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汉明大黄袍 >

第194章

汉明大黄袍-第194章

小说: 汉明大黄袍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也好,这建奴虎狼之心未显,我这贸然现身也只能增加他们的疑虑,我再赶回京师一趟,请示圣上。将密奏批下来。”大红袍飘然而去,独留下杨帆对窗南往。
  他口中不时小声呢喃着,“希望海上莫要出差池才好。”他能够算得准皇太极的想法,却算不准他一手创造出来的东西,是否能够顺利的在这次海天盛筵之上大展身手。从金陵运来的子弹,昨日已经秘密抵达山海关,有探子来报,合金弹头,不多不少,一共六万发,耗资三万白银,紧锣密鼓赶制出来的。也就是说,这一梭子出去,半两银子就没了。杨帆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还是让人带回去传话,再加紧造,能造多少造多少。
  今年的大商汇,无疑是出血的。好在红票已经在江南一带流通开来。眼线来山海关时,顺带着将马胖子的书信带了过来。开头一连串的哭诉、肉痛杨帆就当是废话直接略了过去。讲到后头才是重点,现在大商汇的覆盖,主要遇到了两个难以打开的关口——晋商以及闽南广州一带,郑芝龙管辖的范围地带。
  晋商,无疑是中国古代最为出色的商帮。大商汇之所以难以吃下,是因为他们已经有这样的组织起来的商帮意识,而且四通八达。大商汇对其的影响也就微乎其微了。这倒不是杨帆所看重的。关键是闽南、广州的郑芝龙,这才是杨帆头痛的。
  广州沿海的关口,这可是南洋贸易的繁华集聚地,岁入十万银都是说少了。在满清时代,这里的税银,足足占了千万两之多。马胖子想要做大做强大商汇,贸易出口便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加之在南洋有过经商的经历,他更加相信这些能坑了江南一带富翁土豪这么多银子的商品,在南洋也吃得开。但是要走海上,郑芝龙无疑是一个关卡。为此,杨帆也只能去信,让他和郑芝龙多谈谈。
  这个郑芝龙虽然明面上招降投靠了明廷,但在广州闽南一带,还是他老郑家说了算。手握重兵,海上来往的船只都要买他家的令旗,如何能不富?眼下辽东才是关键,杨帆也只能希望当初在马六甲埋下的一颗棋子,能够制衡郑芝龙了。(未完待续。)


第482章 义从赴西平(上)

  当杨帆带着五百屯卫赶到凌河城时,便见到从盛京城来的十几个使者,正在城门外等候着。杨帆策马前行,赌九紧跟其后。黄沙滚滚,五百义从紧跟其后,杨帆手一挥,示意五百屯卫呆在原地。这五百人,是自愿跟过来的,他想过带什么人过去赴约,想来想去,还是带着当初出生入死的五百弟兄。
  来人见到一身长衫,腰间配了把不起眼的长刀,以为是个普通的小副尉,便有些趾高气扬地不屑道:“何方小吏。吾乃大清来使,特来递交会盟请柬,还不请凌河城总兵快快出来迎接!”
  此人眉目长似汉人,一嘴的汉语也是极为流利,杨帆一听便知道是满清的走狗,便冷笑道:“汝等小小来使,何须总兵亲临。既是请柬,便应守礼。如此大呼小叫,目中无人,是不是做了奴才,连基本的礼节都忘得一干二净了?”
  使者一怒,喝道:“大胆。我乃大清国使,对我这般无礼,便是对大清国无礼!左右,还不替我好好管教此人一番!”
  “你敢!”稍远处的五百屯卫一听有人要对杨帆动手,手中的刀子直接亮了出来,蹭蹭蹭的抽刀声令这几个过来送请柬的使者瞳孔一缩。他们没想到,什么时候这些边军的大明人这么有血性了,以前可没有那么有骨气。本来现在这里威风一下,顺便捞点外快,没想到成了这样的一幅场景,弄得上下为难。
  城门开了半扇,几骑策马而来。看了看五百屯卫。又朝杨帆望过去,赶紧下马行礼道:“护国公驾到。有失远迎。在下凌河城总兵吴三桂。”
  “护国公?”那个鞑子走狗眉头一挑,自己奉命不正是要将请帖递交给护国公杨帆吗。自己感情是撞在枪口上了。他赶紧拱手道歉。“原来是大明护国公,失礼,失礼了。这次的请帖是范……”
  “等等。”杨帆转过头来。
  “还有什么吩咐吗?”使臣立马换了一副嘴脸,笑着说道。
  “你,下马亲自送过来。”
  那人暗松一口气,笑道:“这个好说,这个好说。”他翻下马,接过那请柬,屁颠屁颠的跑过来。笑着将那请柬递给杨帆,“范学士说了,杨柱国是大家风范,一定不是失约的。”他抬着头,一脸谄媚地看着杨帆,希望从杨帆嘴里听到一定一定的应允。那么,他这趟差事也就完成了,不但完成,而且是完美地完成。这份请柬亲自递到了杨帆的手里。他不知道皇太极会如何褒奖他。
  杨帆骑着高头大马,他抬头看着,阳光直直地刺在眼睛中,不由让这个奴才眼睛眯缝起来。看上去就像只丑猫。
  “都说狗眼看人低。如今看到摇尾乞怜的狗,倒是相信了,天生就不缺这样的恃强凌弱之人。滚吧。告诉范文程,范文正公没他这样的奴才子孙。”杨帆勒马。随意地将那请柬丢在一边的篓子里,和张废纸一般。
  那人脸上跟吃了屎一样难看。看了看四周,若要是在盛京城,有人敢这样诋毁范文程,别说汉人了,当地的满人都可以一口唾沫一口唾沫地将杨帆淹死。
  “那就请杨柱国莫要失约了!告辞!”
  “滚吧!”
  “滚吧!鞑子狗!”后边屯卫见到这样的奴才,比见到野猪皮还要的可恨。
  等到那十几个使者狼狈离去,杨帆才回过头来,看了眼当初守卫的这座城,如今固若金汤不说,至少真的是铜墙铁壁了。吴三桂目色迥然,抱拳行礼道:“国公里边请。”
  杨帆道:“吴总兵坚守凌河城,乃是我大明先锋。希望不要辱没了这座城的名声。”
  “国公看过便知道长伯有没有辱没了。”吴三桂年少已生髯,颦笑间嘴角上扬,英气逼人,白皙的面庞上两道爽朗的眉毛和一条挺拔的鼻梁十足地挑起了男子汉的英风飒气。更引人注目的是眉宇间那股端凝沉稳之气,竟如深潭静水,滟潋袭人,也难怪最后会受明廷重用,镇守山海关,来作为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别说现在,从古至今都有看脸这一说。不少统治者用人,都喜欢看面相定论。生得高大威猛之才,定然是武将之上选,如今的吴三桂,虽说只是一方总兵,但也是兵权在握。杨帆说这话,也只是有意敲打一番。
  马匹入城,杨帆看见已经夹道欢迎的城中百姓,细看,这里的百姓确实不像是饱受苦难的样子,看来这三年城中没有受到什么损伤。见到这一番盛京,而不是兵荒民弱的萧条之景,让他心里有些安然。吴三桂策马跟随在后边,小声说道:“国公当初山海关城楼上的那番话,长伯一直不敢忘记,入驻凌河城之后,更是鞭策自己,不敢怠慢。”
  这话吹进耳朵自然好听,但杨帆怎会不清楚话中的水分,只是轻笑一声,道:“吴总兵心安既好。”他看着建立在废墟之上的凌河城,房屋都是新砌的,样式都是统一的。杨帆迎着阳光,骑着马,让吴三桂等人先行回去,自己也下了马,散布在大街小巷之中。他拿着信笺,看着范文程写来的请柬。
  还是读书人那套的寒暄客气,感叹时局多变。字里行间,虽说没有提到什么策反之语,但是语句间都是赞清贬明之词。说白了就是玩些文字游戏。还说了遥想思宗当年,怎么怎么滴,最后化成一抔黄土。说白了,意思就是朱由检和满清作对,死有余辜。
  信的最后,自然是提到了这次会盟的地点,便是在辽河以西的西平堡。日子就定在了十日之后,说是共商天下大事。杨帆嗤嗤一笑,这范文程说得这么漂亮的客套话,若是真的能够你一言我一语的就把事情定下来,那还打什么仗,干脆叫两人说妥了就好。两方都是各怀鬼胎,不过范文程这次恐怕就棋差一招了。要说差在哪,差就差在杨帆这个现代人,欺负范文程这个古代人吧。(未完待续。)


第483章 义从赴西平(下)

  凌河城的小住,仿佛又让杨帆回到了那种小村庄闲适的生活之中。秋收的喜悦夹杂着对于战事的担忧,那些整日东望的眸子里闪过的,便是生活。
  生计、存活。
  杨帆走在这片曾经充满了悲歌与壮举的凌河城,曾几何时,独剩空城一座,风**萧然。如今,生活还是将那些穷得没有立锥之地的流民、贫民,推向了这座城,投入了它的怀抱。秋风萧瑟,五百义从,骑马赴西平。
  得知杨帆要赴辽会盟仅仅带五百义从,有些难以置信。孙传庭连夜从山海关赶过来,劝杨帆带个几千兵马过去会盟,却被杨帆拒绝了。这本来就仅仅是去会盟而已,即便是带几千兵马过去,也干愣在那里,杨帆可指望着这些守军能够派上大用场呢。为了保证行动的严密性,直到如今,这突袭盛京的消息孙传庭还丝毫不知晓,蒙在鼓中,以为杨帆这次来辽地仅仅就是赴会盟而来。
  凌河城之上,孙传庭、祖大寿等人看着五百义从,护送着几驾马车,飒飒地东去,眉头紧皱着。“杨国公真当是胆子大的能包天啊。五百人就敢去会盟,真就不怕出什么差池?”
  祖大寿更是有些气的看着那背着黑匣子,提着单刀的杨帆,嘴中骂骂咧咧道:“他的胆哪里是包天,是要捅破天了!就是没死过,也不怕死。”
  只有一边的吴三桂,悠悠地说道:“杨国公看得通透而已。若建奴真的包藏祸心,五千人。就是关宁铁骑尽出,辽东兵马加上辽南包抄过来的兵马。到时候腹背受敌,又有几分胜算?”
  此话一出。让站在城墙上的一干人顿时感受到了秋风吹到脸上的凉意,是啊,带五千人过去也是当靶子,如今的大明军队刚刚有所建树,将与兵之间还在磨合之中,士气也在慢慢上来,若是这个时候,折损个五千兵马,那真的就是一蹶不振的下场了。
  孙传庭也不由苦笑一声。身为上柱国。若是想要关外大军护送前去,完全是合情合理。想必杨帆自己心里也清楚,大明的将士如今士气不能再受到打击了,所以才会独自前往会盟。一国之柱,却要为争回颜面,独身前往,确实是落得有些凄凉了。
  他缓缓下楼,呢喃自语道:“大明将士,欠他一场大战。”
  ……
  ……
  杨帆自然体会不到孙传庭那多余的感想。他只是想着。这来自青海的蒙古狼以及海上的惊喜,什么时候能够到。掐着日子,按理说蒙古兵应该是快到辽东了,海上的话。按时间若是消息传得到,最多两个月就应该抵达了。
  两个月,这便是杨帆对于这样突袭最后的时间限定。若是有一方抵达。那么突袭一触即发。青海、蒙边的军队若是回援,起码也得有一个月的功夫。这已经和朝鲜擦边交火的建奴大军,若是打到汉城。也需要一个月的功夫,来回日子算上,起码得两三月才赶得回来。这样的良机,失之交臂,那么就是天不助大明了。
  五百人缓缓朝西平堡行进过去。五百个自愿跟随杨帆前去的人虽然心里敲着鼓,但多少是有些心里准备的。这五百人大抵就是些辽东遗民,逃到宁远,后来又被赶去修建凌河城的。再想隔阂望故土,成了一种奢侈。这次杨帆说是要招募五百勇士,赴辽吃大餐,立马就引起了这些人的共鸣。
  仗,他们也打过了。舒服日子,这几年也过了,但是那份情,还是割舍不下来——对故土的思念,以及对杨帆的感激。于是乎,即便是有死无生之行,他们也去得心甘情愿。反倒是马车里边的陪同官员,这会儿心脏都提到嗓子眼了。这本来赴辽东就是有些不情愿,有风险的差事。然而想着好歹是国与国之间的会盟,说是会盟,其实就是交涉。那么好歹带些兵镇镇场子,结果五百人,这回真的是送羊入虎口了。他们只能在马车里求爷爷告奶奶的,想着建奴手下留点情,别杀自己就好。
  每个人心里都盘算着自己的小九九。然而杨帆想的是,那海上的惊喜究竟能来不能来。
  ……
  汪洋的大海,历来就是被认为是天然的屏障。天涯海角,历代君王都是这样认为。明初朱元璋定法祖制,不与东瀛贸易往来。大船入海已有一月,从司马台活着回来四人,死了七人。上杉家的年轻一辈本打算当成一次历练,没想到是送了性命。
  最惨的便是上杉氏的大家长,逃过曹化淳的血袍,却死在了如今这个老者的手中。
  “除掉上杉老头,这次也不枉漂洋过海来大明了。回去东瀛后,一定还吃掉上杉氏,壮大我们的实力。”上忍的实力确实很逼近曹化淳,若是两人出手,定然可以和曹化淳打个平手,然而老者一直没有出手,上杉家族的大家长死,比杀一个大明的太监或者官员要划算的许多。
  他看着茫茫的大海,叹息道:“大明实力还是我等不可侵略的。幕府大将军兵败,国力衰弱至此,也只能隐忍不发,待时机成熟,整片华夏大陆都是我们大和民族的!”他的眼中出现了狂热的迹象,像极了一个十足的变态。
  然而远在数百海里外的沿海之上,十艘大商船缓缓地行驶北上,杨帆若是看得到的话,一定会为之惊叹的。船上的壮士,个个身披轻甲,背上的枪,若是看得清楚,都是规规矩矩,标标准准的膛线步枪。
  除了前边的六艘大船,还有最后边的两艘大船,出来的人肤色略显黝黑。背上的步枪一杆杆蹭光瓦亮的,十分显眼。
  “华达,还有多久才能到?”
  “快了,快了。等到了大明,打完仗了,我就带你去吃京师的冰糖葫芦。”一个青年咧嘴笑道。
  “你吃过吗?”肤色有些黑的姑娘闪着黑眼珠子,眼巴巴地看着少年。
  “那……那能没吃过吗?酸酸甜甜的,可好吃了。”男子一想起冰糖葫芦,就跟个孩子似的,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未完待续。)


第484章 会盟

  西平堡位于广宁的前沿,辽河以西。当初努尔哈赤时期,这里发生的西平堡之战,是当初战事的前沿重哨。广宁大战之后,失地收回,原本退守山海关的明军夺回宁远,直到凌河城一带。而这西平堡却落在了野猪皮的手里。
  杨帆带着五百义从,缓缓从西赶来。黄沙漫漫,这里常年有马蹄践踏,都生不出什么草来,盘锦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他眺望着这座方城。长宽略有六百米。
  赌九看到向南唯一的城墙口,已经列阵有数千清兵,便凑上前去,道:“爷,您看着鞑子狗这阵仗,咱们这是不是寒酸了点?”西平堡只有一扇朝南的城门,所以在此等候杨帆大驾光临的清兵只需要在南门前列阵便可。估计这数千人,也正是范文程带来充门面的罢了。
  “慌什么?”杨帆撇了撇嘴,继续淡定地走在最前边。即使他范文程有害他之心,那也不是立刻就显现的。杨帆估计这场会盟,实际上就是拖住他,好让西北以及东北的战事能够顺利的完成,那么这场无厘头的会盟,也算是达到了范文程的目的,吸引住大明的精力,让杨帆这个智囊团困在这西平堡之中。
  范文程一直站在西边的城楼上,看着那五百小队缓缓行进而来,口中呢喃道:“此人真乃豪杰也!”这五百人就敢来西平堡会盟,无疑就相当于关云长单刀赴会,这胆子,按正常人的想法。就是太大了。
  范文程边上站着的,便是耿仲明。如今他的地位。在辽东的汉人当中,也算是小有名气了。领了汉正黄旗的旗主。加之与孔有德、尚可喜三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