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清山变 >

第353章

清山变-第353章

小说: 清山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钍绿米锶耍荒甑氖奔洌从谐叽缰吹刮髁⒘寺牡腥耍酉谭崾晷履曛螅醋愿鞑科煜碌墓僭钡浪恼圩樱惴字另忱矗笥幸谜庑┱圩樱妊诼裰啤U庖淮钨寥始岢植豢习艳鹊拿至腥耄参闯⒉皇怯姓夥矫娴目剂俊
    肃顺和奕不睦,在朝廷中也不是秘密,所以对于这件事,是抱着无可无不可的态度,过了半晌,他叹了口气,不咸不淡的说道,“多言无益,走一步算一步吧。”

第2节 兄弟叙情
    钟粹宫中,皇后、佳贵妃、兰妃、玉妃、云贵人、瑰贵人几个人正在说着话儿,“……姐姐,此事,总要请姐姐向皇上奏陈才是的嘛!”这是云贵人在说话。
    “前几天皇上到我宫中来的时候,还问起此事来着,我能怎么说?还不是请皇上御裁呗!”皇后无奈的笑一笑,将载湀放下地,让他自己去玩儿,“我也听人说,西北之地,九月飘雪,最是寒冷不过,众家姐妹,身子娇贵,若是冻伤动病了,不但自己受苦,皇上也会心疼的不是?佳妹子,你说呢?”
    “姐姐垂怜我等,我等自当感念。”佳贵妃笑着敷衍了一句,神情中却很是不以为然,帝、后万千至重,都能够去得,为什么后宫中的这些姐妹,就去不得?
    “哎,还是等皇上来了,你们自己去求他吧。”
    正在说着话,门口一声唱喏,“皇上驾到!”众女起身到了宫门外,跪倒迎驾,“正好,你们都在这,朕还想着,挨个传召呢,这会儿不用了。”
    皇帝入殿升座,让众人也各自坐了下来,左右看了看,“嗯,只有瑾妃不在?也对,她身为大阿哥之母,是不能随扈的。”他心领神会的笑笑,继而说道,“怎么了,看见朕来了,怎么都不说话了?”
    说就说!佳贵妃仗着皇帝宠爱,第一个站了起来,跪倒奏答,“皇上,皇上近日来一直为西幸之事烦忧,奴才等本不该更为圣上多增忧烦。只是奴才想,皇上西幸,身边没有个伺候的人可不行,所以,奴才愿意毛遂自荐,陪同皇上一起西去,日夜照料。请皇上俯准。”
    皇帝没有说话,又再看了看众女,“你们呢?也和妞妞一样吗?”
    “是,奴才等也愿意随皇上西幸,尽照料之责。”
    “若真的想去的话,就和朕一起上路吧。不过,朕可要把话说在前面,西幸不必南巡,路上可能会很辛苦啊。尤其是到了冬季,天寒地冻的,可不许叫苦啊?”
    “皇上,您答应带奴才等一同前往了?”
    “岂不闻君无戏言吗?”
    和后妃谈笑几句,皇帝起身离开,却并不回养心殿,而是带着西凌阿几个人便装出宫,一路出大清门,过天街,连官轿也不乘,直奔三转桥的恭亲王府而来。
    门上人识不得天颜,但西凌阿和六福却是认识了,忙迎上来行礼,“哎呦,西大人,陆公公,这是怎么话儿说的?”
    “少废话,王爷在吗?”
    “在,在,才从官衙回来,正在用饭呢。”
    “带我们进去,有话和王爷回。”
    “是下人以为又有旨意到府,在前面引着路,进到二堂厅中。
    奕一看来人,赶忙站了起来,摆手示意门下人退了出去,撩起袍服跪倒见驾,“臣弟叩见皇上。”
    皇帝到他的餐桌前看了看,都是一些素菜,连一丝肉也没有,“怎么,你改吃素了吗?”
    “这,不是的。只是天气炎热,臣弟脾胃不调,过于油腻之物,难以消化,听郎中所说,暑气正旺的季节,多多用一些素食,于臣弟身子骨更好。故而,便很少食用了。”
    “这样也好,萝卜青菜。常保平安嘛。起来说话。”
    从地上爬起来,招呼门廊下听用的下人将残席撤下,又沏上茶水飨客,弯腰退了出去,“皇上,皇上有什么差遣,命人通传臣弟一声也就是了。这大热的天气,皇上奔波劳累,臣弟心中怎么忍得?”
    “好久不到你这里来了。而且啊,这等出宫闲游的事情,朕也有日子没有做过了,心中怪想的,就出来走走。”皇帝神情一片自如,轻笑着说道,“刚才进门的时候,听你府里的下人说,你刚刚从府衙回来。怎么样,近来很辛苦吗?”
    “辛苦,臣弟倒不怕。只不过……臣弟也不敢欺瞒皇上,只是,这情面难碍啊!”
    “朕就是想听你说说,怎么个难碍法的?”皇帝好整以暇的端起康熙五福捧寿的蓝磁盖碗,小口的啜着,“说说,可有什么难处?”
    “是。要说这难处嘛,第一节就在于,旗下人家众多,从世祖章皇帝到今天,已历贰佰余年,京中内外,各省旗下人家,若细细牵扯进来,不下百万之众。这其中哪一家的祖上不曾有过从龙入关的血战功勋?哪一家认真上溯,不是和王公贵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有哪一家,和朝中宗室亲贵,不能扯上关系?彼此相托,不但是臣弟的府中往来奔走者不断,就是怡王、郑王、肃王、礼王等诸多王爷的府上,这一年多来,都是门庭若市,忙个不休。”
    奕说道,“事情办得成办不成且不说,只是花在打通门路上的银子,就如恒河沙数,那家境富足的,总还好一点;家境窘困的,又要求人帮衬,又要想法子弄钱。不瞒皇上说,臣弟有时候看到他们那一副穷措大的样子,也真是觉得心疼得慌。”
    “嗯,这是你说的第一节,还有其他的吗?”
    “有的。第二节就是,旗下人家,大多每月拿着朝廷的一份公出银子,有的还在朝廷中领着一份钱粮。虽然不能算多,但终究是可以勉强果腹。如今听朝廷有意,要将他们发往龙兴之地,又是害怕日后生活没有了着落,又是担心到了地头,不知道面对着的,是何等处境。每每和臣弟言及于此,都是满面苦涩,惶惶不可终日。”
    不等皇帝发问,奕叹了口气,又说,“再有一节,旗下百姓心中大有委屈,皆以为,黑龙江、宁古塔之地,是犯官流属发往之所,这些人自问并无过错,却给皇上……所以,言辞中大有怨怼委屈之感。”这番话他说得吞吞吐吐,皇帝能够猜得出来,不会有什么好话,也不好多问,堂上一时间沉静了下去。
    “老六,你说的这几件事,本来也早有人和朕奏陈过,朕不瞒你,有时候想想他们的难处,也未尝不想就此放过此事——数百年的日子都这样过下来了,怎么就到了咸丰朝,就不能让这些人在京中、外省留存,一定要将他们赶回到关外龙兴之地,去受那一番雨雪冰霜之苦呢?但你想过没有,二百年以降,关内的百姓,不论满汉,总人口翻了五六倍之多!圣祖临朝之初,人口不过六千万,而到了今天,超过三亿!这么多人,国家能够用以耕种的土地有多少?每年出产的粮食有多少?在田里耕作的百姓又有多少?在这些人中,又有多少是旗人?朕可以告诉你,连万分之一的比例都达不到!”
    一连串的话将奕问得呆住了,“这……”迟疑了片刻,他沉重的点点头,“皇上说的是。臣弟虑不及此,实在惭愧。”
    “京中大半旗人,于旁的事情,早已经忘乎所以,只有一节,仍自以为根本。就是旗人不善耕种。反倒把田间劳作之事,全数扔给汉人,老六,你虽然是皇家血胤,但当年在上房读的时候,咱们这些兄弟之中,以你是学业为最佳,你说说,这公平吗?”
    “……如今朝廷推行新政,这些人就左支右绌,抵死不从。表面上看起来,你说的这些话,在在成理,实际上,根本不值一哂。便说这第一层吧,一心想着抗拒朝廷法度,花上无数的银钱,用来打通关节,在朕看来,全数是咎由自取,自讨苦吃!第二层,担心到了关外,生活无着;那些为生活所逼,被迫出关的汉人又怎么说?故土难迁的观念,怕是汉人仍自重过旗人吧?人家能够做到的,为什么我旗人就做不到?再说第三,有人以为,并无过错,却给发遣到苦寒之地,那也不过是有心人借机挑事。朝廷的举措,是不分满汉,尽数北迁,用意是在兴旺关外一片广袤土地,又怎么能和那些犯了罪,被发遣出去的官员并家眷相提并论呢?”
    皇帝辩才无碍,侃侃而谈,说到动情处,离座而起,“老六,当年你还很小,朕随皇阿玛他老人家出关去过一次,大大的领略了一番东北龙兴之地的风土人情。那里只有到了冬天,天气比之关内冷一些,除此之外,可称物华天宝,锦绣江山。关内十数行省所有的物产,不论煤、铁、金、银,都有所盛产;还不必提土地肥沃,地势广袤。……”他看奕面带不以为然之色,不好再继续说下去,知道不论怎么和他形容,于关内的人来说,那里终究是一片蛮夷烟瘴之地,不可久呆。
    “……朕只是想和你说,将京内外的旗人并各省的汉人北迁,乃是我朝国策,朕断不容许为任何人的劝谏打消了这个主意。这一层你要记住。”
    “是,臣弟当以百折不回之心,推行皇上的善政。”
    “有些事啊,没有走到那一步,总还看不到任何成效,自然的,反对的声音也会日渐高涨。”皇帝换了个舒服的坐姿,又说道,“不过呢,朝廷于肯于北迁的民丁,也不妨给一些奖励的措施。朕想,凡是咸丰十年年底之前,肯于北迁到东北三省的百姓,每家每户一亩土地,由各家自行划定界址,并免除三年钱粮赋税,并一次奖励官银每家每户二十两;咸丰十一年六月三十日之前,动迁起身的,奖励土地减半,银钱减半,免两年赋税;到咸丰十一年十二月三十日被朝廷强逼动身的,则分毫不给、不减。”说完他问,“老六,你以为如何?”
    奕脑筋转动得飞快,“皇上,这样说来的话,到咸丰十一年的年底,皇上就要将这些人全数驱赶出关吗?”
    “朕知道你心软,但为了日后长久,我大清福祚绵延,也不得不下这样的重手了——每年只是各旗公署公出的银子,总数就超过三千万两,这怎么行呢?你想想,这不等于朝廷白白拿银子出来,扔到水里去吗?”
    “只是……”奕不死心,还想再求一求,“皇上,物有本末,事有始终,两年之期,臣弟以为,是不是太过仓促了一点?”
    “凡是总有个开头,若都是像你这样宽大的话,还谈什么清理积弊?”皇帝冷笑着,斜睨着奕,“老六,若是说别的人不知道、不清楚,朕不会怪罪他,你也可算是局中人,你拍着胸口说,我天朝经过这二百年的递嬗而下,……”他忆起久藏于心中的一个念头,转而说道,“不提朕这几年,只是皇阿玛在世的时候,又有哪一天不是为天下各省烽烟四起,百姓如水深火热而忧劳圣怀的?老六,你说,是不是?”
    奕不能也不敢昧着良心说话,先皇一生清苦,连天家的富贵也未得安享,心中着实为他老人家疼得慌,又一转念,思及自己前年为一点小事所遭受的委屈,眼泪落了下来,“是,”君前不能失了仪注,强自忍着眼泪,用难听的哭腔答说,“皇上……说的是。”
    皇帝倒觉得有点奇怪,老六这是怎么了?怎么好端端的哭了开来?
    过了半晌,奕才猛然发觉,自己流了满脸的泪水,赶忙擦了擦眼角,起身行礼,“臣弟失仪。”
    “老六,朕这一次到你府上来,并不是为旗人生计这件事,而是为了朕即将西幸,京中留任监国大臣之事,想必你也知道了吧?”
    不自然的苦笑起来,“臣弟略有耳闻。总是臣弟当年非行之事,再难有砌词处,其实,此事也怪不得倭大人的。”
    “老五是个疏略人,本性不坏,只是读得少,做事没有那么多章法。宗室之中,除了朕之外,也就是你的话他还能听得进去。故此朕想,虽然你不是监国亲王,但有些时候,你也要从旁为他筹划一二。”
    “是。”
    “还有,上一次大妞进宫去,和朕说起来,想和朕一起到西北去一次,领略异域风土,朕答应她了。”皇帝笑了开来,语气中满是宠溺,“你这个做阿玛的,可不要舍不得啊!”

第3节 西行路上
    咸丰十年七月初十,是钦天监选定的黄道吉日,皇帝的车架从北京南门出城,做为期三个月的西幸盛举。
    京中留大阿哥载澧监国,宗室之中以惇郡王奕誴、怡亲王载垣、肃亲王华丰、礼亲王世铎;内阁大学士翁心存、倭仁留国辅政,有紧急军国大事,飞报行在之外,其他的事情,由以上诸员会同六部九卿,共同办理。
    “儿子跪送皇阿玛、母后。祝愿皇阿玛、母后一路安康,早日归朝。”
    “朕这一次到西北去,总要数月之期,你的年纪还小,有事情,多多请教你五叔、六叔、倭师傅、倭师傅他们,可不要仗着是朕的子嗣,有任意胡来之行啊。”
    “是。皇阿玛圣训,儿子不敢不行之如天,请皇阿玛放心。”
    随扈大臣、銮仪卫大臣肃顺贴近了一点,小声说道,“主子,吉时已到,请主子登舆吧?”
    载澧再一次跪倒,碰头行礼,“儿臣恭送皇阿玛登舆。”以载澧为首,奕、奕誴、载垣、翁心存等朝堂部院众臣,跪送御驾启行,皇帝点头,“那好吧,三个月之后,朕与列位臣工再相谋面!”
    转身登上玉辂大驾,十六匹马拉动的銮驾缓缓启动,在宗室、朝臣的目送下顺着官道渐渐远去,一直到看不见了,众人方始起身,各自回城不提。
    从京城到太原,千里迢迢,可走之路有两条,一是先南下,走石家庄,穿太行山、过井陉、娘子关一路;再一路是走张家口,过大同、进雁门关再转向南——御驾所行的是后一路。这样既不会为穿行山岭蜿蜒造成车架不便,又可以使皇上大大的领略一番塞北风光,可称是一举两得。
    皇帝的玉辂车架非常宽敞,虽然只是一间,但内中既有床榻,又有柜,身处其中,休息办公全然无碍,种种装饰用度,更加是处处彰显天家富贵,也不必一一细表。
    六福端过一杯参茶,放在皇帝的身前,“主子,用一杯参茶吧?”
    还不等他拿起来啜上一口,只听车架中一角放置的柜的后面,有人声响动,他还当自己听错了,过了一会儿,又传来一声,“怎么回事?还有旁的什么人啊?”
    声息立刻消失,看看六福和惊羽,都是一脸的惶恐,“皇上,是奴才……糊涂,不干小主子的事情啊?”
    皇帝长身而起,走到柜的旁边,撩起用来遮挡的布幔,‘哈!’了一声,“是你们啊?”
    布幔的下面,是秀慧、颖慧和恭王府的大格格,三个女娃娃不好意思的笑着,“皇阿玛,您别生女儿的气啊,女儿只是不愿意和皇阿玛分开……”
    一惊之下,皇帝心中有点不高兴了,沉着脸招手示意三个人到自己身前来,“这是谁的主意?”
    “是女儿的。”秀慧公主小声说道,“阿玛,您……原谅女儿吧,女儿再也不敢了。”
    听女儿娇声求饶,做父亲的心中一软,脸上却丝毫不露,“你们的胆子倒大!这一次出来,和你们的母后、母妃说过了吗?”
    “……”
    “朕就知道!”皇帝回身吩咐,“六福,你到前面去,告诉皇后一声,就说孩子们在我这里。”
    “喳!”六福答应一声,转身出去了。
    “做事不经脑子,你们就不想想,你们突然丢失,做额娘的,心里得有多着急?更不用提藏身到朕的车架之中,若是给旁的人知道了,连六福,惊羽,带西凌阿这几个人都要为你所累!要真是那样的话,你们心里怎么过得去?”
    三个孩子站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