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之袁氏枭雄 >

第26章

三国之袁氏枭雄-第26章

小说: 三国之袁氏枭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到纪灵如此直截了当反对,袁否不由得又愣了片刻。

霎那间,袁否意识到他忽略了一样东西,那就是人心!

穿过豫州还有兖州,再难也可以想办法,可如果将士们压根就不愿意走呢?

正如纪灵所说,去河北,对于这些淮南出身的士卒而言无疑就是背井离乡,炎黄子孙的乡土情结一贯就重,又有几人愿意背井离乡?

错非别无选择,否则没人愿意背井离乡。

那么话说回来,他们还有更好的选择吗?

还真有,那就是去庐江,投奔袁术旧部刘勋。

历史上,在袁术病死后,袁氏旧部就分成了两部份,一部分投奔了孙策,另一部分投奔了庐江刘勋。

“公子,横跨豫州、兖州前往河北太疯狂了。”纪灵加重语气又劝了一句。

袁否直视着纪灵的眼睛,冷幽幽的说道:“纪老将军,某若是非去不可呢?”

这一刻,袁否是真的动了杀机。

携带传国玉玺去河北投奔袁绍,是袁否的既定方针。

作为一个穿越者,袁否比谁都清楚留在淮南的结局。

淮南郡北接豫州,东邻徐州,西靠庐江郡,南边更与丹阳郡隔江而望,乃是真正意义上的四战之地,而且无论哪个方向,皆无险可守!

任何一个有追求的地方诸侯,都不会主动选择四战之地作为根基。

如果仅仅只是四战之地也就罢了,曹操刚刚举兵时,兖州也同样是四战之地,最后不也照样生存了下来,并且发展得还挺好。

问题是,当时曹操周围的敌人皆是桥瑁、刘岱、陶谦之流。

而此时,环伺在淮南郡周围的却是曹操、吕布,还有孙策!

桥瑁、刘岱、陶谦何许人?绵羊也!

曹操、吕布、孙策何许人?虎狼耳!

绵羊和尖牙利爪的虎狼那能是一回事吗?

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如此强大的敌人,纵然是让孙武穿越过来当三军主将,再让姜尚穿越过来当宰相,只怕也是前途渺茫。

何况现在他袁否手下连一个拿得出手的谋臣武将都没有。

何况现在淮南郡早已被糟蹋得不成样子,人口百不存一!

所以,留在淮南绝对是死路一条,袁否对这点深信不疑!

所以,如果纪灵非要阻止他去河北,袁否绝对不会手软!

既便杀了纪灵会引发袁氏旧部内乱,袁否也是在所不惜!

袁否直视着纪灵的眼睛,幽幽的说:“纪老将军,某若是非去不可呢?”

“那老臣就撞死在公子跟前,以死相谏!”纪灵说完,真就在袁否面前跪了下来。

看着跪倒在自己面前的纪灵,袁否却忽然间犹豫了。

杀了纪灵很容易,以他今时在袁氏旧部中的影响力,纵然是纪灵这样的老将,杀了也就杀了,最多就是多费一点功夫整饬军心。

但是,杀了纪灵真的就能解决问题吗?

世上最难控制的就是人心,既便你是主公,也不是你说怎样就能怎样的,你可以控制部曲的举止,约束部曲的言行,却绝对控制不了他们的思想。

杀了纪灵,真的就可以迫使部曲屈服,跟他去河北吗?

袁否低头看着纪灵,默然不语,他从纪灵的目光中看到了绝不退让的决心,袁否这才猛然间想起来,纪灵可是曾经力阻过袁术称帝,虽然到了也没能够阻止袁术称帝,但这足以证明纪灵是个什么样的人。

纪灵是一个极具主见的忠臣哪。

或者,换一种说法,纪灵是一个极其固执的忠臣,他一旦认定了某件事情,他一旦形成某种看法,就绝不会轻易作出改变,他就会坚持到底!

一霎那间,袁否就想到了唐太宗和魏徵,想到了长孙皇后劝谏唐太宗的话:以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单从这一点考量,就不能杀纪灵。

也许,此事还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没错,此事必定还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既然他们非要去庐江,那就先去庐江!

毕竟,此时离官渡之战还有整整三年,时间足够。

何况,此去庐江说不定还有意外收获,至少刘晔此时就在刘勋帐下。

至于说危险,以袁氏残部现在的实力,去哪不危险?去冀州更危险!

当下袁否弯腰将纪灵扶起,肃然说道:“老将军的心意某已经了解了,事关重大,不如召集众人一决,可好?”

“公子明鉴。”看到袁否不再坚持,纪灵长出了一口气。

当下袁否回到县衙,又将所有的文官武将全都召集起来。

除了原仲家王朝的文官武将之外,袁否还把军中所有军侯以上将校也召集起来,上百号人几乎将县衙大堂挤满。

袁否的目光从众人脸上一一掠过,说道:“诸位,孙策虽败,却仍有精兵数万,我军虽然暂时摆脱了困境,却仍无方寸立锥之地,军中亦只有数日之粮,接下来何去何从,某还想听听诸位的意见,诸位可畅所欲言。”

停了一下,袁否又特意补充道:“诸位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大可不必心存顾忌,正所谓言者无罪,这点雅量,某还是有的。”

纪灵当即越众而出,朗声说道:“公子,请恕老臣直言,淮南郡已然破败不堪,非久留之地,汝南郡自黄巾乱起也是兵祸连结、盗贼蜂起,乡里十室九空,亦非立身之所,窃以为公子当引军南下,前往庐江郡投奔先主公旧部刘勋。”

纪灵这一发话,军中的大小将校们便纷纷出列附和。

就是张牛犊也不例外,只有徐盛站在旁边一言不发。

袁否的目光顿时微微一凝,看来他还是有些低估了纪灵在军中的影响力,纪灵在袁氏旧部中简直就是一呼百应哪,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看来必须尽早解除纪灵的兵权了,既便纪灵对他忠心耿耿也必须解除兵权!

第45章阎象

张牛犊等军中将校纷纷出来支持纪灵。

以金尚为首的一干原仲家王朝的文官却是没什么动静。

袁否的目光便落到金尚身上,问道:“那么,元休公的意思呢?”

金尚这才出列,先对着袁否长长一揖,说道:“公子,老臣以为伏义所言甚是在理,淮南、汝南皆已破败不堪,实不足为据,不如引军驻屯庐江,老臣愿孤身前往舒县,定以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刘勋奉公子为主。”

金尚一表态,绝大部份文官便也纷纷出列,齐声附和。

只有主薄阎象冷眼旁观,并没有出声附和。

袁否心中冷笑,说服刘勋奉他为主?

那是不用想的,刘勋怕是恨不得把他抓起来献给曹操。

刘勋虽是袁术旧部,可对袁术却是毫无忠诚可言,要不然,曹操、吕布、孙策、刘备四路联军讨伐袁术时,刘勋为什么不去救?

就是袁术自己,也没把刘勋当忠臣,要不然逃出寿春之后,袁术为什么不去庐江,却要去汝南呢?就因为袁术知道刘勋靠不住。

不过,这种话袁否当然不会说出来。

当下袁否说道:“既然诸公都主张去庐江,那么此事就这么定了。”

说完,袁否又对着金尚长揖到地,诚恳的说道:“元休公,那就有劳你先走一趟舒县,探一探刘勋的口风。”

金尚回礼道:“老臣领命。”

袁否又喝道:“张牛犊何在?”

张牛犊出列回应道:“末将在。”

袁否道:“率精骑五十,于路护送元休公前往舒县,记住,不惜一切代价也定要护卫元休公周全,元休公若是有个好歹,某定拿你是问。”

“诺!”张牛犊轰然回应道,“末将定不辱命。”

目送金尚、张牛犊的身影远去,袁否又对众人说:“诸公可各自回去准备,最后在龙亢休整一晚,明日一早即启程南下。”

一众文官武将便纷纷告辞而去。

阎象走在最后一个,转身之前看了袁否一眼,欲言又止。

袁否见状心下一动,招手喊道:“阎公慢走,某有一事不明想要请教。”

阎象便转身向着袁否长长一揖,恭声道:“却不知公子想问在下什么?”

袁否走到大堂门口,看到走在最后的长史杨弘都已经转过照壁,便回头笑吟吟的看着阎象,说道:“适才阎公一言不发,临走之前却欲言又止,莫非阎公并不认同元休公所说?并不赞成去庐江投奔刘勋?”

“在下的确不认同元休公所说,更不认为去庐江投奔刘勋是个好主意。”阎象抬头看着袁否,诚恳的道,“公子,众人皆可去庐江,便是在下,也一样可去庐江,在下去了庐江仍可以谋一份差使,而唯独公子断断去不得庐江。”

袁否肃然道:“阎公此话何意?为何某就去不得庐江?”

阎象冷笑道:“莫非公子真以为刘勋会听元休公所劝,奉公子为主?”

停顿了一下,阎象又道:“先主公犹在时,刘勋就敢阳奉阴违,而今先主公见背,刘勋难道就会顾念先主公提携旧情,对公子效犬马之劳?请恕在下直言,公子若去了庐江,早晚必被刘勋所害。”

袁否叹道:“阎公这番话,刚才为何不说?”

阎象反问:“刚才若是在下说了,公子难道就会采纳?”

袁否哑然,好半晌后才讷讷的道:“怕是不会,众意难违耳。”

“这便是了。”阎象自嘲的道,“既便刚才在下说了,公子也是不会采纳,那么,在下又何必多此一举呢?”

袁否又说道:“诚如阎公所言,某去庐江只能是死路一条,却不知阎公有何对策可以救某一命?”

阎象哂然道:“公子腹中早有应对之策,又何需在下多言?”

袁否闻言微露尴尬之色,不过这厮的脸皮已经日见厚实,只是稍稍脸红了一下,便马上又脸不红心不跳的接着说道:“还望阎公教我。”

“公子这就矫情了。”阎象笑道,“公子早已决意要去河北,并且准备好了传国玉玺做进身之阶,袁绍又是公子伯父,公子若是去投,当可谋一州牧守,再不济也是一郡守,却要比去庐江投奔刘勋,朝不保夕强多了。”

袁否讶然道:“阎公何以得知此事?”

这话袁否只对纪灵说过,却从未跟第二个人提起。

阎象哂然道:“在下不仅知道公子打算去河北,更知道公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已经在暗中着手布置了,命金尚先行去往庐江游说张勋只是第一步而已,令张牛犊率五十精骑保护金尚,更是公子的神来之笔。”

袁否闻言凛然,对阎象也有些刮目相看的意思了。

老实说,命金尚先去庐江,再令张牛犊率五十精骑保护金尚,袁否的确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其目的有二:一是将金尚这个文官之首调离,藉以分化文官群体,二是将张牛犊这个羽林卫的老人调开,替徐盛接掌羽林卫创造条件。

徐盛是袁否亲手招揽的,他效忠的是袁否而不是袁氏!

这一点,徐盛跟张牛犊、纪灵他们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简单说,纪灵、金尚、张牛犊他们效忠的是袁氏集团这个整体,而徐盛效忠的却是袁否个人,当袁否的个人利益与袁氏集团的整体利益发生冲突,张牛犊、纪灵他们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而徐盛则会义无返顾的选择前者。

不过,袁否自问他的手法还是很隐蔽的,至少金尚没有看出来。

却不曾想,阎象对他的用心竟洞若观火,古人还真是不可小觑。

这个阎象,历史上也只是藉藉无名之辈,甚至连表字都未曾有明确的记载。

阎象唯一见著史料记载的,就是袁术僭位称帝之前曾问计于他,阎象谏曰:昔周自后稷至于文王,积德累功,三分天下有其二,犹服事殷,今明公虽奕世克昌,未若有周之盛,汉室虽微,亦未若殷纣之暴也。

现在看来,这个阎象似乎并不比那些青史留名的贤臣逊色。

不过,这也在情理之中,贤臣跟明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明主固然需要贤臣来帮助他成就霸业,那些贤臣何尝不需要明主给他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

荀彧、旬攸、郭嘉、贾诩、程昱之所以名垂青史,能力出众是一个方面,曹操给他们提供了施展才能的舞台,却是另一方面。

若没有曹操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荀彧、旬攸、郭嘉、贾诩、程昱未必会有那样的显赫功名,说不定也会成为藉藉无名之辈,反之,袁术若也能给阎象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他的成就未必就会弱于荀彧、旬攸、郭嘉、贾诩、程昱等五人。

当然,阎象是否能与荀彧等人相提并论,还需要时间来裁量。

但是,无论阎象能力如何,他至少也是一个极有见识的人物。

当下袁否长揖到地,诚恳的对阎象说道:“阎公请受某一拜!”

“公子快快请起。”阎象赶紧抢上来搀住袁否,不让袁否下拜。

袁否却执意拜倒在地,起身后又肃然道:“请阎公为某筹划大计。”

“在下断然当不起公子如此称呼。”阎象自谦道,“公子若是不弃,直呼在下姓名即可,或者以表字相称亦可。”

袁否也没有矫情,问道:“尚不知公之表字?”

阎象忙道:“在下字子音,寓大象无形、**之意。”

“如此,某就失礼了。”袁否浅浅一揖,又旧话重提道,“子音兄,如今我袁氏已经到了生存死亡之际,动辄有覆巢之忧,请子音兄教我。”

阎象笑笑,接着说道:“公子可曾读过唯余马首是瞻否?”

“不曾读过。”袁否有些郝然的说道,“让子音兄见笑了。”

袁否两世为人,虽然知道唯余马首是瞻这个典故,却实不知出处。

阎象道:“公子,这是一则出自左传的典故,周灵王十三年,晋国纠集了鲁、齐、宋、卫、曹、莒、邾、滕、薛、杞、郑等十二国联军,大举进攻秦国,并且一路打到了咸阳近郊,秦国顽强抵抗,拒绝求和,并在水井中下毒,联军伤亡极大。”

“联军统帅荀偃决心毕其功于一役,于是下令: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荀偃的本意,是让联军在公鸡打鸣的时候集结,然后填平水井,捣毁炉灶,向着他马头指向的方向进攻,荀偃的决心不可谓不大,可惜的是联军并不能做到上下齐心,那么最后败给秦军也就是必然的结果了。”

第46章利益

袁否喟然说道:“子音兄所言极是,人心不齐则必然败亡。”

纵观华夏五千年文明史,由于人心不齐导致败亡的例子不胜枚举。

便是汉末这个乱世也有两则经典战例,那就是官渡之战以及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袁绍虽占据压倒性的优势,可麾下的文臣武将对于战与否,却分持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直到最后官渡大战爆发,优柔寡断的袁绍都没能够统一意见,结果就是,袁绍的七十万大军却败给了曹操的区区七万人。

赤壁之战,曹操挟裹八十三万众南来,江东孙氏集团内部对于战与降,也是分持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然孙权比袁绍高明的地方就是,在赤壁之战爆发之前,孙权就成功统一了江东文武的意见,令其上下一心,最终挫败曹操。

由此可见,人心齐与否对于结果的影响,重如泰山!

人心齐,泰山移!这则故老相传的谚语绝不是虚的。

阎象又道:“公子,淮南已是死地,断断留恋不得,但若不事先整饬文武令部众上下一心,就贸然前往河北,只怕凶多吉少。”

的确,袁否如果带着军心涣散的残部横跨兖州或者徐州,部曲不散架才怪。

“子音兄所言,可谓是一针见血。”袁否喟然道,“然则,某应该如何去做,才可以整饬部众令上下齐心?”

阎象看着袁否,似笑非笑的说道:“三令五申公子总该读过吧?”

袁否忙道:“这则典故某却是读过,说的是孙武流亡吴国,吴王阖闾想试试孙武的统兵之能,就把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简单交待口令之后便开始击鼓传令,宫女们却笑成了一片,根本不听他的号令。”

“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