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皇后娘娘早上好 >

第76章

皇后娘娘早上好-第76章

小说: 皇后娘娘早上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们也更倾向于扶持傀儡皇帝而不是自己撸袖子上。
  所以李定宸现在要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平衡皇权与相权,尽量在这个框架上将之优化,保证这一套制度能够比较长久的流传下去。
  只要这个制度不出问题,那么大秦的江山自然也就能安稳如初。
  这是他这近十年亲政生涯得出的政治经验。如果朝堂上只有一个人的声音,由着御座上的天子或者内阁里的重臣是否足够贤明来决定一个国家的未来,那么只要稍微出点岔子,就很有可能会被颠覆。
  他之所以想立法,也正是出于这种考量。当一个制度不是“谁势力大就听谁的”而是有了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标准,出乱子的可能就小了。而分化相权,同样是出于这样的目的。
  似王霄那样一手遮天,权倾朝野的情况,于个人而言或许是无上荣耀,但其实并不是好事。
  而李定宸想出来的办法非常简单粗暴。
  他将原本满员四人,但常年只有三个人的内阁扩充到了九人满员,而且要求一定要足额,少了一个人就立刻由其他人递补上。
  这个数量,是李定宸跟越罗反复商量之后决定的。既不会让他们简单粗暴的分成两派对打,也不会人多到声音太杂决定不了事情。所有政事交由内阁商议,投票决定。跟着大多数人走,未必每一步都是正确的,但胜在稳妥,不容易出问题。
  反复衡量过,确定已经考虑周全之后,李定宸才将自己的打算对部阁重臣们和盘托出。而结果也果然像他和越罗设想的那样,虽然有人反对,但也有人赞成。
  这就要说到一个小小的心机了。按照越罗的说法,内阁员额九人,对六部尚书和御史中丞来说是好事,意味着他们可以往前一步。权力上虽说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但地位名声和待遇都将不同,谁会不愿意呢?
  内阁四人满员,常年只有三个人,意味着他们这七个人之中,至少有一半必须就此止步,一辈子都跨不仅内阁的门槛。
  而现在,皇帝主动将本来窄小的门扉扩大成了九人并列的大门,他们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
  即便三位阁臣出于握紧手中权力的想法不会赞同,至少不会是一边倒的情况,还有可以商榷的余地。
  所以这件事,没有先跟三位阁老通气,而是直接在开小会的时候通告了所有人,便为李定宸争取到了先机和主动权,让这个提议不至于中途夭折。
  而接下来的事,就不需要他去做了,只需要推着几位想往前走的朝臣去争取即可,他本人则可以从这一团漩涡之中脱身出来,从容应对各种变化。
  所以听着重臣们各自慷慨陈词,吵闹得不可开交,李定宸的心态却是十分平和的。
  接连几天,开小会的主题都围绕这件事进行,而虽然每个人都尽量遮掩,但消息还是不可避免地泄露出去了。先是整个朝堂震动,借着京城都开始议论此事,然后又从西京城开始,向着整个大秦扩散。
  不过除了深知内情的官员之外,老百姓们不会多想,也就是看个热闹,说不上支持和反对。
  而绝大多数的官员,即使自己还没有走到那个高度,一辈子也未见得有机会入阁,但都是倾向于同意的。名额多了,机会也会更多,不是吗?
  接连有不少大臣上书抒发自己对此事的看法,大部分都是支持,偶尔也有反对。
  真正的争论,却还是发生在小会议上。
  李定宸的说法是,国事繁重,需要更多人进入内阁分忧。而反对的理由也很明确,多养一个阁臣,就多出一份负担,而且还不是普通的负担,因为他们的待遇相当好。
  而内阁的官员增加了,是否下面书记和杂役之类也要相应增加?现在内阁处理政务的地方不够大,势必还要腾出另一处宫殿供他们办公之用,相应的也会多出许多杂事。
  而这些东西,实际上都是由普通百姓来承担的。既然以前四个人足够,那就不用再添人,否则就是变相的劳民伤财。
  不过李定宸旋即又提出来,可以让各部主官兼任阁臣,如此一来,自然也就不会劳民伤财了。
  事实上现在朝廷运行,日常事务虽然由内阁三位阁老来负责,但是稍微大一点的事,就需要李定宸召集部阁重臣前来商议,实际上干的也是差不多的活儿,内阁扩员算是为他们正名。
  有了阁臣的头衔,参预军国重事也就更加名正言顺了。
  这话一说,赞同的声音更大,反对者的声音逐渐被压下去,眼看着事情就要成为定局,杜卓华便将枪口掉转,指向了李定宸。
  相权归根到底分薄的是皇权,李定宸的这种做法,在杜卓华看来就是损人不利己。
  所以他很快提出了一些更加细节的问题,比如内阁阁臣如何推选,而内阁商议出来的结果是否皇帝也无法反对,每一个问题都指向李定宸。若是他点头应下,以后他这个皇帝的权力便会大幅度的削减,任何一个皇帝都不可能忍受这种情况。而如果他反对,之前造出来的势也就乱了。
  但杜卓华不知道,这个问题,李定宸跟越罗曾经反复深入的探讨过。
  中央集权已经被证明是有瑕疵的,一言决之听起来很爽,但对决策者的智慧和才干要求太高。而干强枝弱,主干若是除了问题,则可能会酿成大患。但如果权力太过分薄,就会导致尾大不掉,最终拖着整个王朝陪葬。
  皇帝到底应该处于怎样的一个位置?
  要有权力,但又不能太过集中,这是讨论的结果。
  越罗也曾问过李定宸,难道就真舍得放开这样的权柄?但李定宸本来就不走寻常路,他最想做的、也是最有可能被朝臣反对的事——御驾亲征已经干完了,剩下的都可有可无。反倒是每天都扑在政事上少了许多私人时间,对于权力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看重。
  虽然这么想有点儿对不住后世子孙,因为他们彻底失去了任性的资格。但反过来想,将更多的权力分薄出去,也就意味着就算皇帝不负责任,国家也能够如常运转。再出现任性的帝王,也不需要太过担忧。
  而只要他能够放得开手,这件事情的最终结果,也就不问自明了。
  李定宸愿意将自己手中的权柄分出一部分,但现在的内阁人太少,若是直接交给他们,只能再培养出若干个王霄。所以扩大人数规模,算是个折中的办法。
  有了这样的准备,杜卓华的那些质问自是迎刃而解。而意识到李定宸竟能下定这种决心之后,杜卓华不再说话,反对的声音也消失得差不多了。
  从个人的角度来说这不是好事,但从整个文臣集团、士人阶层来看,却是天大的好事。
  但凡能看清这一点,谁又会挡在这条路上?
  真到这件事确定下来之后,李定宸反倒生出了几分惆怅。不是为了他自己,而是为了冬生。他是第一个直接受到影响的人,将来他继承皇位,会发现自己跟古往今来任何一位君王都不同。从大局来看是好事,但对其中每一个人而言,就只有冷暖自知了。
  身为父亲,李定宸心中自是不免有几分感慨。
  倒是越罗很想得开,“制度只是制度,到底会是什么情形,还是要由处于其中的人来决定。陛下要做的,是确保就算坐在皇位上的人平庸无能,江山也能存续。若是有才干的君主坐在这个位置上,自然也会有处理这些问题的办法。这对他而言,又何尝不是个考验?”
  就像当初的李定宸,若不能从王霄手中夺回权柄,他就是个傀儡皇帝。但反过来想,如果他的确没有才能,王霄的存在,反而未必是坏事。至少保证朝堂的平稳运转不受影响,便如宣宗一朝。
  孩子们有孩子们的路,父母再是担忧,也只能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走。
  作者有话要说:  关于后续发展的番外就到这里,要做的事很多,只能算是个引子吧。 后面还有大概三个番外,内容会轻松一些。


第130章 番外四 出宫历练
  作为东宫太子,李飒觉得自己是幸运的。
  大秦的皇位传承还算有序,基本上没出现过什么惨烈的夺嫡之争,更不要说父子相残这种事了。虽然李定宸毫无疑问更疼爱女儿,但对儿子的期许却也很高,一向只有鼓励他做得更好,没有打压的。所以身为皇太子,他也没什么忧患感,日子过得还算顺心。
  要说有什么不喜欢的,那就是总要生活在众人的目光之中。
  小时候还好,跟父皇母后一起住在太平宫里,因为皇后也在,朝臣们也不便刺探这里的消息,越罗的手段也足够,加之他年纪还小,并不被朝臣们关注。但自从他搬到东宫居住,大事小情,基本上一天之内就能传遍整个京城,可谓是备受瞩目。
  更可恶的是,但凡他做出点可以看的成绩,父皇便会乐滋滋的拿出去跟阁臣们分享。
  在这种环境里,他根本没什么机会放飞自我,只能努力努力再努力,成为所有人设想中最出色的皇位继承人。
  要说不甘心,或许是有一些的。但从小就知道自己的身份,也习惯了这种生活,那一点若有似无的情绪,自然也就彻底的被掩下去了。
  父皇说过,这世上没有谁是真正自由的,包括皇帝。
  有舍有得,这才是人生。
  所以李飒一直认为,他会就这样按部就班的长大,在父皇的安排下逐渐接触政事,锻炼自己,等待着这副江山落在自己肩上那一天。
  但在他十五岁生辰这一日,李飒收到了一个惊喜。
  母后拿出了一张新的身份文书,一份盘缠和一包行李,告诉他,这就是今年的生辰礼物。他可以用这个新的身份,隐姓埋名出宫生活一段时间。
  “一段时间是多久?”李飒下意识的问。
  “那要看你自己了。”越罗语重心长地道,“短则一年,长则三五年,作为大秦江山的继承人,出去看看这个天下究竟是什么样子,想想将来接过这份担子之后要怎么做。”
  最初的震惊过去,李飒心底渐渐漫上来的,是满满的跃跃欲试。他抓紧手里的包裹,对越罗道,“母后放心,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正因为当了十年的太子,他才更明白让自己出宫这件事有多不容易。
  他不光是父皇和母后的儿子,还被所有朝臣殷切期待着,突然消失那么长一段时间,该怎么交代,想想都令人头疼。母后能够为他争取来这个机会,必定十分不易。
  果然李定宸在一旁道,“这是你母后再三为你求来的,你万不可辜负了她这一番心意。”
  “这是我应允过他的。”越罗笑道,“虽然那时候年纪小,做长辈的却也不能说话不算话。我虽不是君子,也必一诺千金。”
  帝后二人说到这里,双手交握,相视一笑,很显然又沉浸在了回忆之中。
  李飒恍惚记起来,很多年前,父皇御驾亲征的时候,母后的确许诺过他,说将来会为他争取,让他能够出宫自在一段时间。将近十年时间过去,李飒本人已经将这段往事给忘得差不多了,却没想到母后还一直记在心上。
  而且真给她办成了!
  他小心的拿起桌上放着的身份文书,细细的看了一遍。
  文书上他的名字叫李冬生,是个秀才。考取秀才之后,因为自觉不足,所以出门游学,求教各地的名师大儒。有这个身份文书,基本上大秦境内,不管什么地方都能去得。
  再拿起盘缠看了看,几十两银子,于宫廷而言不算什么,但在民间,也足够升斗小民过上几年。
  至于行李,除了几件样式普通、布料也普通的衣袍之外,就是一套书。
  《大秦周游记》,作者余敏程。这套书是当年俞大人作为采风使周游大秦时所写的文章集结而成。基本上囊括了大秦大部分的山川地理风土人情,乃是整个大秦所有学堂必备书目。李飒跟着太傅们念书时也是学过的,其中有好几篇甚至能背下来。
  当初读这套书的时候,他就曾经畅想过自己也跟着书里的路线走一遭,所以此刻看到这套书,李飒不由微微一笑,对前路更生出了无线期待。
  虽然他的时间没有那么充裕,未必能走那么远,但是挑着感兴趣的地方转一圈还是可以做到的。
  万事俱备,然而在李飒出门之前,遇到了一件千古难题。
  ——妹妹拦门。
  “我听下头的人说,大哥你要出宫!”年年大马金刀站在门口,双臂一张,就将他的道路堵死,“带上我!”
  她显然做了准备,连衣服都已经换好,一副“只要他点头立刻就能出发”的模样。
  若真的只是出宫去玩儿,李飒自然不会拒绝带上妹妹。年年虽然骄纵,但作为公主的教养是不缺的。胆大心细,也绝少惹麻烦。而且有她跟着,父皇那里无论如何都交代得过去。
  然而他这一去,短时间内是不打算回来的,带着妹妹根本无处安置。他是男子也就罢了,吃苦耐劳都是历练,年年一个金枝玉叶的姑娘,怎能在外面这般奔波?
  更重要的是,若是发现他把妹妹也带着,李飒怀疑父皇会立刻派军队把自己给捉回来。
  “这一回我是去给父皇办差的。”他试图讲道理。
  年年无辜的睁大眼睛,“以前办差的时候我不也跟着吗?我又不会坏你的事,说不定还能帮得上忙呢!你要是不带我,我这就去找父皇,告诉他你床头的暗格里藏着好东西!”
  床头柜的暗格里,放的都是些不适合他这个身份玩的东西,这也罢了,最多被父皇骂几句。但两本前朝宫廷精品避火图,若是让母后知道,非得扒了他的皮不可。
  “好好好带上你!”他无可奈何的点了头。反正出了宫,也有的是机会把人甩脱。
  于是当李飒交代自己要去办差,让她自己逛一会儿,回头在茶楼汇合时,年年丝毫没有怀疑。这几年来两人一直如此合作,从没有出过岔子。
  然后她一直等到夕阳西下,也没等来自家哥哥,倒是等到了一封书信,说是有事耽搁,今日未必能回去,让她先走。
  成功被忽悠过去的公主殿下,直到第三日还没有看到自家哥哥的踪影,才终于被告知此事。
  没有提前说,是因为她一旦知道了,必然吵着一起去。但现在成功瞒过去了,也没好多少。就连李定宸最近也有点儿不敢见自家闺女,索性找出五六七八个理由挡着,准备等她冷静下来再去安抚。
  第一天,公主殿下大闹太平宫。
  第二天,公主殿下绝食。
  第三天,公主殿下偷溜出宫,拒不回来,表示要离家出走。
  宫里制得住这位公主殿下的只有皇后。但这件事越罗却分明是放手不管的意思,因为她并不反对让女儿出去见见世面,倒是李定宸舍不得女儿出门吃苦,所以极力反对。
  于是眼下这件事,李定宸只得自己设法解决。
  他倒是想了很多办法,可惜多年父女,他了解年年,年年更了解他,死活不肯松口,撒娇耍赖无所不用其极,很快李定宸就招架不住,举手投降了。
  于是最后的解决办法十分简单粗暴,皇帝陛下一封书信将自家儿子给召了回来,然后不由分说把人塞给了他,要他带着妹妹玩儿。
  与其让公主一个人出宫历练,倒不如跟着兄长,还更能让人放心。
  徒留皇太子殿下一脸懵逼。
  在李飒的设想之中,身为太子白龙鱼服周游天下,乃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现在带着个妹妹,看看前面装饰华丽的马车,再看看后面紧随而行的护卫,那种神圣感无论如何都找不回来了。
  微服私访?不存在的。
  这哪里是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