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小驸马 >

第50章

三国小驸马-第50章

小说: 三国小驸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止此,昌邑侯若是有祸,其后阴谋将接连不断,太子羽翼或会皆受牵连。如此既可减弱太子之势,又可离间与陛下的关系。若是陛下生疑,殿下又不愿束手待毙,其再设计加害,施计将太子谋反之事坐实,太子轻则失去太子之位,重则会被陛下赐死。此事虽然不难破解,后续必有毒辣之计。对头势力不小,而且用心恶毒,行事极为狠辣。”

灵帝确实受伤,但是很轻,只让短剑划伤手臂,伤口很浅,剑上也没有淬毒,太医包扎完毕,说十余天就可痊愈。灵帝此时已经冷静下来,正对着张让查出的证据深思。此时内侍来报,道:“太子殿下求见。”

灵帝稍一停顿,道:“传。”

刘辩进屋,见灵帝手臂受伤,上前泣道:“闻父皇遇刺,儿臣惶恐难安,恨不得替父皇挨这一剑。”

灵帝挥手让内侍下去,吩咐张让道:“百米之内不许他人踏入,分派可信之人监视诸宫。再让人监视朝堂诸臣,打探诸臣近日有无异常之事,何人与宫中有过联系。所有消息由你负责,只跟朕汇报,其余人皆不得泄露。”

张让道:“喏。”

灵帝在张让出门以后,笑道:“只是小伤,皇儿起来吧。”

刘辩起身道:“此事是何人所为?”

灵帝道:“从短剑看,为济南郡铸造,兵器上有印记,是济南治铁丞的特殊印记,张让已经核实过。从刺客身上布料看,是乐安贡布的次品,产量很少,除了宫中,只有乐安本地才能找到。其余再无破绽。”

刘辩道:“莫非父皇怀疑是姜述所为?”

灵帝笑道:“父皇还没糊涂,刚才仔细想了一下,幕后策划之人可不简单,这是布了一个大局,最终针对的不是姜叙,而是辩儿。”

刘辩心头顿如去了一条大石,问道:“父皇如何这般认为?”

灵帝道:“方才暴怒之下,父皇也曾认定是姜述所为,张让一句话提醒了父皇,父皇认为此事决非姜述所为。”

刘辩道:“噢?”

灵帝道:“张让说,针角是新的。”

望着刘辩恍然大悟的神情,灵帝十分满意,感觉太子越来越成熟了,道:“辩儿说说看。”

刘辩道:“儿臣以为,如果此事是姜述所为,死士进京时所穿衣物只有青州生产,针角定是旧的。如是到京以后购买的衣物,其布料定然不会是乐安贡布。此乃有心人费尽心机故意为之,此次事件定是有人陷害姜述。”

灵帝道:“辩儿长大了,能明白这些道理,长进不小。你切记,即使亲眼所见之事,亦不能轻易下结论,世上最让人看不清的就是真相,许多丑恶都罩着一层光亮的外衣,反之亦然。朝堂诸臣,讲得是儒家大道,行得却是另一套。这些年父皇行事荒唐,心里却明白得很。这是有人想借大乱推波助澜,利用宫中某些人的野望,做出这般勾当。辩儿明白宫中之人是谁吗?”

第一卷姜述篇第88章大兴水利

刘辩点头道:“明白。”

灵帝道:“如何处置?”

刘辩道:“隔绝外臣。”

灵帝长吁一口气,道:“辩儿怀仁义之心,父皇就放心了。常人道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可偏偏有人非得从中生事,弄得兄弟若同生死仇敌。有些事情父皇明白,但是父皇不得不装糊涂,有些事查到最后,却是至亲之人做怪,父皇不处置会伤你的心,又无法真正处置,辩儿也要理解父皇的难处啊。”

刘辩道:“儿臣晓得,儿臣也不会感到委屈。”

灵帝忽然眼露凶光,道:“光是宫中之人闹事还好,外面没有爪牙,造不成什么大势。但是宫外之人却是可恶,竟然为了搅乱时局,派刺客伤朕,若非想留下父皇这条命来达到目的,剑上若是淬毒,父皇生死就不好说了。”

刘辩道:“父皇,儿臣愿去办理此案,查明其中真相,将凶手绳之以法。”

灵帝道:“此事不宜打草惊蛇,皇儿只可秘密调查,不要露出口风,天下纷乱之时,朝中不宜再出大事。”

刘辩道:“喏。”

刘辩与张让同时展开秘密调查,疑点最后同时指向一人袁伟,袁家掌管洛阳商铺的近支族人。

姜信打探到宫中情况,不由大吃一惊,将消息快速传给姜述。姜述接到信息,猜测是袁家与董太后联手所为,心中恨得要命,但是鞭长莫及,只能将这口气弊在心里。

此事最终有惊无险,姜述也很快忘在脑后,他在做几件让人瞩目的事情,首先是让士兵屯田,如今青州九郡共有士兵八万,倘若士兵只拿军饷而不做事,投入实在太大。国渊负责屯田事务,他熟悉农业,做起来得心应手。其中最难掌握的是度,如何让兵丁不误训练又不误屯田,姜述也不知这个标准,让国渊大胆去做,遇到事情再与郭嘉商议处置方案。没有经验的事不能一巴掌拍死,可以边做边改进。

不宜屯田的兵种,也不能整日闲在军营里,除了训练,可以筑路修桥,做些利民之事,总之不能闲着。还有一处改革,士兵无论是屯田还是筑路修堤,兵饷以外另加工钱。士兵是人,不能强迫他们,榨取他们的剩余价值,要让他们感觉做这些事有意义,同时还能获得相应的利益回报。这是姜述典型的实用主义思想,任何事先与利益挂勾,再辅之以德化。

又免费向农民提供良种,并将育种办法在各县张榜公布,鼓励农民自行育种。同时将肥料使用方法印在纸上,结合良种推广,指导农民科学施肥。同时推广单株移载法,只要根系发达的作物,粟、菽、棉花等作物,都可以使用此法增加产量。还有批量打造出的先进农具,也免费送去郡县,数量虽然不多,但是足够发到亭级。发到亭长手中的工具数量不多,但是作为样品足够。这是姜述给农业方面带来的显著变化,再加上正在进行的水利建设,水土肥种这几样农业重要因素全有了。

青州土地不少,人口算是中等,水利设施上去了,官府又免费指导种肥诸事,百姓开始精耕细作,产量大幅提高,用工也多起来,正劳力出现缺口。姜述让张世平与北方诸族交易,以成衣、布匹、陶瓷等物品换取大牲畜。卖给百姓的价格很公道,有条件的人家买得很舒心,没有条件的可以租用官牛。耕牛数量基本与耕地拓展比例持平,这些经过国渊科学测算,耕牛不能太多,但也不能太少,要控制在一定的范畴内,过犹不及。多余的牛也利用起来,鼓励百姓养殖肉牛。

姜述虽然懂得许多种植原理,但对农业细节不是太熟,多依赖国渊及其属官。姜述在农业方面也做了不少指导,最终结果着落在一个点上,就是想方设法增加产量。汉末实行粗放种植,产量太低,一户人家最少有四十亩地才能维持温饱,这在后世是不可想象的。

国渊做得很好,不说大道理,但做了许多实事,带动起一批务实的官员。国渊总结的经验正在各县推广,衙门又不与农民争利,尽量让百姓得到实惠,因此各郡农业发展很快。

国渊管理全州农业,又管理屯田,他性格认真,事必躬亲,是青州最为忙碌的官员。姜述担心累垮国渊,分派诸葛谨为其副手,分担国渊部分职责,趁机历练一下诸葛谨。

国渊将屯田之事理出眉目,全部交给诸葛谨,腾出精力,让姜述亲自出面压阵,准备全力操办东莱水利这件大事。姜述、国渊一行到了东莱,召集相关官吏聚议,百余名相关官吏到齐,国渊将一张大地图挂在墙壁上。

这是东莱相关三县的地形图,地图非常大,山川河流画得清清楚楚,大点的山河全部标注明白。诸人看着地图下端画着两个大圈,一时搞不清楚大圈的用意。掖县县长姜亚看着好大一片在掖县境内,问道:“国大人,请问这两个圈是什么意思?”

国渊指着上面大圈道:“这是护民水库。”又指着另一个大圈道:“这是惠民水库。”

两个水库建成,应是大汉最大的人工水库。姜亚又问道:“水库有多大?”

“护民水库面积大约千顷。”国渊答道。

诸人目瞪口呆,规模如此之大,这得需要花多少钱?!国渊接着说道:“惠民水库大约八百顷。考虑到百姓可能隐瞒山陵面积,实际面积应该还要大些。”

“约两千顷?”姜亚一时不敢相信,发问道:“能造出多少良田?”

国渊道:“五倍。”

一万顷良田,一百万亩良田,雷得众人头皮发麻。东莱郡共有多少耕地?平原,包括山地、坡地这些贫瘠得不能再瘠的耕地,全部合到一起,不过三万余顷。

“不会少于此数,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明年还有建设。”国渊又让人挂起另一张地图。看着这些大大小小的圈子,所有官吏全都不敢相信,彻底傻在当场。

“有什么问题?”姜述见众人面露疑惑之色,适时出言询问。

“太大了。”姜亚是姜家族人,与姜述熟悉,并不畏惧,实话实说道。

实际上不仅姜亚,所有与会官员脑子都不够用了,有些转不过弯来,这个工程大得离谱,成效也悬得离谱。

经过数次考察,国渊认为可以修建五到七个大水库,整个东莱的良田改造便能定型,可以改造出三万顷良田,可在东莱郡辖区造出十个良田区,最大的占到半个县的面积。

一旦这些良田改造起来,东莱便成为产粮大郡,可以通过海运将粮食调运出去,间接催生黄县和威海两个港口,加上海贸和纺织等行业,未来的商税将比田赋还多。

水库数量虽然不多,但各个水库容量很大,将一半水源丰富的山区圈了进去。这些放在后世,算不了大工程,但放在汉代,众人目瞪口呆实属正常。

“一旦水库建设成功,新拓耕地达到三万顷。一年会产粮六百多万石,二十税三,合郡能增加九十万石粮食。”

一个产量收益,开天辟地的样板,这是实打实的功绩。官吏脸上的表情变得兴奋,开始跃跃欲试,若是此事成功,功劳直接摆在州牧面前,这是天大的建功机会。

讲完总体规划,国渊的任务已经完成。姜述接下来说道:“农业发展只是东莱变化的一个方面,黄县城已经建成大汉最大的纺织工坊集群。大兴水利多造良田,有了良田就有了粮食,有了水库就有了鱼,有了工坊就有了百姓身上的衣服,这些产品都需要交易,小的交易地点可以繁华城镇,对外交易集中在黄县和威海,东莱未来不仅是产粮大郡、渔业大郡、纺织大郡,同时还是商业大郡。”

大布局到了此时,真相慢慢揭开。姜述道:“一旦规划成为现实,东莱将成为青州税收最大的一郡,敢将天地换新颜,诸位也将因为参与此事而被载入史册。”

众人心情更加兴奋,姜亚又问:“资金何来?人手何来?”

“这些不用担心,国大人早将预算报上州衙,良田建成,无论有主良田还是无主良田,价值都会提升不少。水面可以转包给百姓,无主良田开发后由官府拍卖,有主良田由当地县衙改造前与地主签署协议,增长部分分出一半收益归官府,五年为限。大约概算一下,亏空不多。至于人工,部分由官府征丁解决,肯定不足,时逢战乱,还有许多流民,只要有钱粮,人手应该不是问题。”

第一卷姜述篇第89章东莱遇刺

众人算不出大账,其实最大的利益点不是农田,而是黄县、威海港口附近新规划的商埠,以后两处必然成为巨埠,现在皆是真空地带,建城区域核心已让姜述买了下来。未来规划好了,建成商铺、货栈、客栈,配上民居,是地地道道的房地产概念,何必在意修建水库的损失?购买商铺做生意,都是有钱人的事,赚有钱人的钱,同时收买民心,增加官府收入,花小钱办大事,何乐而不为?

土地突然增多许多,当地劳力数量不足,正好吸纳无地流民。今年诸事刚刚开始,又要养活大量流民,只能外购粮食补充。明年多出几千顷良田,水利条件又好,会多出几百万石粮食,足以养活多出的几十万流民。州衙贷钱粮给流民,流民有了基本生产资料,凭力气就可养活家小,很快就会安顿下来。许多人嫌弃流民,认为收容流民耗费钱粮,其实人口才是乱世立足的本钱,也是地方发展的必要条件。

东莱这艘大船已经下水,目前开始启航,若无意外五年就可成为经济样板。开完动员大会,姜述拾步出室,仰天望着蔚蓝睛空,不由轻轻吁了一口气。从布局到规划,从前期考察到通盘筹划,无数人绞尽脑汁,终于拉开了超越时代的帷幕。

行养贼自重之策,使周边郡县处于战乱之中,从而达到自立的目的,姜述有时感觉十分残忍,但是没有办法,即使姜述是个穿越客,一帆风顺发展至今,若与大汉朝廷交战,还是孩童与成人的较量,没有多少胜算。只有借此良机,增加人口,积蓄钱粮,聚拢人心,尽可能积攒实力,打下扎实的基础,才会在乱世中坐大。姜述的野心随着势力的膨胀越来越大,已经开始布局未来发展,东莱若是改革成功,必会引领青州飞速发展,从经济、观念、军事各个方面遥遥领先,继而统一汉境,改变未来五胡乱华的悲惨历史,也许这才是姜述真正的使命。

秋意已深,数片树叶随风飘落,绿叶已在不知不觉间染上土黄之色。姜述坐着马车回家,看着路旁店铺林立,百姓人来人往,脸色皆是热情洋溢,目光里满含希望。其实百姓要求最是简单,追求的只是温饱安逸而已。

快至家门,有位小婢在前面拦住去路,姜述撩起车帘,认得此女,转眼瞅向四周,却见路旁停着一辆马车,一位貌美如花的小美人正站在车旁顽皮地与他打招呼。

姜述停下马车,招呼美人一同上车,问道:“琰儿,你如何来了?”

来人正是蔡邑之女蔡琰,蔡琰娇笑一声,道:“听说东莱热闹得很,因此过来看看。”

姜述道:“老师允许你来?”

蔡琰道:“自是经过允许,我随国大人来的。”

姜述奇道:“子尼与我一道,怎没见到你?”

蔡琰微嗔道:“一路上你只知道与国大人研究大事,哪有心思理会别人?”

姜述想了想,路上满脑子都是水利工程,随行车驾又多,确实没有在意其他,心中感觉有些亏欠,道:“琰儿,公事已经处理完了,我们去城外转转?”

蔡琰喜道:“好啊。”

姜述吩咐姜虎先行带着蔡琰从人回府安顿,请蔡琰上了自己车驾,出城游览城外山水。两人要好多年,蔡琰想都未想,不假思索上了姜述车驾。

蔡琰比姜述大两岁,今年已经十五,出落得亭亭玉立,国色天香。蔡邑到青州任教,一家人皆住在姜家老宅,蔡琰年纪渐长,早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但众人皆知蔡琰与姜述要好,虽然没有婚约,但无人敢****提亲。蔡邑知晓内情,心中虽是着急,但见姜述整日忙碌,不好主动提及此事。蔡邑此次允许蔡琰来东莱,名义来给周氏请安,实则是为了蔡琰的婚事。

两人玩得很是尽兴,姜述看天色将晚,扶蔡琰上了车驾,招呼一声,护卫簇拥着车驾返城。走到半路,游兴已尽的蔡琰有些倦意,望着对面姜述英俊的面容,忽然意识到姜述已经不是少年,孤男寡女同处一车,却是不合礼仪,不由脸色一红。

蔡琰转起这个念头,不由感觉有些尴尬,但是已经上车,下车已是不及。正在此时,马车忽然一阵剧烈晃动,蔡琰没有防备,一下扑在姜述怀里。

姜述与蔡琰相处日久,早将她视为室内之人,方才见蔡琰神色有异,就在暗自琢磨,车驾猛然晃动之时,方要大声喝问,美人已经入怀。姜述见蔡琰恐慌之余,俏脸露出羞涩之意,显得娇美如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