“此国之肱骨,当护持之。”
  王霄微微一愣,然后才躬身道,“臣领旨。”
  他没想到皇帝第一在意的不是奏折之中的内容,而是送上这份奏折的人。这般爱护之心,若是让余敏程那个一腔热血的小子知道,只怕真是为他抛头颅洒热血都甘心。
  王霄再次感觉自己从李定宸身上看到了类似于世宗皇帝的东西。
  但那并不值得高兴。
  世宗皇帝李长聿,王霄从不否认他乃一代英明雄主,令许多良臣悍将诚心追随。然而过于霸道,听不进臣下的意见,独断专行,导致的结果就是永初末期长达十数年的朝纲崩坏,万事皆决于帝心。偏偏皇帝喜怒不定,朝令夕改,令人无所适从,有几年时间,朝政一度陷入废弛!
  作为亲身经历,亲眼看到这一切发生的人,王霄直至如今仍旧心有余悸,他偏向保守的政见,可以说一大半都是源自于此。
  所以看着李定宸越长越像那一位,王霄心中滋味可想而知。他明明是按照自己心目中的帝王标准去教导他,可李氏的血脉天性如此顽固,师生之间的气氛从来没有愉快过。
  而现在,他终于无法阻挡这个孩子的步伐,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与自己背道而驰,大步走上不被他期待的那条道路。
  颜锦泉和杜卓华没有看过这封密折,这会儿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视线扫过王霄,心下都有些疑惑,又忍不住暗骂一声老狐狸。原以为他只是因为裁军的事拿不定主意,又怕皇帝变卦,才拉着他们过来,却不想还有别的事。
  有别的事偏又不先通气,这可真是……
  “两位卿家也看看吧。”李定宸合上折子,递给李元,微一停顿,便道。
  他已经从他们的表情上看出来事先恐怕并不知情,如此,王霄便将是否告知的权利交到了李定宸手中。眼前这三人已经是大秦朝堂之上除了他之外最尊贵的三个人,在这件事上,立场必定一致,李定宸也没什么可犹豫的。
  而颜锦泉和杜卓华接了折子,凑在一起翻看,面色也立刻凝重起来。
  九边战事吃紧,环境艰苦,所以朝廷的钱粮大部分都是用在这里。本来李定宸也好,朝堂重臣也好,都不觉得吃空饷之类的事情会跟他们有关。因为就算足额有时候也会觉得人不够用,没必要弄这种玄虚。
  然而事实上,这种情况却还是存在,只不过目前还是小打小闹,情况并不严重。
  没有吃空饷,却有比吃空饷更可恨、更严重一百倍的罪过!
  ——倒卖军械。
  而且不是倒卖给别人,就是卖给在边境线上与他们僵持、敌对、征战的草原部族!
  这是资敌!
  草原上铁矿稀少,而且这些部族也并不掌握高级的冶铁技能,打个铁锅之类的没问题,要制作兵器就略显不足了。所以他们作战从来都是靠骑兵冲阵。中原因为养马的地方少,所以骑兵并不多,而步兵被骑兵冲上几个回合,基本上就溃散得差不多了。
  所以野地作战,从来都是他们取胜。
  不过中原军队也不用跟他们拼野地作战,因为我们有高墙严关可守。
  所以历朝历代,除非里应外合,否则少数民族很少能够冲破封锁线南下,偶尔有漏网之鱼进来了,也很难打破州县,多是劫掠一阵就退去。
  因为这个缘故,朝中始终都有主和的声音,认为草原部族之所以南下劫掠,是因为草原上的日子过不下去了,没吃的,这是无法调和的矛盾。而他们抢了东西就走,只要能及时将百姓撤出护住,损失并不大,不值得投入军队去跟他们血拼。
  毕竟他们骑着马来去如风,很难被堵到。朝廷这边则很有可能耗时耗力,还是一场空。
  这种想法,甚至很多边军都有。
  毕竟要拿命去拼的,是他们。而劫掠这种事,又是永无休止的。如果能保住一些人命,有什么不好呢?
  所以李定宸一向知道,边境上有一些将领跟异族暗中来往,对方劫掠之前给个信号,他们撤出百姓,相互配合得十分默契。甚至有时候互相扔出几个人头去给对面砍,给对方送一场军功,这种情况也不是没有。
  但他没有想到,他们胆子那么大!
  将朝廷供给的军械都倒卖给自己的敌人,这意味着什么?


第80章 打击迷茫
  这些将领也许有自己的想法和苦衷。
  就像这封奏折里说的那样,他们提供武器给草原部族,也约定对方不能用在自己身上。而且草原部族之间的内乱,可比大秦朝廷的威胁要大得多。得到了武器之后,草原部族多半跟其他部族火并。这样草原陷入内耗,中原也就安稳了。
  但无论有多少理由,这种行为,都等同于资敌叛国,绝对不能姑息!
  人心是非常微妙的,有时候底线也会一步一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