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皇后娘娘早上好 >

第56章

皇后娘娘早上好-第56章

小说: 皇后娘娘早上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见颜锦泉点头,他又道,“既然开科取士,选出来的人才自然也是朝廷一员。本朝并无这样的例子,就是历朝也没有,若是待遇太低,只怕吸引力不够。若太高,又恐朝臣反对。”
  颜锦泉一手捏着一枚莹润的白子细细摩挲,另一只手轻捻胡须,含笑道,“这几年,陛下要做的事,有几件是朝臣赞成的?”
  但又有哪一件是没做成的?
  陈渊闻言浑身一震,将手中黑子落下,然后起身拱手失礼,“学生受教。”
  他一个户部侍郎,说起来位置并不算低,绝大多数官员终其一生也做不到这个位置。但对于大秦政权的核心而言,又不算什么了。所以倚赖者,唯有圣眷。这也是颜锦泉将这件事交给他来做的原因。如若瞻前顾后,因为种种顾忌就迟疑不定,反倒是落了下乘。
  “坐下。”颜锦泉下了一子,朝他摆了摆手,示意不必多礼,但脸上的笑意却没有收敛。
  在这个时代,师生之间的关系十分牢固,所以陈渊一直对颜锦泉执礼甚躬,而颜锦泉也对他事无巨细不吝指点,师徒相处十分融洽,情同父子。
  所以陈渊坐下后,便开始仔细的阐述自己的想法。
  既然要跟着皇帝走,这力度自然就不能太小了。按照陈渊的打算,预备弄出一套从中央到地方职位齐备的医疗体系。
  具体而言,在中枢,是将太医院单独提出来成为一个部门,专司天下疾疫。
  在地方,则仿照州学县学单独设立一个部门,职责包括负责组织医科的地方考试,也就是县试乡试;招收医科学员进行教导,开辟药园种植药草;以及管理当地疾疫之事,将城中的医馆药堂和游方郎中都纳入管辖之中来。
  此外诸如如今所有挂牌行医的大夫都必须参加医科考试等补充条例,更是十分繁杂。
  一听就是用心思考和准备过的。
  显然,对自己这一项差事,陈渊也非常重视。而且虽然之前的口风有犹豫的意思,但恐怕心里已经想好了要顺着皇帝的意思。
  所以颜锦泉听完,只是抬手点了点他,笑着摇头道,“考虑得十分周全,老夫也没什么可指点你的了。”
  但不等陈渊开口,他又道,“不过今日,就让我这个做老师的,给你上最后一堂课吧。”说着将手里的黑子落下,沉声道,“陛下的心很大,你也不可想得太少了。”
  陈渊微微一愣,但他是个聪明人,响鼓不用重锤,这一句简单的点拨,就足够他开阔自己的念头。联想到皇帝最近的一系列举动,他取棋子的动作微微一顿,惊愕的抬起头来看向颜锦泉,口中喃喃着叫了一声,“恩师……”
  “你想得明白就好。”颜锦泉神色淡定从容,仿佛两人话中的内容不值一提。
  陈渊也很快冷静了下来,拿起棋子落在棋盘上,神色坚定,“学生明白了。”
  皇帝想做的,不光是开医科,或许还有工科、农科……以及更多的杂科。而且只是开科还不够,须得提升他们的地位,至少要跟进士科取中的进士相差仿佛,才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去钻研学习。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从古至今,决定士子们学什么的,从来都是朝廷的要求。
  虽然常有人说,唐人将诗写尽,宋人把词作完,所以往后诸朝难见精品。但在陈渊这样的官员看来,其中未尝没有政治影响。唐宋时科举考诗赋,所以写出一首好诗,便可以闻名显达。后来科考逐渐变革,取消诗赋,更重策论,诗词就逐渐没落了。至本朝,很多进士根本不会作诗,八股文章写得好就能名列前茅。
  所以只要皇帝喜欢,愿意提高待遇,社会风气自然也会跟着受到影响。
  但是……那绝不是如今朝堂上所有进士科出身的官员所愿意看到的。从隋唐有科举到如今,所考并不单是进士一科,还有明经科、算科等。但世人只知进士科,为何?乃是因为他们是儒家正统,最为显贵,满朝上下都是进士出身的官员!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里的“读书”二字,专指各种经义典籍,四书五经、三坟五典。杂学在其中没有任何地位,是以也一直被世人贬低。小皇帝要做的这件事,并不比翻天容易啊!
  因为他要颠覆的,是整个文臣集团的根基。
  而他陈渊,要为帝王先驱,为他摇旗呐喊吗?
  陈渊抬头看向坐在对面的恩师,内心五味杂陈。然而就在他犹豫之间,颜锦泉已经落下最后一子,为这一盘棋局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陈渊低头一看,笑了,“老师的棋力,学生自愧弗如。”
  棋盘上大片白子,不用数就知道是自己输。
  “老了!”颜锦泉道,“精力不及你们年轻人,也是该急流勇退的时候了。”
  陈渊正在收拢棋子,闻言面色大变,手一抖,将几枚棋子掉到了地上,连忙弯腰去捡。等重新直起身来时,他的脸色已经平静下来了,只是眉头皱着,眼圈还有点发红,“恩师何出此言?”
  “陛下雄才大略,目存高远,能追随这样的帝王,对臣子而言,也是幸事。如今你能得陛下看重,将来或许能走到比老夫更高的位置,亦未可知。”颜锦泉道。
  他已经是内阁次相,再往上唯有一个人而已。
  通常而言,作为次相,只要将首相熬走,就能一步踏上那个位置了。但颜锦泉却很清楚,自己没有那个命。他是给王霄作配的人,有王霄压着,没有他出头之日。但一日王霄去职,他也就该给新人让路了。
  让给别人,不如让给自己人。
  师徒关系亲密,在做官上也是一样的。别看皇帝看重陈渊,但只要他颜锦泉在位一日,陈渊这个六部侍郎就到头了。就算李定宸再看重,也不会顶着满朝的反对声提拔他。
  所以看出陈渊前途远大,颜锦泉就决定主动退一步。
  但对陈渊来说,先得到了恩师那样的提示,又惊闻这个消息,两种冲击合为一处,让他油然生出几分惶恐来。


第95章 无愧我心
  进入天泰十二年,还有一件对朝廷而言,算是非常重要的事。
  正月初八日,便是李定宸这位君王二十岁的生辰。
  虽然他早在登基时就已经加冠,但人人都知道那是权宜之计。如今年满二十,就真正是个成年人了。所以尽管不用再行冠礼,朝堂上还是准备了一系列的庆贺仪式。
  而这些仪式结束之后,所有人都不能再将御座上的天子当成少年帝王来看待了。
  这种变化非常微妙,但李定宸却敏锐的察觉到了。很多原本在朝堂上保持中立,像是在观望的臣子,都倒向了他这一边。
  这是大势所趋,也在预料之中,所以对于他们的举动,李定宸并没有多少欣喜之意。因为这一切,都是他自己努力得来的。但他也没有因为他们之前的观望就觉得有什么问题。
  身为皇帝,就不会有不能用的人。靠近他的,远着他的,各有各的用处。
  不过,还没等所有人仔细品味这种变化,朝堂上就接连出现了几次震动。
  先是礼部尚书贺宁告老。
  这位老大人已经七十多岁,这两年来除了大朝会还会出席之外,礼部的事情大都已经交给了下面的人,致仕的奏折也不知上了多少次,但李定宸一直压着没有批复,还特意指派了一个太医过去照料他的日常起居。
  但他这个年纪,留到现在,也已经是极限了。总不能让人老死在任上,非是朝廷优待老臣的规矩。
  所以去年冬天,贺老大人病了一次,从那时起朝堂上就已经在做他卸任的准备了。
  果然,在贺宁再次上折子之后,皇帝没有再让内侍去送挽留的圣旨,而是自己召见了贺宁一次,然后准了他告老的奏折。
  之后宫中不断往外颁发恩旨。先命内阁和礼部拟出封赏,不但有赏赐贺宁本人的,还有荫封其子侄的。又殷勤叮嘱回乡之事可以缓行,等天气暖和了再启程不迟。同时还让那位一直负责照料贺宁的太医也跟回家乡去,可谓是十分优恤。
  然后这边贺宁的事才告一段落,那边内相颜锦泉却也同样上书告老。
  贺宁早就已经淡出了政治核心,所以他的离开,所有人都有心里准备,对朝堂的影响也着实不大。
  但颜锦泉就不同了。他是次相,整个朝堂上仅次于李定宸和王霄的人物。而且人人都知道李定宸和王霄有龃龉,虽然眼下看来,已经没有了最初时的针锋相对,但所有人也都相信,王霄在朝堂上留不久了。
  内阁首相是按照资历递补的,颜锦泉又一直是站在皇帝这边的,等王霄一走,妥妥的就是一任首相。就算什么事都不做,甚至上任之后主动告老,给皇帝看重的人腾位置,那待遇也绝对与如今不同。
  虽说他年纪也不小了,但到底比贺宁小着六岁呢,再熬个两三年不成问题。
  所以众人一时竟有些看不明白他究竟是怎么想的,竟然在形势一片大好时主动求去。这是将马上就能到手的功劳和身份地位全都拱手让人啊!
  就连李定宸也有些摸不清他的想法,捏着奏折皱眉,“怎么突然就要告老了?”
  “陛下还是先下旨吧。”越罗道。不管为什么,这样的重臣求去,一向都是要你来我往许多次,说不定还要拖个一年半载的。颜锦泉既然有这个打算,原因以后总会暴露出来的,如今也不用考虑太多。
  李定宸点头,让翰林学士草拟圣旨,送去了颜府。
  ——每个人告老的理由当然都不一样,但明面上却都会用同一个借口:抱病。所以颜锦泉上了奏折之后,便称病在家,闭门不出了。
  而李定宸这封圣旨,就是情真意切请他回来“主持大局”,各种肉麻话不要钱的往上堆,保准让看了的人相信颜大人是朝廷的柱石和栋梁,离了他这朝堂就转不动了。
  当然,颜锦泉那边也有套路,哭着喊着表示自己很愿意继续为国尽忠,奈何床都起不来了,只能辜负皇帝的信重,请求陛下放他将自己这具骸骨送回家乡。
  然后李定宸除了继续挽留之外,还得赏赐药材,派遣太医,把阵势做足。
  如此往来了几次之后,不单是李定宸,就连朝臣们也看出来了,颜锦泉“坚辞”的信念非常坚定,并没有任何动摇。
  然后陈渊那封奏折就送上来了。
  按照恩师指点,陈渊没有任何保留,不但在奏折之中写了医科的具体条陈,还一并连工农两科都写了进去。
  虽然有迎合上意的意思,但这份奏折,陈渊写得非常用心,自己户部的差事都放下了不少,将时间都消磨在翰林院那边,翻阅了无数资料典籍,这才成型。
  年轻的天子志存高远,但像他这样年富力强的朝臣,又何尝没有自己的政治抱负呢?
  尤其是颜锦泉告老这件事,给了陈渊很大的刺激。虽然他并不认为自己真的能超过恩师,但对方为了他让路,他也必定尽心竭力。
  而这封花费了无数心思的奏折,刚送到通政司,就引起了轩然大波。那边不敢耽误,立刻就分别抄送了内阁和殿中省,李定宸和王霄几乎是同时拿到这份奏折的。
  “这个陈渊胆子真大!”自己的心思全然被这封奏折给揭开了,但李定宸并不生气,反而非常兴奋。
  之前他要做的事,绝大多数都是自己在朝堂上提出来,然后在跟朝臣们的商议之中不断妥协,最后得出一个结果。虽然朝中还是有人响应,并非孤军奋战,但和这种自己想做什么,下面立刻就有人揣摩出来,主动上折子的感觉还是不一样的。
  李定宸并不怕朝臣揣摩自己的意思,只怕他们连求证都不做,就按照自己揣摩的意思去办事。
  所以陈渊这封奏折,可谓是深得他心。
  虽说是少了循序渐进,但李定宸自己也觉得,如今的朝堂需要这么一件事来给所有人定定神了。
  殿中省那边做事仔细,送过来的折子是两份。李定宸激动得在屋子里转圈时,越罗却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慢慢翻看奏折中的内容。等他那边冷静下来,才开口道,“难怪颜锦泉要主动致仕,若是为这封奏折,倒是值了。”
  改革科举,影响到的人太多了。陈渊只要做成了这件事,携着巨大的声望,入阁可以说是板上钉钉的事。
  届时他和颜锦泉的关系,必定会成为掣肘。但现在颜锦泉主动告老,在皇帝这里卖了个好,也就把路给他开好了。激流勇退,这份决断着实令人赞叹。
  而且这其中更多的深意,更值得探究。比如他致仕之后,内阁之中就只剩下王霄和杜卓华二人,而杜卓华一向以王霄为首,等于这里成了他的一言堂。恐怕就是皇帝不说什么,王霄也得主动开口,往内阁补人。
  内阁添了人,礼部尚书的位置也空着,在一个位置上待了很久的朝臣们就可以动起来了。
  而李定宸作为皇帝,就可以在这种人事变动之中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做安排。这等于是颜锦泉送到皇帝手边的好处,由不得他不领受。
  老奸巨猾,不过如此。
  李定宸闻言,不由轻轻叹了一口气。
  越罗放下奏折,走到他身边,双手按在他肩上,安慰道,“陛下不需如此,王先生和颜先生不同。”
  这件事颜锦泉能做,王霄却不能。
  不单是因为两人的位置不同,也是因为他们的性情和理念使然。即使是同一件事,给出的解决办法也不会相同。
  “朕知道。”李定宸反握住她的手,“只是有些感慨。”
  这几年来,他从这些大臣们身上学到了不少,直到现在也是。所以不管各自立场如何,他心里对这些肱骨重臣,却是十分感念的。
  就说王霄,几年前李定宸绝对想不到,自己有一日会真心诚意的叫一声“王先生”。提起他来也不是满肚子的不满和厌恶,而是能够心平气和的去看待这个人,从他身上发现更多东西。
  “有时候,”李定宸微微侧过身,将自己整个人埋进越罗怀里,低声道,“有时候朕觉得自己在做恶人。”
  越罗想了想,笑道,“功与过,只能留待后人评说了。先贤说‘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人间世事,莫不如此。又有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若能换得天下苍生平顺安乐,我愿意与陛下一起做这个恶人。”
  “放心,少不了你。”李定宸被她逗笑了,“夫妻本是一体,朕若不是好人,阿罗自然也逃不掉的。”
  越罗对此很看得开,“终归我活着的时候,莫说当面,就是背着我,也是没人敢说这种话的。若人死后有灵,也该去黄泉奈何转生;若死后无灵,也就不必在意这些了。”
  李定宸不由大笑,那一点伤感就淡了许多。
  越罗将他手里的折子接过去放下,又命人送了茶点来。两人在窗下坐了,伴着早春风光烹茶品茗,填饱肚子之后,李定宸就从那种低落的情绪之中振作起来了。


第96章 秉公行事
  李定宸一直拖到二月里,才终于准了颜锦泉告老的折子。
  而这一回,加封和恩赏的力度就大得多了,可以说是李定宸登基之后前所未有的。除了赏赐绢帛金银药材和各种器皿无算,另外还荫封了颜锦泉三子。同时,他在致仕奏折之中所举荐的人,也都得到了皇帝不同程度的提拔重用,可谓是荣耀非常。
  按照规矩,重臣不论是被贬还是致仕,朝廷因为顾虑对方的影响力,是不允许他们滞留京城的,就算回乡之后,当地官府也会时时关注,向朝中汇报消息。而就算回乡这段路,也要让沿路驿递护送,有监察之意。
  有些皇帝不喜欢或是忌惮的大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